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明,江夢天,強 文,楊 茹
(武漢血液中心輸血研究室,湖北武漢 430030)
MNSs血型系統(tǒng)中M抗原在中國人中的比例為78.37%,抗-M是一個人血液中常見的抗體,多為自然產(chǎn)生,以IgM性質(zhì)為主,且只在低于37 ℃時有反應,故臨床意義不大,部分為IgG性質(zhì)抗體,可導致嚴重的新生兒溶血病[1],類抗-M屬于類特異性自身抗體,目前國內(nèi)報道較少。本實驗室最近發(fā)現(xiàn)1例M抗原陽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抗體鑒定呈現(xiàn)抗-M特異性,對其進行抗體鑒定和相關(guān)特性檢測和分析,證實該抗體為IgG性質(zhì)冷反應性類抗-M特異性自身抗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患者,男,2歲1月,2018年5月因全血細胞減少入院,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既往無輸血史。入院查得RBC 2.34×1012/L,Hb 59g/L,WBC 2.2×109/L,PLT 37×109/L,血型O型RhD陽性,意外抗體篩查陽性,送至本科室進行檢測。
1.2試劑與儀器 單克隆抗-A、抗-B血清、IgM抗-D、抗-IgG,C3d抗人球蛋白試劑及篩選細胞均由上海血液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提供;ABO反定型細胞為自制;其余還包括譜細胞、IgG抗-M、IgG抗-N(Sanquin),2-巰基乙醇(2-Me,Baso)、低離子抗人球蛋白卡(Bio-Rad)。主要儀器包括KA-2200離心機(日本KUBOTA)、ID-Incubator 37 SI 達亞美卡式孵育器、ID-Centrifuge 12 SⅡ卡式離心機(Bio-Rad)和國華HH-60恒溫水浴箱。
1.3方法 采用試管法對患者ABO血型、MN表型定型;用鹽水介質(zhì)法及鹽水抗人球蛋白法進行抗體特異性鑒定;吸收試驗采用4 ℃吸收60 min,洗滌采用冰鹽水,放散試驗采用56 ℃熱放散10 min;其他試驗嚴格按照輸血技術(shù)操作規(guī)程[2]和相關(guān)試劑說明書操作。
2.1血型鑒定 患者血型為O型RhD陽性,MN血型表型為MN。
2.2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 試管法多特異性抗人球蛋白為陰性;紅細胞4 ℃鹽水洗滌3次后,微柱凝集卡多特異性抗人球蛋白試驗為弱陽性(1+w)。
2.3意外抗體鑒定(患者血清和紅細胞放散液) 患者血清在室溫鹽水介質(zhì)中呈現(xiàn)抗-M特異性,37 ℃抗人球蛋白介質(zhì)中未檢出抗體;患者紅細胞56 ℃熱放散10 min,放散液利用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卡分別在37 ℃和4 ℃進行抗體鑒定,前者未檢出抗體,后者呈現(xiàn)抗-M特異性,見表1。
2.4抗體性質(zhì)檢測 將血清2-Me處理后,分別在4 ℃、室溫、37 ℃條件下孵育10 min,與MM表型譜細胞(MM cell)、NN表型譜細胞(NN cell)反應,同時用原血清平行對照試驗,提示該抗體為IgG性質(zhì)冷反應性抗體,且最佳反應溫度為4 ℃,其血清學反應結(jié)果見表2。
2.5吸收放散試驗鑒別類特異性抗體 鹽水試管法條件下患者血清與NN cell在4 ℃呈現(xiàn)凝集反應,而2-Me處理血清呈陰性反應,說明患者血清中存在冷抗體,故對患者血清2-Me處理后,利用MM、NN表型的紅細胞進行吸收試驗(4 ℃、60min)和放散試驗(56℃、10min);利用MM cell、NN cell檢測吸收后血清及放散液,顯示該抗體能被MM表型紅細胞吸收并放散,能被NN表型紅細胞吸收但放散液未檢出抗體,其血清學反應結(jié)果見表3;利用譜細胞鑒定吸收后血清及放散液抗體特異性,抗體鑒定結(jié)果見表4。
表1 患者血清、紅細胞抗體放散液與譜細胞反應格局
注:NS為鹽水介質(zhì);卡為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膠卡;/表示該項無數(shù)據(jù)
表2 血清和2-Me在不同溫度下孵育處理后與表型譜細胞反應的情況
表3 吸收后血清和放散液在不同溫度下的凝集情況
表4 吸收后血清和放散液與譜細胞反應格局
注:反應條件為微柱凝膠卡4 ℃孵育15 min
2.6輸血情況 篩選O型RhD陽性、NN表型洗滌紅細胞,并經(jīng)鹽水介質(zhì)法、4 ℃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膠卡進行交叉配血,且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予以輸注,患者共輸血3次,每間隔10 d輸注1 U,其輸血前后相關(guān)指標見表5。
表5 輸血前后RBC、HGB、HCT指標對比
自身抗體多發(fā)生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通常與篩選細胞、譜細胞呈現(xiàn)非特異性凝集;少數(shù)自身抗體特異性呈現(xiàn)與某一抗原明顯相關(guān),涉及Rh、Kidd、Duffy、Kell、MNSs等血型系統(tǒng),國內(nèi)報道其發(fā)生頻率為4.4%~8.6%[3-4]。自身抗體的特異性依據(jù)其是否能被抗體相對應抗原陰性的紅細胞吸收,分為真實特異性自身抗體和類特異性自身抗體,前者不能被抗體相對應抗原陰性紅細胞吸收;后者不僅能被抗體相對應抗原陽性紅細胞吸收也能被抗原陰性紅細胞吸收,多為類似Rh系統(tǒng)血型抗體,類抗-M特異性較為少見[5],國內(nèi)報道類抗-M特異性自身抗體中,有1例產(chǎn)婦,1例新生兒,2例AIHA患者[6-9]。
本病例中,抗體鑒定呈現(xiàn)室溫反應性抗-M特異性,但患者紅細胞MN表型鑒定為M抗原陽性,且既往無輸血史,于是進一步查找原因。該患者紅細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呈弱陽性,對紅細胞進行放散試驗后鑒定放散液抗體特異性,發(fā)現(xiàn)該抗體在4 ℃能檢出,而37 ℃不能檢出(表1)。該抗體2-Me處理前后與MM cell在室溫反應凝集強度無明顯變化(表2),說明該抗體為IgG性質(zhì)且能在室溫鹽水介質(zhì)中發(fā)生凝集反應,而在37 ℃、室溫、4 ℃條件下與MM cell反應凝集強度依次增強,證實該抗體為冷反應性抗體,且4℃反應最佳。利用MM和NN表型的紅細胞分別對血清進行吸收與放散試驗,發(fā)現(xiàn)二者吸收后血清均未檢出抗體,表明該抗體能被MM和NN表型紅細胞吸收;MM表型紅細胞吸收后放散液與MM cell在4℃存在反應性,其凝集強度1+(表3),明顯弱于2-Me處理血清與MM cell在4 ℃的凝集強度3+(表2),分析可能是抗體較弱且親和力較低,在洗滌過程中容易解離,從而導致凝集減弱,同理,NN表型紅細胞吸收后放散液與MM cell不反應,亦可能是抗體在吸收放散試驗過程中存在損失導致假陰性反應。依據(jù)表3反應情況,進一步對吸收后血清及放散液利用抗人球蛋白凝膠卡在4 ℃進行抗體鑒定,結(jié)果顯示NN表型紅細胞能吸收該抗體但放散液未檢出抗體,MM表型紅細胞能吸收并放散該抗體且抗體特異性為抗-M,進一步驗證了表2的結(jié)果,結(jié)合患者自身存在M抗原,綜合分析該抗體為IgG性質(zhì)冷反應性類抗-M特異性自身抗體。
該患者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未使用過免疫抑制劑類藥物,推測可能由于疾病本身導致類抗-M特異性自身抗體產(chǎn)生,該抗體與新生兒M溶血病中的抗-M抗體有相似之處[9-11],二者相比,均屬于IgG性質(zhì)冷反應性抗體,但本例患者標本屬于類特異性自身抗體,而M溶血病中的抗-M抗體則屬于同種免疫性抗體。針對此類抗體,除了選擇不含抗體對應抗原的血液外,還應依據(jù)抗體特性,選擇該抗體最佳反應條件進行交叉配血試驗,避免常規(guī)試驗方法漏檢導致假陰性結(jié)果。本病例依據(jù)該抗體的特征,選擇O型RhD陽性、NN表型且鹽水介質(zhì)及4 ℃抗人球蛋白凝膠卡交叉配血試驗相合的洗滌紅細胞予以輸注,患者共輸血3次,每間隔10 d輸注1 U洗滌紅細胞,輸注后患者面色較輸注前紅潤,RBC、HGB、HCT均明顯上升(表5),取得了較好的輸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