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長虹 大連九洲世紀醫(yī)院普外科 (遼寧 大連 116400)
內容提要: 目的:比較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和開放式切口疝修補術對腹壁切口疝患者的治療效果。方法:將本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62例腹壁切口疝患者根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分組。實驗組31例,采用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治療,參照組31例,采用開放式切口疝修補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1)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2)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3)實驗組術后1~3d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腹壁切口疝患者應用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治療安全、可靠,且能減少患者手術和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促使患者術后及早恢復腸功能,減輕其疼痛癥狀。
腹壁切口疝是指腹部手術后由于起主要支持作用的肌腱膜層愈合不良所致[1]。發(fā)病原因和較多因素有關,如:切口感染、切口裂開、肥胖、糖尿病、營養(yǎng)不良等。臨床表現(xiàn):腹壁包塊、疼痛、炎癥水腫、皮溫升高等。本次研究,將本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腹壁切口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治療為基礎,以開放式切口疝修補術治療為參照,對比不同手術方法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選擇本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腹壁切口疝患者62例,按照其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實驗組及參照組,每組31例。所有患者、患者家屬均知情本次研究目的、方法,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本次手術治療禁忌者。實驗組中男、女各占58.06%(18/31)、41.94%(13/31);病例年齡區(qū)間為22~78歲,平均(50.6±5.5)歲。其中:中線切口疝者25例,側腹壁切口疝者6例。參照組中男、女各占54.84%(17/31)、45.16%(14/31);病例年齡區(qū)間為25~76歲,平均(50.5±5.4)歲。其中:中線切口疝者24例,側腹壁切口疝者7例。所有病例一般資料,均經統(tǒng)計學軟件加以分析及處理,結果顯示統(tǒng)計學意義不突出,P>0.05。
1.2.1 實驗組采用經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治療,患者仰臥位,全麻,根據切口疝位置選擇合適的穿刺器并置入,維持氣腹壓力為15mmHg。將疝環(huán)四周粘連游離,進行疝內容物復位,采用不可吸收縫線順著原手術切口自上-中-下經過疝環(huán)左側、右側穿刺,在皮下打結后將腹壁缺損位置縫合。然后,將補片置入腹腔和腹壁缺損中心位置對準,通過Endoclose針、等長預留線尾穿過腹壁并引出。最后,進行皮下打結、補片在腹膜上固定工作。
1.2.2 參照組采用經開放式切口疝修補術治療,患者仰臥位,全麻,然后順著原切口邊緣切除手術瘢痕部分,游離皮膚皮下組織,避免將疝囊打開,順疝環(huán)腹膜于腹膜前間隙內于四周游離,四周達到疝環(huán)邊緣5cm左右。可將疝囊還納腹腔,縫合并關閉疝環(huán)。將補片置于腹膜前間隙內,于標記縫合點位置縫合并固定補片,補片前方留置膠管引流,分層縫合腹壁。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1~3d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對病例術后疼痛狀況予以評分,總分10分,分數(shù)更高則為患者的疼痛癥狀越嚴重。
本次研究所有數(shù)據均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兩組臨床相關指標、術后1~3d VAS評分)采用±s表示,行t予以檢驗。計數(shù)資料(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采用%表示,行χ2予以檢驗。對比結果為P<0.05,則表示組間數(shù)據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發(fā)生切口感染1例;參照組發(fā)生尿潴留2例,腸道損傷2例,切口感染3例。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23%(1/31)明顯低于參照組的22.58%(7/31),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67,P<0.05)。
實驗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均優(yōu)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s), n=3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s), n=31]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h) 住院時間(d)實驗組 55.37±22.33 12.72±8.78 11.41±0.52 5.12±1.15參照組 79.29±18.41 136.22±57.47 23.15±2.34 7.25±2.57 t 4.6018 11.8275 27.2688 4.2120 P值 <0.05 <0.05 <0.05 <0.05
實驗組術后1d、2d、3d VAS評分分別為:(6.32±0.38)分、(2.24±0.32)分、(1.12±0.41)分,參照組術后1d、2d、3d VAS評分分別為:(8.16±0.67)分、(5.32±0.58)分、(3.31±0.64)分,組間比較差異顯著(t=13.3003、t=25.8879、t=16.0425,P<0.05)。
腹部手術后腹壁切口疝的發(fā)生和腹壁切口筋膜、肌層沒有完全愈合有關[2]。受到腹內壓力增高因素影響會形成疝。目前,對于腹壁切口疝主要采用手術方式治療[3]。以往,臨床主要采用開放式切口疝修補術治療,雖然操作比較簡單、便捷,然而手術過程中游離面比較廣泛,所以對患者機體功能影響較大。同時,還會增加術中出血量,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情況。
本次研究使用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對腹壁切口疝患者加以治療,這種手術方法為微創(chuàng)手術術式,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并且可嚴格控制術中的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利于患者及早恢復腸功能,減少實際住院的時間,不會增加患者、患者家屬的經濟負擔。此外,實行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的手術適應癥廣泛,能加強對患者腸管的保護[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相關臨床指標,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1d~3d VAS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組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和馬麗梅[5]相關報道結果基本一致,提示采用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治療腹壁切口疝患者,能夠確保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有助于促使患者及早康復。
綜上所述,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在腹壁切口疝患者治療中應用效果確切,在減少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情況方面優(yōu)勢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