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莊子·天地》“夫道,淵乎其居也”一節(jié)解

2019-12-16 08:02王鍾陵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9年6期
關(guān)鍵詞:南華金石莊子

王鍾陵

《莊子·天地》“夫道,淵乎其居也”一節(jié),由于比喻與論述的混合,以及一定的跳躍性,加之思辨性強,使得這一節(jié)的文字相當(dāng)艱澀難讀,其內(nèi)在聯(lián)系更是難以被看清。講通此節(jié),還是《莊》學(xué)史一個未解決的難點。有鑒于此,本文擬對此節(jié)作出解讀,不僅是讀通字句,而且還要將這段論述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梳理清楚。為了論述的方便,茲先引出原文于下: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p>

“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薄秴问洗呵铩な咳菡摗ど限r(nóng)》:“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备哒T注:“居,安也。”①《士容論·上農(nóng)》,《呂氏春秋校釋》卷二十六,第4冊,陳奇猷校釋,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84年,第1710、1715頁。在《莊》文此處,安即靜也?!皾x”,讀liáo,《廣雅·釋詁》:“清也。”②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一下《釋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0頁上欄?!墩f文解字》:“漻,清深也?!倍巫ⅲ骸爸^清而深也?!雹墼S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十一篇上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影印經(jīng)韻樓原刻本,1988年,第547頁下欄。句謂道清深安靜。

“金石不得,無以鳴。”“金石”,鐘磬之類樂器。“以”字后省“之”字,“之”代指金石,這個省略使得多數(shù)今之注釋家跌入了解釋的陷阱?!盁o以鳴”即無以之鳴。如果換個句式,則此句之意可以這樣表達:不得金石,無以鳴?!肚f》文原句,強調(diào)了“金石”。

“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辩娞┱f:“今各本皆有‘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九字,此乃郭子玄注誤入正文者……夫既言‘金石不得無以鳴’,又言‘金石有聲,不考不鳴’,已嫌重復(fù),況加以‘故’字,又如何連接得上!故斷然刪去,以還其本。”①鐘泰:《莊子發(fā)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51頁。鐘泰就真的從正文中刪去了“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九字,其膽大讓人吃驚!鐘泰此說誤。曹礎(chǔ)基、歐陽景賢不辨,分別稱鐘泰之說“可供參考”“其說可存”。②曹礎(chǔ)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65頁;歐陽景賢、歐陽超:《莊子釋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上冊,第257頁。

成疏:“考,擊也。”③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411頁?!敖鹗坏茫瑹o以鳴?!闭f的是鳴的根據(jù);“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說的是鳴的條件。沒有重復(fù)的問題。說“加以‘故’字,又如何連接得上”,這表明鐘泰不懂得“故”的用法,此“故”字,同本篇上文“故執(zhí)德之謂紀”中的“故”用法相同,此為連詞,表提起,所謂“申事之詞”④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五,李維琦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第118頁?!蔼q‘夫’也”⑤吳昌瑩:《經(jīng)詞衍釋》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94頁。。從鐘泰的話中,我們又一次看到《莊》學(xué)家們由于不懂得“故”的此種用法所表現(xiàn)出來的困窘迷惑。

“萬物孰能定之!”馬敘倫說:“懷疑上有奪文”,⑥馬敘倫:《莊子義證》,方勇、吳平編輯:《子藏·莊子卷》第152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第35頁。沙少海從馬說。⑦沙少海:《莊子集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9頁。其實,銜接得很緊。正因為“不考不鳴”,所以萬物之擊各不同,其鳴乃各不同也,沒有一物能使金石之鳴確定化,此“萬物孰能定之”之謂也。

我們還記得《應(yīng)帝王》篇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⑧《應(yīng)帝王》,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三下,第1冊,第307頁。此句并不特別強調(diào)根據(jù),而本篇除了也說到應(yīng)物之意外,還說到了應(yīng)物之根據(jù),亦即本原。這是本篇與《應(yīng)帝王》篇之不同也。此不同緣于目的不同,《應(yīng)帝王》篇應(yīng)世的目的是“勝物而不傷”,而本篇所要達到的目的如下文所說,是要使“萬物從之”。前者仍然是個體的存在論,后者則是說明“王德者”無為應(yīng)世的政治論。

應(yīng)特別指明的是,古今《莊》學(xué)家皆不明白以上四句的關(guān)系,因此有必要予以說明:猶如上一層之從道“覆載萬物”說起,結(jié)到“君子”之修治其心上一樣;這一層也是從道之清深安靜上說起,結(jié)到“王德之人”之行事上?!皽Y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是對于“道”的描述,以下三句轉(zhuǎn)為用金石為比喻來說明,沒有本原無以應(yīng)世,但只有物感而后才予以應(yīng)之,物感不同則應(yīng)之不同也。

本篇以上這四句,呂惠卿、林希逸、褚伯秀、羅勉道、劉辰翁、朱得之、陸西星、沈一貫、吳伯與、陳治安、徐曉、程以寧、王夫之父子、宣穎、徐廷槐、吳世尚、胡方、胡文英、陸樹芝、方潛、劉鳳苞等人皆講不通或干脆不加解釋。①呂惠卿:《莊子全解》,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山東聊城楊氏海源閣所藏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二年壬辰(1172年)重翻北宋刻本(此書全稱為《壬辰重改證呂太尉經(jīng)進莊子全解》),2011年,第164頁;林希逸:《南華真經(jīng)口義》卷十四第五,嚴靈峰編輯:《莊子集成初編》第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第456-457頁;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道藏》第15冊,第365頁中欄,北京、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羅勉道:《南華真經(jīng)循本》卷十三第二,第327頁,嚴靈峰編輯:《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劉辰翁:《莊子南華真經(jīng)點?!?,第236-237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1冊;朱得之:《莊子通義》,第344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冊;陸西星:《南華真經(jīng)副墨》,第423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7冊;沈一貫:《莊子通》,第343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9冊;吳伯與:《南華經(jīng)因然》,第271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1冊;陳治安:《南華真經(jīng)本義》,第319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6冊;徐曉:《南華日抄》,第286-287頁天頭,《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3冊;程以寧:《南華真經(jīng)注疏》,第234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8冊;王夫之:《莊子解》,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102頁;宣穎:《南華經(jīng)解》卷十二,第236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2冊;徐廷槐:《南華簡鈔》,第181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0冊;吳世尚:《莊子解》,第187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2冊;胡方:《莊子辯正》,第201-202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3冊;胡文英:《莊子獨見》,第159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1冊;陸樹芝:《莊子雪》,第221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4冊;方潛:《南華經(jīng)解》,第114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6冊;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第433-434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4冊。郭象、成玄英、林云銘、藏云山房主人、王先謙對“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有所理解,但前三人對其他兩句的注釋仍然是錯的,藏云山房主人則未加注釋,王先謙則僅釋“漻”字義,當(dāng)然此五人更不知道“夫道”一句與下文講“王德者”這一段文字的關(guān)系。②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1-412頁;林云銘:《莊子因》,第234頁,《莊子集成初編》第18冊;藏云山房主人:《南華大義解懸參注》,第406頁,《莊子集成初編》第15冊;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00-101頁。

陳壽昌注“夫道”一句說:“言道體之靜寂,已立應(yīng)物之本。”③陳壽昌:《南華真經(jīng)正義》,第188、188、188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7冊。這是對的,然而,在他之前,陳治安已經(jīng)說過:“唯以淵居漻清者立之本原。”④陳治安:《南華真經(jīng)本義》,第319、319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6冊。但陳壽昌將“道”貫串到金石之喻中,以為“金石不得此理,無以應(yīng)叩者”⑤陳壽昌:《南華真經(jīng)正義》,第188、188、188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7冊。則是錯誤的,這表明他對此句是不理解的。此外,他對“萬物孰能定之”的注釋也并不正確。⑥陳壽昌:《南華真經(jīng)正義》,第188、188、188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7冊。而陳治安則沒有將本原與“道”明確地聯(lián)系起來,而是以道之為無、為有,分別解釋“金石不得無以鳴”與“金石有聲,然不考不鳴”,⑦陳治安:《南華真經(jīng)本義》,第319、319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6冊。這是將道直接與金石視為一體了,并且既然已經(jīng)說了“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又怎么能再分有無呢?這種支離之詞完全是亂扯。

今之《莊》學(xué)家的解釋,也分為講不通與僅對“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有所理解這兩類。馬其昶、胡遠濬、錢穆引郭注、成疏以注,則自然如郭象、成玄英一樣,屬于后一類。⑧馬其昶:《莊子故》,方勇、吳平編輯:《子藏·莊子卷》第133冊,第188頁;胡遠濬:《莊子詮詁》,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第94頁;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第90頁。

屬于前一類者,發(fā)端于陳壽昌。上文說到,陳壽昌將“道”貫串到金石之喻中,以為“金石不得此理,無以應(yīng)叩者”①陳壽昌:《南華真經(jīng)正義》,第188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7冊。是錯誤的。然而,今之注釋家們卻大多為陳壽昌此種解釋之傳人。其原因,上文已經(jīng)說了,乃在于此句中“以”字后省了“之”字,“之”代指金石,如上文所已說,這個省略使得多數(shù)今之注釋家跌入了解釋的陷阱。

阮毓崧注“金石不得,無以鳴”曰:“不得其和不鳴,猶道不得其感不應(yīng)?!雹谌钬贯拢骸吨赜喦f子集注》,第197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41冊?!独m(xù)編》標(biāo)所收《莊子集注》為1930年排印本,然《莊子集注》中,卻有作者1928年的《莊子集注序》與1933年的《重訂莊子集注序》。書邊所標(biāo)書名均為《重訂莊子集注》,《續(xù)編》所收當(dāng)為重訂本,以下茲以《重訂莊子集注》為此書名。——引者按這個注有兩個錯誤,一是它對于《莊》文原句的句子結(jié)構(gòu)的理解是錯誤的,因而在“不得”之下,妄加了“其和”二字,雖所加不同,但其錯與陳壽昌同。二是它對于此句寓意的解釋是錯誤的。上文已經(jīng)說明,此句說的是鳴的根據(jù)。

曹礎(chǔ)基注云:“不得,指不得道的作用。無以鳴,沒法響?!雹鄄艿A(chǔ)基:《莊子淺注》,第165頁。陳鼓應(yīng)譯曰:“鐘磬不得道便無由鳴響。”④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27、327頁。陳譯與曹注意思一致。《莊》文是說不得金石無以鳴,曹礎(chǔ)基、陳鼓應(yīng)不明白《莊》文的句子結(jié)構(gòu),如同阮毓崧在“金石不得”下面妄添上“其和”一樣,他們添加的分別是“道的作用”與“道”。這一添加使他們的注譯接近于陳壽昌了。曹礎(chǔ)基、陳鼓應(yīng)可能以為如此便與上文更加銜接了,然而事實上,反而與上下文完全格格不入了。上文講道是清深安靜的,這同鳴響之義恰恰南轅北轍。而下文陳鼓應(yīng)又譯曰:“所以鐘磬有聲,不敲不鳴。”⑤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27、327頁。鐘磬之鳴到底是因為道,還是因為敲擊?陳譯的混亂可見。

周民譯云:“道……金屬與石頭得不到它就不能夠發(fā)出響聲。”“不過,不敲擊它就不會響?!雹尥跏浪粗骶帲骸肚f子譯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209、223頁。劉建國與顧寶田譯文的句式與周民同,其曰:“道……金石得不到它就不能發(fā)聲。然而,金石有聲,不敲擊則不鳴響?!雹咄跏浪粗骶帲骸肚f子譯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209、223頁。歐陽景賢譯云:“鐘磬不得道便沒有辦法鳴響,所以鐘磬有聲,不敲就不響?!雹鄽W陽景賢、歐陽超:《莊子釋譯》上冊,第258頁。楊柳橋亦譯曰:“金石得不到‘道’,它就發(fā)不出聲響,所以金石有聲音,不敲,它就不響?!雹釛盍鴺颍骸肚f子譯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5-216頁。陸欽的譯文也為:“金石不得道不能鳴響,所以說,金石有聲,不敲不響?!雹怅憵J:《莊子通義》,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8頁。以上五家所譯用詞有些不同、句式有兩種,但都以金石不得道不能鳴,復(fù)又說不敲就不響,同陳鼓應(yīng)一樣,陷于矛盾之中而不自知。

傅佩榮換了點花樣,其譯曰:“道……金與石沒有它的配合,也將無從響起。所以金石可以發(fā)出聲音,不敲則不響?!雹佟陡蹬鍢s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2年,第190頁。改用“配合”,一樣不通,金石之鳴為何要道來配合?從文字上此譯更遠離了原文。

以上七家之譯,皆曹礎(chǔ)基注、陳鼓應(yīng)譯文之后胤也。

陸永品注云:“金石之器得不到道,就不會有聲響。”②陸永品:《莊子通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第167、167頁。陸注顯然仍然沿承了曹注、陳譯,但較之陳鼓應(yīng)進一步的是,他又注曰:“所以金石之器雖然蘊含有響聲,但沒有大道的叩擊是不會發(fā)出響聲的。”③陸永品:《莊子通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第167、167頁。深清安靜的道能夠叩擊金石之器?此不通之句也。此注還表明陸氏對道器的區(qū)分是不清楚的,能夠作叩擊鐘磬之用者,器也。因此,陸注較之陳譯更為錯誤。

張采民與張石川譯曰:“金石之類如果不得道,就不會響?!雹軓埐擅?、張石川:《〈莊子〉注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130、130頁。從文字上說,此譯應(yīng)是襲自陸永品注,其錯同于陳鼓應(yīng)所譯,妄加上一個“道”字來作解釋。而在下面,張氏父子又譯曰:“所以金石之器雖然暗藏著響聲,不經(jīng)過叩擊就不會響?!雹菸淖稚先匝爻凶躁懽ⅲ溴e卻同于陳鼓應(yīng)之譯:陷于金石之響到底是因為得到了道,還是因為叩擊的矛盾中。張氏父子對這一矛盾竟然不察!

方勇譯曰:“金石之器不得道就不會有鳴響?!薄八越鹗麟m然蘊藏著聲響,但沒有大道的叩擊是不會發(fā)出響聲的?!雹薹接伦g注:《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81頁。此譯顯然抄襲自陸永品注。陸書早出于方書近七年,且陸氏還是方氏之老師。較之陸注,方譯僅微作改動耳。難以思議的是,方勇恰恰是選了一個最為錯誤的注釋來抄!

上述自曹礎(chǔ)基、陳鼓應(yīng)以下11人所注譯,多有因襲,成為今之《莊》學(xué)家們大規(guī)模連環(huán)抄襲的一個典型例子,達到了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程度!

有兩人的譯文未在“不得”后加上“道”字。張耿光譯“金石不得,無以鳴”為:“金石制成鐘、磬的器物不能獲取外力,沒有辦法鳴響。”⑦張耿光:《莊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4頁。張翰勛譯之為:“金石不能無故發(fā)聲。”⑧張默生撰、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第298頁。兩人均將“不得”釋為“不能”,張耿光仍然添加了“獲取外力”四字。然而,釋“不得”為“不能”沒有字義上的根據(jù),并且兩譯仍然表明他們不懂得此句的結(jié)構(gòu)。

以上各家,都譯“故”為所以,是皆不懂得“故”在此處的用法也。

綜上所述可見,無論古今《莊》學(xué)家都不能夠完整地講通本層這開頭四句,當(dāng)然更不能將這一部分通貫起來予以說明了。因此,完整而通貫地講通這四句還是《莊》學(xué)史一個未曾得到解決的難點。

我的解釋,除上文所已述外,還需要補充一點。這四句其實是兩個比喻:“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是一個,金石之喻是第二個。前者所承為《應(yīng)帝王》中“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句。①《應(yīng)帝王》,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三下,第1冊,第307頁。不過,本篇以“道”言之耳。又清又靜的道,比喻的是鏡或水,這是可以“應(yīng)”于物的根據(jù);成疏所說“來者即照”②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三下,第1冊,第309頁。則是“應(yīng)”的條件。這兩項用在“鏡”與“水”上好說,而用在“道”上,于后一項就不好說,說了也不貼切,因為道畢竟不是一個具體物。于是,本篇作者乃以金石為喻,來說明應(yīng)物的根據(jù)與條件。古今《莊》學(xué)家不明白本篇“金石不得,無以鳴”的句式,是他們掉入解釋陷阱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們不懂得這是兩個比喻,強行將這兩個比喻合并為一來說明,自然就非錯不可了。還應(yīng)該說到的是,明確地區(qū)分“應(yīng)”的根據(jù)與條件,是本篇對于《應(yīng)帝王》“應(yīng)而不藏”論的一個發(fā)展。

“夫王德之人”,陳鼓應(yīng)注、譯為“盛德的人”,③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冊,第326、327頁。誤。本篇旨在講無為之治,故其所謂君子、王德之人,皆為臨蒞天下者,所謂王德之人,即具有王天下之德者。林希逸曰:“王德者,言有王天下之德也?!雹芰窒R荩骸赌先A真經(jīng)口義》卷十四第五,第457頁,《莊子集成初編》第7冊。

“素逝而恥通于事”。恥,亦作恥。郭注:“任素而往耳?!雹莨鶓c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2、412頁。成疏:“素,真也。逝,往也”“任真而往”。⑥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2、412頁。真者,本性是也;往者,在此篇當(dāng)解釋為行。任真而行,故“恥通于事”,事者,外事也。無論本篇作者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此句其實隱含著與名家之界隔:名家遍說萬物,“雜篇”《天下》篇稱惠施“遍為萬物說”。⑦《天下》,郭慶藩:《莊子集釋》卷十下,第4冊,第1112頁。

鐘泰不懂此語。其曰:“以通事為恥,此則山谷之士、避世之人或有之,豈王德者而出于是!不獨與孔子之學(xué)不合,即在莊子亦嘗深斥之矣(見《刻意》篇)。”“惟平江蘇輿認‘恥’字有誤(見王先謙《莊子集解》),可謂卓識?!雹噻娞骸肚f子發(fā)微》,第252頁。鐘泰此說荒唐,先推定“此則山谷之士、避世之人或有之”,然后再說《刻意》篇深斥之?!犊桃狻菲_篇曰:“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雹帷犊桃狻?,郭慶藩:《莊子集釋》卷六上,第3冊,第535頁。此句所述乃憤世之士,與本篇“恥通于事”相距甚遠,不知如何可以據(jù)此而說“莊子亦嘗深斥之”,且《刻意》篇斷非莊子之作,鐘泰對此了然不知;還以不合孔子之學(xué)非難此句,此南轅北轍之說也。若以為王德者當(dāng)通事,不獨不懂此篇論旨,亦不懂莊子學(xué)派之思想。蘇輿解《莊》昏昏,王先謙引之,鐘泰贊同之,亦昏昏也。

“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敝链司?,我們才能通貫理解本篇上文的金石之喻。上文已說明:“金石不得,無以鳴”說的是鳴的根據(jù),這便是“立之本原”也。而“萬物孰能定之”,是因萬物之擊各不同,其鳴乃各不同,沒有一物能使金石之鳴聲確定化?!爸ㄓ谏瘛闭?,謂感應(yīng)無方也。神者,變化莫測。成疏:“欲示本能起用,用不乖本義也?!雹俟鶓c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2、412、412頁。成玄英雖未明確用上體用概念,但其所說“本”“用”,即體用也。這一解釋顯然不符合本篇此處文義。既然“知通于神”仍然是說的物感而后應(yīng),那就與體用之說還有距離。不過,由于強調(diào)了“本原”的概念,從理論發(fā)展上說,確是向著體用之說挪進了一大步。此外,從此句我們可以明白,金石之喻之區(qū)分“應(yīng)”的根據(jù)與條件,乃因“本原”論的抬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外篇”對于“內(nèi)篇”的因承與發(fā)展。

“故其德廣。”王孝魚的點校,以之屬下讀,我以為此語應(yīng)屬上讀?!肮省?,所以。王德之人任其本性而行,恥通于外事,然雖立之于本性,而萬物感而能應(yīng)之,故曰“知通于神”?!爸ㄓ谏瘛闭?,“其德廣”也。我們可以看到,隨著“覆載萬物”的“道”的概念的明確,本性或曰天性的概念也拓寬了。而“王德之人”的“德”字,既有本性之義,又有品德之義。本性的表現(xiàn)謂之德。必須如此來理解“其德廣”中的“德”字才能講通此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德”的概念中,已然隱含有體用本末關(guān)系的意思,但還未顯化。本段有一點值得注意,即其對于“明”與“知”是肯定的,上一層要求“君子明于此十者”,這一層又說“知通于神”。這同強調(diào)要“含其明”與“絕圣棄知”②《胠篋》,郭慶藩:《莊子集釋》卷四中,第2冊,第353頁。的《胠篋》那一組文章,是一個不同的理論發(fā)展方向。

“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惫ⅲ骸拔锊芍蟪龆窍任锒?。”③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2、412、412頁。成疏:“采,求也?!薄笆バ闹?,良由物采。”④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2、412、412頁。林希逸釋曰:“采,取也。物有取于我而后其心應(yīng)之,故曰‘其心之出,有物采之’。采,猶感也。出,猶應(yīng)也?!雹萘窒R荩骸赌先A真經(jīng)口義》卷十四第六,第458頁,《莊子集成初編》第7冊。感而后應(yīng),亦即“金石有聲,不考不鳴”也??梢钥闯?,“夫王德之人”一句與上文金石之喻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贝司涞慕忉屢彩潜酒械囊粋€難點。

古代《莊》學(xué)家對此語的注釋情況約可分為以下六類。

第一類,不注釋與直用原話及復(fù)述者。郭象、褚伯秀、劉辰翁、王夫之父子、宣穎、徐廷槐、藏云山房主人、胡文英對此二語,皆未加注釋。⑥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2頁;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道藏》第15冊,第365頁中欄;劉辰翁:《莊子南華真經(jīng)點?!?,第236-237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1冊;王夫之:《莊子解》,第102頁;宣穎:《南華經(jīng)解》卷十二,第236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2冊;徐廷槐:《南華簡鈔》,第181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0冊;藏云山房主人:《南華大義解懸參注》,第406頁,《莊子集成初編》第15冊;胡文英:《莊子獨見》,第160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1冊。羅勉道在串講中直用“生非德不明”而不加說明。⑦羅勉道:《南華真經(jīng)循本》卷十三第三,第328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冊。釋性注“形非道不生”曰:“以道養(yǎng)我之形”;注“生非德不明”曰:“以德明我之生?!雹籴屝裕骸赌先A發(fā)覆》,第240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5冊??傮w上看,釋性的注語乃復(fù)述《莊》文也,但他將第一個“生”述為“養(yǎng)”,這是復(fù)述都復(fù)述錯了。陳治安說:“形生于道,明生于德。”②陳治安:《南華真經(jīng)本義》,第319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6冊。此釋前一語為正向復(fù)述,后一語為反向復(fù)述,在此復(fù)述中,錯將兩個“生”字等同。吳伯與云:“生我者道,明我者德?!雹蹍遣c:《南華經(jīng)因然》,第272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1冊。徐曉亦曰:“生我者道也,明我者德也?!雹苄鞎裕骸赌先A日抄》,第287頁天頭,《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3冊。兩人之釋,其二語皆為反向復(fù)述。林云銘注曰:“蓋以吾之形非道不能生,吾之生非德不能明?!雹萘衷沏懀骸肚f子因》,第234頁,《莊子集成初編》第18冊。此注則二語都是正向復(fù)述。

第二類,釋“德”為個人品德。陸西星在串講中說:“知生我者道也,明我者德也,以德為明,則明之至矣?!雹揸懳餍牵骸赌先A真經(jīng)副墨》,第425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7冊。上文所引徐曉的解釋襲自陸氏此釋,如上文所說,兩句皆為反向復(fù)述。但從其“以德為明”四字上大約可以看出陸氏所說“德”乃個人品德也。然而,不知如何“以德為明”?亦即“德”與“明”兩者如何關(guān)聯(lián)?更不知為何這就是“明之至”也。陸氏的串講一片糊涂。

第三類,釋“德”為得。呂惠卿說:“夫耳聞目見、手持足運、口言心思,無非道也,則形非道不生之謂也。然茲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非得之在我,不能明也,則生非德不明之謂也?!雹邊位萸洌骸肚f子全解》,第165頁。呂釋十分混亂:一是“耳聞目見、手持足運、口言心思”是形之用,非形也。道在日用中,這不是“形非道不生”之義。本篇無道在日用中的觀念,此以禪釋《莊》也。二是我如何得“茲道”,又為何“得之在我”才能“明”“茲道”?都沒有說明。三是本句中后一個“生”字,實際上被解釋為形之用,即“百姓日用”了,這遠離了“生”的字義。

程以寧注云:“昭昭生于冥冥,故形非道不生,即立之本源也。道得于心之謂德,明者,明其有物必有則也,故生非德不明,即知通于神也。”⑧程以寧:《南華真經(jīng)注疏》,第234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8冊。陸樹芝注曰:“原于天則為道,得于己則為德,形存而道存焉,道存而德存焉,形不外道而生,道以有德而益明?!眱勺⒁嗑鶎ⅰ暗隆贬尀榈?。程氏明講道為本原,陸氏則講道原于天;但所謂“德”者則均得之于道也。程氏強調(diào)得于心而明于規(guī)則;陸氏則將道與德看成了全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故曰“形不外道而生,道以有德而益明”。

陳壽昌注“形非道不生”曰:“道即本原,生天生地,皆是此道,人身可知?!雹彡悏鄄骸赌先A真經(jīng)正義》,第188、188-189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7冊。他注“生非德不明”曰:“既已成形,若非有得于心,則不明此生身之理?!雹怅悏鄄骸赌先A真經(jīng)正義》,第188、188-189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7冊。陳注顯然沿承了程以寧注語,而又有其發(fā)揮。劉鳳苞的注在內(nèi)容上與陸樹芝相近,用語不同耳,其曰:“德者,道之分呈者也,而生理即在其中?!?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第434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4冊。此注等于是說生理在道中,這是將“生非德不明”看作為“形非道不生”的另一種說法了。究其實質(zhì),劉鳳苞還是將“德”釋為得,得之于道而有形,此“生理即在其中”之謂也。所謂“德者,道之分呈者也”,這是與陸氏一樣,將道與德看成了全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

第四類,釋“德”為智。成疏:“德者,能澄之智;道者,可通之境也。道能通生萬物,故非道不生;德能鑒照理原,故非德不明?!独辖?jīng)》云:‘道生之,德畜之’也?!雹俟鶓c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2-413頁。

成玄英所引《老子》語,見其五十一章,王弼注曰:“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②《老子道德經(jīng)注·五十一章》,《王弼集校釋》上冊,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37、136頁。畜者,養(yǎng)也。養(yǎng)育之恩謂之德,此德乃恩德之義也。成玄英既明釋德為智,復(fù)引《老經(jīng)》語,釋德為恩德。他自己都不明白這兩者是矛盾的。然而,王先謙不辨,節(jié)取上引成疏“道能通生萬物”以下各語為注。③王先謙:《莊子集解》,第101頁。

第五類,釋“德”為能。朱得之曰:“考金石,德也。人不考焉,孰見人之能,又孰見金石之德?!雹苤斓弥骸肚f子通義》,第345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冊。朱得之的概念有些混亂:“人之能”當(dāng)然是人之才能;而“金石之德”則當(dāng)釋為金石之功能也。

第六類,其他一些胡亂的注釋。沈一貫釋曰:“形非道則塊然一形,無何死矣。安能生生?非德,則蠢然一物耳,何以稱萬物之最靈?”⑤沈一貫:《莊子通》,第342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9冊。沈氏釋“生”為生生,釋“明”為靈,真可謂異想天開了。還有,胡方注此二語曰:“形、生,為也。道、德,無為也。謂有為皆無為也?!雹藓剑骸肚f子辯正》,第202-203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3冊。此亦胡亂闡述也。胡方釋此節(jié)多以有為、無為胡亂斷之,十分荒謬,下文固毋庸再引其注也。

今之注釋家,也講不通此句。

先述引前人之注為注者:阮毓崧引成疏以注,⑦阮毓崧:《重訂莊子集注》,第198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41冊。是不知成疏中既釋“德”為智,又釋為恩德之矛盾也。錢穆既引《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語,⑧《老子道德經(jīng)注·五十一章》,《王弼集校釋》上冊,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37、136頁。又引吳汝綸所說“‘生非德不明’與下‘窮生’字,皆讀為性”⑨吳汝綸:《莊子點勘》,第78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6冊。之釋,而不知兩者之不相容也。⑩錢穆:《莊子纂箋》,第90頁。錢穆注文中并未標(biāo)出《老子·五十一章》及吳汝綸《莊子點勘》的出處,其出處乃引者所標(biāo)。——引者按上文已說明,《老子》二語中的“德”字,為恩德也,若解“生”為“性”,則其“德”字只能解為品德。注語如此矛盾,則此句之“德”字到底何解?錢穆識力之差乃如此乎?王叔岷則只引成疏中所引《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以注,?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第423頁。是釋“德”為恩德也。

再述今人之白話翻譯。對此句的白話翻譯,比較多樣,歸類比較困難,但不略加歸類,縷述起來就很散漫,茲以在一些主要字詞的翻譯上有相似者,略分之為三類:

第一類,主張以德或德性彰明生命者。

陳鼓應(yīng)譯曰:“形體非道不能產(chǎn)生,生命非德不能彰明?!雹訇惞膽?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冊,第327頁。此譯讓人不知所云,何謂“道”?如果是上文他自己所說能使鐘磬鳴響的道,那末此道何以能產(chǎn)生形體?何謂“德”?“德”如何可以彰明生命?還可以再加追問,何謂彰明生命?可見,陳譯壓根兒就是一片糊涂。

張翰勛譯云:“形體沒有道不成為生命,生命沒有德性不能彰明?!雹趶埬?、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第298頁。陸永品注曰:“形體沒有道就不會產(chǎn)生生命,生命沒有德性就不能彰明。”③陸永品:《莊子通釋》,第167頁。張書比陸書之初版,早出九年半有余,陸注當(dāng)是襲自張譯也。但尷尬的是,陸氏所抄乃一錯誤解釋。什么叫“形體沒有道不成為生命”或“形體沒有道就不會產(chǎn)生生命”?難道生命與形體是脫離的么?陳鼓應(yīng)的譯文還只是對于“道”未加明確說明,張、陸兩氏則是在“道”前就有形體,“道”的任務(wù)是使之成為或產(chǎn)生生命,這種說法豈不荒誕!張氏多少知道“德”當(dāng)訓(xùn)性,但又不明確,故用有“天性”義的“德性”一詞,且與“生命”相對舉。何種生命是沒有天性的?這兩者根本就不可分割,既不能分割,就不存在有“天性”義的德性彰明生命的問題。天性若體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的是生命的存在,而非生命的彰明。

張耿光譯云:“形體如不憑借道就不能產(chǎn)生,生命產(chǎn)生了不能順德就不會明達?!雹軓埞⒐猓骸肚f子全譯》,第194頁。何謂“順德”?這里的“德”似乎作“天性”講,上文已說,何種生命是沒有天性的?這兩者根本就不可分割,那么,何謂生命順德呢?順德又為何就能明達呢?也是一片糊涂。

第二類,釋“德”為個人品德,并在“明”字上做文章者。

周民譯云:“形體離開道就不能生存,生命離開德就不會明達?!雹咄跏浪粗骶帲骸肚f子譯注》,第209頁。此譯顯然錯解兩個“生”字。其所曰“德”字何謂,而可使生命明達?若訓(xùn)“德”為性,天性無所謂明達;若訓(xùn)“德”為個人品德,個人品德有好有壞,難以籠統(tǒng)用上“明達”一詞,且即使品德良好,也不一定能明達。再追問一步,何謂生命明達?“明”與“達”,何以構(gòu)成一詞,其義為何?說到這個份上,凡用“明達”一詞為譯者,皆為不知所云者也。

歐陽景賢譯曰:“形體不是道就不能出生,出生了,不是德就不能廣大光明?!雹鄽W陽景賢、歐陽超:《莊子釋譯》上冊,第258頁。此譯錯將兩“生”字視為同義;且釋“德”為品德,其誤同于周民?!皬V大光明”較之“明達”,在程度上更上了一層樓。然而,“不是道就不能出生”“不是德就不能廣大光明”乃不通之語也,譯者不知乎?

陸欽譯曰:“形體非‘道’不能生存;生命非‘德’不能放光輝。”①陸欽:《莊子通義》,第258-259頁。此譯錯解第一個“生”字,而所曰“放光輝”,較之“廣大光明”,又上一層樓矣。

劉建國與顧寶田譯“明”字與上述諸人相反,其曰:“形體沒有道就不能生出,生而無德則是胡涂不明的?!雹谕跏浪粗骶帲骸肚f子譯注》,第223頁?!吧觥币辉~用于此很生硬,譯文中“德”字當(dāng)為個人品德之義。劉、顧二人未用“明達”二字,而是反過來將“不明”說成“胡涂不明”,然而,“胡涂不明”不屬于品德方面,而屬于智力方面,雖然兩者亦有關(guān)聯(lián),但仍然是兩個方面。因而,劉、顧之譯乃自相矛盾之語也。

第三類,其他一些胡亂的釋譯。

鐘泰曰:“‘生非德不明’,示之全生之方。”③鐘泰:《莊子發(fā)微》,第252頁?!吧堑虏幻鳌迸c“全生之方”了不相涉,故鐘泰此語同于古人之胡亂注釋也。

楊柳橋譯云:“形體離開了‘道’,就不能夠化生,化生離開了‘德’,就不能夠明朗?!雹軛盍鴺颍骸肚f子譯詁》,第216頁。將兩“生”字解作“化生”,此釋不知何從而來?上下文都未有“化生”之意。為什么說“形體離開了‘道’,就不能夠化生”,此道為大司命乎?《大宗師》篇中闡述了大化周流的觀念。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是被籠罩于大化之中的,因而談不上有離開了一個個個體生命的抽象的大化,以此也不存在形體離開了大化就不能化生的問題?!盎x開了‘德’,就不能夠明朗”,此語更讓人不知其所云,化生為什么離不開“德”?此“德”何謂?何為“化生”的“明朗”?也是一片糊涂。楊柳橋的譯文往往多有此種情況。其他今之注釋家亦不能免此病也。

傅佩榮譯曰:“形體若沒有大道,就不能出生;出生若沒有天賦,就不能彰顯?!雹荨陡蹬鍢s解讀莊子》,第190頁?!疤熨x”是指一種可以發(fā)展起來的潛在的能力,而“天性”則指先天具有的生理與情感的需求與滿足這種需求的行為,傅氏不懂裝懂,知識基礎(chǔ)與思維能力均甚低下。否則,不會譯出這種句子來。

較之上引張翰勛與陸永品對于“形非道不生”的荒誕翻譯更為荒誕的是張采民與張石川之所譯。其曰:“沒有形體,道就無法產(chǎn)生,本性不憑借道德就不能彰顯?!雹迯埐擅?、張石川:《〈莊子〉注評》,第130頁。道如作自然講,那末是自然產(chǎn)生萬物;道如作本體講,那末它是沒有形體的。無論道作何種解釋,張氏父子都講反了。整本《莊》書都沒有,也不可能有此種說法,由此可見張氏父子對《莊》學(xué)根本是一竅不通。

“道”與“德”兩字相連為一詞是在《駢拇》篇中始見的。所謂道德者,與《德充符》所曰“天鬻”⑦《德充符》,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二下,第1冊,第217頁。一詞同義,天生,天然是也。張氏父子顯然不懂得《莊》書中“道德”的此種含義。退一步說,即使將“道德”一詞視為今之道德品質(zhì)之義,此譯邏輯上仍然不通。本性與道德是兩個概念,前者如何要靠后者才能彰明呢?本性是先天的,它自然顯現(xiàn);道德是后天培養(yǎng)的,后天之養(yǎng)成,可能是好品德,也可能是壞品德。張氏父子所譯,是說好的還是壞的“道德”彰顯了本性呢?

然方勇不辨,其譯曰:“形體沒有道就不能產(chǎn)生,本性不憑借道德就不能彰明?!雹俜接伦g注:《莊子》,第182頁;方勇:《莊子纂要》第3冊,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12年,第263頁。此譯前一語同于陳鼓應(yīng)等人之譯;后一語僅將張氏父子譯文中的“顯”字改為“明”,此非抄襲而何也?尷尬的是,上文已說陳譯一片糊涂,而張氏父子的譯文卻是一種極為荒誕的翻譯!有此種情況者不獨方勇,古今《莊》學(xué)家中多有,這種現(xiàn)象成為《莊》學(xué)史上的笑話,此謂之昏抄是也。

綜上所述可見,古今《莊》學(xué)家對“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句的注釋與翻譯,充滿了種種臆說。此句,特別是此句中后一語的正確解釋,仍是《莊》學(xué)史上一個未能解決的難點。

我對此句的解釋如下:此句中“故”字,同于“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中的“故”,表提起,所謂“申事之詞”②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五,第118頁?!蔼q‘夫’也”。③吳昌瑩:《經(jīng)詞衍釋》卷五,第94頁?!靶畏堑啦簧币徽Z讓我們想起“內(nèi)篇”《德充符》篇末所說“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④《德充符》,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二下,第1冊,第217頁。的話來。成疏云:“道與自然,互其文耳?!雹莨鶓c藩:《莊子集釋》卷二下,第1冊,第221頁。身即形也,因此,本篇“形非道不生”,就是說形體是由自然賦予的,亦即生命是由自然產(chǎn)生的。此句中兩個“生”字詞性不同,前者為動詞,后者為名詞?!吧堑虏幻鳌?,意為你不知道生命是有天性的,你就不明白它們。此句是針對“王德者”而說的,所以下文才接以“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也就是說,此句所說,乃是下文發(fā)論的理論前提。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將此句與下文貫通起來。

“存形窮生,立德明道”此二語的解釋也是本篇的一個難點,本節(jié)先對古代《莊》學(xué)家解釋“存形窮生”的情況分為六類作一縷述。

第二類,以窮生之理釋。這一類中又分兩小類,分別以林希逸、褚伯秀為其發(fā)端。林希逸說:“下句‘生’字言我受天地之中以生也。存我之形以窮究其始生之理?!雹诹窒R荩骸赌先A真經(jīng)口義》卷十四第六,第458頁,《莊子集成初編》第7冊。此釋錯誤有二,一是與上文“形非道不生”重復(fù),二是不知此句中“生”字當(dāng)訓(xùn)為性。吳伯與云:“至人存其形而窮生之原?!雹蹍遣c:《南華經(jīng)因然》,第272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1冊?!案F生之原”,同于“窮究其始生之理”。劉鳳苞注曰:“形非徒存,必先窮究其所以生,體大道而本原立矣?!雹軇ⅧP苞:《南華雪心編》,第434-435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4冊。劉氏之“窮究其所以生”即林希逸之“窮究其始生之理”也。

褚伯秀曰:“蓋能存守其形,斯能盡其生之理?!雹蓠也悖骸赌先A真經(jīng)義海纂微》,《道藏》第15冊,第365頁中欄。“生之理”一語說得比較泛一些。宣穎注“窮生”曰:“究生之理”,⑥宣穎:《南華經(jīng)解》卷十二,第236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2冊。宣穎此注顯然是從褚伯秀“盡其生之理”沿承而來,并結(jié)合了林希逸“窮究”之意而成。方潛注“窮生”曰:“窮其理也。”⑦方潛:《南華經(jīng)解》,第114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6冊。方潛注當(dāng)來自宣穎注。陳壽昌注云:“將存我之形,必先究其生理而不為物蔽?!雹嚓悏鄄骸赌先A真經(jīng)正義》,第189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7冊。此注明顯沿承了宣穎注,而稍加了發(fā)揮。

第三類,以盡年釋。成疏:“盡生齡之夭壽?!雹峁鶓c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3頁。朱得之說:“王德者務(wù)存其形,盡有生之常分,以終其天年?!雹庵斓弥骸肚f子通義》,第345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冊。王敔注曰:“盡其生”,王夫之評曰:“貴愛其身”。?王夫之:《莊子解》,第102頁。胡文英注曰:“窮生,盡其天年也?!?胡文英:《莊子獨見》,第160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1冊。此皆以《養(yǎng)生主》“盡年”?《養(yǎng)生主》,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一上,第1冊,第115頁。之意釋“窮生”也。

第四類,以太極釋。程以寧注云:“存形而窮生,窮其一物各具一太極也。立德而明道,明其萬物統(tǒng)體一太極也?!?程以寧:《南華真經(jīng)注疏》,第235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8冊。一物各具一太極,萬物又統(tǒng)體一太極,這是以理學(xué)觀念來解釋《莊》學(xué)了,謂之亂注可也。

第五類,以“致中和”釋。吳世尚注曰:“存形不虧,其體也。窮生不蔽,其性也?!贝俗⑨屔鸀樾?,本為可取。然他又說:“‘存形窮生,立德明道’,此正功夫吃緊處,乃《中庸》之‘致中和’三字也?!?吳世尚:《莊子解》,第188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2冊。這又表現(xiàn)了吳世尚硬扯式的以儒釋《莊》的思維方式,“致中和”?《中庸》,《禮記正義》卷五十二,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625頁中欄。三字與本篇此二語可謂毫無關(guān)系。

第六類,其他一些胡亂的注釋。呂惠卿說:“存形窮生,言其形不必外而生窮也?!雹賲位萸洌骸肚f子全解》,第165頁。呂說十分模糊,何謂“形不必外”?他在解釋“形非道不生”時所說“耳聞目見、手持足運、口言心思”,或是形與外界之溝通,或者直接就是外在行動,怎么隔了不遠,竟又說“形不必外”了?又何謂“生窮”?是指生活窮困,還是指生命到了盡頭?沈一貫釋曰:“至人存其形,生而與天地俱窮?!雹谏蛞回灒骸肚f子通》,第342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9冊。沈氏竟能將“窮生”釋為“生而與天地俱窮”,此非神仙乎?“立德明道”又與“神明不測”何關(guān)?

古人中惟吳汝綸注可取,今特為抉發(fā)之。他在“生非德不明”句下注曰:“‘生非德不明’與下‘窮生’字,皆讀為性。”③吳汝綸:《莊子點勘》,第78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6冊。說“窮生”的“生”讀為性,是對的。但吳注的缺點有二:一是混同了兩個“生”字,吳汝綸不明白我在上文所已說,此句中兩個“生”字詞性不同,前者為動詞,后者為名詞;二是吳汝綸沒有提出其他例證作為訓(xùn)詁上的證據(jù)。在今之注釋家中,馬其昶、錢穆引其注,④馬其昶:《莊子故》,《子藏·莊子卷》第133冊,第189頁;錢穆:《莊子纂箋》,第90頁。另有胡遠濬、曹礎(chǔ)基則偷襲之,⑤胡遠濬:《莊子詮詁》,第94頁;曹礎(chǔ)基:《莊子淺注》,第165頁。但此四人對吳汝綸對錯混淆的注語未能有所辨別,同時也未能提出其他例證。

今之注釋家大多不懂“窮生”一詞,其注釋大多被籠罩于古人注釋中而不知其誤。

屬于古人解釋之第二類的有兩家。阮毓崧注以“窮盡群倫之生性”,⑥阮毓崧:《重訂莊子集注》,第198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41冊。黃錦譯以“窮盡生命的道理”。⑦黃錦:《新譯莊子讀本》,第161頁。此皆以窮生之理為釋也。

屬于古人解釋之第三類者最多。王叔岷注曰:“‘窮生’,謂盡其天年?!雹嗤跏遽海骸肚f子校詮》上冊,第423頁。張翰勛譯云:“盡其生命的長短。”⑨張默生撰、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第298頁。陸永品注,陸欽、方勇的譯文皆為:“窮盡天年?!雹怅懹榔罚骸肚f子通釋》,第167頁;陸欽:《莊子通義》,第259頁;方勇譯注:《莊子》,第182頁。周民、歐陽景賢、劉建國與顧寶田、張采民與張石川所譯都是:“享盡天年”。?王世舜主編:《莊子譯注》,第209、223頁;歐陽景賢、歐陽超:《莊子釋譯》上冊,第258頁;張采民、張石川:《〈莊子〉注評》,第130頁。張耿光的譯文怪異:“維系生命”,?張耿光:《莊子全譯》,第194頁。其實也是盡天年之意。傅佩榮的譯文是:“活完一生。”?《傅佩榮解讀莊子》,第190頁。此皆以“盡年”為釋也。

屬于古人注釋第六類者有二家。陳鼓應(yīng)譯之曰“充實生命”,?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冊,第327頁?!案F”字能夠被解釋為“充實”,這只有讓人感嘆陳氏想象力之漫無邊際了。楊柳橋譯為“窮盡化生”,?楊柳橋:《莊子譯詁》,第216頁。此譯可與陳譯比肩,皆為今人之胡亂注釋也。

鐘泰倒是說:“‘窮生’謂盡性?!雹夔娞骸肚f子發(fā)微》,第252頁。然而他既未講出根據(jù)來,又沒有說出其與上文的關(guān)系。因此“窮生”二字的解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我以為,“存形窮生”中的“生”當(dāng)如《養(yǎng)生主》所說“全生”②《養(yǎng)生主》,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二上,第1冊,第115頁。之生也。生當(dāng)讀為性?!按嫘巍鄙铣小靶畏堑啦簧?;“窮生”上承“生非德不明”。“生”字與“德”字皆解為性也。故“存形窮生”即存萬物之形,而盡萬物之性也。鐘泰不懂“生非德不明”,卻說對了“窮生”二字,謂之支離可也。

古今《莊》學(xué)家對“立德明道”的解釋情況,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二類,以個人品德釋“德”。呂惠卿說:“立德明道,言其德至于成而道明矣!”⑧呂惠卿:《莊子全解》,第165頁。呂釋所謂“德”,顯然指個人之德。然何謂“德至于成”?當(dāng)不會是用的《齊物論》中的“成”字,因為《齊物論》是說有成有虧的。那末這個成,是成功之意?德行成功,這是儒家對個人的要求?!暗馈庇趾沃??如果德行成功,即是道明,那末這個“道”當(dāng)為儒家之謂“道”,非本篇所曰道也。呂惠卿的解說,總是混亂不清,太多的自說自話,而不顧上下文意,以及《莊》學(xué)與儒學(xué)的區(qū)別。

林希逸釋云:“立我之德以明其自然之道?!雹崃窒R荩骸赌先A真經(jīng)口義》卷十四第六,第458頁,《莊子集成初編》第7冊。林釋錯誤有三:一是所謂自然之道的意思是,道即自然,而這個自然是自己運行的,不需要人來管理的。本篇“立德明道”之“道”的含義顯然不是這一內(nèi)容。二是何謂“立我之德”,若德訓(xùn)性,則天性是不需要立的,以此,林氏所謂“我之德”乃品德或恩德之謂也,這也同此語中“德”字義不同。三是就林釋本身來說也是不通的,立我之德如何就可以明自然之道?

褚伯秀釋曰:“能立己德,斯能明道之自然?!雹亳也悖骸赌先A真經(jīng)義海纂微》,《道藏》第15冊,第365頁中欄。只有“自然之道”這個概念,沒有“道之自然”這種說法。道即為自然,何謂道之自然?僅憑此語,便可見褚伯秀《莊》學(xué)水平之淺薄也。為何能立個人之品德,就能“明道之自然”?褚伯秀的話也是邏輯混亂、不知所云。

第三類,在立德與明道的關(guān)系上作解釋。朱得之說:“立德如上篇天、德、仁、大、寬、富,以明其道而已?!雹谥斓弥骸肚f子通義》,第345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冊。朱釋錯誤有三:一是朱得之所說“上篇”即上一節(jié),將君子所明者十項中的前六項,朱氏合而視之為“德”,這種歸并的錯誤是一目了然的。二是“明其道”的內(nèi)涵為何?仍然沒有說明白。三是朱得之在邏輯上犯了一個錯誤,將立德明道未看成并列關(guān)系,而看成是主從關(guān)系,立德是為了明道。他似乎以為將“立德”說明了,“明道”就在其中了;但他沒有想到,這其實是取消了“明道”,使之只剩下了“立德”。

胡文英的注更為離奇,其云:“惟立本原之德,而知通于神,則道明而德愈廣矣?!雹酆挠ⅲ骸肚f子獨見》,第160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1冊。胡文英發(fā)明一個“本原之德”,這個“本原之德”可以“知通于神”,這樣道就明了,德也更廣了??上?,這一些都是《莊》文中不存在的,是他的杜撰。大約因為《莊》文原句“立德”在“明道”前,他就以“立德”為“明道”的前提了,因而不惜為了夸大“德”而杜撰出一個“本原之德”來。也犯了與朱得之一樣的錯誤:這其實是取消了“明道”,使之只剩下了“立德”。

陸樹芝所取與朱得之、胡文英一樣的思路,其注云:“立德以明道則神明通?!雹荜憳渲ィ骸肚f子雪》,第222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4冊。立德是為了明道。然其所說“德”當(dāng)為個人品德。劉鳳苞沿承陸氏之說而注曰:“德非虛立,正以著明乎大道。完生理而神明通矣?!雹輨ⅧP苞:《南華雪心編》,第435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4冊?!傲⒌旅鞯馈彼淖种校趾蝸韯⑹纤f“完生理而神明通”之義?這不過是在陸氏所曰“神明通”三字上有所增益耳。

陳壽昌注則曰:“欲立我之德,必先修其道術(shù),而默與天通?!雹揸悏鄄骸赌先A真經(jīng)正義》,第189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7冊。此注與上述四注相反:明道是為了立德。他將“道”說成“道術(shù)”,且以之“而默與天通”,此道士之語也。

第四類,與上文“存形窮生”結(jié)合起來作解釋。陳治安曰:“存我之形以窮盡生生之用,即所以立德而明道也。然立德明道又不專于虛渺。王德之人存形窮生則萬物一府?!雹哧愔伟玻骸赌先A真經(jīng)本義》,第319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6冊。這是將“盡生”的“生”釋為“生生”,由“生生”而及于“萬物一府”。然而,我一人之形如何能夠盡生生之用?此生生達到“萬物一府”得多長時間?為何“存我之形以窮盡生生之用”,就是“立德而明道”?根本沒有論證。

第五類,以體道釋之。宣穎注“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為:“王德之人,知寂感無非此道,故一切體之。”①宣穎:《南華經(jīng)解》卷十二,第236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2冊。所謂“寂感無非此道”是說寂靜與感應(yīng)都是道的表現(xiàn),因此王德之人一切都體察于道。然這一意思與“立德明道”四字無關(guān)。既未解釋“德”,又未解釋“道”字。只是將上文所說道之清深安靜與金石之喻的含義用到這里。這表明宣穎不知文意之發(fā)展也。

第六類,以大本釋之。吳世尚曰:“立德,立大本?!雹趨鞘郎校骸肚f子解》,第188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2冊?!吨杏埂吩唬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雹邸吨杏埂?,《禮記正義》卷五十二,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下冊,第1625頁中欄。此“大本”之由來也。不知未發(fā)之喜怒哀樂與“立德”有何關(guān)系?吳世尚硬扯式的以儒釋《莊》,顯然鑿枘不入。

今之注釋家也都不懂得此語,有屬于上述古人注釋類型者,也有逸出古人注釋而錯誤更甚者也。

屬于古人注釋之第一類,即不注釋與直用原話及復(fù)述者,馬其昶、胡遠濬、錢穆、王叔岷、曹礎(chǔ)基、陸永品對“立德明道”皆未注。④馬其昶:《莊子故》,《子藏·莊子卷》第133冊,第189頁;胡遠濬:《莊子詮詁》,第94頁;錢穆:《莊子纂箋》,第91頁;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冊,第423頁;曹礎(chǔ)基:《莊子淺注》,第165頁;陸永品:《莊子通釋》,第167頁。陳鼓應(yīng)、陸欽對之也不注,譯文直用此四字。⑤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冊,第326、327頁;陸欽:《莊子通義》,第259、260頁。楊柳橋譯為:“樹立‘道’,彰明‘德’”,⑥楊柳橋:《莊子譯詁》,第216頁。此復(fù)述耳。黃錦譯曰:“依據(jù)大德,明白自然的道理?!雹唿S錦:《新譯莊子讀本》,第161頁。此譯大體上也等于復(fù)述,且于“德”字上無緣無故地加了個“大”字,并錯解“立”字為“依據(jù)”。

屬于古人注釋之第二類,即以個人品德釋“德”者。阮毓崧注云:“立盛德以匡時事,明至道以通物情。”⑧阮毓崧:《重訂莊子集注》,第198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41冊。此注表現(xiàn)的是儒家觀念:立己德、匡時事、通物情。鐘泰曰:“‘立德’者,德立則物不能搖。”⑨鐘泰:《莊子發(fā)微》,第252頁。此“德”字當(dāng)為個人品德。周民譯云:“建立盛德,明曉大道?!雹馔跏浪粗骶帲骸肚f子譯注》,第209、223頁。歐陽景賢亦譯曰:“立盛德,明大道。”?歐陽景賢、歐陽超:《莊子釋譯》上冊,第258頁。張耿光的譯文也為:“建樹盛德彰明大道。”?張耿光:《莊子全譯》,第194頁。劉建國與顧寶田的譯文同樣是:“確立德行,明曉大道?!?王世舜主編:《莊子譯注》,第209、223頁?!笆⒌隆敝^品德良好或恩德隆重,“德行”一般也作褒意用。

第三類以“德性”釋。張翰勛譯云:“建立德性,彰明道義?!?張默生撰、張翰勛補注:《莊子新釋》,第298頁。張翰勛校補之書出版十三年有余之后,張采民與張石川仍不辨此譯之誤,其譯文襲之曰:“樹立德性彰明道義”。①張采民、張石川:《〈莊子〉注評》,第130頁。如果德性是指人的天性,那末它是不可樹立的,而且它也不是用來彰明道義的,并且釋“道”為“道義”,甚誤也,《莊》書中沒有這個詞。如果德性的含義是道德品質(zhì),那末此譯是將儒家觀點強加給了莊子后學(xué)。

第四類以“天德”釋。與張翰勛譯文相近的是陸永品的注,其曰:“樹立天德而彰明道義”。②陸永品:《莊子通釋》,第167頁。但“天德”畢竟不同于“德性”。方勇的譯文是:“樹立天德而彰明道義”,③方勇譯注:《莊子》,第182頁。方譯與陸注又是一字不差,若非抄襲何由致之?但難堪的是,正如張氏父子一樣,方勇所抄襲的又是一個錯誤的解釋。“道義”一詞的錯誤上文已述。茲述此處用“天德”一詞的錯誤。本篇開頭即云:“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本篇上一節(jié)所說“原于德而成于天”,即“天德”之謂也?!疤臁敝浮俺捎谔臁保暗隆敝浮霸诘隆?。“君原于德而成于天”。陸德明曰:“原,本也?!雹荜懙旅鳎骸督?jīng)典釋文》卷第二十六《莊子音義》中,第377頁下欄,黃焯斷句,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暗隆庇?xùn)性。天,自然也。句謂君主的治理本于人的天性而成就于自然的化育與運行。人的天性與自然的化育與運行,如何樹立?又如何用以彰明道義?陸、方所曰,乃不通之語也。

第五類以天賦釋。傅佩榮譯曰:“堅守天賦而彰顯大道?!雹荨陡蹬鍢s解讀莊子》,第190頁。傅佩榮仍將“德”譯為天賦,這一錯誤上文已經(jīng)評過,不贅。對此譯應(yīng)該提及的是,不知天賦如何可以堅守?又不知堅守了天賦如何可以彰明大道?以此,傅譯只能視之為胡言亂語。

第三、四、五類解釋,乃上文所說逸出古人注釋范圍之外者,總體來講,其錯更甚。

綜上所述,“立德明道”一語,特別是“立德”二字的正確解釋,迄今仍是《莊》學(xué)史一個沒有解決的難點。

我以為,“立德明道”較之“存形窮生”更明顯地上承了“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二語。“立德”者,是說要使有生命的萬物的本性得以確立,亦即不因外界的干預(yù)而受到壓抑以至被扭曲;“明道”者,是說要明白生命是自然賦予的。

“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此句,總括起來是說,能讓有生命者“存形窮生”,而自己能夠“立德明道”者,此非臨蒞天下者嗎?也就是說,這就是有資格統(tǒng)治天下的人啊。由此乃下接“萬物從之”句也。如此理解,則上下文渙然通暢。

“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薄笆幨幒酢钡摹昂酢?,表感嘆語氣。成疏:“蕩蕩,寬平之名。忽,勃,無心之貌。物感而動,逗機而出,因循任物,物則從之,(猶)〔由〕具眾美,故為王德也?!雹薰鶓c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3頁。“從之乎”的“乎”表肯定語氣?!啊酢q‘也’也。”⑦裴學(xué)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四,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81頁。成疏“由具眾美”的話頭是不對的。

《莊》文這兩句連貫起來說,其意為:萬物能夠存形而盡性,自己能夠懂得生命是自然賦予的,其天性是不能被壓抑與扭曲的,自己只能物感而動,那末萬物就會跟從自己了。這就是王德之人。

“視乎冥冥,聽乎無聲?!薄昂酢?,表句中停頓。句謂看上去很幽暗,聽上去沒聲音?!摆ぺぶ?,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薄皶浴保庖?。幽暗之中獨能看到光,無聲之中獨能聽到和聲?!蔼殹闭撸^本篇上文所說“王德者”也。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古今《莊》學(xué)家皆不知此句中“物”“精”二字何解,有人干脆不加注釋,有人則望文生義地或強作解人地亂加注釋,其中因襲前人者多矣,上文對古今《莊》學(xué)家們的注釋、翻譯縷述已多,為節(jié)省篇幅茲不詳述,僅列出每書頁碼于下,以為證。①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3頁;呂惠卿:《莊子全解》,第165頁;林希逸:《南華真經(jīng)口義》卷十四第七,第460頁,《莊子集成初編》第7冊;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道藏》第15冊,第365頁中欄;羅勉道:《南華真經(jīng)循本》卷十三第三—第四,第329-330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冊;劉辰翁:《莊子南華真經(jīng)點?!罚?37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1冊;朱得之:《莊子通義》,第345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冊;釋性:《南華發(fā)覆》,第240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5冊;陸西星:《南華真經(jīng)副墨》,第426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7冊;沈一貫:《莊子通》,第343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9冊;吳伯與:《南華經(jīng)因然》,第272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1冊;陳治安:《南華真經(jīng)本義》,第320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6冊;徐曉:《南華日抄》,第288頁天頭,《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3冊;程以寧:《南華真經(jīng)注疏》,第235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28冊;王夫之:《莊子解》,第102頁;林云銘:《莊子因》,第235頁,《莊子集成初編》第18冊;宣穎:《南華經(jīng)解》卷十二,第236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2冊;徐廷槐:《南華簡鈔》,第182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0冊;吳世尚:《莊子解》,第188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2冊;胡方:《莊子辯正》,第203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3冊;藏云山房主人:《南華大義解懸參注》,第407頁,《莊子集成初編》第15冊;胡文英:《莊子獨見》,第160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1冊;姚鼐:《莊子章義》,第134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5冊;陸樹芝:《莊子雪》,第222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4冊;方潛:《南華經(jīng)解》,第115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6冊;陳壽昌:《南華真經(jīng)正義》,第189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37冊;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第435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4冊;吳汝綸:《莊子點勘》,第78頁,《莊子集成初編》第26冊;王先謙:《莊子集解》,第101頁;馬其昶:《莊子故》,《子藏·莊子卷》第133冊,第189頁;阮毓崧:《重訂莊子集注》,第198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41冊;胡遠濬:《莊子詮詁》,第94頁;錢穆:《莊子纂箋》,第91頁;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冊,第423頁;鐘泰:《莊子發(fā)微》,第252頁;黃錦:《新譯莊子讀本》,第161頁;曹礎(chǔ)基:《莊子淺注》,第166頁;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冊,第327頁;王世舜主編:《莊子譯注》,第209頁;歐陽景賢、歐陽超:《莊子釋譯》上冊,第257、258頁;沙少海:《莊子集注》,第130頁;張耿光:《莊子全譯》,第194頁;楊柳橋:《莊子譯詁》,第216頁;《傅佩榮解讀莊子》,第190頁;劉建國、顧寶田:《莊子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23頁;張默生撰、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第298頁;陸欽:《莊子通義》,第259頁;陸永品:《莊子通釋》,第167頁;張采民、張石川:《〈莊子〉注評》,第130頁;方勇譯注:《莊子》,第182頁;方勇:《莊子纂要》第3冊,第263-264頁。要之,古今學(xué)者對此句可謂絲毫不懂,講通此句,還是《莊》學(xué)史一個未解決的難點。

本篇這兩句,使人想起《老子·二十一章》所說:“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泻鲋杏形铩q黑ぶ杏芯渚跽?,其中有信。”②《老子道德經(jīng)注·二十一章》,《王弼集校釋》上冊,第52-53頁。高明說:“王本‘其中有精’,馮逸據(jù)《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謂《老子》此文‘精’字當(dāng)讀作‘情’,‘有精’即‘有情’,其說甚是?!薄巴蹂鲠尅渲杏芯?,謂為‘以定其真’。可見王弼即讀‘精’為‘情’”。此句“謂雖窈冥深遠似不可見,但其中則存實不虛。‘其情甚真,其中有信’,此乃進而闡述其中之實不僅存在,而且甚真,并以其自身之運動規(guī)律可供信驗”。①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331、332頁?!熬弊之?dāng)讀作“情”,高說可從。情者,實也。

馮逸據(jù)《莊子·大宗師》釋“精”為“情”,我們也可以據(jù)上引《老子·二十一章》“恍忽中有物。窈冥中有精”來解釋本篇“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句中的“能”字為“有”。王叔岷引《劉子·去情》“有是必有非,能利亦能害”為例,說“有、能互文,能亦猶有也?!雹谕跏遽海骸肚f子校詮》上冊,第423頁。應(yīng)該更進一步地說,本篇此句乃化用上引《老子·二十一章》之語。然上引《老子》二十一章幾句講的是“道”,而本篇講的是“王德者”之處世也。

成疏:“神者,不測之名。”③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3、406、414頁。“能物”之“物”何指,上文已經(jīng)說過,古今《莊》學(xué)家皆所不知也。此乃緣于不知此句上承“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句也?!拔铩奔础氨驹币?,“神之又神”乃“知通于神”之“神”,而更加強調(diào)之。此“本原”深之又深,其變化雖莫測卻是信實可驗的。“王德者”以其本原以應(yīng)萬物,其應(yīng)萬狀,此即本原信實之驗也。

明白了這一句,上下文的理解就貫通了,下文“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就是講的應(yīng)于萬物也。本篇上一層曾講到“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④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3、406、414頁?!柏谛摹保@是個比喻,虛其心之謂也。虛其心,才能無為。本篇上文亦曰“萬物孰能定之”,沒有一物能使金石之鳴確定化。此“至無”之謂也。“供其求”即應(yīng)其求也。“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背墒瑁骸膀G,縱也。宿,會也。若夫體故至無,所以隨求稱適,故能順時因任,應(yīng)物多方,要在會歸而不滯一。故或大或小,乍短乍長,乃至修遠,恣其來者,隨彼機務(wù),悉供其求,應(yīng)病以藥,理無不當(dāng)?!雹莨鶓c藩:《莊子集釋》卷五上,第2冊,第413、406、414頁?!按笮。L短,修遠”是對“時騁而要其宿”的補足語。這種以并列詞組作為補足語的句式,為《莊》書前所未有。

綜上所述,本節(jié)的中心觀念為: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這一層的層次難以看清,只有明白了這個中心觀念后才能清楚。首句講道,以清深安靜的道,比喻“至無”的“王德者”之處世方式,或者說這是以清深安靜的道作為“王德者”所應(yīng)持有的處世方式的榜樣——如同“至人之用心若鏡”。⑥清深安靜的道如何應(yīng)世呢,用水的比喻難以盡意,于是改用金石之喻:“金石不得,無以鳴”,比喻的是應(yīng)世的根據(jù)亦即本原;“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北韺由鲜侵v的金石有聲的條件——擊之,實際上比喻的是應(yīng)世。兩個比喻講過后,點出上述中心觀念。應(yīng)世即是無為,故下文說:“其心之出,有物采之?!睙o為的理論基礎(chǔ)在于萬物的形體是自然賦予的,生命是有天性的,因此,王德者應(yīng)使民眾“存形窮生”,而自己則應(yīng)“立德明道”,這樣雖無心而動,也會“萬物從之”。最后,本層講“王德者”立之本原的功效是信實可驗的。

可以看到,這一層的論述還是有機聯(lián)系的,只不過比喻與論述的混合,以及一定的跳躍性,使得這種有機聯(lián)系難以被看清。陸西星說:“‘素逝’以下辭頗艱澀,今姑以意解之?!雹訇懳餍牵骸赌先A真經(jīng)副墨》,第424頁,《莊子集成續(xù)編》第7冊。感到“辭頗艱澀”就姑且“以意解之”,這怎么能講對這一層的文意呢?不獨陸西星,其他古今《莊》學(xué)家亦如此也。因此古今以來,從未有人講通過這完整的一節(jié)。

猜你喜歡
南華金石莊子
南華新書架
南華新書架
金石不朽 承載靈渠千年記憶
新增編委介紹
南華新書架
金石包裝有限公司
冷熱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莊子說》(十五)
唐河县| 长岛县| 吴川市| 特克斯县| 英山县| 开平市| 玉山县| 天津市| 凯里市| 专栏| 吴桥县| 汶川县| 维西| 益阳市| 清原| 莱州市| 天柱县| 迁安市| 长治县| 西青区| 深泽县| 河北省| 金塔县| 渭南市| 甘孜| 石河子市| 科技| 江安县| 隆回县| 博爱县| 舒城县| 马边| 赤壁市| 贞丰县| 灵寿县| 双鸭山市| 青海省| 克什克腾旗| 同心县| 酉阳| 甘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