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
蒲松齡的《聊齋詞》,上、下兩卷,收錄了一百十幾首詞作。尤其引人矚目的是四首《金縷曲》,分別以“形贈影”、“影答形”、“影贈形”、“形答影”為題,獨具一格。他曾經(jīng)分析過自己科場失敗的原因,一是考官濫選,二是自身不爭,三是命運驅(qū)使。而在聊齋先生的這四首詞中,參互為文的“形”(肉體)和“影”(靈魂),在贈答對話中作自我嘲諷,自我調(diào)侃,自我勉勵,也顯現(xiàn)了足夠的自知之明。
出生于日漸敗落的地主兼商人之家的蒲松齡,年少聰慧,曾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后來卻屢試不第,七十一歲時才成歲貢生。命運之神跟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蒲松齡在詞作中,對自己的所經(jīng)所歷,有著比較清醒的認(rèn)識。《金縷曲·形贈影》中稱自己的形“似梅花寒骨相”,而評說自己的影“憐卿更比梅花瘦”?!爸豢趾扯喙眚?,慎觀河、莫嘆容顏縐,同命鳥,勿孤負(fù)”。他當(dāng)然意識到,在一個各種社會矛盾交集的時代,讀書人不畏強暴、不附流俗的性格,是很容易遭致排斥甚至敵視的,因而不無擔(dān)憂地自我勸說。
那么,他的影又作出了怎樣的回答呢?《金縷曲·影答形》如此寫道:“問何事悲歌斫地,夜燈搖碧,磊落嵚崎,誰拔汝?攬鏡共嗟頭白。況冉冉駒光過隙,豈若擁裘長合眼……”內(nèi)心深處,似有一股難以抵御的疲倦感隱隱襲來。理智告訴他,“磊落嵚崎”的狷介性格,怎么可能會招人喜歡呢?既然在科場得不到提拔,那就早點洗洗睡吧。時光如白駒過隙,流逝得何其快,鏡子里陡生的白發(fā)不能不令形與影一同嗟嘆。黑酣里各休息,也算是一種辦法。
平心而論,蒲松齡頗有直面困窘的勇氣,卻一直難以找到解套的良策。對于四十年漫長歲月中的科場失意,他并沒有刻意回避掩飾,也沒有故作高蹈。他當(dāng)然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品行操守與科場失敗之間,有著某種難以割裂的關(guān)聯(lián)。將理想的失落歸結(jié)于自己的性格特異、不同流俗,似乎是一種無奈,卻具有鮮明的“聊齋”特征。假如我們從正向來理解,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反思意識具有砥礪人格的積極意義,也頗有社會批判的理性價值。
在《聊齋詞》的一些詞作中,蒲松齡曾以劍光、梅花、鷹隼、吳鉤、骯臟骨等富有象征和隱喻意味的文學(xué)意象,來作為自己狂士性格的襯托。但屢試不第的他,終究是一個挫敗者,無法不忍氣吞聲。狂放傲世和羞慚悲涼,這兩種極其矛盾的人生情態(tài)和身份特征,竟出自同一個主體,這不能不讓讀者對蒲松齡一生所承受的煎熬充滿了感慨。
再來看看他的《金縷曲·影贈形》下闋:“五十年來嗟尾瑣剩,吳絲千尺堆雙鬢。重晤對著青鏡?!边@些年間,非農(nóng)、非賈、非官、非隱,“一卷殘篇長在手、茆屋數(shù)椽偎井”的蒲松齡,已漸漸進入年老體衰的境地,“影”不由感慨他的潦倒,惋惜他的多病,企盼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日子。
“形”充分感受到了知己之情,坦陳道:“知己如君,最念此身。蹉跎偃蹇實為君累,歷盡窮途悲。竭蹶莫嘆,容顏憔悴,受多少炎涼滋味。羨爾不離還不即,坐虛堂默默長相對……”無疑,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最不愿放棄自己。哪怕受盡了世態(tài)炎涼、人間冷暖,哪怕蹉跎偃蹇,已是窮途末路。闔目細(xì)想,形與影默默長相對,該是一幅何等動人的畫面。不管是肉體還是靈魂,都已超越時空,令人諦視。
蒲松齡字留仙,自稱異史氏,不愧是一個卓越的與眾不同的文學(xué)家。他的手中握有一支出神入化的仙筆,既能在自我期許甚高而現(xiàn)實世界機會甚少的落差之間,拿出一連串近乎反諷的話語,解剖自己的心腑,鞭策自己的行止,也能淋漓盡致地張揚自己人格獨立、節(jié)操自守的狂狷;既可睥睨人世間的一切丑惡現(xiàn)象,懷著強烈的情感予以譏諷、抨擊,也能借助于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巧妙地表達(dá)內(nèi)心愛憎和美好理想。或許,他的形與影,“聞雞起舞中宵立”,總是在進行別人難以探究的對話。
現(xiàn)實世界畢竟是無情的。因為生活所迫,蒲松齡應(yīng)同邑人寶應(yīng)縣知縣孫蕙之請,為他做了幾年幕賓,其余時間則在淄川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與此同時,他一天也沒有停止過舌耕筆耘,陸續(xù)寫下了小說《聊齋志異》八卷四十余萬字。他收集無數(shù)來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的故事,充分馳騁想象,更把自己的“影”依附于狐女鬼怪,怪異譎詭,變幻莫測,極盡騰挪跌宕之能事,卻也有自身的邏輯性,合乎人情物理,終于抵達(dá)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巔峰。
《聊齋志異》書成后,因為家境貧困,遲遲無力印行,同是山東籍的好友王士禎(漁洋山人)十分推崇蒲松齡,以為奇才,并為之題詩:
姑妄言之姑聽之,
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yīng)厭作人間語,
愛聽秋墳鬼唱詩。
然而,直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聊齋志異》方才刊刻行世,引起了世人矚目。
如果我們仔細(xì)閱讀,不難發(fā)現(xiàn),書中的《葉生》、《司文郎》、《于去惡》、《王子安》等多個短篇,形象地刻畫了科場的黑暗、考官的昏聵、士子的急迫,處處透現(xiàn)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蒲松齡在這方面是有切膚之痛的。小說中不少人物的身上投射著他的影子。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說,蒲松齡是“形”,《聊齋志異》這部小說就是他的“影”。每個伏案燈下的夜晚,形與影總是默默長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