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菲菲
一、《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閱讀與寫作的標準和要求
在閱讀方面要求學生“能復述敘事性作品大意,深刻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寫作方面則要求“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二、語文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
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切切察察、無知的阿長卻是最關懷“我”的人,禍不單行的日子里凝聚著深愛的父親的背影,為了蓋起九層臺階勞碌一生的父親,處于社會底層孤獨而善良的老王,寒冷的冬日獨自去看海的鄉(xiāng)村教師……他們都是一個個極為普通甚至身份低微的人,卻有著形形色色的“愛”的閃光點。
學生對寫人的文章比較熟悉,能夠完整地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熟知各種描寫人物的方法。但是對于文章整體的寫法、樸素自然中透著典雅的語言風格比較陌生。因此借教材教給學生寫法和語言成為本單元閱讀寫作的重點。
三、研究過程與研究成果
(一)跟著教材學埋線索——完整地表現(xiàn)人物。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畫父親的“背影”,著力表現(xiàn)父親的愛。文章以“背影”為線索串起“惦記背影”“刻畫背影”“惜別背影”“再現(xiàn)背影”四部分,我課上先是引領學生概括出這四部分,然后使用切塊拼接法組織學生分別找出每部分寫父親和“我”的句子,在一一對應的分析中學生認識到,以“背影”為線索,將父親那種無微不至卻又深沉無比的愛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我”的情感變化更是突出了父愛異乎尋常地感人。
(二)跟著教材學寫法——有波折地講述故事。
《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文中,我引導學生概括關于阿長的事件并分析阿長的人物性格和特點,魯迅先生先是寫了阿長切切察察、行為粗俗等令人討厭的毛病和缺點,又詳細講述了阿長為“我”買《山海經(jīng)》的事,這種欲揚先抑的寫法將阿長的善良和對“我”的關愛表現(xiàn)得更為深刻,于是結尾“仁慈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所抒發(fā)的懷念之情顯得更為真摯而深沉。
(三)跟著教材學語言——有深度地表達愛。
記敘文語言的特點要從比較中體會。語言特點是作者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語言習慣、個性氣質(zhì)的表現(xiàn),又是由作品的題材、描寫的對象決定的。我選了《背影》中的“望父買橘”和《目送》的第一次目送(父親送“我”去大學上班)兩個片段進行比較。
1.請學生誦讀兩個段落,并從中標畫出人物描寫句;
2.使用坐莊法進行語言賞析活動,選擇文中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或句子寫賞析,參考形式“我從文中哪個詞或哪個句子感受到……,因為……”。
3.《背影》的“望父買橘”,我重點引導學生關注朱自清對父親的動作、外貌描寫,在賞析中學生認識到在細致具體的人物描寫背后,蘊含的是一個兒子對眼前父親的深深感動和往昔不耐煩的深深自責,而《目送》的片段中,學生認識到了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女兒對父親那種體貼甚至些許的自卑,心中那種復雜的情感。尤其是望著父親的小貨車遠去時那處留白“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還有學生聯(lián)系到了文中目送兒子時的那只郵筒,于是學生們意外解鎖了一種新的表現(xiàn)手法“留白”。
(四)跳出教材看生活——我眼中的父親
在以教材為依托的閱讀指導后,我又安排了以“父親”為主題的寫作課,目的在于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學習完整地表現(xiàn)人物、有波折地講述故事、有深度地表達愛。
1.搜集資料。和父親談談,聽父親說說他的故事;或者聽其他家庭成員講父親的故事。
2.推薦觀看《朗讀者》中麥家與兒子的那一段,并再次研讀《背影》《臺階》《目送》。
3.小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資料,然后在班級中講自己父親的故事,說一說自己想表現(xiàn)一個怎樣的父親形象。
4.寫寫自己的父親,最好在親情基礎上,超越親情,寫寫對父親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
5.選取一種作文組材結構形式,作文思路更清晰。
四、研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將寫父親和表現(xiàn)父親對“我”的愛混淆。學生平時習慣于表現(xiàn)父親對“我”的愛,而對父親缺少一種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寫作水平兩極分化現(xiàn)象日益嚴重。擅長寫作的同學作文呈現(xiàn)思維深刻、文采斐然的特點,而不擅長的同學則連書寫都不過關。下一步寫作教學要注重分層訓練,寫作指導加強面批作文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