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道安“五失本”:告誡還是原則

2019-11-20 03:56三亞學院
長江叢刊 2019年4期
關鍵詞:文質佛經語序

■潘 紅/三亞學院

東晉道安提出了“五失本”,其意義和價值為歷代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所承認甚至推崇。錢鐘書說:“論‘譯梵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吾國翻譯術開宗明義,首推此篇?!保?]釋彥琮認為其“詳梵典之難易,銼譯人之得失,可謂洞入幽微,能究深隱。”[2]梁啟超指出:“后世談譯學者,咸征引焉。要之,翻譯文學之程式成為學界一問題,自安公始也?!保?]然而,在道安對“失本”的態(tài)度問題上,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道安反對譯者“失本”,將“五失本”理解為告誡譯者在五種情況下不可失本;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道安允許譯者在五種情況下“失本”,視“五失本”為翻譯原則。筆者不揣淺陋,考察了早期佛經翻譯思想史和前人考論,弄清現(xiàn)有研究所用主要材料之篇目,探索“五失本”含義。

一、“五失本”及其含義

“五失本”是道安于公元383年在《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下文簡稱《摩序》)中提出的,內容如下:

“……譯胡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經委悉,至于嘆詠,叮嚀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義說,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千五百,劉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辭,已乃后說。而悉除此,五失本也。……”[4]

這段話是說,把胡語翻譯為漢語,在五種情況下會失去本來面目:一、胡語采用倒裝語序,漢譯時被改從漢語句法;二、經文質樸,而漢人喜歡文采,要合讀者意就要采用文麗的語言對譯文作修飾;三、佛典敘事詳盡周密,尤其頌文更是叮嚀再三、反復詠嘆,翻譯時被刪減;四、經文有用來復述、小結前文的短行偈頌,五百到上千字數(shù)不等,稱為“義說”,如同漢人韻文最后總結的韻語,內容重復,譯時被刪去;五、經文敘事完畢,要轉說它事時,又前話重提,然后再往下說,這種現(xiàn)象稱為“反騰”,譯為漢語時全部刪掉。簡而言之,“五失本”即譯經時的語序問題、文質問題和詳簡問題。

二、“告誡派”論考

陳福康認為“五失本”指道安“認為不理想或不正確的五種譯法,而不是贊同這些譯法的”[5];韓廷杰認為道安“是要告誡時人:在翻譯佛經的時候……要慎之又慎,千萬不可草率行事”[6];《駢文精華》里寫到道安是要“警策譯家”[7];星云大師視“五失本”為“在譯經時應予避免誤蹈的五種情形”[8];馬祖毅認為“道安的意思是,翻譯梵文經典,有五種情況容易使譯文失去原來面目”[9];高查清、吳禮敬認為,道安擔心譯文由“失形”而致“失義”,提出“失本”以“警策”譯者[10]。

此派學者大多從道安對前人所譯佛典評注和所撰經序的文本上著手,論證道安反對“失本”:首先,道安在《大十二門經序》中評安世高譯文云“天竺古文,文通尚質”[11];在《道行經序》中,稱贊《道行品》的譯文“因本順旨,轉音如己,敬順圣言,了不加飾”,又言“鈔經刪削,所害必多。委本從圣,乃佛之至誡也”[12]。此兩點說明道安反對“刪削”。其次,《摩序》第三段的“涉茲五失本、三不易,譯胡為秦,詎可不慎乎!”和第五段的“唯懼失實”,正是告誡譯者要小心失本。第四段稱“叉羅”、“支謙”“斲鑿之巧者”,又用《詩》和《尚書》為例,說明他反對舍棄“質樸”而“刪令合今”。第三,從與“五失本”直接相關的兩篇經序中推斷出“五失本”是“警策”。一是《大品經序》,學者多引釋僧叡所言“執(zhí)筆之際,三惟亡師五失三不易之誨,則憂懼交懷,惕焉若厲。雖腹履薄臨深,未足喻也”,[13]認為這間接地表明了道安反對“五失本”。二是《僧伽羅剎集后記》(佚名),竺佛念在“筆受諸經時’說“常疑西域言繁質,謂此土好華,每存瑩飾,文句減其繁長”,而“安公深疾,窮??级?,務有典骨”[14]。這也證明道安痛恨對佛經原文的“瑩飾”。第四,從道安在譯場跟別人的討論中得出他不贊成“失本”?!俄@婆沙序》記載,趙政說:“昔來出經者,多嫌胡言方質”、“傳梵為秦,以不閑方言,求知辭趣耳,何嫌文質?文質是時,幸勿易之”,道安“深表贊同”。[15]《比丘大戒序》中記載道安“嫌其丁寧,文多反復”,令慧常“斥重去復”?;鄢UJ為此舉“大不宜”又舉本土《尚書》、《河圖》、《洛書》為例,言“與其巧便,寧守雅正”,希望“不刊削以從飾也”,道安同意了。[16]此外,道安所處的東晉南北朝駢文當?shù)?,文章重視用典、講究句調,照此譯經會“因辭害義”,導致佛經失去經旨,這和道安以“使流遁之徒歸向有本”為己任的初衷相悖。

三、“原則派”論考

曹明倫認為“五失本三不易”為顛倒譯文語序來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從語法上找到了理由,為譯文句子的分合從文體上找到了依據,并以“許其五失梵木,出此以外,毫不可差”為前提,規(guī)定了對原文內容刪裁的范圍和限度[17];呂徽指出:“簡單說來,有五種情況是不能與原本一致的”[18];王秉欽認為“失本”“指翻譯中對原文內容和形式的流失,是為了照顧梵漢兩種語言的不同而做的變通,目的在于使譯文符合漢語規(guī)范”[19];祝朝偉指出“五失本”是“對翻譯中的增刪作出了量的規(guī)定,對當時的佛經翻譯實踐是個很好的指導?!保?0]

“原則派”學者們多認為:第一,道安在《道行經序》中稱贊《放光》“斥重省刪,務今婉便”;在《合放光光贊略解序》中說《光贊》“考其所出,事事周密”、“言準天竺,事不加飾”,反映他贊同“失本”。第二,與趙政和慧常的討論雖然以道安在“文質”和“繁簡”問題上做出讓步、只堅持譯者“時改倒句”和“言倒時從順耳”結束,但這是道安的讓步。第三,《僧伽羅剎集后記》中寫道“許其五失胡本,出此之外,毫不可差”,表明“五失本”是指導原則。第四,《阿毘曇序》記載了道安堅持要譯者返工的事例。道安認為僧伽提婆和竺佛念歷時整六個月譯畢的《阿毘曇》譯文“頗雜義辭,龍蛇同淵,金短共肆”,“深謂不可,遂令更出”,結果譯者“夙夜匪懈”,“損可損者四卷焉”,[21]說明道安贊成“削刪”。另外,道安主持的大規(guī)模譯場亟需相對統(tǒng)一的、有普遍性的翻譯標準以防譯本參差不齊。

四、“五失本”義考

道安對“一失本”做法明確。在與趙政和慧常的討論后即使在別的方面同意了他們的觀點,在語序問題上還是選擇了“失本”,“不令有損言游字,時改倒句”、“唯有言例,時從順耳?!彼宄@是翻譯的底線,不失本不足以成為翻譯。保留倒裝語序雖說可以不失經文“原本”,但必造成譯文不合漢語語法習慣,讓讀者不知所云;按漢語習慣改為順裝語序,便能保證譯文符合語法習慣、文通字順,讀者能夠看懂讀通。若道安不允許“一失本”,他就該主張保留胡語的倒裝語序。汪東萍把東漢安世高譯的《人本欲生經》與道安譯場僧伽提婆譯的《人本欲生經》異譯本《中阿含經》卷二十四《大音經》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安世高譯本按照梵文語序,倒裝句太多,譯文難懂。道安在讀此譯本時也批注“句倒也,言從習有是苦也”?!洞笠艚洝纷g文基本采用順裝語序,文通字順。

“二失本”說的是文質問題?!拔摹敝感揎?,在翻譯中針對漢語行文好藻飾、簡約的特點,力求譯文接近漢語;“質”指敦樸,譯文不做刪略和巧飾而直譯。入長安之前(349-379),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評安世高的譯文“音近雅質,敦兮若樸,或變質從文,或因質不飾”。在《大十二門經序》中,他指出安世高的譯本“貴本不飾”,但同時強調譯文太“質”,讓人“倉卒尋之,時有不達”。可見他并未堅持譯文從質或從文,只要“審得厥旨”即可。襄陽時期(365-379),道安先得到朔佛譯的《道行品》,后得到無叉羅、竺叔蘭譯的《放光品》,對比這兩個譯本寫了《道行經序》。他評論朔佛的譯文“了不加飾”,但“經既抄撮”,再加上“音殊俗異,譯人口傳,自非三達”,就很難“得本緣故”;他贊賞無叉羅、竺叔蘭的譯本“斥重省刪”卻又稱其“婉便”,認為“傳譯如是,難為繼矣”。難道他是自相矛盾嗎?非也?!俺椤敝饕肝谋緝热?,因為道安認為《道行品》翻譯時內容被大量刪節(jié),破壞了佛經的完整性,而“斥重省刪”主要指語言形式。所以,“抄經刪削,所害必多”并非指語言偏文麗簡約而是批評內容削刪無度。因此,不能據此評判道安對“削刪”是反對態(tài)度。太元元年(376年),道安又得竺法護譯的《光贊》,和之前竺叔蘭《放光》譯本進行對比,寫了《合放光光贊略解序》。他說《放光》“言少事約”、“煥然易觀”但是“從約必有所遺”,是稱贊譯文易于理解的同時批評其有所遺漏,適合一般讀者;他說《光贊》“言準天竺,事不加飾”,但“悉則悉矣,而辭質勝文也”、“不顯灼”,是說譯文雖保持了原文的文體特征,可有違時人閱讀習慣導致影響意義的傳譯,適合佛經研究者閱讀。由此看出,道安對譯本的“文”和“質”分析辯證、評價客觀,主張根據讀者層次選擇文、質,提倡融合兩派優(yōu)點。所以簡單地說道安反對或贊成“改質從文”不妥。

“三失本、四失本、五失本”均談詳簡問題。道安之前,佛典漢譯對原文可以刪什么、刪多少都無標準。道安在《比丘大戒序》和《阿毘曇序》中分別探討了佛典中“律”和“論”類文體的翻譯?!栋硶倚颉分杏涊d,譯者尊道安令刪減使定稿比初稿少了四卷。道安意識到對不同文體應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翻譯“律”類文體反對刪繁從簡,翻譯“論”類文體則主張刪繁就簡。《摩序》在實踐上就是節(jié)抄,需要刪削省并。

五、結語

對翻譯思想的研究,要盡量回溯和構建它所產生和存在的歷史語境,動態(tài)地、關聯(lián)地考察它與其他翻譯思想之間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流變。道安心中的“本”可以指最原本、最本真的佛學思想,在實踐中又具體化為經本。他寄希通過搜集、研究、注釋、翻譯,傳播和弘揚正法。若說道安反對“失本”,梵漢語言差異和翻譯本質屬性決定了沒有“一失本”就沒有佛經的傳譯;若說他贊成“失本”,道安卻不主張刪削無度,也不贊成硬譯和死譯。道安綜合考慮“案本”和“傳眾”,實現(xiàn)譯經和“宣法”的結合,實現(xiàn)傳播文化的根本目的。“五失本”就體現(xiàn)了“語言轉換”和“文化傳播”間的協(xié)調。

猜你喜歡
文質佛經語序
描寫生動 文質俱佳
美麗的佛經故事
論王充的公文批評思想
“賦跡賦心說”探源
淺談儒家哲學思想在書法藝術中的體現(xiàn)
推銷有方
推銷有方
吴旗县| 梁山县| 湖南省| 连州市| 肃宁县| 思茅市| 双江| 治县。| 密云县| 都昌县| 宁蒗| 宝应县| 苍梧县| 巫山县| 平安县| 军事| 阿克陶县| 徐水县| 娄烦县| 海晏县| 龙川县| 宜春市| 沁水县| 格尔木市| 绵阳市| 顺平县| 文昌市| 友谊县| 那曲县| 永吉县| 萨迦县| 和龙市| 富民县| 长阳| 梨树县| 上高县| 武城县| 阳朔县| 福安市| 高邑县| 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