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軍 福建省光澤縣鸞鳳中心小學
分層教學法是指以學生的性別、身體狀態(tài)、運動技能等為依據,將學生分別不同的層次、級別,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組織形式。它在小學體育課上的應用,能夠幫助教師擺脫因學生能力不同而帶來的困擾,使不同層次學生的運動需求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滿足。為此,作為農村地區(qū)的小學體育教師,我們應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積極探究分層教學法的有效實施策略,以此來落實因材施教的方針,使學生獲得更快更好的發(fā)展。
充分了解并把握學生的特征,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重要依據所在。為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問卷調查、能力測評等多種形式來了解學生,初步把握學生的運動興趣、運動能力等相關內容,從而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對學生進行分層,為分層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依據,使分層教學活動的以順利地進展下去。
例如,在充分了解到學生的情況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三到四個層級。A層級是對體育運動有著濃厚的興趣,且身體素質、運動能力較強的;B層級是對體育運動比較感興趣、運動潛能有待發(fā)掘的學生;C層級是對體育運動參與的興趣不高,且身體素質差、運動技能低的學生。同時,教師還可在A層級中挖掘出一些具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對其進行強化訓練,使其運動技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A、B、C各個層級的人數(shù)應遵循1:3:1的比例,保證中等層級的學生占據較大的比重,這樣一來,學生的整體水平相當,教師的分層教學活動也能更好地進展下去。如此,通過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為分層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提高了分層教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使體育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地進展下去。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時,教師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對學生完成分層后,也應有層次、有目的地設置教學目標和計劃。針對不同層次、能力的學生,給他們設置不同的目標,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完成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任務和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不應是固定不變的。教師應隨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并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使學生能夠取得進步,運動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例如,以“小籃球”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對籃球的喜愛程度、對籃球的熟悉程度給學生設置不同的運動目標。以籃球的運球為例,C層級的學生掌握原地運球的動作方法即可,通過簡單的拍球運動激發(fā)學生對籃球的興趣;B層級的學生要嘗試做出原地高姿運球和低姿運球的動作,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控球能力;對于A層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要求相對高些,要求他們不僅能夠熟練地原地運球,還能夠在行進間運球,并掌握行進間運球的動作要領,對一些精細動作提出較高的要求。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運動情況進行適當?shù)恼{整。如此,通過設置分層型的教學目標,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運動需求,促進了學生的共同進步,使體育教學效果得到了有效改進和提升。
在以往的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一刀切式的評價方式,單一、片段地評價學生的運動成果,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導致一些運動能力差的學生因難以達到目標而逐漸失去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信心,這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來說是不利的。在實施分層教學活動時,教師相應地制定分層型的評價,針對學生的微小進步給予肯定和支持,從而提高學生的信心,使體育教學活動得以更好地進展下去。
例如,以“軟式排球”的教學活動為例,當完成相關技術動作的講解活動并讓學生進行了練習后,教師應采用分層型的評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對于A層級的學生來說,教師應從他們姿勢的準確性和精確度等各方面對其進行評價,如準備姿勢中的半蹲、稍蹲和全蹲,腳步移動時的并步法和滑步法等等,嚴格要求學生這些動作必須做到位;對于B層級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采用標準型的評價方式,即他們做出完整的動作即可。對于C層級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降低標準,只要他們有微小的進步便給予肯定性的評價,從而激發(fā)他們的信心。如此,通過開展分層型的評價活動,提高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信心,為體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差異性,從而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教學。作為小學體育教師,我們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并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進行分層教學,使學生能夠獲得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為實現(xiàn)體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