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教育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課程,課程的教學是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最重要的途徑。現(xiàn)代教學強調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不僅需要開展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知識的同時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那么,如何讓課堂教學與思政進行有效的融合,達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樂,促進學生德育、智育的共同發(fā)展?本文將結合初中課程,借助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活動開展等進行詳細的討論說明。
關鍵詞:初中教學;課程思政;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1-0043-02
引 言
作為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合適的時間進行德育教育,達到以實際教學為載體,將課堂知識傳授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相結合, 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知識,正確地學做人,建立完善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關于德育的傳授盡可能地以滲透為主,畢竟死板的教學方法對學生來說毫無趣味,將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地與知識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塑造完美人格。
一、創(chuàng)設德育環(huán)境,全面滲透素質教學
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zhàn),畢竟對于單純的知識傳授,教師只需要課前做好備課,課堂上認真講課目的就達到了,但是德育滲透不能只是單純地給學生講理論,或者教學生怎樣去做。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需要構建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提高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滲透性[1]。
首先,教師要從人格、態(tài)度及行為習慣等方面全面要求學生,使其在學習時能互幫互助,在生活上能互相關心,促進班里形成和諧融洽的氛圍。
其次,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實際出發(f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目的或主人公的堅韌品格。例如,在開展《誠實與信任》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先了解文章大意,在學生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后,教師要結合文章給學生講清楚何為誠實與信任,主人公與受害者未曾謀面,是怎樣做到相互信任的,又是如何建立了跨越金錢的友誼的。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自己對于誠實與信任的看法進行分享,讓學生感受成為課堂主人翁的感覺,這樣不僅迅速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德育方面的有效滲透。
最后,教師還要給學生區(qū)別誠實與謊言,并進一步要求學生遵守班規(guī),以誠實守信立身。教師在班級創(chuàng)設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給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個人素養(yǎng),真正達到德育和智育相結合,使學生的身心獲得優(yōu)質發(fā)展。
二、緊密結合課堂,培養(yǎng)正確人生觀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應該做到仔細研究學科培養(yǎng)特點,根據(jù)書本內容充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引導學生沿著正確健康的成長道路堅定不移地前進、發(fā)展[2]。作為我國的合格公民,熱愛自己的國家是個人必然的政治覺悟,愛國主義教育是教授人們謹記對祖國的時刻需要,保持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和責任,時刻將自己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緊密聯(lián)系起來。教師在進行授課時,要緊密聯(lián)系國情并以此為基礎,給學生傳輸愛國情感,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例如,在進行“中國的自然資源和中國的主要產業(yè)”方面的教學時,教師在進行教學前,可以提前收集最新的國家發(fā)展情況,通過大量的圖表、圖片、視頻等資料引導學生全面地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教師要讓學生先對我國的面積、人口數(shù)量、地形、礦產等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讓學生知道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豐富,在眾多領域具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由此激發(fā)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讓學生全面地了解我國的優(yōu)勢所在。通過地理課堂上教師的授課和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滲透,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強大,從而在其心里樹立民族自豪感,積極傳遞關于國情的正能量,喚起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心。
三、設置班級活動,提升班級凝聚力
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對班級良好環(huán)境的營造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班主任在日常管理時必須做到與學生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3]。在進行班級的德育教育時,任課教師開展班級工作不要營造一言堂的情景,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進來,給予學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實現(xiàn)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初中生對各方面的認知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見解,在班級管理時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讓他們?yōu)閯?chuàng)建文明班級發(fā)表屬于自己的看法,這樣對班級凝聚力的提升有極大推動作用。
例如,每周一次的班會活動是班主任對班內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好機會,每次選取一個合適的主題,讓每個學生積極準備發(fā)言稿,通過適當交流充分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平臺和機會,通過各類題材教會學生如何感知生活、如何健康成長。各種主題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樹立堅定的信念,真誠地對待他人,積極完成班級任務。對于教師而言,不同的學生都是一個獨立而完美的個體,對任何事都有著不同于他人的想法和思維。作為初中班主任的教師,必須學會走進學生的內心,與學生深入交流,去了解學生內心的不安及情感上的變化,做他們人生的導師,為每個學生指出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路。
四、完善教學結構,融合傳統(tǒng)文學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們永久學習。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會單純地將一個知識點進行發(fā)散教學,使學生一直沉浸在單一知識的教學中,不論是身體或是心理都會出現(xiàn)極大的疲憊狀態(tài)。為了緩解這一現(xiàn)象,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也要灌輸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二者達到完美的結合時,學生不僅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會對國家流露出極強的愛意。教師要在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興趣疲軟時,適時改變教學方式,在日常教學中積極地穿插各方面的知識,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促進也會有強烈的推動作用。
例如,教師在教授《世說新語》與古詩《詠雪》時,首先要完成對整體內容的講解,然后可以讓三位同學分別扮演謝太傅、謝朗、謝道韞,再讓一名學生讀旁白。文章內容大致講述了東晉的謝安謝太傅在一個下雪天里,高興地把自己的兒子、侄子侄女們叫在一起,與這些孩子討論詩詞歌賦。大家正聊得起興,雪突然下大了,謝太傅爽朗地笑了,問孩子們:“天空中飄飄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謝太傅的侄子第一個答道:“就像是在天空中撒了鹽一樣。”他的一個侄女說:“應當比作柳絮在風中舞動?!敝x太傅高興地笑了……演繹的同學要先做自我介紹及介紹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再現(xiàn)經典場景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用另一種方式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結 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素質教學的倡導下,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道德、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yǎng)也要重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認識到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培養(yǎng)其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有效結合課堂內容完善學生的德育、智育教學,以促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袁穎,朱國福等.立足文化內涵 ?實施課程育人——中藥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J].中醫(yī)教育,2018(04):33-36.
胡智全.新課程背景下初級中學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基于黃石十四中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的探索與實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胡軍.“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職外語課程的生成路徑研究[J].職教通訊,2019(02):30-34.
作者簡介:唐建軍(1977.5—),男,江蘇海門人,中學高級教師,海門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