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摘 ? ?要
統(tǒng)編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全護我成長”教材的編寫從生命教育的研究視角,從珍愛生命的高度出發(fā),以“生命安全”為主題內(nèi)核建構單元內(nèi)容;教材語言、活動設計和問題設置從生命安全的高度,引領學生認識、感悟、體認生命價值?;诖?,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轉變課堂站位,從顯性認知走向意識喚醒,從是非判斷走向情境體驗,從理性分析走向人文關懷,形塑兒童的生命安全,引領其生命健康成長。
關 鍵 詞
道德與法治;生命教育;生命安全;教材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9)11-00-04
安全教育是當今時代最為凸顯的價值主題之一。關注“生命安全”是保障安全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生命道德價值觀的核心?!吨袊鴮W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之“健康生活”強調(diào)珍愛生命,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備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等。教科書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載體,以其內(nèi)容的法定性、受眾的廣泛性,影響的深遠性,是學校開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物質(zhì)媒介。在此,以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全護我成長”為研究文本,從“生命安全”的高度展開分析,力求立足課堂實際,觀照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轉變教學“站位”,引領兒童生命健康成長。
一、把握單元主題內(nèi)核:生命安全
根據(jù)2011版品德課程標準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要求,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生活實際和成長需求,教材編寫視角作了進一步拓展,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安全觀?!鞍踩o我成長”單元主題的內(nèi)核為“生命安全”。
1.生命教育的應然視角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命教育成為學界的熱點話題。面向生命本身,對生命本體入微關照,對生命之根精心呵護,在社會“共在”中蓬勃發(fā)展,使人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生命安頓[1],已成為生命教育的本質(zhì)回歸。其中,基于解決生命實際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生命教育,教育界稱之為狹義的生命教育。
針對當下小學生安全意識淡薄和意外傷害事故頻發(fā)的問題,教材編寫把握“生命教育”的研究視角,從珍愛生命的高度出發(fā),構建整個單元主題內(nèi)核,試圖分重點、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顯性或隱性的教育。首先,通過對生、老、病、逝的了解,引導學生理解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喚醒其敬畏自然生命的意識,進而懂得珍惜生命,呵護生命,敬畏生命。其次,通過關注農(nóng)村和城市的不同生活場景,在現(xiàn)實存在的生活實踐中,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自我保護技能和災害應對能力,并指向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最后,教材編寫不僅關注生命成長的短期防范,還展望學生未來生活,不僅指向學生生命價值的塑造,還關注對生命發(fā)展的整體引領,形成終極關懷。
2.安全素養(yǎng)的框架搭建
安全素養(yǎng)是指人們?yōu)轭A防、規(guī)避、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或災害而形成的內(nèi)在品質(zhì)和能力的綜合,它指向終生生命安全。教材試從三個維度去分析建構中國小學生的安全素養(yǎng):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和安全能力。安全意識,指對自我保護意識和保護他人的意識;安全知識,重點是幫助學生了解保護個體生命安全、社會公共安全的基本知識和法律法規(guī);安全能力,則安全素養(yǎng)的核心內(nèi)容,指向個體安全意識和安全知識的內(nèi)化表現(xiàn),可分為安全防范能力和應對處置能力。
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除了在學校和家庭生活領域中遇到各種問題之外,最為緊迫的便是兒童社會公共安全問題。為此,本單元從兒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安全成長入手,涵蓋交通、防溺水、防火、防盜、防拐騙等安全內(nèi)容,培養(yǎng)兒童珍愛生命的安全意識,傳遞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識以及處理突發(fā)事件的方法,進而培養(yǎng)學生自護自救能力及良好的應急心態(tài),減少危險事件的發(fā)生。
3.單元內(nèi)容的整體編排
根據(jù)學生的成長需求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本單元共設置了三課:以“體會生命寶貴”“學會自護自救”“警惕人際安全”構成單元的邏輯主線(見下圖)?!渡顚氋F》是安全教育的前提,旨在讓孩子體會生命來之不易,逐步意識到生命的保護不僅要靠父母,還要靠自己,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安全記心上》著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環(huán)境中的安全隱患,初步學會基本的自護自救方法,提高安全意識;《心中的“110”》從社會安全的角度,引導孩子初步認識社會的復雜性,初步形成人際安全意識及能力。
二、理解單元特色設計:指向兒童生命健康成長
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作為教學的引領性文本,試圖轉變安全教育的價值取向,從生命的高度使安全教育真正成為促進兒童生命健康成長的加速器。無論教材語言還是活動設計、問題設置等,都試圖從生命安全的高度,讓學生認識、感悟、體認生命價值。
1.教材語言關注價值意蘊
教材語言的設置力求使得生活中的學生和敘述語言中的事、人、物相互對照,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量,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內(nèi)容都是編寫者精心思考、組織并編織的產(chǎn)物,無不昭示著背后隱性的價值意蘊,以理想的生活觀照現(xiàn)實,指向兒童生命健康成長。
例如,第7課《生命最寶貴》的導語:“從生命的形式到生命的孕育、養(yǎng)育都充滿了愛。父母要承擔孕育,養(yǎng)育我們的責任。我們應該在這樣的呵護下學會珍惜生命、健康成長。”“我們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人的養(yǎng)育和愛護。我們也應該學會愛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第9課《心中的“110”》的過渡語:“我們要在生活中學會面對陌生人,既不能把陌生人都當成壞人,也要有一定的警惕性,有自我保護的意識”……教材語言滲透著對生命本體的觀照,對危險的防范及對生命外在的追求。
新教材還設置了“閱讀角”,這些故事都是鮮活生活情境的縮影,力求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引發(fā)情感共鳴。例如,第7課“閱讀角”故事“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描寫一個父親失去女兒之后巨大的悲痛與傷感,使學生在閱讀中領會生命之于我們的寶貴,懂得如果我們遇到巨大的傷害,甚至失去生命,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故事語言頗具文學性,并具有移情效果。當學生走進情境,切身感受他人的情感變化,生命的價值意蘊自然得以凸顯,從而促進兒童生命安全意識和技能的自覺提高。
2.活動呈現(xiàn)回應課程轉型
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提出了新的定位: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學本。為此,教材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了不同的欄目,包括自我反思、觀念交流、經(jīng)驗分享、論辯思考、調(diào)查研究等?;顒釉O計力求貼近兒童生活,立足學生的真實體驗,以生活為主題組織教材內(nèi)容。
在當前的現(xiàn)實生活中,陌生人社會的風險性與兒童之善形成沖突,這是不爭的事實。如何讓兒童學會如何在保存自身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與陌生人交往,需要我們把握教育邊界。對此,教材第9課《心中的“110”》的編寫注重優(yōu)化選擇活動,濃縮展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相關情境,引導教師要以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活動展開學習內(nèi)容。這就有意識地為學生留下了廣闊的道德判斷空間,幫助學生學會以審慎的辨別與論證去對待復雜的生活全貌。
3.問題設置體現(xiàn)學科特質(zhì)
任何一個社會無論政治體制如何,都無法逃過三種力量的影響,即法律、道德和信仰。其中,法律體現(xiàn)的是嚴明的規(guī)定性和外在的強制性。而道德依靠的是高度自律性,違反了道德不會受到法律制裁,只會受到良心和輿論譴責,它具有內(nèi)在自覺性。
新教材摒棄了枯燥說教式的安全教育方法,將生命安全教育融會貫通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讓學生時刻意識到安全無小事。在第8課《安全記心上》中,教師應將事實現(xiàn)象與學生心理體驗相互作用,讓學生多元表達。其中“安全通行證”版塊,教師可運用圖片、錄像或由當事人現(xiàn)身說法等方法呈現(xiàn)情境,而后設置問題:圖中有哪些安全隱患,生活中還有哪些安全隱患?學生可以用口頭敘述、新聞剪貼、紙筆記錄,甚至漫畫形式來表達。只有將事實與學生的社會認知及心理體驗相互作用,才能產(chǎn)生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教學不能依賴“激情”或“血淋淋的交通慘案”,它需要將安全知識滲透于教學之中,重視公共安全知識的靈活性、具體性,幫助學生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nèi)認知安全,拓展安全知識。這一過程能讓學生認識到生命安全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并不斷接近生活的事實,在問題解決中鍛煉學生對相關社會事件、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以培養(yǎng)其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
三、轉變課堂教學“站位”:引領兒童生命健康成長
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堅守課程的“價值取向”,把握教學的“站位”和“立意”,讓知識層面正確全面,行為層面科學落地,從而引領兒童生命的安全健康成長。
1.從顯性認知走向意識喚醒
綜合來講,道德與法治課程從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nèi)容的范圍,教學手段的選擇,活動形式的安排,都指向“意識”的喚醒。教材將《生命最寶貴》放在單元之首,意在強調(diào)生命應當作為安全教育的起點,是安全之根。安全教育是保證生命成長的一種方式,它有著自身的教育哲學取向和實踐取向,提示教師在單元教學中要把握“生命安全”的構建和踐行。
例如,《安全記心上》一課的教學要點是從“生命高度的安全”,對兒童進行各種安全技能教育,更是幫助他們樹立安全意識和珍惜生命的意識。教材在“平安回家”版塊中,讓學生了解并遵守交通法規(guī);在“不讓溺水悲劇發(fā)生”“119的警示”兩個版塊中,提示學生注意戶外安全問題,提高安全意識。如果教學“照本宣科”,讓學生讀圖體會安全的重要性,便停留在顯性引導的層面。如果我們引導學生挖掘這些忽視規(guī)則的行為,如到“非安全通行”,在陌生水域游泳,在陽臺上燃燒東西,輕信陌生人的“糖衣炮彈”等,生活環(huán)境中的安全隱患;進而“發(fā)現(xiàn)”其背后是對公共生活規(guī)則的破壞,是對維系所有人公共權益的規(guī)則的觸犯。借此,喚起學生內(nèi)在的秩序意識以及對規(guī)則權威的尊重和理解,“內(nèi)化”學生體驗。此時,教學才能從顯性引導走向意識喚醒。
2.從是非判斷走向情境體驗
安全教育首先要重視兒童的體驗學習。體驗是兒童獲得安全認知的基本來源與方式,只有經(jīng)歷體驗兒童才能真正懂得何為安全,何為危險。[2]針對當前小學生規(guī)避危險能力弱、應對突發(fā)安全事件水平低等問題,教材積極探索防交通事故、防社會誘拐等教育,讓學生把握日常安全事件發(fā)生的特點以及正確的處理程序,以確保在自救或救助他人時能夠從容、正確應對。
例如,教材第8課《安全記心上》之“對酒駕說不”版塊提出:你知道酒駕帶來的危害嗎?如果你在場,會怎么勸說這位爸爸呢?涉及法治思維中的規(guī)則思維、合法思維、契約思維等。第9課《心中的“110”》引用的案例“不要輕信陌生人”,試圖讓學生學會分析吳華上當受騙的原因,騙子的狡猾之處以及靈活脫險的策略,明白撥打“心中的110”關鍵在于安全自護,機智自救。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圍繞情境模擬、案例分析、踐行體驗和拓展延伸等環(huán)節(jié),突出生命教育實踐與特定的“生命問題”的關系,[3]以此強化安全防范意識,提高安全能力。
法治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能對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做出自主思考,公正判斷,并付諸實踐,具有行動力,而非單純從道德層面上作出是非判斷。在事件中,兒童要學會用一種冷靜、智慧的程序策略去解決問題,其實質(zhì)上就涉及我們是否在用一種法治思維、法的程序去學會協(xié)商、處理、化解問題,轉危為安。只有讓學生在真實模仿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深度體驗,形成一種道德判斷能力、道德思維能力,才能逐步培養(yǎng)其防御危險的意識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行為能力。
3.從理性分析走向人文關懷
魯潔老師曾在《道德與法治》教材啟動會議上指出,要從建構兒童完整生活的角度出發(fā),發(fā)展兒童在公共生活中的公民品德與個體生活中的道德良善;認為品德教育不僅追求德性倫理、個人的善性和幸福生活,同時要追求規(guī)范倫理、公共德性和公共福利。
例如,《心中的“110”》一課在引導學生如何與陌生人交往時,我們要注意不夸大陌生人的危險。教材正文設置了屋門外的三位不同身份的人和屋內(nèi)獨自在家的小女孩的場景圖,它們與主持人的提問組成一體,意在引導學生思考獨自在家時,如何面對外人來訪。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模擬對話,體驗面對外人來訪如何妥善應對、靈活處理,學會過安全、愉快、積極的生活。
在生活中,陌生人相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以往的教材中,主要以“有禮貌的不注意”引導學生刻意保持距離,避免互相卷入,“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成為一個行為戒律。然而,學校道德教育不宜過度夸大陌生人社會的危險性,以至于抑制兒童本能的交往沖動,親近關系中善的養(yǎng)成是他們習得陌生人倫理的前提。[4]教學中在引導學生使用法治思維分析和解決人的安全、規(guī)則等問題時,不能丟失人和人之間的“同情心”“關愛心”“良善”等更重要的價值。因此,把握《心中的“110”》不是讓學生做一個冷漠理性的、具有法治的人,而是要做一個相互理解、彼此體恤、熱情良善的有溫度的人。在遇到具體的社會交往時,我們需要考慮共生共在的社會關系、協(xié)助關系,而不能一味強調(diào)精妙的鎖、貓眼和防盜設備,過分夸大陌生世界中的不安和警惕。
正如烏爾里希·貝克等社會學家所言,現(xiàn)代社會的“風險性”極大增加,學生在未來社會面臨的風險勢必會更加繁復。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做了積極嘗試,“安全護我成長”無論是單元內(nèi)容組成還是內(nèi)容呈現(xiàn),都立足學生發(fā)展需求,力求將珍愛生命、規(guī)避危險等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及安全能力內(nèi)化到觀念和行為中。而如何實現(xiàn)這一價值,需要廣大教師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孫衛(wèi)華,許慶豫.生命教育研究進展述評[J].中國教育學刊,2017(03):76-77.
[2]田騰.以兒童立場審度安全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8(08):61.
[3]高德勝.道德教育的時代遭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34.
[4]陸韻.陌生人社會兒童之善及其彰顯限度[J].中國教育學刊,2018(08):92.
責任編輯 ?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