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淼
馮驥才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位重量級作家,他寫知識分子生活、市井文化、近代歷史的故事都很經典。他匠心獨運,開掘生活底蘊,咀嚼人生。他有許多篇文章入選不同年級不同版本的語文課本,連小學生都對他很熟悉。
新世紀初,馮驥才先生以天下文化興亡為己任,“把書桌搬到了田野”,和時間賽跑,投身于祖國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和民間文化搶救。他奔走呼號,倡導與主持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匯集各路仁人志士,尋找民族精神的依存。他的文化自覺、憂患意識和切實的行動引起社會的熱切關注。十多年來,馮驥才以文化人的情懷、擔當和對當下文化現(xiàn)狀的關切及憂思,經常成為輿論焦點。
我對馮驥才先生非常敬佩,也一直關注著媒體對他的追蹤和報道,關注著他的動態(tài)。他出的書很多,但凡我在書店里看到他的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著作,一般立即就會買上一本,譬如《思想者獨行》《中國傳統(tǒng)村落撥打120》等,但很遺憾,一直囿于工作忙亂顧不上認真拜讀,往往只是先翻翻目錄,讀讀前言后記,等待有相對充裕的時間再認真領略和品讀。
2016年青島出版社出版了六卷本的《馮驥才》,洋洋300萬字。其中分兩個部分:一為“詩文書畫”,三卷;二為“文化保護”,分為《思想》《行動》《田野散文》三卷。馮驥才先生說,這三卷“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最新的東西,也是這套書的最大價值”。
馮驥才先生作為當代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的倡導者,提出了一系列文化保護的思想理念,對中國社會轉型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喚起全社會的文化自覺起到了重要作用?!恶T驥才》“文化保護”三卷,對馮先生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觀點、理論、言論及行動,進行了梳理整理,系統(tǒng)地展示了作者對當代文化遺產重大問題的思考和研究,許多篇什是新作、近作、力作,在社會上引起過熱烈反響。
身高1.92米的馮驥才先生始終站在搶救民間文化的第一線,多年來一直奔走于全國鄉(xiāng)間田野,實地調查尋訪民間文化遺存,輾轉聯(lián)系散佚各地的老藝人,并不斷提出搶救、保護、利用的建設性意見。
已屆古稀的馮驥才,帶動著更多人加入到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工作中。從承擔起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那天起,他就一直在馬不停蹄地工作,奔走呼喊。從過去的單槍匹馬到民間搶救工程隊伍的逐漸壯大,行動是最好的證明,他用行動說服了那些過去的冷眼旁觀者,也帶動了一支又一支民間文化保護隊伍。
憑著那份韌性和激情,他整天往農村跑,投入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先后組織多次大型文化搶救行動,掀起了一股全國范圍內的鄉(xiāng)土文化熱潮。現(xiàn)在,“馮驥才”不僅是一個人的名字,更成為一項文化行動的標識。
他全身心投入對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為現(xiàn)代社會進程中瀕臨滅絕的中國民間文化發(fā)聲。2002年開始到2011年結束的近十年的中國木版年畫搶救工程,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龍頭,十年歷程中的艱難和辛酸只有馮驥才自己知道。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以賣畫來從事他熱愛的事 業(yè)。進行盤點,以認清自己的家底,從中找到城市個性化的文化基因,不使自己迷失于全球化的斑斕又蕪雜的洪流中。
縱觀中國大地,五千年文明孕育出一座座風貌各異的歷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凝重的歷史滄桑,每時每刻都在向人們述說著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驕傲。
但是,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馮驥才是著名的城市文化保護者,他特別強調城市文化歷史性和空間性的統(tǒng)一,重視城市文化的時間意義和空間價值。馮驥才對天津這座城市有著極為深厚的情感,天津的歷史文化在他看來是東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而構成的一種“奇異的創(chuàng)造”。馮驥才痛惜天津舊城遭遇“建設”性破壞,他將信念化為行動,通過文化“搶救”和文學創(chuàng)作來記錄和描述天津的歷史文化,彰顯了當代中國文人的智慧、良心和使命。
馮驥才先生憂心忡忡地問:現(xiàn)代化究竟是什么?在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設中,僅僅是將“老房子”拆掉換之以高速公路、五星級飯店和高樓大廈這么簡單嗎?馮驥才對“舊城改造”這個口號提出了激烈的批評。他說:“我特別痛恨‘舊城改造’這個 詞!”
馮先生說:文化是時間和心靈釀造出來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創(chuàng)造的成果,是自然積淀而成的。你可以奮戰(zhàn)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級酒店,甚至打造出一個豪華的劇場,卻無法制造一種文化?!拔幕梢源蛟靻??”正像我們說,使一個人富起來是容易的,使一個人有文化——哪怕是有點文化氣質可就難了。
馮先生批評說:趨同化已成為當今中國城市建設的一個令人擔憂的現(xiàn)實。我們把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的千姿百態(tài)的具有個性特征的城市都變成了“千城一面”,搞得似曾相識?!扒С且幻妗笔侵袊鞘械谋瘎??!扒С且幻妗睍尯蟠詾槲覀儧]文化,他們會說我們無知。
馮驥才先生強調:為了不失卻傳統(tǒng)和保證傳承,必須搶先對各個城市和地域的文化遺存
近些年,馮驥才先生一年中有多半時間都在中國那些瀕臨消失的古村落間奔走,出現(xiàn)在媒體和公眾面前談論的也都是古村落保護。馮驥才認為,古村落的價值絕不小于萬里長城,搶救古村落就是和時間賽跑。
馮驥才覺得,中國社會正在從農耕文明步入工業(yè)文化,在傳統(tǒng)村落里,有我們的民族記憶和精神傳統(tǒng),有民族的終極價值觀,有民族的DNA和特有的審美,有我們豐富多樣的文化創(chuàng)造,這些東西必須保留,必須傳承,不能失去。
據(jù)2000年統(tǒng)計,中國共有371萬個自然村,2010年剩下263萬個。大約每年有9萬個村落消失,平均每天消減80—100個村落。傳統(tǒng)村落被稱為中華民族的DNA。村落若沒有了,鄉(xiāng)土文化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空間就沒了,這是國家的重大問題。
2012年4月,在馮驥才的倡議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lián)合啟動中國傳統(tǒng)村落的調查與認定,頒布了第一批646個中國傳統(tǒng)村落的名單,將保護傳統(tǒng)村落列入國家重點項目。至今已經評了四批,一共是4153個傳統(tǒng)村落。這是從全國200多萬個自然村里挑出來的各地傳統(tǒng)村落的代表,可以說,這是傳統(tǒng)村落現(xiàn)有的精華。
馮驥才大聲疾呼,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但在城鎮(zhèn)化大潮中,歷史留給我們的千姿萬態(tài)的古村落正迅速消亡,保護刻不容 緩!
馮驥才先生呼吁,傳統(tǒng)村落并不只是供這代人消費,還要留給后代,不能讓積淀了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村落在我們這代人手里被破壞。千萬不要把“新農村”變?yōu)椤把筠r村”。請珍惜古村落的每一片羽毛,呵護文化根脈,延續(xù)古村歷史?!肮琶窬颖仨毷腔罨?,不能讓它空著”。他認為,傳統(tǒng)村落若沒有人了,變成空巢了,也就死了,而古民居保護也要有生活氣息。
這些年,非遺保護如火如荼,但是在“非遺熱”中也需要冷思考。對于非遺產業(yè)化、非遺進入市場、非遺開發(fā)等調子,馮驥才先生直言要慎提,并直言反對“非遺開發(fā)”,強調不應把非遺推向市場。他說,“開發(fā)”這個概念是絕對不能使用在文化遺產上的。國際上對文化遺產使用的概念是保護和利用,利用是能獲得經濟利益的,但利用的主要目的是發(fā)揮遺產良性的文化作用和精神影響。而開發(fā)是粗鄙的態(tài)度和做法。文化遺產一旦進入開發(fā),就要追求利潤最大化,從而被扭曲、改造,使其面目全非或名存實亡,這其實是非遺當前面臨的最大破壞。
馮驥才先生說,開發(fā)的目的往往是為了經濟效益,不是為了精神、文化的傳承。理想的非遺保護方式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要保護地域性,也就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天津楊柳青年畫要是做得跟蘇州桃花塢年畫一樣了,那就不是楊柳青年畫了。各地的刺繡、剪紙全都一窩蜂復制《清明上河圖》,就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地域特征。第二,要保護它的手工性。一些手工技藝項目,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大批量生產,嫌手工慢,就不用手工做了,開始用機器,這等于從農業(yè)文明變成了工業(yè)文明,把自己的文化符號全弄丟了。第三,要保持它的藝術特征,基本元素不能丟,像民間音樂里加了好多電子配器是不行的。
中央強調要加大保護力度,讓農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是給社會的一個極大的觸動。馮驥才說,在無度的旅游開發(fā)中,許多原生態(tài)的東西正在退出我們的視野。我們的城市建筑風格與個性已蕩然無存,能否守住古村落這個最后的家底,現(xiàn)在看來,還是個未知數(shù)。馮驥才說:“可以開展旅游,但前提是不能破壞它?!彼J為,從旅游本身的利益來講,越是保持原真性,越是保持原來的歷史財富,得到的旅游價值就越高,保持的時間就越長?!斑@些積淀了千百年的古村落,不能讓我們一二十年就給糟蹋 了!”
在當代社會發(fā)展中,文化的責任和文化的危機同時成為知識分子關注的目標?!霸谶@樣一個時代,當人們沒有自覺的時候,知識界一定要有先覺的思想,有我們的理念,有我們的思考,有我們的行動,有我們的方 法。”
馮驥才先生兼有作家的激情、學者的深刻和社會活動家的感召力。馮驥才說: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是與國家聯(lián)系在一起,有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對社會責任性的關切和思考,是我主要的工作,也是我每天最重要的生命內容。在我對社會的思考中,無疑是專注的、執(zhí)著的,當然也是堅強的?!?/p>
知識分子要有“先覺性”。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喚起人們對文化的情感、對文化的情懷。一個思想一個行動持續(xù)十多年不肯更改,讓馮驥才的文化遺產保護終于獲得了更廣泛的支持和幫助。行動支持了他的理想?!恶T驥才》的300萬文字所體現(xiàn)和塑造的,正是這樣一個時刻肩負使命的永無止息的馮驥才。
文明的傳承就像火炬?zhèn)鬟f一樣,每一代人接過火炬,都要盡力不讓火炬滅掉,還應加倍地讓它發(fā)光,交到下一代的手里,這樣才能放心。馮驥才先生說:“為了保護祖國的民族文化遺產,我甘愿做一個吐血而死的‘精 衛(wèi)’?!?/p>
馮先生的話有點悲壯。精衛(wèi)鳥是填海填吐血累死的鳥,就是說嘔心瀝血死了,死后還要繼續(xù)血花濺作紅心草,就如樹根在地下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樹冠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