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利楠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婦科,河南洛陽 471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下肢深靜脈血液流速減緩、在血管內凝結,形成血栓[1]。此病多高發(fā)于行手術治療或重病臥床患者,主要由于手術中采用全身麻醉或脊髓麻醉,會導致靜脈擴張,使靜脈血液流速減緩,且長期臥床缺乏運動,也會導致血液流速減緩,加速血液凝結,誘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2]。出現此并發(fā)癥患者下肢會呈現水腫、靜脈曲張、色素沉著等癥狀,隨病情加重會出現瘀滯性潰瘍,誘發(fā)致殘。更有嚴重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隨血液循環(huán)引起肺栓塞,導致患者死亡[3]。為此,對于子宮全切術患者術后臨床護理做好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有重要意義。為探尋到更好的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方法,該院選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60例行子宮全切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80例患者采用術后早期雙下肢按摩護理,并對護理結果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僅1例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病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護理方法,此護理方法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現將本次研究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取入該院行子宮全切術的患者160例,將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80例,年齡在33~66 歲之間,平均年齡(47.43±3.19)歲,觀察組患者80 例,年齡在 32~67 歲之間,平均年齡(47.26±3.72)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未發(fā)現其他臟器病變,且該次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基本健康知識宣傳,并由患者家屬進行早期按摩和下肢活動,病情好轉后鼓勵患者自行活動。
1.2.2 觀察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結合早期雙下肢按摩護理方法,具體護理方法為:(1)建立專業(yè)按摩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均為經驗豐富且經崗前按摩培訓,考核通過后方可入組,掌握按摩手法、要領,并能結合術后患者臨床癥狀進行相應的運動指導,從而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概率。(2)制定合理按摩時間。在患者手術結束回病房后,護理人員進行第初次雙下肢按摩,按摩1次即可。之后按摩頻率為2次/d,分上、下午進行。連續(xù)按摩7 d為護理周期。(3)按摩前準備。初次按摩,護理人員對患者雙下肢進行小幅度被動活動,并根據患者具體按摩感受進行體位,選擇患者舒適的體位進行按摩。同時在患者足跟下墊棉墊,與床面呈25°~30°夾角,使小腿呈懸空狀態(tài)。按摩前需對按摩師雙手及患者雙下肢進行清潔。(4)按摩方法。將嬰兒潤膚油涂抹于患者雙下肢,在按摩時起到潤滑作用。從患者足部開始按摩,緩慢向上輕度按揉,每側下肢按摩5 min。之后抓捏按摩腓腸肌、肱四頭肌和股二頭肌,此按摩操作有利于下肢肌肉泵功能得以維護保持。抓捏按摩過程中詢問患者感受,力度以患者接受為宜。每次抓捏5 s,之后放松,每隔5 s抓捏一次。
對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發(fā)生率越低說明護理效果越好。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不同護理方法干預后,對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結果顯示采用早期雙下肢按摩的觀察組,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發(fā)生率為1.25%,對照組患者發(fā)生率為6.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數據表明,采用早期雙下肢按摩護理在子宮全切術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中具有一定優(yōu)越性。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對比[n(%)]
在子宮全切術治療中,需采取全身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此操作會使患者靜脈血管擴張,使靜脈血液流速減緩。同時麻醉還會對腿部肌肉起到麻痹作用,使腿部肌肉在術中及術后出現收縮功能喪失或減弱的情況,肌肉處于松弛狀態(tài),無法有效促進靜脈血液流速,使靜脈血液處于瘀滯狀態(tài),一出現血液凝結,而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概率[4]。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因素有3個即:靜脈血流減緩、血液高度凝結和靜脈壁損傷[5],而前兩者是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高危因素,行子宮全切術患者恰好占據以上兩個危險因素,為此對行手術患者需格外注意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此外,下肢深靜脈血栓作為手術治療中常見的并發(fā)癥,還會引發(fā)其他更嚴重并發(fā)癥,如下肢深靜脈血栓隨血液循環(huán)可引起肺栓塞,會導致患者死亡,或誘發(fā)其他器官栓塞、出血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6],為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行子宮全切術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病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如患者會出現下肢腫脹、疼痛、下肢靜脈曲張等,嚴重者瘀滯處會誘發(fā)潰瘍,而進一步加重病情,加重治療難度和延長住院時間。在以往的術后護理中,多以常規(guī)按摩和知識宣傳為主,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中雖有效果但并不理想。為尋找到更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該院將早期雙下肢按摩護理應用到行子宮全切術患者的術后護理中。根據手術之后后患者下肢靜脈血管和下肢肌肉狀態(tài),在術后立即開展按摩護理,以減緩麻醉狀態(tài)下靜脈血液流速減緩和肌肉松弛狀態(tài)引發(fā)的血液凝結,通過適度按摩起到活血、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之后每天對患者進行按摩2次,按摩一周。之后根據患者病情進行相應活動康復訓練,向患者及家屬宣傳正確活動方法,并鼓勵患者自行活動,通過有效運動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在該次研究中,采用早期雙下肢按摩進行護理的觀察組患者中,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僅1例,發(fā)病率為1.25%,而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干預的對照組,有5例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病率為6.25%,此項研究數據充分說明,在子宮全切術的術后護理中,采用雙下肢按摩護理方法在預防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方面具有積極意義。此研究結果與謝惠英[4]研究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在子宮全切術患者治療中,由于手術操作方法會加重靜脈血管擴張和下肢肌肉松弛,且術后患者需臥床休息,這些特殊因素均會導致下肢靜脈血液出現高凝,而極易誘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而該院采取術后早期雙下肢按摩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干預,經專業(yè)護理醫(yī)師的按摩護理,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不僅使患者免受肺栓塞、血栓形成后綜合征等諸多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促進患者臨床康復。為此,在行子宮全切術患者的術后護理中,可采用早期雙下肢按摩護理方法進行干預,對下肢深靜脈血色有非常好的預防作用,對患者危險病癥的發(fā)生和病情的改善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