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山湖花園小學 戴 茜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里的“對話”包括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本對話、師生對話以及師生與文本作者和教材編者的對話。其中生本對話、師本對話是最基本的兩種閱讀對話,學生預習、教師備課,正是這兩種對話的實踐方式。
課程建構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解讀課程,對應到語文學科,就是解讀教材。由于自身教學經驗的局限,在充分了解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和認知能力的前提下,我對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課文《螳螂捕蟬》進行了思考,同時也參考了網(wǎng)上大量的教學論文、教學設計以及課堂實錄,力求能全面而深入地與教科書編者、文本進行對話。但在此階段,對于學生的認知狀況和接受能力仍無法完全把控,通過對各種文字、視頻資料的整合以及自身對課教材文本的解讀,我制定了一份學情前測,以把握學生對本篇文章知識的了解。
《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是歷史故事與寓言故事的結合,介紹了少年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勸說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文章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我們“勸”的藝術:要選擇適當?shù)臅r機、合適的環(huán)境、適當?shù)脑掝},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有膽有識、機智愛國的少年以及知錯就改的吳王形象。在教學活動中,個體知識基礎的差異既有個體已有知識的量的差異,又有知識結構的差異。通過選取樣本學生(優(yōu)生3名、中等生4名和后進生3名)測試,我發(fā)現(xiàn):
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語一項,80%的學生能夠全部正確完成,只有2名學生,不清楚“不堪設想”的“堪”解釋為“能”的意思。在概括主要內容環(huán)節(jié)中,有70%的學生能夠概括全面,其中有2名同學語言有些啰嗦,分不清楚“復述”與“概括”的差別。第三題“為什么大臣的勸失敗了,而少年的勸成功了?請分點寫出理由”是一個難點,只有2%的同學能較為完整地說出一些邊緣答案,如“少年是智勸,大臣是直勸”等,卻沒有能夠按照要求分點細致地分析,聯(lián)系課文找關鍵字詞尋找原因的更是寥寥無幾。通過及時的復習,四、五兩題基本難不倒學生,90%都能回答完整。
基于對本次測試結果的分析,我們覺得需要在第二課時加強指導學生依托具體文本品味“勸”的藝術,而非天馬行空地脫離文本肆意亂造。
通過對學情的研究分析,我發(fā)現(xiàn),高年級的學生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不難,因此無需在寓意理解上刻意花時間,但是從對“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和吳王想要攻打楚國的歷史故事的分析與比較中品味“勸”的藝術,是本課的難點所在,需要教師進行適時點撥和指導。至此,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已經顯露出來,這些都得益于對于學情的充分了解。
《螳螂捕蟬》是一篇歷史故事套寓言故事的課文,很獨特,也很有趣。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重組,將課文的第9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進行合并,至此,“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寓言故事格外清晰地出現(xiàn)在了學生眼前。于是,我開始了“講故事”的訓練,并且告訴學生:講故事不同于讀故事和背故事,要注意臉上的表情、語調的變化,尤其是4個“卻”字,加入一些肢體動作就更精彩了。然后請同桌之間自由練習講故事,這是學生第一遍練習講故事。在同桌互講的基礎上,我指兩生根據(jù)詞語提示講故事,先自評,再指生點評,希望在自評、互評之后,學生能夠知道講故事的努力方向。然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在第三輪訓練環(huán)節(jié)——看插圖講故事,即脫稿練習時,有些同學出現(xiàn)了背課文的現(xiàn)象,雖能把故事講得完整,卻使講故事的“講”黯然失色。我知道,是我之前出示的課文中的寓言故事禁錮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我陷入了迷茫,如何既讓學生掌握講故事的技巧,又讓故事講得有所創(chuàng)新、生動有趣,成了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學生講故事的能力沒有在我一遍遍的訓練中有所提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講故事的具體方法,即使在我要求他們同桌自由練習之前也說了一些技巧,但是他們并沒有深入地去對照著實行。針對這個問題,在第二次借班執(zhí)教時,我在充分熟悉文本,即“讀故事”的基礎上,模仿“酒店”的星級標準,搬出了講故事的星級標準,讓學生進行脫稿訓練:
三星級:聲音響亮,語句通順流利。
四星級:聲音響亮,語句通順流利,表情豐富,語調有變化。
五星級:聲音響亮,語句通順流利,表情豐富,語調有變化,故事內容有創(chuàng)新,肢體動作想象合理。
我逐條出示,并指生大聲朗讀,然后再請大家對照著標準,給站起來講故事的學生定星級。有了標準的對照,學生的努力也就有了方向,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多種評價方式的指引下,學生的故事講得越來越有聲有色,有些甚至達到了同學們心目中“六星級”的標準,不失為一個令人欣慰的現(xiàn)象。
“我總是先讀課文,確定目標,設計教學,有了基本的教學思路,才去讀教學參考資料,補充、修正自己的想法。這樣備課,上起課來才有個性,才能讓學生活躍起來。”反思自己備課的過程,雖也能做到有自己的想法,卻是在前人鉆研的成果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新,是受優(yōu)秀課例啟發(fā)下的再思考。這樣順序的倒置,使得自己可能會出現(xiàn)被前人牽著鼻子走,難以創(chuàng)造有個性的課堂的隱患。而在備課的過程中進行學情前測,并且對學情進行有效的分析,可以使執(zhí)教者更加深入地解讀文本,哪些東西該教,哪些東西適合教,只有在充分把握學情之后才能有所顯現(xiàn)。
因此,依托學生,建構課堂,省去了很多重復煩瑣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讓教師不再“摸著石頭過河”似的畏手畏腳,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學生的過程中,不斷尋求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使得語文教學變得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