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姚碩
摘 要:“00后”的大學生作為新的時代一員,自2018年起紛紛作為高考教育的對象踏入學校這座象牙塔?!?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與提升,正成為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任務與新挑戰(zhàn)。為此,通過問卷調查法、個案分析法開展實證研究,從“0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存在的問題和現狀入手,以“青年學子學習青年習近平”主題實踐活動為平臺,從社會、學校、家庭各個方面努力探尋新時代“0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提升路徑,以引領并推動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使他們真正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一代。
關鍵詞:新時代;“0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9-0110-02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習總書記曾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guī)則意識、奉獻意識。并多次通過演講、座談等方式號召青年學生要學會擔當社會責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要將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列入教育發(fā)展重要戰(zhàn)略,明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時代內涵和形成機制,進而提出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對策。
“社會責任意識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群體或個人形成的為社會建設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覺、自律意識和情感體驗?!盵1]“00后”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活動的主體,主要集中在低年級,而這個階段正是他們三觀確立和形成的關鍵時期。
一、問題:“00后”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分析
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0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課題調研組于2019年3月對浙江省高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隨機抽樣的方式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46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3.4%。樣本構成情況詳見表1。
調查發(fā)現,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狀況總體來說是好的,主流思想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高校關注與重視。具體表現為:
一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情感淡漠。現在的“00”后大學生有理想有目標,但他們更愿意為個人前途和未來奮斗,多數時候缺乏集體榮譽感和奉獻精神。調查顯示,有部分學生表示不愿意花時間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志愿活動,覺得占用了自己學習的時間;28%的學生不愿意參軍入伍,覺得這與自己關系不大。這些都表現出這些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和情感淡漠。
二是社會責任意識缺乏實踐意識?!爱敶髮W生道德觀念復雜化,道德行為和道德認知不一致。”[2]調查發(fā)現,82%的“00后”大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大學生應該有社會責任意識,但他們時常處于“不作為”的狀態(tài)。大部分學生對考試作弊、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等現象嗤之以鼻,但是當他們發(fā)現身邊有同學出現這種現象時,他們不會出面干涉。還有一些大學生空有一腔愛國熱情但缺乏行動力,當被詢問他們是否愿意畢業(yè)后用自己專業(yè)知識去邊遠、基層、西部地區(qū)幫助更多的人時,48%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去,因為條件惡劣。
三是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錯位。我國當前對于大學生應該“負什么樣的社會責任”的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從而使得一些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fā)生錯位,“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學生有過于注重實際、把利益得失作為衡量一切的依據和標準的錯誤認識。”[3]他們將個人成功與否與財富多少、社會地位的高低掛鉤,所以現在影響畢業(yè)生就業(yè)擇業(y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工資,而不是對社會的奉獻和責任。
二、困境:“00后”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原因
(一)社會轉型期多元化思潮的侵襲
“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盵4]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國門越開越大,各類矛盾也隨之產生。比如,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引發(fā)了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一些諸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頑疾給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和當代青年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帶來很大沖擊;大學生利已主義使得他們責任意識弱化。
(二)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在當代青年成長過程中存在誤區(qū),尤其在關鍵節(jié)點上的缺位,是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養(yǎng)成的重要原因。一是培養(yǎng)目標的局限。部分學生家長重智育、輕德育,依舊“唯分數論”,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其培養(yǎng)目標僅僅是一臺是“學習機器”,而非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新時代社會人”。二是培養(yǎng)方式的缺陷。有些家長重視物質上的無限支出,輕視精神上的給養(yǎng),潛移默化地助長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漠視社會、漠視他人”的思想;只關心個人成長和發(fā)展,不顧及集體和他人利益,這實際是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的缺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位
調查顯示,許多高校沒有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內容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5]。比如,在大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制定中,應將“社會責任意識”列為學生素質優(yōu)劣評判的重要標準,并細化評價依據,而非淹沒于把專業(yè)成績作為學生素質優(yōu)劣評判標準的社會洪流中。
三、破局:“0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路徑
(一)構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三位一體”聯動機制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社會、學校、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構建社會、學校、家庭教育“三位一體”聯動機制。
“人們知識的獲得、人們對于社會的認識,對于世界的認識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及基本的道德思想也首先是從家庭教育中獲得的?!盵6] 家庭教育對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起到啟蒙作用,家長要以身示范、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導孩子樹立社會責任意識,鼓勵他們主動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幫助他們早日融入社會,為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按髮W階段是認識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是為步入社會做鋪墊的階段,是從學生向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人過渡的階段。”[7]學校肩負著立德樹人和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任務。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這個平臺,營造積極正面的校園責任文化,積極呼吁大學生走出校門,不斷增進對祖國和人民的責任與感情。社會教育是無形、終身、潛移默化的,要學會利用網絡輿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幫助大學生在正面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中自覺履行好社會責任。
(二)發(fā)揮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盵8]高校要發(fā)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頭腦;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的使命和擔當置身于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背景下,堅持史論結合,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心理訴求,幫助“00后”大學生將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助推當代大學生找準人生定位,成為有理想、有擔當、有信念、有責任的一代。高校要努力構建多方位、多維度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年學生的引領作用,引導大學生要具有自覺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意識,成為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三)堅守好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相輔相成,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10]高校要努力構建社會責任意識體系的立體網絡,依托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網絡、學生海外交流項目這“四大課堂”,運用學校黨團組織和學生組織,將社會責任感教育觀念融入到始業(yè)教育、畢業(yè)教育、誠信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教育等主題教育中,營造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發(fā)揮好榜樣的典型示范作用,挖掘踐行社會責任的先進典型,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榜樣宣傳,引導學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筑牢青年的社會責任意識與責任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薄?0后”大學生成長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其社會責任意識的培育絕不是畢其功于一役的一蹴而就,應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這也是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深入研究和努力奮斗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陳翔.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研及培養(yǎng)對策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2,(3):12-17.
[2]? 朱江鴻,廖啟云.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化作用[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4):105-111.
[3]? 王雨萌.大學生集體主義觀念的缺失與建設問題探究[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93-95.
[4]?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86-95.
[5]? 馬振清,等.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程[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134.
[6]? 方益權.關于大學生責任教育內容體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4):74.
[7]? 孫秀玲.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與重塑的理性思考[J].甘肅社會科學,2008,(5):228.
[8]?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
[責任編輯 興 華]
收稿日期:2019-07-15
基金項目:浙江外國語學院2018年度“青年學子學青年習近平”學習教育專項課題(2018QXY04);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青年學子學青年習近平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程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G20180253)
作者簡介:江山(1993-),女,安徽六安人,碩士,講師,從事高校黨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姚碩(1988-),男,安徽淮南人,碩士,教師,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