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

2019-12-09 09:01:10諶愛群
關鍵詞:標志農產品

諶愛群

(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 經濟管理系,廣東 羅定 527200)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隨后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意見》。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提出,正是對我國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客觀和迫切需求給予了充分呼應, 也對新時期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2]。 農產品地理標志作為重要的知識產權,是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1)《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第2條規(guī)定:農產品地理,是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是品牌農產品的法律載體,是發(fā)展特色農業(yè)的金鑰匙,對發(fā)展農村經濟具有獨特的意義,正成為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的強力引擎。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提升區(qū)域品牌價值,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業(yè)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質量興農,品牌富農,為鄉(xiāng)村振興保駕護航。

一、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鄉(xiāng)村經濟振興

農產品地理標志作為農民的一項知識產權,對其進行保護的最大原因在于其潛在的巨大經濟利益,它不僅能夠為農民獲得比同類農產品更高的增值回報,而且還能促進農村特色經濟的發(fā)展,帶動與農產品地理標志相關產業(yè)鏈的發(fā)展,如生態(tài)旅游等,從而解決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就業(yè),促進鄉(xiāng)村經濟的振興。歐洲作為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發(fā)源地,對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法律保護不僅是共識,而且一直是歐洲農業(yè)政策的核心。歐盟在《510/2006號條例》中明確表明通過地理標志法律保護提高農民收入、維持農村人口和促進特色產業(yè),為農村經濟,特別是欠發(fā)達和偏遠地區(qū)帶來可觀收益。在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下,如作為成員國的法國,不僅為葡萄及相關農產品生產者帶來了高額的增值回報,而且也給法國整個生產香檳的農村帶來了福祉,法國香檳酒每年銷售量為2 800萬瓶,并在150多個不同市場上銷售,以香檳酒為主題的旅游也成為了該地區(qū)的一個特色經濟[3]。甘肅的“靜寧蘋果”,在2016年使當地農民從蘋果產業(yè)中人均收益 5 990 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帶動全縣16.5萬人脫貧[4];湖北“英山云霧茶”產銷兩旺,每年每戶農民增收2萬多元,已有近12.6萬茶農因種茶制茶銷茶而脫貧致富,茶產業(yè)精準扶貧帶動 10 600 戶、4萬人增收脫貧,其中人均增收0.15萬元[5],茶產業(yè)已經成為了促進當地鄉(xiāng)村經濟振興的區(qū)域特色產業(yè)。

(二)有利于鄉(xiāng)村生態(tài)保護

有效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對于自然資源的保護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維護具有重要意義。在現代社會,人既是經濟人,又是理性人。一直以來,由于傳統(tǒng)的農產品價格低廉,農民收入微薄,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許多青壯年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進城務工,農村空心化嚴重,只剩下老人婦女兒童,最終農村的農田土地無人耕種而逐漸沙漠化。但是,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增值回報,普遍均高出傳統(tǒng)的同類農產品,一些著名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最高可達90%,對于農民尤其是青壯年農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能有效激勵農民返鄉(xiāng)繼續(xù)耕種,從而有效避免了土地因無人耕種而逐漸沙漠化的危險以及工業(yè)化、城市化的侵擾,從而保護了鄉(xiāng)村的自然資源。另外,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天然的依賴關系,生態(tài)環(huán)境在農產品的品質和特色形成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要想源源不斷地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所帶來的增值回報,就必須保證好農產品的品質和特色,維護好其所賴以存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的生產必須嚴格遵循一定的質量控制技術規(guī)范。如法國AOC制度要求在地理標志農產品上嚴格限制使用化學產品,我國永年大蒜要求無公害的生產方式,《章丘大蔥產品加工技術規(guī)范》要求施用有機肥、限用化肥,這些質量控制技術規(guī)范,有效保證了農產品的品質和特色,同時也有力促進了產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三)有利于鄉(xiāng)村文化傳承發(fā)展

農產品地理標志以農產品產地名稱冠名農產品,承載著農產品獨特、不可復制的品質,這些農產品品質的形成, 除了與自然資源(氣候、 土壤、 地形地貌) 息息相關外, 還與人文(文化歷史、 風俗習慣、 耕作方式)因素密不可分[6]。農產品的地理標志,凝聚著地方獨特的生態(tài)優(yōu)勢和歷史文化,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沉淀的產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依附于地理標志產品得到廣泛傳播,地理標志產品因融入文化因素而魅力四射,兩者貫通融合,相得益彰[7]。世界上許多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區(qū)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大量的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方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1999年,法國波爾多的圣艾米倫區(q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遺址名錄,圣艾米倫區(qū)是波爾度最古老的葡萄酒產區(qū),而波爾多是世界上著名的葡萄酒地理標志[8]。我國的安化黑茶不僅非常重視其傳統(tǒng)的加工工藝,而且十分注意傳統(tǒng)黑茶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安化有我國唯一一個以黑茶為主題的博物館,其中的千兩茶手工操作,實行土法生產,現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實質上就是保護鄉(xiāng)村的自然和文化的遺產,農產品地理標志世代相傳,文化源遠流長。

二、 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現狀

商標側重于保護工業(yè)產品,地理標志側重于保護農產品。為了維護特色農產品特有的品質及良好的商業(yè)聲譽,在一百多年前國際上就將地理標志納入了國際法律的保護范圍。1883年締結的《巴黎公約》對地理標志保護做了規(guī)定,其后又相繼簽署了1891年的《馬德里協定》和1958年的《里斯本協定》,1994年的TRIPS協議則設立專節(jié)對地理標志保護進行了規(guī)定。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fā)展,我國農產品逐漸走向國際市場,為了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在1985年正式加入《巴黎公約》,1995年加入《馬德里協定》,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TRIPS協議對我國生效。自此,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受到國際法律保護。

雖然,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產品品種繁多,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豐富,但是國內對其地理標志進行法律保護起步非常晚,《巴黎公約》的加入才正式開啟我國國內法律保護地理標志的歷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fā)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成,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法律保護體系也基本形成。目前,我國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體系,主要由《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原產地標記管理規(guī)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程序》《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規(guī)范》等一系列法律規(guī)范構成。同時,我國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模式,形成了以證明商標、集體商標為主導,地理標志認證為輔助,《反不正當競爭法》兜底的模式[9]。在法律保護體系和法律保護模式的不斷發(fā)展完善下,我國農產品獲得了更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農產品的品質、聲譽不斷提高,農產品品牌數量不斷增多,農產品地理標志不斷增加。截至今日,農業(yè)部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已有 2 595 個[10],有力地提升了農產品區(qū)域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二)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意識淡薄

農產品地理標志注冊意識不強。從2008年2月1日起,我國才開始啟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注冊工作,短短十年時間,生產者通過地理標志方法來保護農產品的意識不高,往往缺乏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品牌建設和保護意識,作為生產者之一的農戶表現尤為明顯。政府啟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如何培育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如何實施農產品品牌化戰(zhàn)略,仍然是摸著石頭過河。 截至今日對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宣傳推廣相對較少,民眾普遍缺乏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意識,再加上農民本身文化普遍素質不高,導致他們對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意識認識不夠,對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識不到位,根本不懂得農產品地理標志所蘊含的經濟價值,也不知道如何通過何種途徑去對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注冊。

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權利意識不強。農產品地理標志不同于商標,它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集體性權利的屬性,地理標志歸屬于該地區(qū)所有生產經營者集體所有,而不是個人所有。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人無不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對公共資源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利用也不例外。如果所有人都如此行事,則該公共資源農產品地理標志就會出現被破壞的悲劇性局面,即“公地悲劇”。具體表現為:地理標志所在地中的一部分人為了減低成本、獲得高額利潤就會投機,不再按照傳統(tǒng)的生產工藝或種植要求生產,地理標志所在地外的一部分人就會“搭便車”,偽造冒充濫用地理標志,導致這些農產品一旦在市場上被發(fā)現存在質量問題,就會產生“多米諾骨牌”式的信任危機,最終導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悲劇性局面。對于農民而言,本身受教育水平低,面對濫用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現象,往往無動于衷,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薄弱。

2.農產品地理標志法律保護體系不完善

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立法不完善,保護范圍涵蓋面較窄。依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程序》《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規(guī)范》,能進行地理標志注冊的農產品僅限于“農業(yè)的初級產品”,這樣導致了實際中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注冊產品品種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蔬菜類、水果類、畜禽類、中藥材類等較為初級的農產品領域,而具有深加工背景、能充分體現當地獨特人文因素的農產品地理標志還十分稀少。雖說這樣的立法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站在鄉(xiāng)村振興的視角,要充分發(fā)揮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對鄉(xiāng)村經濟、生態(tài)、文化振興的促進作用,就需要擴充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范圍,擴大農產品的品類覆蓋面,引入深加工背景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深入挖掘“生態(tài)因素”和“人文因素”的雙驅動力,帶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深度產業(yè)鏈。

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立法缺乏系統(tǒng)性,彼此沖突。目前,各國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模式各不相同,具體而言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專門法保護模式,如法國通過《原產地標志保護法》來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一種是商標法保護模式,如美國通過商標法中的集體商標、證明商標來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第三種是反不正當競爭保護模式,如日本采取對假冒產地等行為進行制裁的方式來保護地理標志。我國借鑒了以上三種保護模式,形成了“商標法體系”“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體系”和“農產品地理標志體系”三套保護體系。以上三種保護體系對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標準并不統(tǒng)一,所涉及的法律彼此獨立,缺乏系統(tǒng)性,適用范圍重疊交叉,相互之間又無法形成有機的整體,所以生產者想要使得自己的農產品獲得全面的法律保護,就必須運用這三種方式進行分別注冊,但現實中生產者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高,再加上會耗費更多的成本,生產者往往只采用一種方式進行注冊,這就容易導致生產者之間運用不同方式重復注冊農產品的權利沖突,最為典型的是引起地理標志權和普通商標(主要是地名商標)權的相互沖突,目前最為典型的案例是“金華火腿”案。

3.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力度不足

政府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監(jiān)管不力,各部門監(jiān)管職能交叉,監(jiān)管乏力。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從來不是靜態(tài)的,并不是登記注冊完成就大功告成;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特色挖掘、標志使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控制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政府的監(jiān)管。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管理主要是由農業(yè)農村部、國家質檢總局以及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三個部門交叉共管。雖然,2019年伊始這三個部門經過機構改革,一些管理職責進行了整合,農業(yè)農村部負責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登記工作,省級人民政府農業(yè)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申請的受理和初審工作,國家質檢總局主要負責農產品的質量監(jiān)管工作,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在其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相關工作。以上三個部門共同管理似乎對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全面,但這種統(tǒng)一和分管相結合的監(jiān)管體制,由于各部門的職責彼此交叉,缺乏統(tǒng)一協調,在實踐中容易出現“九龍治水”或“空頭管理”的局面,從而導致農產品地理標志監(jiān)管形同虛設,農產品地理標志被濫用的現象屢屢出現。

政府缺乏正確認識,各方面投入不足,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不力。雖然各級政府在大力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但是普遍缺乏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正確認識,許多政府部門還未意識到,推進農業(yè)產業(yè)化,必須要提高農產品品質,生產特色農產品,實施特色農產品品牌戰(zhàn)略,培育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才能達到品牌興農、品牌富農。而且,一直以來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政府在人力、資金、政策等方面對鄉(xiāng)村的投入不足,對我國特色農產品的開發(fā)和保護是一個桎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培育和保護,各級政府也并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請管理。依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之規(guī)定,申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組織必須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擇優(yōu)確定,這導致了農產品地理標志所有者(即申請的組織)和使用者(農民、相關企業(yè))相分離,面對濫用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現象,政府又沒有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使得農產品地理標志“注而不用,用而不管”的現象嚴重,不利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有效保護。

三、 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法律保護之完善

(一)加強宣傳,提高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意識

要解決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農民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意識。首先要加強農民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注冊保護意識。在鄉(xiāng)村振興中,打造特色農產品,培育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最重要的主體是農民,但是由于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偏低,歷來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相關法律知之甚少。各級政府要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知識的普及性宣傳,大力挖掘并廣泛傳播通過注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促進農民致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典型事例,讓更多農民明白農產品地理標志所蘊含的經濟、生態(tài)、文化價值,了解農產品地理標志注冊的重要性。其次,要提高農民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規(guī)范使用意識。農產品地理標志不同于普通的商標,依據法律規(guī)定它是沒有使用期限的,也就是一旦申請獲得,將可以無限期使用。但是,要長期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作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生產者必須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在申請注冊成功之后就不遵循原先的生產工藝或種植要求生產,“殺雞取卵”式只追求數量而不保證質量,要提高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規(guī)范意識,防止出現“公地悲劇”。最后,要提倡農民對濫用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行為做斗爭。農產品地理標志本質上是一種知識產權,濫用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行為就是侵犯了生產者的知識產權,如果生產者毫無反應,就會助長這種侵權行為的囂張氣勢,就會引起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質量產生信任危機,就會導致農產品地理標志地的農民利益受損,最終影響鄉(xiāng)村振興、依法治國等的全面推進,農民必須勇敢地運用法律的武器與這些侵權行為做斗爭,正如著名法學家耶林所倡導的“為權利而斗爭就是為法律而斗爭”。

(二)完善立法,加快農產品地理標志法律保護體系的構建

完善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立法,擴寬保護范圍的涵蓋面。眾所周知,商標主要保護工業(yè)產品,地理標志主要保護農產品,而且,國際上最初設立地理標志法律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酒類和奶酪等農副產品。隨著地理標志立法的逐漸完善,地理標志已經成為保護特色農產品的主要法律機制,其保護范圍越來越寬泛、越來越開放。根據國外最新實踐顯示,地理標志保護已經突破了初級農產品的局限,延伸到了深加工的農產品及相關產業(yè)鏈的工業(yè)產品、服務等,如在歐盟—韓國的FTA中,已將地理標志的保護范圍擴大到了包括奶制品和肉類等農產品[11]。經濟學家研究顯示,初級農產品處于產品生產的最低端,作為生產者的農民獲得的經濟利潤是最少的?;谵r產品地理標志蘊含的附加值的考量,要提高農民收入就不必拘泥于初級農產品的規(guī)定,應該對我國的優(yōu)勢特色農產品予以重點關注,并將其囊括進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之內(具體可參照《特色農產品區(qū)域布局規(guī)劃(2013—2020》),如白酒、黃酒、道地藥材等,及時借鑒歐盟、法國等對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一系列新舉動、新做法,使之與國際立法接軌,培育更多具有“生態(tài)因素”和“人文因素”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帶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深度產業(yè)鏈,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yè)相互融合。

協調立法沖突,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法律保護體系的構建。我國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農產品地理資源,具有深厚的農產品文化底蘊,隨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深入開展,我國的農產品將會熱銷國內外,我國在不久的將來也必將成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強國。為了日后防止出現國際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糾紛,改變目前農產品地理標志法律保護沖突的混亂局面,我國的立法機關有必要從頂層設計上進行考量,加快出臺保護地理標志的專門法,最好制定一部統(tǒng)一的位階高、層次高的《地理標志保護法》,對地理標志所呈現的農產品質量特色等問題進行有效管控,更好地凸顯地理標志的獨特價值。當然,在制定專門法的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與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關系問題,特別是要協調好與商標法的相互關系,修改《商標法》第十條的規(guī)定,將原先的僅對縣級以上地名的限制擴大到所有地名,徹底消除地理標志權和普通商標(主要是地名商標)權之間的沖突,遵循“使用在先,權利在先”原則,明確規(guī)定地理標志優(yōu)先于普通商標,地方政府出臺專門管理各地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地方規(guī)章,從而構建起以專門法為主,商標法為輔,行政規(guī)章作為補充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法律體系,最大限度保護好農產品地理標志,有力促進地農產品理標志對鄉(xiāng)村振興的多元價值的最大化釋放。

(三)強化監(jiān)管,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力度

理順職責,加強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質量監(jiān)管。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作為農產品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受制于法律沖突和部門利益條塊分割,不能充分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隨著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政府管理必將走向政府治理的現代化,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傳統(tǒng)格局必將打破。筆者認為,必須在《地理標志保護法》立法制度的框架下,改革地理標志管理制度,理順原先農業(yè)農村部、國家質檢總局以及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三大部門的基本職責,改變目前農產品地理標志多頭管理的局面。鑒于農村農業(yè)部是我國農產品管理最為頻繁的部門,不僅對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管理已經相對成熟,而且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歷史形成、資源分布等更為熟悉,建議在農村農業(yè)部設立一個專門機構,負責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管理,加強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生產范圍、產品品質、生產環(huán)境等關鍵因素的監(jiān)控,監(jiān)管好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提高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質量和影響力,為鄉(xiāng)村振興奠定良好的基礎。

增加投入,加大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力度。各級政府應該要提高認識,深刻理解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經濟功能與人文屬性對我國鄉(xiāng)村經濟、生態(tài)、文化振興的價值,明白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戰(zhàn)略意義,積極落實“深入實施商標富農工程,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基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準公共產品屬性,要保護好農產品地理標志僅僅依靠市場個體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離不開政府政策、財政等各方面的支持。根據財政部《穩(wěn)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保障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顯示,我國各省市陸續(xù)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在財政上支持鄉(xiāng)村振興,各地方政府要將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納入鄉(xiāng)村振興的規(guī)劃中去,在政府預算中將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經費單獨列出,安排專項資金,為生產和培養(yǎng)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化提供生產支持或有關補貼。各級政府還應當設立專門的機構,進一步強化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嚴厲打擊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行為,加強農產品的特色挖掘和品牌培育,為企業(yè)、農民等在農產品的質量控制、品質鑒定、標志使用等方面提供技術指導,積極促進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者(農民、相關企業(yè))形成農業(yè)合作經濟社,引導其注冊農產品地理標志,使得農產品地理標志所有者和使用者相統(tǒng)一,改變“注而不用,用而不管”的現象,為鄉(xiāng)村全面振興提供保障。

猜你喜歡
標志農產品
農產品網店遭“打假”敲詐 價值19.9元農產品竟被敲詐千元
多功能標志桿的使用
體育教學(2022年4期)2022-05-05 21:26:58
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農產品滯銷賣難信息(二)
認標志
啟蒙(3-7歲)(2019年5期)2019-06-27 07:24:50
首都的標志是只熊
醫(yī)改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
農產品爭奇斗艷
泰来县| 安徽省| 彰化市| 鹿泉市| 金华市| 林州市| 宁都县| 四平市| 巴里| 通山县| 诏安县| 墨江| 永和县| 沾化县| 武功县| 从化市| 互助| 杭锦后旗| 固镇县| 天镇县| 徐水县| 新源县| 满城县| 周至县| 石阡县| 常宁市| 南宁市| 乌海市| 织金县| 淮安市| 洱源县| 灌云县| 浦县| 霍城县| 集安市| 夹江县| 体育| 前郭尔| 长白| 天全县|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