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泊
陶瓷繪畫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成就,有許多的作品已成了無價之寶。他們各自創(chuàng)作內容的不同,恰恰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觸景生情導致的想象思維各有不同。這些優(yōu)秀作品或許就是意與境的碰撞觸發(fā)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更是作者當時思想動態(tài)與心理活動方面呈現(xiàn)的“意境”。本文將針對花鳥在繪畫中的意境之美進行分析,討論在不同情況下花鳥繪畫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意境。
意境是屬于主觀范疇的“意”與屬于客觀范疇的“境”,“意”與 “鏡”的完美結合就會產生一種更高的藝術境界。這一藝術辨證法范疇內容極為豐富,“意”是情與理的統(tǒng)一,“境”是形與神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陶瓷繪畫藝術在兩個統(tǒng)一過程中,其情理、形神、技能它們會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從而形成了“意境”。 作者將自身的整體思想寄情于花鳥,其目的就是讓賞畫者在欣賞中,除了欣賞花鳥美之外,更重要的是理會作者的畫中之意。例如某件陶瓷花鳥繪畫藝術作品,所畫的花鳥它會向人們傳達出一種感悟,而這種感悟是大腦意識行為,只能進行自身的意會、難以言傳,是一種虛與實的相互結合,它寄身于當前的藝術作品之內,但是其又是游離在作品之外,最終形成了統(tǒng)一、和諧的藝術畫面。給欣賞者帶來深思與贊嘆。
1、先意后畫,形神合一。當一位瓷畫家在進行一幅花鳥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之前,就已經對繪畫的內容和技巧上有了一個明確的思想觀念,也就是創(chuàng)作之先就對繪畫的內容會有一個主觀的感受,再通過繪畫將這一部分感受表現(xiàn)出來。實際上,創(chuàng)作者已經在頭腦中對畫作進行了認真的構思與加工,雖然只是畫前的思維創(chuàng)作,但是所用的精力遠遠大于創(chuàng)作中的描繪。例如一幅構思好的花鳥造型應表現(xiàn)在什么樣的陶瓷造型載體上,運用什么樣的色調來突出主題,留有多少空白讓欣賞者去想象,怎樣運用筆墨去突出層次,怎樣運用花鳥來交代自己的所思所想等等。只有對當前的創(chuàng)作在腦海之中進行了全面的思維與構思之后,再將自身的情感寄情于畫,然后運用自身的繪畫技藝,對畫卷進行完善的繪畫工作,從而才能完美地實現(xiàn)情與理、形與神的統(tǒng)一。
繪畫者平時對一些景象進行寫實的描繪,但是這并不是繪畫者的最終目的,而是在通過對寫實方面的描繪,情境突發(fā)時,這些平時描繪過并儲存在大腦的景物就會通過腦神經而搜索出來,使景象表現(xiàn)得更生動、更傳神,從而給觀賞者帶去一種異樣的美。如劉雨岑題“黃花名地丁清香”花鳥作品,寥寥幾筆就把逍遙自在的花鳥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并留有大面積空白讓欣賞者去遐想,其作兼工帶寫、構思嚴謹、用筆流暢的特點,其畫面的線條,精細而不失力度;靈動、準確、飄逸、凝重、流暢、頓挫,筆筆到位。劉雨岑憑借自己的畫風和對生活的感悟,將人文情感和人格的魅力作為其藝術底蘊,使俊雅飄逸、超凡脫俗的瓷板畫風盡展無遺。可以說其筆下的一花一草一鳥都充滿了“文人畫”的意趣美、意境美和形式美。意境的表達往往是抽象的,對于抽象的美進行了深入的了解與追求,正是繪畫創(chuàng)作者對于意境的傳承與發(fā)揚。
2、對意境的追求。任何陶瓷繪畫作品,其繪畫者都會在意境上追求完美,讓觀賞者從中體會到許多精神上的安逸,讓觀賞者看到作品時,就有一種異樣的神秘感受,這或許是創(chuàng)作者有意讓欣賞者在意境中神游。繪畫創(chuàng)作有許多方式,有人認為,只有寫意畫才含有意境或者更多一點。筆者不這樣認為,以工筆畫為例,對于工筆畫來說,任何一幅優(yōu)秀的工筆畫,不管是對于花鳥還是其他,都不會過多地去追求繪畫方面的技巧,而是追求意境中的感受。當然,對于人們通常看到的工筆畫來說,一般都看似是重視對景物的描寫,精準描繪花鳥的造型與神態(tài)。但是,這卻是一種錯覺,工筆畫在多年的流傳中,花鳥繪畫主要還是追求意境美的表現(xiàn)。工筆畫的鼎盛時期應該是在宋代。宋代對于工筆花鳥畫非常注重意境方面的表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也讓宋代的工筆畫走進了巔峰時期。雖然,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宋代工筆畫的創(chuàng)作并不在意境的創(chuàng)作上,往往是對于寫實方面有著獨特的追求。比如宋代作品《竹石錦鳩圖》、《雙喜圖》等,從這些作品中,就可以看出當時工筆花鳥繪畫方面的工筆以及創(chuàng)作理念,也可以從這些作品的其他角度看出宋代工筆畫之所以興盛的主要原因所在。
雖然是以工筆畫為例,但是所能映射出來的確是很多,每一位優(yōu)秀的花鳥繪畫創(chuàng)作者都有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心理孕育的不僅僅是當時所看到的實景,而是創(chuàng)作者當時對于自然,對于內心世界的一種情與境的感悟。
3、對觀賞者心理方面的影響。意境所表現(xiàn)的正是人們所向往的一種生活感悟,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一幅優(yōu)秀的陶瓷花鳥繪畫作品,可以讓觀賞者從花的形狀和鳥的神態(tài)中體現(xiàn)出繪畫者當時的自然景觀,讓人們可以從一幅畫聯(lián)想到整個自然的世界。比如,當觀賞者看到畫中只有一只鳥,但是可以從鳥的神態(tài)和動作中聯(lián)想到當時的自然情境,這也是意境的主要表現(xiàn)。這樣,就可以讓觀賞者進入一個遐想的空間,讓思想完全被“意”所占據(jù),從而忘記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感受到繪畫的魅力,從而還能將自身的思想意識得到升華。
評定一幅作品,意境運用的與否,是判斷其作品優(yōu)與劣的起碼標準,因為“意境”是作品的精髓依據(jù)。尤其是幽遠的境界更是中國畫的一大特色,詩人王維曾描述:“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边@段詩表述了空幽的境界并給人們帶來聯(lián)想。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笨梢钥醋饕环撵o寂寞的山水畫,表現(xiàn)了中國古人的一種高古、超拔、幽遠的境界。
中國的儒釋道文化相互碰撞與融合,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幽遠之境在繪畫藝術里也就越來越多地運用其中。尤其是中唐之后隨著禪宗的確立和興盛,禪學逐漸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深刻滲透到他們的文化心理和藝術精神中,使得禪學對繪畫的影響更加深化和普化,因此佛教與禪對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和意境、以及審美形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寄托了古人追求寧靜,脫俗的人生哲學。齊白石的《秋蟲》作品就運用了空曠而幽遠的形式來創(chuàng)作?!翱铡辈粌H是中國畫的色相,還被作為一種禪意精神去追求。中國畫最終的意義,不是停留在物的表象上,而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去把握生命的意義和精神。這里的“空”不僅僅是虛空的表達,而是一種“空”的境界。當人以無心的空靈去體味景物,那么,空境呈空,實境也空,靜境呈靜,動境也靜,幽而更遠。
幽遠是中國畫的藝術境界,實則也是陶瓷繪畫藝術的境界,因中國畫與陶瓷繪畫有著割不斷的淵源。徐仲南粉彩花鳥瓷板就是一個典型的運用“空”境來作畫:一對八哥站立在落盡葉的柳枝上相互對望,風迎面吹來,吹打著下垂的即將枯黃的柳葉,兩只八哥似乎在告訴對方,嚴冬即將來臨,畫作的另一端留有簡短詩句和落款。整幅畫作三分之二是空白,空白對欣賞者的猜想及諸多方面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芍^境界之高、玄妙所在,它超越視聽,時而飄渺、靈現(xiàn)、神秘而又不失高深的意境,帶有中國哲學的痕跡,體會到那種高古、含蓄的美感。從而也從另一角度寄托了繪畫者追求寧靜的生活,反映了脫俗的人生哲學。又能夠讓人在宇宙天地之間呼吸到一縷來自心靈深處的令人遐思神往的清古幽香。
意境的發(fā)揮與否,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是關鍵所在,只有不斷地在文化和技藝上主動去修養(yǎng),才會有效地發(fā)揮情境,有了意境的發(fā)揮,繪畫作品自然形神兼?zhèn)?,觀賞者進行欣賞時自然就會體現(xiàn)出不一樣的美感所在。意境的發(fā)揮是將無限表現(xiàn)為有限,百里之勢濃縮于咫尺之間;而欣賞是從有限窺視到無限,于咫尺間體味到百里之勢。正是這種由面到點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由點到面的欣賞過程,二者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