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雅周鎮(zhèn)中心小學 丁伍紅
統(tǒng)編版教材與蘇教版教材相比,最大的亮點便是文言文的出現(xiàn)。文言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的認識,蘊含著古代人的智慧。學習文言文,能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豐富積累,提高審美情趣,傳承中國文化。小學階段選取的文言文短小精練、生動有趣而又不失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利于提升孩子的人文素養(yǎng)。
可是,文言文特定的語言形式,悠久的文化歷史,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學生們很難讀對、讀順、讀懂,因此,我們教師可從興趣的激發(fā)、方法的指導、知識的拓展等方面開展文言文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言文的“之乎者也”晦澀難懂,學生初次接觸,如讀天書。教師不能逐字逐句分析、解釋,不能一味灌輸,這樣只能讓學生們更畏懼學習。因此,我們要以興趣引導,讓他們在心理上接納文言文,并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在學習《司馬光》時,教師可以用大家熟悉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導入,勾連起學生的已知和未知,架起學習文言文的橋梁。這樣,降低了學習難度,增強了學習興趣。有了故事的鋪墊,降低了學習難度,學生不由自主地將舊知和新授聯(lián)系起來,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文言文學習的狀態(tài)。接著出示課文,讓學生比較這篇課文和以前課文的不同,兩相對照,一目了然,學生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教者適時概括出文言文的特點,契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加深了他們對文言文的了解。
對文言文的興趣,還源自老師對學生的呵護。學生理解有偏差時,教師不能批評指責,而要正確引導,鼓勵為主,消除孩子的畏難情緒。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打開文言文學習大門的鑰匙。教師組織學生多樣化地朗讀,讓其充分接觸語言,反復咀嚼文字。在設計朗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應注重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層層遞進,這樣,在不同任務的驅(qū)動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得以保持。
為了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司馬光》,教者設計這樣的朗讀環(huán)節(jié):讀準詞語——讀通句子——讀出節(jié)奏。朗讀要求的設計符合學情,且層次分明,逐層遞進。首先,讓學生掃除閱讀障礙,力求做到朗讀正確;接著引導學生朗讀通順,力求朗讀流利;引導有節(jié)奏地朗讀,為理解文言文搭建平臺。教學是動態(tài)的生成,學生并不能自主地讀出節(jié)奏,教師根據(jù)學情,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如一些學生不能正確把握“光持石擊甕”的節(jié)奏,教者靈機一動,再次出示詞語:持石、擊甕,短語的呈現(xiàn),意義的構建,使學生恍然大悟,便能正確停頓。
文言文教學時,教師的范讀很有必要,能為學生提供朗讀的范本,又能促進學生的文本理解。
朗讀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和內(nèi)化。教師要引導學生巧妙運用教材上的注釋,讓學生借助注釋理解文本。注釋是文本理解的拐杖,學生關注并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并遷移到以后的文言文閱讀。對于文字的理解,除了借助注釋,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插圖、嘗試組詞、查閱字典、動作演示,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多元化的理解途徑,文言文的學習不再困難。
教學時,如果學生理解“甕”時,只憑借注釋,感知不夠清晰,此時,教者出示“甕”“缸”的圖片,對比鮮明,具體形象。
詞語理解充分后,教者讓學生對照注釋說說這個故事,這既能檢驗學生理解是否到位,又能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表達時,對于“持石”這個詞語的理解不到位,教者因勢利導,讓學生動作表演,比較“捧”“拿”的區(qū)別,感受人物的形象。
學生能大致說出意思,但故事的陳述過于單薄,教者應引導學生想象故事情節(jié),將文言文內(nèi)容說豐滿,情節(jié)說生動。
文言文的教學光停留在會讀,讀懂還遠遠不夠,還要引導學生體會感悟,進行內(nèi)化。為了讓其感悟司馬光的人物形象,教者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讓學生按照心情變化貼動詞,一幅心理曲線圖便表現(xiàn)出其他孩子緊張、害怕的心理,而此時司馬光心情怎樣?學生靜心思考,便感悟出司馬光臨危不亂、機智從容的性格。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在學有困惑時點撥,引導適時、恰當,巧妙地突破難點。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感受到人物形象,學生背誦文言文就水到渠成了。
好的課堂應有意猶未盡之效,我們要注重課內(nèi)向課外的延伸,要能以一篇文言文的學習帶動一組文言文的閱讀,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厚其積淀,為了讓學生對司馬光的了解更豐滿,教者引入《宋史·司馬光傳》中的一個片段,學生朗讀,體會交流,既遷移運用了習得的方法,又對司馬光有了新的認識。
中年級的文言文教學重在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良好習慣,為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打開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