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莫理循舊藏《永樂大典》卷冊及流散考

2019-11-20 03:11劉怡飛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9年3期

摘? 要:本文根據“莫理循文件”(The Manuscript Collection of G. E. Morrison Papers, 1850-1932)等原始資料和前人關于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1920)舊藏《永樂大典》的研究、記載,對莫理循舊藏《永樂大典》的冊數(shù)、具體卷次、現(xiàn)藏地和流散經過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和考證。莫理循曾收藏至少14冊《永樂大典》;其中卷11368-11369這一冊轉給了甘伯樂(Charles William Campbell),后者于1917年將其贈予倫敦圖書館。除此前學界已考證清楚的由東洋文庫購得的七冊以外,本文對前人關于其他莫氏舊藏卷冊的記述也進行了分析與補充。

關鍵詞:《永樂大典》;流散;莫理循

一、引言

(一)歷史背景

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有正副兩部,明永樂初年完成的原本為正本,明嘉靖重抄本為副本。全書共有11095冊,包括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正本早已下落不明,至今未見片紙存世;副本的絕大部分也因官吏盜竊和戰(zhàn)火而逐漸散佚,如今全世界已知僅存《大典》副本400余冊、800余卷(下文中的《大典》均指《永樂大典》副本),約為全書的4%。其中,200余冊在中國(包括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qū));其余均被外國機構和個人收藏,分散于美國、英國、愛爾蘭、德國、日本等國家。{1}《大典》屢遭劫毀,其中1900年6月翰林院被焚毀,這是《大典》遭受的最后一次重大劫難。當時,義和團運動進入高潮,團民和清軍圍攻北京的外國使館區(qū),史稱“使館之圍”。6月下旬,中方軍隊在毗鄰英國使館的翰林院縱火,意在借助當時的風向燒毀使館,因火勢蔓延到院中的藏書庫,外國使館人員便將包括《大典》在內的書籍搬出。其中,有300余冊《大典》被安全轉移到英使館,次年交還清廷。{2}但在混亂之中,很多《大典》遭到損毀,還有不少《大典》被外國人私自攜出翰林院,據為己有。③此后,他們或將這些《大典》留作個人收藏,或贈予或出售給他人、圖書館和博物館等機構,這是造成現(xiàn)存《大典》將近半數(shù)流失海外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些外國人中,有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時任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記者的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1920)。他是英裔澳大利亞人,醫(yī)學博士,著名的新聞家、政治家、藏書家、旅行家。在“使館之圍”期間,他共從翰林院攜出《大典》10余冊,是當時眾所周知獲得《大典》較多的西方人之一。關于莫理循進入翰林院并私自攜出《大典》的記述,可見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 Seagrave)所寫的慈禧傳記《龍婦:中國末代太后的生平與傳說》(Dragon Lady: the Life and Legend of the Last Empress of China){1}和田仲一成《日本東洋文庫收集〈永樂大典〉殘本的過程》{2}。莫理循在北京生活了20余年,是歐美僑民中的風云人物。他于1897至1912年擔任英國倫敦《泰晤士報》首任常駐北京記者,1912至1920年連續(xù)被袁世凱等四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聘為政治顧問,在清末民初的中國上層人士和在華外僑中結交甚廣。他親身經歷并報道了清末民初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影響力很大,他所居住的今北京王府井大街當時甚至被命名為“莫理循大街”(Morrison Street)。工作之余,酷愛收藏的莫理循努力搜集一切關于中國研究的西文文獻,創(chuàng)建了藏書宏富、蜚聲中外的“莫理循文庫”③,并將其持有的《大典》藏于此處。

(二)研究綜述

《大典》是莫理循文庫中很特殊的藏書,它們既不是該文庫的主要收藏對象——莫理循文庫主要搜集關于中國的西文文獻,又不是通過正常的購買或交換所得,而是莫理循從翰林院私自攜出的中國文物。也許是由于這種特殊性,莫理循既沒有將它們編入他的藏書目錄《莫理循亞洲文庫目錄》(Catalogue of the Asiatic Library of Dr. G. E. Morrison,東京:東洋文庫,1924年版),也未將它們同文庫的其他藏書一起售予巖崎久彌;而是在其生前零散地轉出了一部分,在其死后,剩余7冊由其遺孀一次性出售給巖崎久彌,現(xiàn)入藏日本東洋文庫。

中外學者對莫理循的研究和相關文獻的整理主要集中于他的政治活動;關于其藏書的研究,也主要是從整體上介紹莫理循文庫,學術界未對莫理循舊藏《大典》冊數(shù)、卷次、流散經過和最終去向進行全面考證。目前,只有現(xiàn)藏日本東洋文庫的七冊《大典》遞藏經過是清晰的,東洋文庫圖書部長田仲一成在《日本東洋文庫收集〈永樂大典〉殘本的過程》一文中詳細敘述了此事。莫理循的夫人珍妮·莫理循大約于1922年一次性將其遺留下的七冊《大典》全部售予巖崎久彌;1924年,巖崎久彌正式創(chuàng)建東洋文庫,這7冊《大典》遂由東洋文庫收藏至今。這7冊的卷次為:卷5268、卷11412—11413、卷11598—11599、卷11602—11603、卷11615—11616、卷11848—11849、卷15948—15949,共13卷。其中,卷11598—11599和卷11602-11603封面有莫理循的簽名。{4}經查詢東洋文庫官方網站的公共檢索目錄,可以確認這7冊《大典》現(xiàn)藏于此。{5}

其他莫氏舊藏《大典》的卷次和遞藏信息,散見于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學者對某些地區(qū)或世界范圍內《大典》存佚情況研究的著述中。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含重要線索的除《龍婦:中國末代太后的生平與傳說》外,還有以下6篇論文:

1912年,法國漢學家萊昂納爾·奧魯索(Leonard Aurousseau)發(fā)表了《繆荃孫〈清學部圖書館善本書目〉述評》(Miao Ts'iuan-souen : Catalogue des ouvrages précieux de la Bibliothèque du Ministère de l'Instruction publique des Ts'ing,以下簡稱“奧魯索1912年述評”),文中介紹了他在北京莫理循文庫中見到的10冊《大典》的卷次和內容,這是筆者所知對莫氏舊藏《大典》具體卷次的最早記載。

1920年,英國漢學家、英國國家博物館東方圖書部的翟林奈(Lionel Giles){1}發(fā)表了《〈永樂大典〉筆記》(A Note on the Yung Lo Ta Tien,以下簡稱“翟林奈1920年筆記”),逐冊介紹了他在英國親自查閱的26冊《大典》的卷次、當時的收藏者或收藏機構、來源(即何人何時捐贈)、內容、頁數(shù)、保存狀況等。

1924年,旅居倫敦的著名圖書館學家袁同禮發(fā)表了《〈永樂大典〉考》,文中的“《大典》現(xiàn)存卷目表”,詳細記載了作者所見的《大典》卷次、韻目、內容、當時的持有者,部分卷冊還記錄了其曾經的持有者(“《大典》現(xiàn)存卷目表”,下文簡稱為“袁同禮1924年表”)。此表中著錄了11冊《大典》為莫理循舊藏,包括“奧魯索1912年述評”中著錄的10冊和另1冊。

2003年出版的《〈永樂大典〉編纂600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收錄的以下3篇文章,均為英、美漢學家論述當?shù)厮亍洞蟮洹罚?/p>

(1)何大偉(David Helliwell)《英國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Holdings of Yongle Dadian in United Kingdom Libraries){2};

(2)艾思仁《翰林院和英國使館——〈永樂大典〉隨筆》;

(3)韓濤(Thomas H. Hahn)《五冊的變奏曲——康奈爾大學圖書館〈永樂大典〉統(tǒng)計趣聞》(Variations on the Number Five- the Amusing History of Counting the Yongle Dadian Volumes at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此外,多位中外學者根據其新近發(fā)現(xiàn),對前人考察的《大典》在世界范圍內的存佚情況進行了增補和訂正,形成了以下《大典》現(xiàn)存卷目調查表。這為探尋殘存《大典》的下落、追溯其遞藏經過,提供了翔實、可貴的資料:

袁同禮從1925至1939年發(fā)表的11篇現(xiàn)存《大典》調查結果,包括4篇完整收錄其已知散存于世界各地的《大典》現(xiàn)存卷目表,7篇著錄其新近發(fā)現(xiàn)的《大典》卷目表,如:《〈永樂大典〉現(xiàn)存卷目》(1925年發(fā)表,下文簡稱為“袁同禮1925年表”)、《〈永樂大典〉現(xiàn)存卷目表》(1929年發(fā)表,下文簡稱為“袁同禮1929年表”)、《近三年來發(fā)見之〈永樂大典〉》(1932年發(fā)表)、《〈永樂大典〉現(xiàn)存卷目表》(1939年發(fā)表)等;

巖井大慧《〈永樂大典〉現(xiàn)存卷目表(新訂)》(1963年);

張忱石《〈永樂大典〉史話》(1986年)一書中的《現(xiàn)存〈永樂大典〉卷目表》(以下簡稱“張忱石1986年表”);

張升《〈永樂大典〉研究資料輯刊》一書中的《〈永樂大典〉現(xiàn)存卷目表》(以下簡稱“張升2005年表”);

張升《〈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一書中的《〈永樂大典〉現(xiàn)存卷目表》(以下簡稱“張升2010年表”);

郝艷華《〈永樂大典〉史論——六百年來的流傳、整理與研究》(2009年)一書,專門以地區(qū)為綱,研究、梳理了《大典》在日本、韓國和越南、美國、歐洲的流傳經過和收藏情況,并編制了《日本所藏〈永樂大典〉殘本統(tǒng)計表》《美國〈永樂大典〉殘本收藏情況統(tǒng)計表》《英國〈永樂大典〉殘本收藏情況統(tǒng)計表》。

(三)研究對象

上述文獻中均含有關于莫理循舊藏的記載,但除現(xiàn)藏東洋文庫的7冊外,其余從莫氏文庫到現(xiàn)藏地中間的遞藏過程,都是零散的片段,均未梳理成一條完整的脈絡。而且,關于莫理循舊藏《大典》的冊數(shù),至今尚無確切記載,卷11368—11369的遞藏經過更是存在明顯的分歧。

2002年,中國國家圖書館以縮微膠卷形式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州立圖書館的米歇爾圖書館(Mitchell Library)引進了部分“莫理循文件”(The Manuscript Collection of G. E. Morrison Papers, 1850-1932),包括莫理循的日記、通信、備忘錄、剪報、照片、檔案等原始資料。通過查閱“莫理循文件”,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些與其所藏《大典》密切相關的信息,這恰好可以解答上述部分疑問。而這些信息此前或未被披露,或已被披露,但未注明出處,使人不知是否可信。

每一冊《大典》均為世間孤本,莫氏舊藏《大典》是我國流失海外的珍貴典籍中的一部分,筆者認為有必要厘清它們的遞藏經過,探尋其現(xiàn)藏何處。本文將根據“莫理循文件”中的日記、剪報和歷史上相關的新聞報道,《大典》收藏單位的新書入藏檔案、館藏目錄,以及前人的研究、記載,對其中有關莫理循舊藏《大典》的冊數(shù)、具體卷次、現(xiàn)藏地和遞藏經過的論述進行較為全面的匯總和梳理。本文也將重點考證一直存在疑問的莫理循舊藏《大典》的冊數(shù),以及存在分歧的卷11368-11369一冊的遞藏經過;并將逐冊補充、分析前人關于莫氏舊藏卷冊(除現(xiàn)藏東洋文庫的七冊以外)的現(xiàn)藏地和遞藏經過的考證;此外,對于受資料和條件所限而尚未考證清楚的問題,本文也提出了進一步考證的建議。

(四)重要關鍵詞譯法說明

在筆者查閱的中、英、法文獻中,本文的兩個重要關鍵詞——“莫理循”和“《永樂大典》”在史料和當代著述中均有多種譯法。為便于其他研究者考證,并充分說明本文考證的相關依據,現(xiàn)將目前見到的所有譯法列于此:

1.George Ernest Morrison的中文譯名

本文的研究對象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1920),其標準中文譯名為“莫理循”。這是他1894年初到中國時,一位中國先生為他取的名字①;在1894年清政府為他簽發(fā)的護照②和他擔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政治顧問時的中式名字上③,使用的都是這個名字。不過,在一些史料和當代的著述中,莫理循的中文譯名還有“莫里循”“莫理遜”“莫里遜”“莫禮遜”“莫利遜”“穆禮循”“摩利遜”等。此外還需注意的是,中國近代史上還有一位姓“Morrison”的西方重要人物,即西方來華的第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Robert Morrison(1782—1834),其標準中文譯名為“馬禮遜”,也是一位博士,二人有時均被稱為“Dr. Morrison”。

2.《永樂大典》的英文譯名

《永樂大典》的英文譯名,當代研究者一般使用漢語拼音譯法“Yongle Dadian”,此外,還有以下譯法:

音譯:Yung Lo Ta Tien、Yung Le Ta Tien、Yong-lo ta-tien、Ta Tien,

意譯:Chinese encyclopedia④(中國百科全書)、Chinese Encyclop?覸dia(中國百科全書)、Great Encyclopaedia(大百科全書)、great encyclopedia of China(中國大百科全書)、Great Chinese Encyclopaedia(中國大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Maxima(超級百科全書),

音譯和意譯相結合:Yongle Encyclopedia(永樂百科全書)、Great Dictionary of Yung Lo(永樂大辭典)、Great Encyclop?覺dia of the Emperor Yung-lo(永樂皇帝大百科全書)。

在上述譯法中,使用較多的是“Yung Lo Ta Tien”和“Chinese Encyclopedia”。

此外,本文中的譯文均為筆者所譯。

二、莫理循舊藏《大典》冊數(shù)

關于莫氏舊藏《大典》冊數(shù),筆者所知最早的公開報道是“奧魯索1912年述評”。該文介紹,莫氏當時藏有10冊《大典》,卷次為:卷5268、卷11412—11413、卷11598—11599、卷11602—11603、卷11615—11616、卷11848—11849、卷13879—13880、卷15868—15870、卷15948—15949、卷15955—15956。{1}“袁同禮1924年表”著錄了11冊莫理循舊藏,其中除了“奧魯索1912年述評”介紹的10冊之外,還有英國倫敦圖書館(The London Library)收藏的卷11368—11369。{2}1917年9月,莫理循曾長期供職的倫敦《泰晤士報》報道了倫敦圖書館受贈此冊《大典》一事,文中提到莫理循曾持有12冊《大典》,但未提供具體卷次。③

目前,關于莫理循舊藏《大典》冊數(shù)最多的說法是14冊,見于《龍婦:中國末代太后的生平與傳說》一書,書中揭示了關于莫氏所藏《大典》數(shù)量的兩條重要信息:第一條,莫理循曾于1902年贈予其合作伙伴、英國人埃德蒙·巴克斯(Edmund Trelawny Backhouse,1873-1944){4}一冊《大典》。書中引用了莫理循1902年11月一篇日記中的話:“巴克斯來了……我送了他一份好——一冊《大百科全書》。”{5}作者指出,這一冊“百科全書”即是出自翰林院的《永樂大典》。⑥第二條,這段話的注釋提到,莫理循在1909年1月曾試圖以每冊4000墨西哥銀元(Mexican dollars)的價格將13冊《大典》售予芝加哥的紐百瑞圖書館(筆者音譯,The Newberry Library),但被謝絕。西格雷夫根據這兩條信息,推斷莫理循至少有14冊《大典》。{7}莫氏欲集中出售《大典》一事,是判斷其舊藏冊數(shù)的關鍵。遺憾的是,西格雷夫并未注明此事出處,也沒有介紹這些《大典》的卷次,使人不知是否可信。此后,其他著述在引用“至少14冊”的這個說法時,也僅僅是引用西格雷夫所寫的原文,而未考證其出處,如郝艷華《〈永樂大典〉史論——六百年來的流傳、整理與研究》{8}、田仲一成《日本東洋文庫收集〈永樂大典〉殘本的過程》{9}。因此這一記述的真實性,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疑問。

筆者根據西格雷夫提到的“1909年1月”這個時間線索,在莫理循日記中找到了翔實的證據。莫理循在其1909年1月25日的日記中收錄了一封信{10},這可能是信件的草稿,也可能是將信件內容抄錄在此??傊鋬热菔悄硌鞔_表達了愿以4000墨西哥銀元①的價格向美國芝加哥紐百瑞圖書館出售13冊《大典》的愿望,在同一頁上還記載了對方此后的反饋。

莫理循所記的信件內容如下:

尊敬的勞費爾博士:

關于我收藏的13冊《永樂大典》的價值,我已向權威人士咨詢。我得到的建議是,對于這樣獨特的收藏,售價只要不超過五千墨西哥銀元,都是合理的。所以,我愿意以四千墨西哥銀元的價格將其出售。

謹致問候!

喬·厄·莫理循敬上{2}

莫理循在信箋內容的下方記錄了此事的結果:

1909年3月10日,收到芝加哥紐百瑞圖書館的答復,“特價出售”被拒。③

莫理循信中所稱的這位“勞費爾博士(Dr. B. Laufer)”,是美國德裔東方學家貝特霍爾德·勞費爾(Berthold Laufer,1874-1934),他為美國漢學研究做出了杰出貢獻。勞費爾不僅著述等身,還曾擔任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the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下的中國研究促進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Studies)首任主席,為推動美國的遠東文化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他曾多次來華進行調查研究(1908至1910年和1923年),并為芝加哥的紐百瑞圖書館和約翰·克里勒圖書館(John Crerar Library)采購了大批漢文圖書和手稿。{4}可見莫理循記載這件事發(fā)生時,勞費爾正在中國調研并訪求漢文典籍。當時紐百瑞圖書館的館藏建設側重于人文學科,約翰·克雷爾圖書館側重于自然科學。{5}因此,莫理循通過勞費爾博士向紐百瑞圖書館傳達出售《大典》的意愿,就順理成章了。

根據莫理循本人的上述記載,可以確定他在1909年1月至3月持有13冊《大典》,加上1902年贈予巴克斯的1冊,可知莫理循曾持有至少14冊《大典》,證實了西格雷夫的說法。此外,現(xiàn)在既已確認莫理循在1909年1月尚持有13冊《大典》,而“奧魯索1912年述評”中著錄了10冊《大典》,說明在1909至1912年之間,莫理循轉出了3冊《大典》。

三、遞藏經過有分歧的一冊——卷11368—11369

如上文所述,莫理循舊藏卷11368—11369一冊,曾為倫敦圖書館收藏。關于這一冊,本文要考證兩個問題。第一是此書的捐贈者,此前的研究存在明顯的分歧,袁同禮和翟林奈均記載此書由C. W. Campbell贈予倫敦圖書館,而何大偉認為是Wilfred Merton。第二是此書后來的購買者。何大偉指出,此書于1971年被拍賣,由已故的紐約商人馬丁·布雷斯勞爾(Martin Breslauer)購得。筆者通過查閱史料,確定袁同禮和翟林奈所記載的捐贈者是正確的,并發(fā)現(xiàn)此書1971年的購買者與何大偉的記載略有出入。

(一)何人得自莫理循,又贈予倫敦圖書館

“袁同禮1924年表”記載:

卷一萬一千三百六十八至一萬一千三百六十九……[倫敦圖書館為駐京英使館華文秘書C. W. Campbell所贈,原屬莫理遜]{1}

據此,《大典》卷11368-11369當時藏于倫敦圖書館,由駐京英使館華文秘書C. W. Campbell捐贈,原為莫理循持有。同樣,“翟林奈1920年筆記”記載卷11368—11369的館藏地和來源為:

卷11368—9,倫敦圖書館,C. W. Campbell先生贈。{2}

然而,何大偉(David Helliwell)教授根據大量史料和實際調查寫成的《英國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一文,認為這一冊是由Wilfred Merton先生于1914年5至6月間贈予倫敦圖書館的,并記載了Merton當時的地址“Highfield, Slindon Common, Nr Arundel, Sussex”③。筆者通過郵件向何大偉教授請教了這一捐贈信息的來源,對方告知,這是在他撰寫論文時,由倫敦圖書館的館員提供的。

筆者在莫理循日記本里收藏的一份剪報中發(fā)現(xiàn)了線索,并據此查閱了當時的多篇新聞報道,查明此書捐贈者為英國駐華外交官甘伯樂(Charles William Campbell),證實了“袁同禮1924年表”和“翟林奈1920年筆記”的記載,并查得捐贈時間為1917年9月。

莫理循在1917年的日記本中收藏了一份剪報,題為《中國百科全書:倫敦圖書館獲贈一冊》(Chinese Encyclop?覸dia. Gift of a Volume to the London Library),剪報的左上角有手寫標注日期“1917年9月12日”。{4}這份剪報的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Mr. C. W. Campbell向英國倫敦圖書館捐贈一冊《大典》,和“庚子事變”中翰林院被焚毀;第二部分是翟理斯教授(H. A. Giles)致函《泰晤士報》,介紹其子翟蘭思(Lancelot Giles)在“庚子事變”中從翰林院攜出了五冊《大典》;第三部分是阿伯丁文法學校(Aberdeen Grammar School)某人介紹該校藏有一冊在“庚子事變”中從翰林院攜出的《大典》。由此看來,第二、三部分是對第一部分內容的補充報道。筆者查閱了電子版《泰晤士報》,發(fā)現(xiàn)該報于1917年9月3日、6日與11日各刊登了一篇關于《大典》的報道,分別與剪報中第一、二、三部分的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僅個別措辭略有差異。筆者認為,莫理循收藏的這份剪報,應該是《泰晤士報》,或其他報紙對《泰晤士報》的三篇報道進行了合拼。1917年10月27日,在中國發(fā)行的知名英文報紙《北華捷報及最高法庭與領事館公報》(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和《京報》(Peking Gazette,1915-1917)均轉載了《泰晤士報》9月3日的這篇報道,筆者在此引用《泰晤士報》1917年9月3日的報道進行分析。該報道標題為《中國百科全書:倫敦圖書館獲贈一冊》(Chinese Encyclop?覸dia: Gift of a Volume to the London Library),文中說:

早在1914年1月,經Wilfred Merton先生慨允,倫敦圖書館得以將全世界部頭最大的圖書——著名的《中國百科全書》中的兩卷(two volumes or sections)展出數(shù)周。{1}而今,薩道義爵士(Sir Ernest Satow)的漢文秘書、第三級圣邁克爾和圣喬治勛爵(C.M.G.)C. W. Campbell先生,向該圖書館捐贈了這部巨著——《永樂大典》中的一冊。這一冊含第11368和11369兩卷,都是關于書寫用的竹簡的內容?!璏erton先生此前借給倫敦圖書館的兩卷 (two volumes)是以很低的價格從一位倫敦書商手中購買的,這位書商顯然不了解此書的價值。《泰晤士報》著名駐京記者莫理循博士曾持有12冊,……Campbell先生的這一冊是莫理循博士的舊藏,后者用它與甘伯樂交換了另外一冊書。{2}

這篇報道包含以下三個重要信息:

第一,明確記載了卷11368—11369這一冊,是由C. W. Campbell贈予倫敦圖書館的。這位C. W. Campbell的身份是:薩道義爵士(Sir Ernest Satow)③的中文秘書、第三級圣邁克爾和圣喬治勛爵(原文“C.M.G.”是英國爵位“Companion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的縮寫)。前述莫理循收藏的那篇剪報報道中,還介紹C. W. Campbell曾任英國駐北京使館中文秘書。

根據這些身份信息,再查閱《地理雜志》(The Geographical Journal)1927年刊載的“Mr. C. W. Campbell,C.M.G.”訃告{4}、《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詞條“Campbell, Charles William(1861-1927)”{5}、《近代中國專名翻譯詞典》詞條“Campbell, Charles William(1861-1927)”⑥、《清末民初政情內幕——〈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袁世凱政治顧問喬·厄·莫理循書信集》(下文簡稱“莫理循書信集”)上卷對“查爾斯·威廉·甘伯樂”的注釋{7},可以確認,這位C. W. Campbell的英文全名為Charles William Campbell。他是英國駐華外交官,中文名為“甘伯樂”,從1896年來華工作至1911年退休,歷任英國駐華公使館助理中文秘書(Assistant Chinese Secretary)、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駐成都總領事、英國駐華公使館中文秘書(Chinese Secretary)。

第二,甘伯樂捐贈給倫敦圖書館的這一冊為莫理循舊藏,是前者通過與莫理循交換藏書獲得的。

此報道對上述兩件事的記載與“袁同禮1924年表”和“翟林奈1920年筆記”對卷11368—11369來源的記載均吻合,即向倫敦圖書館捐贈此書的人是甘伯樂(C. W. Campbell)。筆者認為,與倫敦圖書館館員向何大偉提供的捐贈信息相比,上述三篇公開發(fā)表史料所記載的捐贈者,更為真實可信。原因如下:(1)《泰晤士報》刊登的甘伯樂捐贈《大典》新聞中,捐贈者是此篇報道的一個最基本要素。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英國主流大報,它對這一新聞基本要素的報道應該是符合事實的。(2)翟林奈和袁同禮在各自文中著錄的《大典》,均經過其親自查閱,或為其“所聞見者”{8}。而且“翟林奈1920年筆記”和“袁同禮1924年表”的發(fā)表時間,距離甘伯樂捐贈一事(1917年)較近。與向何大偉教授提供捐贈信息的當代倫敦圖書館館員相比,翟林奈和袁同禮更容易獲得關于此事的第一手資料。(3)目前尚無其他史料證明何大偉獲取的這一捐贈信息是準確的。綜合這三點因素考慮,筆者認為,可以肯定卷11368—11369是甘伯樂通過與莫理循交換圖書所得,而后甘伯樂又于1917年9月贈予倫敦圖書館。

第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報道開篇就提到Wilfred Merton曾于1914年將一冊《大典》借給倫敦圖書館展出。并且《泰晤士報》早在1914年1月6日就報道了此事,報道標題為《中國百科全書:借給倫敦圖書館的一冊》(The Chinese Encyclopedia: Volume Lent to the London Library),文中明確記載Wilfred Merton借給倫敦圖書館展出的是卷19865—19866這一冊。{1}“袁同禮1924年表”也著錄了卷19865—19866,其持有者為“馬登(Wilfred Merton)”。{2}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何倫敦圖書館館員告知何大偉的捐贈者為馬登(Wilfred Merton)。筆者推測,這可能是由于時過境遷,該館員混淆了馬登(Wilfred Merton)曾借《大典》給該館展覽,和甘伯樂捐贈《大典》這兩件事。

目前,可以根據“奧魯索1912年述評”推斷,該冊書最晚于1912年離開莫理循文庫。因為,這一冊并不在奧魯索著錄的莫氏所藏10冊《大典》中,說明此書在奧魯索到莫理循文庫之前便已易主。筆者暫且根據此文發(fā)表時間推測,奧魯索是在1912年訪問莫理循文庫的,即此書最晚于1912年離開莫理循文庫。有可能是上文所說的莫理循于1909至1912年之間轉出的3冊《大典》之一,也有可能是在1909年之前易主的。

如上文所述,1909年1月,莫氏欲出售13冊《大典》。所以甘伯樂獲得這一冊是在1909年1月之前還是之后,對于判斷莫理循舊藏《大典》冊數(shù)非常重要。如果是在1909年1月之前,這就說明莫理循在轉出這一冊之前,尚有至少14冊《大典》,加上1902年贈予巴克斯的1冊,莫理循舊藏《大典》的冊數(shù)就是至少15冊。如果是在1909年1月之后易主的,那么莫氏舊藏《大典》的數(shù)量就仍是至少14冊。目前尚未找到莫理循轉出這一冊《大典》的記錄。

(二)1971年購買者

何大偉在文中還揭示了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即卷11368-11369已被倫敦圖書館于1971年4月27日在蘇富比拍賣場拍賣,由紐約商人馬丁·布雷斯勞爾(Martin Breslauer)以700英鎊的價格購得③。關于《大典》被拍賣一事,“張升2010年表”已做了介紹{4},筆者在《倫敦圖書館史漫記》(Rude Words: A Discursive History of the London Library)一書中也找到了佐證{5}。但至于購得此書的人,“已故紐約商人馬丁·布雷斯勞爾(Martin Breslauer)”這一說法并不準確。

根據世界著名藝術品拍賣行佳士得(Chrisities)官網⑥和布雷斯勞爾基金會(B. H. Breslauer Foundation)官網{7}介紹,馬丁·布雷斯勞爾(Martin Breslauer,1871-1940)和他的兒子伯納德·布雷斯勞爾(Bernard Hartmut Breslauer,1918-2004)均為20世紀杰出的古籍書商。父親馬丁·布雷斯勞爾于1898年在德國創(chuàng)建了一家古籍書店,后于1933或1934年將其遷至倫敦,他于1940年去世。伯納德·布雷斯勞爾子承父業(yè),并于1977年將公司遷至紐約。自成立至今,該公司出版了100余種拍賣品目錄。根據美國古書商協(xié)會(Antiquari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官網上的信息,紐約的馬丁·布雷斯勞爾有限公司(Martin Breslauer Inc.)于1988年出版了《第109卷目錄》,該目錄出版于公司成立90周年之際{1},這說明父親“Martin Breslauer”的姓名被用作了公司的名稱。

綜合上述資料分析,于1971年購得這一冊《大典》的,不可能是當時早已過世的馬丁·布雷斯勞爾,而應該是由伯納德·布雷斯勞爾掌管的“馬丁·布雷斯勞爾公司”。而且,當時公司尚未遷至紐約,仍在倫敦。伯納德·布雷斯勞爾曾發(fā)表多篇目錄學和書籍收藏、版本鑒定的文章,并撰寫了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藏書史的專著Count Heinrich IV zu Castel(1978年出版),還與羅蘭德·福爾特(Roland Folter)合著了《目錄學:歷史與發(fā)展》(Bibliography: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筆者認為,該公司購買這一冊《大典》之后,很有可能將其出售。所以該公司從1971年起出版的拍賣品目錄中也許會著錄此書,這為繼續(xù)追尋此書下落提供了一些線索。目前,美國古書商網站銷售的由“Martin Breslauer”于1971年及此后出版的目錄有五種{2},包括Catalogue 102(1971年)、Catalogue 108(1987年)、Catalogue 109(1988年)。根據1971年和1988年出版的目錄編號102和108,可知該公司在其間還出版了Catalogue 103—107這五冊目錄。但由于條件所限,筆者未能查閱到這些目錄。

根據上文的考證,卷11368—11369這一冊的遞藏經過如下:

翰林院(1900年 6月之前)——莫理循(1900年6月獲得,1912年或更早轉出)——甘伯樂(1912年或更早獲得,1917年9月捐贈)——倫敦圖書館(1917年9月獲贈,1971年4月出售)——美國古書商馬丁·布雷斯勞爾有限公司(Martin Breslauer Inc.)(1971年4月購得,此后下落不詳)。

四、贈予巴克斯的一冊

如上文所述,莫理循于1902年11月贈予巴克斯一冊《大典》。由于莫理循不懂漢語,通曉漢語的巴克斯成為莫理循的重要助手,為他作了大量的翻譯和獲取情報的工作。后來兩人之間產生了很大矛盾,但莫理循非常需要巴克斯的協(xié)助,因此,甘愿送出一冊《大典》與其修復關系。③

(一)目前已知的巴克斯所藏23冊《大典》

和莫理循一樣,巴克斯也在“使館之圍”期間從翰林院私自攜出多冊《大典》。{4}根據筆者掌握的資料,巴克斯曾持有的《大典》共計23冊,從流散經過看,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其中,11冊現(xiàn)藏于英國牛津大學波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ies, University of Oxford,以下簡稱為“波德林圖書館”),是巴克斯于1913年至1922年之間向該館捐贈的。{5}另外12冊由巴克斯售予了倫敦書商盧扎克公司(Luzac & Co.),之后被該公司出售,其中9冊最終分散到至少五個現(xiàn)藏地,分別為英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臺北“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紐約市公共圖書館抄本檔案部,另外3冊下落不詳。因為目前沒能查到莫理循向巴克斯贈送的具體是哪一冊,所以筆者只能先梳理出已知巴克斯曾收藏的所有《大典》的遞藏信息。下表中,現(xiàn)藏于波德林圖書館的11冊信息來自何大偉編制的《波德林圖書館館藏中文古籍目錄》之第一卷《巴克斯贈書目錄》(A Catalogue of the Old Chinese Books in the Bodleian Library,Volume 1,the Backhouse Collection.)和“翟林奈1920年筆記”;經盧扎克公司出售、葉恭綽購買的5冊信息來自張升《梁啟超、葉恭綽與〈永樂大典〉的收藏》一文①,經盧扎克公司出售的其他7冊信息來自何大偉《英國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一文。②

表中顯示巴克斯贈予波德林圖書館11冊《大典》,而巴克斯曾于1919年致函漢學期刊《新中國評論》(The New China Review),稱自己向波德林圖書館捐了12冊(“a dozen pên”)《大典》{1},但未提供具體的卷次信息。雖然未找到其他資料佐證巴克斯的說法,但由于“12”這個數(shù)字出自巴克斯本人,我們不能輕易認定它是錯誤的。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即在運輸途中或在波德林圖書館保管不善,一冊被毀,或者從波德林流散到了其他地方。故暫備一說,存疑待考。

綜上所述,莫理循贈予巴克斯的《大典》可能是表格1中的23冊之一,也有可能是另外可能存在的巴克斯贈予波德林圖書館的那一冊,其現(xiàn)藏地有上表所列的七種可能。如果這一冊是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卷13494-13495、13506-13507、20648—20649,或中國臺北“國家”圖書館的卷13991、卷20478—20479的其中一冊,那么莫理循曾持有的一冊《大典》便經巴克斯等人的多次易主,最終又回到了中國。

(二)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的文獻

有關莫理循贈予巴克斯一冊《大典》的卷次信息,莫理循在其日記中并未記錄?!侗本┑碾[士》中提到了以下三種文獻,有可能包含關于這一冊的線索:

1.關于巴克斯藏書的兩冊通信集——“LR551/56—7《關于巴克斯贈送書籍的通信》”和“LR551/60—1《關于為中文藏書編目的內部通信》”,保存了巴克斯在1913至1922年之間與波德林圖書館商討贈書事宜的往來信件,現(xiàn)藏于波德林圖書館。{2}

2.“德拉姆大學古文字學和文獻學系”③編制的《巴克斯文件目錄》,1973年出版。{4}

筆者在波德林圖書館的公共檢索目錄中,并未查到巴克斯的兩冊通信集,但發(fā)現(xiàn)該館藏有《北京的隱士》參考書目中所列的《巴克斯文件目錄》(List of the Backhouse papers),由英國杜倫大學(University of Durham. Department of Palaeography and Diplomatic)編制,1973年出版。{5}可惜受條件所限,筆者未能查閱此目錄。

五、1912至1920年間轉出的3冊

根據上文所述,莫理循去世后遺留下7冊《大典》,被其遺孀一次性售予巖崎久彌,這7冊《大典》均被“奧魯索1912年述評”著錄。除了這7冊外,奧魯索當時在莫氏文庫還見到了其他3冊《大典》,為卷13879—13880、卷15868—15870和卷15955—15956。莫理循于1920年去世,這三冊均在其去世前便已轉出,因此,它們離開莫氏文庫的時間應為1912至1920年之間。根據“張升2010年表”,卷13879—13880和卷15868—15870今藏于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1},卷15955—15956今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2}。此前已有研究者根據這兩家圖書館的檔案等資料,考證出這三冊的捐贈者和捐贈時間等信息。本部分將梳理前人對這三冊《大典》遞藏經過的研究,并再做進一步考證。

(一)現(xiàn)藏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的2冊

康奈爾大學華氏圖書館(Wason Collection on East Asia)館員Thomas H. Hahh(韓濤)所著《五冊的變奏曲——康奈爾大學圖書館〈永樂大典〉統(tǒng)計趣聞》一文,考察了該館現(xiàn)存五冊《大典》的由來,其中卷15868—15870和卷13879—13880這兩冊為莫理循舊藏。

1.具體館藏地

關于這兩冊的館藏地,在“張升2005年表”③和“張升2010年表”{4}中,卷15868—15870藏于“美國康乃爾大學華氏圖書館”,卷13879—13880藏于“美國康乃爾大學”。{5}郝艷華在《〈永樂大典〉史論——六百年來的流傳、整理與研究》一書中所列的這兩冊館藏地,均為“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⑥。但根據韓濤的介紹,這兩冊的具體館藏地均為該?!叭A氏圖書館”,其英文全稱為“The Charles W. Wason Collection on East Asia”{7}。華氏圖書館設于康奈爾大學圖書館的克洛克分館(Carl A. Kroch Library)之中,是康奈爾大學圖書館中專門收藏東亞研究文獻之所。{8}經查詢該館網站的館藏目錄,可以確認這兩冊現(xiàn)藏于此處。{9}

下文將根據韓濤的考證,結合筆者發(fā)現(xiàn)的其他資料分析這兩冊的遞藏經過。

2. 卷15868—15870

根據韓濤的考證,卷15868-15870是康奈爾大學的另一位校友、華氏圖書館的創(chuàng)建者查爾斯·沃森(Charles. W. Wason)于1913年前后在書商“The Arthur C. Clarke Co. in Cleveland?”(筆者按,原文中即有此問號)的協(xié)助下購得的。沃森于1918年去世,這一冊《大典》與另外兩冊《大典》一起,作為其全部藏書的一部分,贈予了他的母校。{10}根據韓濤對沃森購書時間的推斷和“奧魯索1912年述評”對此書的著錄,筆者推測此書離開莫理循文庫的時間為1912至1913年,目前,未有資料表明此書是沃森直接購自莫理循。

通過查閱其他資料,筆者發(fā)現(xiàn)“The Arthur C. Clarke Co. in Cleveland?”這一名稱不太準確。漢學研究期刊《新中國評論》(The New China Review)和康奈爾大學圖書館網站均有專文介紹華氏圖書館的創(chuàng)建過程。1921年,《新中國評論》刊登了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賴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1884-1968)的《收藏中國研究文獻的華氏圖書館》(The Charles W. Wason Library on China)一文,文中介紹協(xié)助沃森采購文獻的是他的朋友、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著名出版商、圖書經銷商亞瑟·克拉克(Arthur Clark)先生。{1}康奈爾大學圖書館華氏圖書館(Wason Collection on East Asia)的現(xiàn)任館長Liren Zheng也撰文介紹了該館的歷史,指出沃森是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人,協(xié)助他采購《大典》的書商是他的朋友、克利夫蘭市出版商“Arthur H. Clark”{2},這與《新中國評論》中的介紹是吻合的。

根據“Arthur H. Clark”這一姓名,筆者查到《亞瑟·克拉克公司:1902-2002,美國文化遺產的一個世紀》(The Arthur H. Clark Company: An Americana Century, 1902-2002)一書,此書記述了亞瑟·克拉克公司的百年發(fā)展史及其出版物。根據此書的評論文章③和亞馬遜網站上的售書廣告介紹{4},亞瑟·克拉克(Arthur H. Clark)為美國英裔移民,牛津大學1884級畢業(yè)生,于1902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創(chuàng)建了經營圖書銷售和出版的“亞瑟·克拉克公司”(Arthur H. Clark Company)。該公司為家族企業(yè),祖孫三代連續(xù)經營百年,一直以出版美國歷史文獻和銷售珍善本圖書聞名,其出版的圖書曾獲“普利策美國歷史作品獎”(the Pulitzer Prize for American History)。因此,韓濤所說的“The Arthur C. Clarke Co. in Cleveland?”,應為“The Arthur H. Clark Co. in Cleveland”之誤。

根據亞馬遜網站所售《亞瑟·克拉克公司》一書的內容概述,書中介紹了該公司銷售珍善本書的歷史,有可能會講述克拉克協(xié)助沃森購買《大典》一事。但由于筆者未能獲取此書,無法閱讀具體內容。若要進一步考證此書是否為沃森直接購自莫理循,可以查閱此書,并嘗試查找“莫理循文件”中是否有關于亞瑟·克拉克(Arthur H. Clark)的信息。需注意的是,亞瑟·克拉克的兒子、該公司第二代掌門人也叫做亞瑟·克拉克(Arthur H. Clark),二人除中間名“H.”的全稱不知是否相同外,姓和名均相同,兒子有時被稱為“小亞瑟·克拉克”(Arthur H. Clark, Jr.),切勿混淆。

故,卷15868—15870這一冊的遞藏經過如下:

翰林院(1900年6月之前)——莫理循(1900年6月獲得,1912-1913年之間轉出)——……?{5}查爾斯·沃森(Charles. W. Wason,1913年前后獲得,1918年去世時捐贈)——康奈爾大學華氏圖書館(1918年獲贈,收藏至今)

此外,韓濤在文中摘錄了一些關于該館所藏《大典》手寫檔案中的部分內容。其中提到勞費爾博士關于《大典》的一封信,是約翰·克里勒圖書館館員大約于20世紀20年代提供給華氏圖書館的,還提到當時約翰·克里勒圖書館藏有一冊《大典》。這兩個信息引起了筆者的興趣,由于勞費爾博士曾做過莫理循向紐百瑞圖書館出售《大典》的中間人,也曾同時為紐百瑞圖書館和約翰·克里勒圖書館采購中文典籍,筆者認為這封信中有可能會提到莫理循所藏《大典》的信息。于是,筆者通過郵件咨詢了康奈爾大學華氏圖書館、芝加哥大學圖書館的“約翰·克里勒圖書館檔案”(John Crerar Library Records)部門{1}和紐百瑞圖書館,但三家圖書館的館員在有關檔案中均未找到這封信和關于勞費爾博士采購《大典》的任何信息。

3.卷13879-13880

據韓濤介紹,卷13879-13880是由康奈爾大學的校友、時任中國駐美國公使的施肇基(Alfred Sao-ke Sze){2}于1922年捐贈的,他同時還捐贈了另一冊《大典》。③

施肇基是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他于1912至1914年任袁世凱總統(tǒng)府大禮官,袁接見外賓均由其擔任翻譯,1914至1921年任駐英國全權公使,{4}這與莫理循擔任總統(tǒng)政治顧問的時間(1912至1920年)幾乎完全重合。1919年,二人均參加了巴黎和會?!澳硌瓡偶毕戮硎珍浟硕擞?920年的通信。{5}但筆者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確鑿證據證明這一冊是施肇基直接得自莫理循。

至于此書離開莫理循文庫的時間,目前只能依據“奧魯索1912年述評”,確定為1912至1920年之間。

故,卷13879—13880的遞藏經過大致如下:

翰林院(1900年6月之前)——莫理循(1900年6月獲得,1912-1920年之間轉出)——……?施肇基(最早1912年獲得,1922年捐贈)——康奈爾大學華氏圖書館(1922年獲贈,收藏至今)。

(二)現(xiàn)藏英國國家圖書館的1冊

如上文所述,根據“張升2010年表”,卷15955-15956今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⑥,經查詢該館網站發(fā)布的此書電子版⑦,可以確認這一現(xiàn)藏地。何大偉和艾思仁均介紹了該館檔案中記錄的捐贈信息。

何大偉:“1935年2月9日受贈于Mrs. Couling?!眥8}

艾思仁將Mrs. Couling譯為“庫林太太”,并介紹:“塞繆爾·庫林(Samuel Couling,1859-1922)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中國的英國傳教士。這位庫林太太可能是塞繆爾·庫林的女兒或親戚?!眥9}

下文將考證這位Samuel Couling更為具體的生平事跡,以及他與莫理循的關系。

1.Samuel Couling為何人?

袁同禮在其《〈永樂大典〉考》一文的開頭,概述了世界各地的收藏機構及個人持有《大典》的冊數(shù),并注明了這些收藏信息的出處。其中一條是關于“Samuel Couling”的:

庫壽齡(Samuel Couling)……一冊。在“(Samuel Couling)”后,有小字注釋“New China Review, Vol.1,P87.卷數(shù)待查”。{10}

上文注釋中的“The New China Review, Vol.1,P87.”是“庫壽齡(Samuel Couling)”持有一冊《大典》的出處。The New China Review是一種英文漢學期刊,該期刊中文譯名為《新中國評論》,創(chuàng)辦者和主編即Samuel Couling,出版地上海,發(fā)行起止時間為1919至1922年。“New China Review, Vol.1,P87.”是該刊第一卷第一期(1919年3月出版)第87頁,該頁刊登了主編所寫的一則啟事,向持有《大典》的公私藏家征集其所藏冊數(shù)、卷次和主題信息。在這則啟事中,他還介紹了自己和其他三位《大典》持有者:

翟理斯教授{1}曾提到五冊,并說明了每冊的卷次及其探討的主題信息。英國國家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有一些;莫理循博士有幾冊,編者有幸持有一冊。{2}

這則啟事表明,《新中國評論》的主編Samuel Couling于1919年3月時已持有一冊《大典》,但卷次不詳。

《新中國評論》1922年刊登了主編Samuel Couling的訃告,是從《皇家亞洲學會中國華北分會會刊》轉載的。訃告中介紹,Samuel Couling生于1859年,原為英國浸禮會傳教士,1884年來華,中文名“庫壽齡”,在中國傳教10余年后,脫離浸禮會,1919年創(chuàng)辦了英文漢學期刊《新中國評論》并擔任該刊主編,1922年去世,留下妻子和一兒一女。③上述關于其生卒年和身份的記載均與艾思仁的介紹相吻合,其中文名“庫壽齡”與袁同禮的記載一致。

根據上述記載,可以確定以下三件事:

(1)艾思仁文中記載的卷15955—15956的持有者“塞繆爾·庫林(Samuel Couling)”,即漢學家、《新中國評論》主編庫壽齡(Samuel Couling);

(2)庫壽齡(Samuel Couling)最晚于1919年3月獲得這一冊《大典》;

(3)向英國國家博物館捐贈此書的Mrs. Couling應該是他的遺孀——庫壽齡夫人。

2. 庫壽齡與莫理循的關系

有資料表明,庫壽齡與莫理循熟識,庫壽齡曾有一段時間經常使用莫理循的文庫。庫壽齡的訃告介紹,1917年他編纂的漢學研究辭典《中國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Sinica)出版,此書獲得了1919年的儒蓮獎。{4}他一直想編這部書的第二版,因為其手頭有大量的資料。{5}在此書的序言中,庫壽齡特別感謝莫理循慷慨地向他開放文庫,并給予他鼓勵和多方面幫助。⑥因此,庫壽齡的這一冊《大典》也很有可能是直接得自莫理循,但目前尚未查到確鑿證據。

故,卷15955—15956遞藏經過大致如下:

翰林院(1900年6月之前)——莫理循(1900年6月獲得,最早1912年轉出)……?——庫壽齡(1912年-1919年3月之間獲得,去世后為其遺孀庫壽齡夫人繼續(xù)收藏至1935年2月)——英國國家博物館(1935年2月-1973年)——英國國家圖書館(1973年至今)。

六、存疑的2冊

上文共考證、梳理了12冊《大典》的遞藏信息,這12冊均可確定為莫理循舊藏,其中11冊已知確切卷次——“奧魯索1912年述評”“袁同禮1924年表”已著錄;1冊不知確切卷次,但已知確切的收藏者信息——巴克斯曾持有。但是如上文所述,莫理循曾持有至少《大典》14冊,那么,剩下的是哪2冊?此前并無學者發(fā)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但何大偉在《英國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推測,即現(xiàn)藏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圖書館的卷3944—3945和卷13629這兩冊疑為莫理循舊藏。

1冊(卷15955—15956)現(xiàn)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

1冊(卷11368—11369)原藏于英國倫敦圖書館(The London Library),1971年由倫敦古書商馬丁·布雷斯勞爾有限公司(Martin Breslauer Inc.)購得,現(xiàn)藏地不詳;

1冊(卷次待考,巴克斯所得)現(xiàn)藏地有七種可能:英國牛津大學波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ies, University of Oxford)、英國國家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中國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美國紐約市公共圖書館抄本檔案部(the 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New York Public Library)、中國臺北“國家”圖書館、不詳;

2冊疑為現(xiàn)藏于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ibrary,University of London)的卷3944—3945和卷13629。

4.卷13879—13880、卷15868—15870和卷15955—15956這三冊,目前,已知在它們從莫理循轉出到入藏現(xiàn)藏地中間的一段時間里,曾分別為施肇基(Alfred Sao-ke Sze)、查爾斯·沃森(Charles W. Wason)和庫壽齡(Samuel Couling)持有,施肇基和庫壽齡均與莫理循相識,但尚未發(fā)現(xiàn)確鑿證據表明這三冊是直接得自莫理循。

5.1971年購得卷11368—11369(1冊)的是伯納德·布雷斯勞爾(Bernard Hartmut Breslauer,1918-2004)掌管的“馬丁·布雷斯勞爾公司”(Martin Breslauer Inc.),該公司當時設在倫敦。

6.協(xié)助沃森購買卷15868—15870(一冊)的是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著名的美國歷史文獻出版商和珍善本圖書經銷商Arthur H. Clark Company的創(chuàng)建者亞瑟·克拉克(Arthur H. Clark)。

綜上所述,莫理循舊藏14冊《大典》(包括存疑的2冊)現(xiàn)藏地和遞藏信息可擇要整理如下表。

(二)有待進一步考證的問題及建議

筆者在撰寫本文過程中,感到查找資料的難度較大。一方面,國家圖書館從澳大利亞引進的“莫理循文件”只是新南威爾士州州立圖書館館藏原件的一小部分,且引進的對象以莫理循政治活動的資料為主;另一方面,筆者查閱的莫理循日記均為手稿,字跡較難辨認。由于資料的限制,本文尚有一些問題未能考證清楚,按重要程度排序如下:

1.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收藏的卷3944—3945和卷13629

(1)是否為莫氏舊藏?

(2)若是莫氏舊藏,它具體何時離開莫氏文庫,贈予何人?

2.莫理循贈予巴克斯的是哪一冊?——巴克斯曾持有的23或24冊當中的一冊(其中20冊已知卷次信息,3冊卷次不詳,1冊不知是否曾經存在)。

3.甘伯樂得自莫理循的卷11368—11369

(1)具體何時離開莫氏文庫(如果是1909年1月之前,那么莫理循就至少曾持有15冊《大典》);

(2)被馬丁·布雷斯勞爾有限公司(Martin Breslauer Inc.)購得后的下落。

4.1912至1920年之間離開莫氏文庫的三冊《大典》的具體遞藏經過

庫壽齡曾收藏的卷15955—15956、沃森(Charles W. Wason)曾收藏的卷15868—15870和施肇基曾收藏的卷13879—13880,這三位收藏者是直接得自莫理循,還是中間經過了其他人持有?它們分別于何時離開莫理循文庫,這三位收藏者具體于何時、通過何種方式獲得?

筆者認為,以下文獻中可能有關于上述問題的答案:

(1)莫理循日記和書信。

莫理循有寫日記的習慣。在筆者瀏覽的莫理循日記中,一般都記錄了當天到訪的重要人物和處理的重要事情。駱惠敏編《莫理循書信集》是圍繞其政治活動選編的,并未收錄他的全部書信,因此可能存在一些關于其所藏《大典》易主的信件沒有被收錄進去。所以研讀完整的莫理循日記和書信,是解決上述疑問中1、3(1)和4的主要突破口。如上文所述,莫理循在1909至1912年之間將3冊《大典》轉出,所以可以將這個時間段的莫理循日記和書信作為重要切入點。筆者認為,如果現(xiàn)藏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的2冊是莫氏舊藏,那它們就應該是在這時離開莫氏文庫的,在此期間易主的另一冊很可能是甘伯樂曾持有的那一冊。

(2)巴克斯通信集2冊、《巴克斯文件目錄》1冊,詳見本文“四(二)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的文獻”。

(3)馬丁·布雷斯勞爾有限公司(Martin Breslauer Inc.)1971年起出版的出售目錄,詳見本文“三(二)1971年購買者”。

作者簡介:劉怡飛,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