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再論傳播學的學科特性

2019-11-28 13:15:00張國良
江淮論壇 2019年5期
關鍵詞:研究對象傳播學

摘要:經(jīng)過40余年的發(fā)展,傳播學在中國逐步從幼稚走向成熟,但仍有一些對學科屬性的認識需要厘清。文章認為,在劃分傳播學的學科邊界方面,除了研究對象這一必要標尺外,還應重視學科理論這一充分條件。同時提出,對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應更準確地表述為人類(或社會)傳播活動(或現(xiàn)象)的一般規(guī)律,并闡述了正確劃分學科邊界和重新審視傳播學研究對象的意義。

關鍵詞:傳播學;學科特性;學科邊界;研究對象;學科理論

中圖分類號:G20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5-0131-005

自1978年至今,傳播學在中國的學科化歷程已逾40年,不管是學科建設、科學研究,還是人才培養(yǎng),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近年,為了紀念傳播學引入中國40年,作者撰寫了幾篇文章[1-3],其中,用一些篇幅探討了傳播學的學科特性,強調它作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科之一,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時代性、交叉性;并提出,人文社會科學可劃分為三種類型:縱向型、橫向型、綜合型,而傳播學屬于橫向型學科;學科構成有其規(guī)律,包括:研究對象(領域)適中、研究方法成熟、理論體系厚實,傳播學正是因為符合了這些要求,才被承認為一個獨立學科等。但在前述幾篇文章中,因篇幅所限,有一些內容尚未展開,特撰本文進一步論述。

一、對學科邊界與標尺的思考

1.劃分學科邊界的標尺

一般來說,一個獨立的學科總是有著較為明晰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議題,也就是學科研究的邊界,即此學科區(qū)別于彼學科之所在。這里,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是,學科的邊界究竟是以什么為標尺來劃分的?通常認為,主要以“研究對象”來劃分。(1)

如上所述,我在論及學科構成的規(guī)律(或曰要求或條件)時,也把“研究對象”放在了首位,那么,這是否適用于學科劃分呢?換言之,各個學科之間,是否以研究對象(領域)來區(qū)分邊界呢?從實際情況看,既是,又不完全是。一方面,傳播學無疑是以傳播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可是另一方面,傳播活動并未被傳播學獨占,其他許多學科(如心理學、語言學、符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不也存在著以傳播活動為研究對象的狀況嗎?只不過,它們使用的不是傳播學科的理論,而是其各自學科的理論??梢?,以“研究對象”作為學科的邊界或標尺,至少是不夠的,還有必要引入“學科理論”這樣一個標尺。

仍以傳播學為例,一項以傳播活動(領域)為對象的研究,其實不一定是傳播學研究。舉例來說,有人依據(jù)心理學中的心流理論來考察電子游戲行為,看似是傳播學研究,其實是心理學研究;同理,有人基于管理學中的“鉆石”(競爭優(yōu)勢)理論來分析網(wǎng)絡媒體產業(yè),看似是傳播學研究,其實是管理學研究。如此看來,作為學科的邊界或標尺,“研究對象”只是必要條件,而“學科理論”才是充分條件。(2)

其原因何在?依我之見,第一,與社會特性即“跨界”現(xiàn)象有關。如今,人們已認識到,各種社會現(xiàn)象、各個社會領域,并不是互相隔絕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叉的,也正因如此,跨學科的學習、借鑒與合作才越來越受到普遍的重視。第二,與學科演進歷史有關。由于各個學科的出現(xiàn)是有先有后的,因此,先占據(jù)了某個“地盤”的學科,自然也就掌握了“話語權”(即創(chuàng)建了相應的理論學說)。例如,心理學的誕生早于傳播學,它對傳播心理(傳播活動中的心理現(xiàn)象)就率先開展了深入研究;同樣,符號學的問世也早于傳播學,它對傳播符號(或傳播活動中的符號問題)就更早地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如后所述,這一事實對傳播學研究對象的形成和限定,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此背景下,各個學科的“地盤”之間,不斷地呈現(xiàn)出互相交叉、互相滲透、“輸出”和“輸入”并存的局面。

2.比較人文社會科學三類學科的差異

具體地看,人文社會科學可分為三類學科,即縱向型、橫向型、綜合型學科[1],這三類學科之間又有一些差異,大致如下:縱向型學科(如經(jīng)濟學、政治學)——其各個學科,相對較為封閉,平臺性較弱,因此,它們之間的相互“輸出”和“輸入”最少(如政治經(jīng)濟學、經(jīng)濟法學等),且不均衡(因其彼此關系疏密不一),但是,它們從橫向型學科、綜合型學科“輸入”較多(如教育心理學、政治傳播學、經(jīng)濟社會學、法哲學、藝術史學等);橫向型學科(如心理學、傳播學)——其各個學科,相對較為開放,平臺性較強,因此,它們向縱向型學科“輸出”較多,“輸入”較少(如符號政治學、傳播法學等),且較為均衡(因其彼此關系疏密相等),而它們彼此之間“輸入”也比較多(如傳播心理學、非語言傳播學等),但不均衡(因其相互關系疏密不一);綜合型學科(如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最為開放,平臺性最強,因此,它們向各個學科“輸出”最多,而“輸入”最少。

試以社會學為例,以其理論學說為歸依的分支學科或研究方向,可謂洋洋大觀,諸如:教育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政治社會學、軍事社會學、經(jīng)濟社會學、藝術社會學、人口社會學、家庭社會學、犯罪社會學等等,而其他的綜合型學科,如歷史學、哲學亦然。

傳播學的狀況如何?以其理論學說為歸依的分支學科或研究方向,也較為可觀,如:政治傳播學、宗教傳播學、教育傳播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傳播學等,雖然少于綜合型學科,但多于縱向型學科。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作為橫向型學科的特點。由此,還可以概括出各個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一般結構,即:研究對象(交叉領域)+學科理論(學科歸屬)=分支學科(或研究方向)。

3.明確學科劃分標尺的意義

那么,明了劃分學科邊界的標尺,對于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有何意義呢?在我看來,至少有以下幾個啟示。其一,各個學科既有不可替代的有用性,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確實不能“畫地為牢”,而應當大力倡導跨學科研究的視野和取向;其二,學科(尤指跨學科)研究又不能“喧賓奪主”,即突出了交叉性,而消解了主體性,換言之,我們之所以學習、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一是為了解決本學科(領域)的實際問題,二是為了創(chuàng)新本學科(領域)的理論學說,相比前者,后者更為重要。在此,不妨重申我的觀點[2]如下:

“是不是把A學科的A理論或A方法搬到B學科來就是創(chuàng)新了?我覺得,也可以算,但必須看到,這種創(chuàng)新的價值主要是應用的,而不是理論的。我們開展跨學科研究的一個更高的追求和目標應該是,讓A理論、A方法與B學科的B理論、B方法結合,開發(fā)出C理論、C方法來?!保?)

總之,如果一個學科自我封閉,勢必走向衰落,但如果一個學科的主要努力,都花費于對其他學科理論的搬運,而不是致力于本學科理論的創(chuàng)新,則其命運同樣可慮,對此不可不察。

二、對傳播學研究對象的重新審視

1.反思傳播學研究對象的已有表述

在學科邊界與標尺的問題得到解決之后,就有必要也有可能來探究一下:傳播學的研究對象究竟是什么?這一問題,似乎已有定論,常見的表述如下: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或社會)傳播活動(或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我以前也持這一觀點??墒?,果真如此嗎?仔細推敲,大可質疑。

不言而喻的是,人類傳播活動或現(xiàn)象古已有之,理應與人類的誕生與發(fā)展同步。那么,在傳播學興起之前,難道就沒有開展過對傳播活動或現(xiàn)象的研究?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人類對各種傳播現(xiàn)象的研究,不僅早就開始了,而且從來沒有停止過,并陸續(xù)催生了許多學科,例如:對語言傳播、符號傳播、文學傳播、藝術傳播的探索,形成了語言學、符號學、文學、藝術學;對宗教傳播、政治傳播的思考,構成了宗教學、政治學的重要部分;對新聞傳播、廣告?zhèn)鞑サ呐d趣,孕育了新聞學、廣告學;而對傳播之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的關注,構成了心理學、社會學的重要部分,等等。

可見,以傳播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早已有之,且為數(shù)甚多,然而,它們都不是傳播學,其原因何在?最要緊的疑問則是,傳播學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學科呢?其實,原因并不復雜,一是傳播現(xiàn)象的“跨界”特性使然——既然傳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貫穿在各種現(xiàn)象之中,則引起各個學科的注意和興趣,就可謂是理所當然;二是傳播學科的“后發(fā)”態(tài)勢使然——既然先行學科已產出了眾多對傳播現(xiàn)象的研究成果,就不宜再把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僅僅籠統(tǒng)地表述為傳播現(xiàn)象了。

2.重構傳播學研究對象的正確表述

一言以蔽之,對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之正確表述,應為:人類(或社會)傳播活動(或現(xiàn)象)的一般規(guī)律。所謂一般規(guī)律,即通用于各種傳播現(xiàn)象的規(guī)律(典型如傳播結構與過程的5W公式、傳播的四大功能等),而非只適用于某種傳播現(xiàn)象(如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例如,怎樣創(chuàng)作小說或詩歌、怎樣唱歌或繪畫、怎樣拍攝電視或電影等,固然都是傳播活動,也有其各自規(guī)律,但這些顯然都是特殊規(guī)律,而非一般規(guī)律,這兩者的關系為:一般規(guī)律統(tǒng)領、指導特殊規(guī)律,但不能替代特殊規(guī)律,而特殊規(guī)律體現(xiàn)、豐富一般規(guī)律,同樣,也不能替代一般規(guī)律。需要補充的是,傳播學有三大分支學科,即大眾傳播學、人際傳播學、組織傳播學,它們又有一些主要適用于各自范圍的規(guī)律[如大眾傳播學的“議程設置功能”、“沉默螺旋”理論,組織傳播學的“決策參與”、“沖突管理”理論,人際傳播學的“社會交換”、“面子(禮貌)”理論等],或可稱之為準一般規(guī)律,即這些規(guī)律并非一定不能適用于其他范圍或領域,但可能多少需要作出一些調整或拓展。值得強調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為這三大分支學科(理論和方法)的進一步整合和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和條件。

縱觀傳播學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如下特點:

第一,人類對傳播現(xiàn)象的認知,與其他方面的認知類似,也遵循了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路徑,因此,以往各個相關學科雖然從各個側面、維度、層次,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關注、研究了各種傳播現(xiàn)象,但局限性在于:未能從整體上把握,也未能在更高的抽象水平上加以概括,也就是說,只留意了特殊規(guī)律,而忽視了一般規(guī)律,更未能將傳播活動作為一個單獨的研究對象來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

第二,以往各個學科對傳播現(xiàn)象的研究,相對集中于5W中的傳者、受者(如心理學、社會學等,考察他們作為人——個體或群體之特性(4))、信息(如語言學、符號學、文學、藝術學等,考察信息的各種形式和內容之特性),而較為忽略媒介(盡管先有報紙、出版研究,后有電影、廣播研究,但這些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具體業(yè)務層面)和效果。

何以如此呢?可以指出兩個顯而易見的原因:一是媒介技術本身有一個漫長的積累和發(fā)展過程,直到近幾十年來,才出現(xiàn)引人注目的爆炸性的增長;二是在很長的時間里,效果研究受到了需求不足、制度落后、方法缺失等因素的抑制,為此,也就不可能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前發(fā)展起來。

綜上所述,人類以往在傳播研究方面的所有努力,在某種意義上可謂“擠占”了傳播學的“地盤”,但同時,也為傳播學的誕生和成長,留下了特定而富有價值的空間,奠定了多元且頗為厚實的基礎。如若不然,人類的科學殿堂里,也就沒有傳播學的一席之地了!

3.重新審視傳播學研究對象的意義

那么,重新認識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對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又有何意義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啟示。其一,由此進一步厘清了傳播學與其他學科的邏輯關系,我們今后對相關學科的學習、借鑒與合作,可望更具有自覺性、針對性、建設性。其二,由此進一步明確了傳播學的學科邊界,有助于我們辨認那些原本不屬于(或主要不屬于)傳播學研究范圍的現(xiàn)象或領域,例如:交往倫理、修辭技巧、教育準則、建筑風格等等,并不是說,這些現(xiàn)象或領域不重要,而是我們應當認清,它們原本屬于倫理學、語言學、教育學、建筑學等學科,不能陷入“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的誤區(qū),如此,也就有助于破除一個曾在傳播學界造成普遍困惑的“迷思”:傳播學好比是一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舉例來說,很早就有人提出了“華夏傳播”“傳播學中國化”的概念,本意很好,試圖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出具有普遍價值的觀點和學說,但如果在研究實踐中,只是對中國的一些道德觀念(如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修辭手法(如比喻、對偶、擬人、夸張)、教育思想(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建筑理念(如皇權至上、天人合一)等簡單地加貼“傳播”的標簽,那么,其結果就很可能是“老酒新瓶”或“越俎代庖”,不能為人類知識和學術大廈“添磚加瓦”。鑒此,作為傳播學者,如果立志在上述相關領域有所開拓,則必須認真思考,如何避免只停留在多學科“粘合”的狀態(tài),才能實現(xiàn)跨學科創(chuàng)新、理論性突破的目標。其三,由此進一步明確了傳播學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即:對傳播現(xiàn)象一般規(guī)律(包括整體脈絡、全局動態(tài)、宏觀趨勢)的探索和把握,以及對媒介技術(其重點當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的社會功能與影響,這又與傳播效果高度契合)、傳播效果(其不僅與媒介,而且與傳者、受者、信息乃至整體環(huán)境,都密不可分)研究領域的持續(xù)深化和拓展,理應成為重中之重。

三、結 語

傳播學在中國的興起和發(fā)展恰與改革開放同步,40年來,它已經(jīng)從當初的幼稚走向了成熟,應該說,獲得了一定的社會認同度和方向感。但不可否認,還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認識,需要進一步細化、深化。我希望通過本文的梳理,與傳播學界同人一起,為推動傳播學科在中國的更大進步而貢獻力量。試總結本文的要點如下:

劃分學科邊界的標尺。一是研究對象,二是學科理論,前者是必要條件,后者是充分條件,在大力提倡學科交叉的當下,后者愈顯重要,如何兼顧交叉性和主體性,已成為傳播學與各個學科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形成分支學科的結構。一般呈現(xiàn)為:研究對象(交叉領域)+學科理論(學科歸屬)=分支學科(或研究方向)。作為“橫向型學科”的傳播學,其特點是,可以較多地向“縱向型學科”輸出,而較多地從“橫向型學科”“綜合型學科”輸入。

審視相關學科的長短。人類對傳播現(xiàn)象的認知,也遵循了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路徑,因而,先行相關學科對各種傳播現(xiàn)象的研究,取得了諸多成果,但未能整體把握、高度抽象,只留意了特殊規(guī)律,而忽視了一般規(guī)律,且相對偏重傳者、受者、信息環(huán)節(jié),而忽略媒介、效果環(huán)節(jié),更未能將傳播活動作為一個單獨的研究對象來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這就為傳播學的誕生和成長,留下了相應的空間和基礎。

重構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應是人類(或社會)傳播活動(或現(xiàn)象)的一般規(guī)律,其三大分支學科,即大眾傳播學、人際傳播學、組織傳播學,又有適用各自范圍的準一般規(guī)律,在當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這三大分支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理應進一步整合,以提升學科研究的整體性、科學性、時代性。

展望傳播學的未來方向。一是對相關學科的學習、借鑒和合作,應更具有自覺性、針對性、建設性;二是對相關學科理論的“輸入”,應力求避免只停留在多學科“粘合”的狀態(tài),而能實現(xiàn)跨學科創(chuàng)新、理論性突破的目標;三是對傳播現(xiàn)象的一般規(guī)律,以及媒介技術、傳播效果的研究,理應成為重中之重。當然,這決不意味著,媒介、效果研究可以孤立地進行,恰恰相反,它們必須置于整個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以及各種具體傳播與互動關系的脈絡中展開,才能切實收獲科學、創(chuàng)新的研究成果。

注釋:

(1)例如,高興華(1987)提出,學科劃分的標準為:研究對象、科學方法、組織建設、實踐歷史。其中,“研究對象”固然可以成立,但缺少了“理論學說”,而“科學方法”作為研究的手段和工具,可為多個學科共用,故不能成立——“科學方法”充其量作為輔助條件,對建構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自特性有所影響,至于“組織建設”“實踐歷史”,則都屬于學科形成過程中的派生行為,重要性遠小于“研究對象”“理論學說”,故不宜與之并列。此外,在實踐中,還可以看到,“學者身份”“雜志歸屬”似乎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A學科的學者使用了B學科的理論,被認同為A學科的成果;C學科的雜志刊登了使用D學科理論的論文,被當作是C學科的成果,但實際上,這兩種情況都混淆了學科邊界,如果止于“搬運”,則僅有應用價值(當然,如果是首次應用,則價值略高),或某些“實際”價值(如個人職稱晉升、院校學科評估),而缺乏理論貢獻。參見:高興華:《論劃分科學學科的標準》,《社會科學研究》1987年第4期。

(2)對此觀點,或許有不同看法,依我之見,假設一項研究,只能劃歸給一個學科,則理應以“學科理論”為標準,盡管在學科交叉風行的現(xiàn)實中,一項研究常常被數(shù)個學科“共享”,但在邏輯上,還是應當明確學科歸屬標準:一是“研究對象”(必要條件),二是“學科理論”(充分條件)。凡符合第二條者(其也一定符合第一條,否則,該研究活動就不可能發(fā)生),可稱之為“首屬學科”,凡只符合第一條而不符合第二條者,則可稱之為“次屬學科”。不過,有一個例外,即歷史學,由于任何社會現(xiàn)象及學科都有其(連接現(xiàn)實的)歷史,因此,兩者理當并重,如新聞史或新聞學史,既屬于新聞學,也屬于歷史學,可謂難分主次。

(3)當然,跨學科研究的學問很深,這里不能詳細展開,但不管怎樣,強調創(chuàng)新已是共識,正如有人所說,如果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則兩個以上的學科的“粘合”,只能稱為多學科研究,而非跨學科研究,參見:[美]艾倫·雷普克:《如何進行跨學科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4)在傳播學研究史上,有所謂“傳者本位”轉向“受者本位”的變化,即受者研究曾相對不被重視,但在我看來,這只不過反映了傳播學這一后發(fā)學科的狀態(tài)而已,事實上,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文學、美學、語言學等諸多先行學科,已在這一領域有了大量的積累,從而為傳播學的受眾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參見:臧海群、張晨陽:《受眾學說:多維學術視野的觀照與啟迪》,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參考文獻:

[1]張國良.中國傳播學40年:學科特性與發(fā)展歷程[J].新聞大學,2018,(5).

[2]張國良.傳播學的特點及其對中國的貢獻[J].國際新聞界,2018,(2).

[3]張國良.中國傳播學四十年的回望與前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8-3.

(責任編輯 焦德武)

猜你喜歡
研究對象傳播學
如何準確的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
青年時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9:17:53
傳統(tǒng)媒體正能量的傳播學探析
新聞愛好者(2016年3期)2016-12-01 06:04:33
中國管理思想史的回顧及研究
2016央視春晚“咻一咻”的傳播學解析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民俗活動對皮影戲演出的影響
戲劇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18:08:03
傳播學視閾下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yǎng)研究
新聞傳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
相遇中的“傳播”:傳播學研究反思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我國增值稅“擴圍”可行路徑的文獻綜述
廣譜哲學及其研究方法
人民論壇(2016年8期)2016-04-11 12:51:40
經(jīng)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職業(yè)發(fā)展前景
盈江县| 岳普湖县| 钟山县| 合山市| 阳西县| 余江县| 冕宁县| 江陵县| 千阳县| 镇赉县| 崇义县| 雷山县| 临汾市| 南乐县| 高台县| 浮山县| 辽阳市| 杨浦区| 大埔区| 商都县| 阿拉善盟| 阳城县| 田阳县| 桦甸市| 荣昌县| 尚志市| 深州市| 平原县| 同仁县| 宜丰县| 科技| 昌邑市| 保定市| 连云港市| 澄江县| 文化| 集安市| 东至县| 铁岭市| 天祝| 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