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鴿
遺囑信托制度在我國大陸仍屬于未被廣泛認知和適用的新領域,但因其獨有的優(yōu)勢和靈活性被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移植并接受。我國香港地區(qū)也有如梅艷芳、沈殿霞等人士,通過遺囑信托的方式管理其身后財產。
遺囑信托可謂信托制度在設立方式上的延伸,同時也與繼承制度相關聯(lián)。對遺囑信托相關內容的把握,需從其淵源、變遷和理論構造方面進行探討。
遺囑信托制度是在信托制度的基礎上,以遺囑方式設立的特殊形式的信托。而關于信托制度的起源,目前存在三種觀點:羅馬法的遺贈說、英國用益制度說、薩爾曼共同起源說。
羅馬法中的遺產信托,是與遺囑信托十分相似的概念。遺產信托是指“遺囑人以遺產的全部、一部或特定物委托其繼承人(即受托人),在他死后移轉于指定的第三人(受益人)。”有的觀點認為現(xiàn)代信托制度淵源于羅馬法。古羅馬法中由于市民法關于遺囑的規(guī)定十分嚴苛,因而產生了遺產信托制度:有關規(guī)定的復雜性不僅表現(xiàn)為方式嚴格、手續(xù)麻煩,同時遺囑人、繼承人和受遺贈人也都需要具備相應遺囑能力和接受能力;基于此種制度事實,市民開始逐步采取遺產信托的做法,“由被繼承人將其遺產的全部、一部或特定物,委托受托人在他死后移轉給他所指定的受益人”①周枏.羅馬法原論: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637.,以此實現(xiàn)規(guī)避市民法嚴苛規(guī)定的效果。
蓋尤斯認為,遺產信托的產生,是當時在羅馬施行的異邦人的繼承制度。因為在當時的羅馬法規(guī)定下,異邦人通常沒有財產權,也便沒有遺囑能力,于是便指定一個市民為其繼承人,并托付其在他死后,將自己的遺產轉交給指定的第三人。遺產信托起初并沒有被規(guī)定于市民法,也不具備法律效力,而完全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依靠受托人的信譽來履行轉移遺產這一義務。直至奧古斯都時,才開始授權執(zhí)政官明確受托人具有信托的履行義務。
羅馬法時期市民法中僅規(guī)定了遺贈制度,遺產信托則是民間逐漸形成并經元老院改革發(fā)展而來,雖然其與后來的遺囑信托制度的基本構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性質上更接近于附義務的遺贈。
目前學界的通說觀點認為,現(xiàn)代信托起源于英國的用益(Use),即產生于11—13世紀的英國,建立在習慣法上的一種制度。其最初是源于出征的士兵為保障自己妻兒或兄弟姐妹的利益,將自己的土地臨時性委托給他人進行管理,隨后發(fā)展為規(guī)避賦稅、防止國王沒收自己的土地。
英國大約從15世紀起,在有人受托為受益人的利益而擁有地產權的情況下,大法官承認受益人具有某種普通法上沒有的衡平權利。而為了防止因這類衡平權利的發(fā)展而使受益人對王室所承擔的封建義務的減損,1535年亨利八世的《地產收益權法》中規(guī)定確認了上述情況下受益人也具有普通法上的權利和義務。雖然這一法律并沒能阻止收益權在土地法領域的繼續(xù)發(fā)展,但是這項權利在以后逐漸形成了信托財產制②沈宗靈.比較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這種觀點主要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和日本法學界具有一定影響。薩爾曼共同起源說指的是作為日耳曼法上的遺囑執(zhí)行制度的薩爾曼制度與習慣法的有機融合。而薩爾曼一詞,源于薩里克法典,該法典規(guī)定被繼承人死亡后而無繼承人存在時,遺產便歸國王所有。在此前提下,薩爾曼作為一種規(guī)避措施,逐漸得到了廣泛運用。③葛俏.我國我國繼承法遺囑信托制度構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2.
遺囑繼承與信托制度兩者雖然是緊密聯(lián)系,但是在世界范圍內尚未對遺囑信托作出明確的定義。從美國、英國、日本等信托發(fā)展比較先進的一些國家的實際做法來看,遺囑信托僅是信托設立的方式之一。
遺囑信托由于存在繼承法與信托法兩個法域的交叉,故此遺囑信托本身是擁有對遺囑處分的特點,同時也擁有信托的特點。對遺囑的處分通常是指權利人通過遺囑的方式處分自己的財產,其中包含遺贈、繼承、遺囑信托等。于此可知道遺囑信托業(yè)應當受到繼承法中有關遺囑規(guī)定的約束,使權利人在法律規(guī)范的框架下行使權利。同理,遺囑信托也應當受到《信托法》的約束。當遺囑與信托兩者結合的情況下,遺囑信托便能保證權利人能夠最大限度地行使權利。
當代在英美法系國家流行的遺囑信托制度,也逐步被大陸法系國家所接受。究其原因,便是遺囑信托制度能夠使委托人憑借意志自由來規(guī)劃和管理財產。
遺囑信托中受托人義務是指受托人根據信托法或是遺囑內容的規(guī)定所應承擔的義務。受托人對其所管理的財產有權進行處分,受托人的行為是與委托人的財產安全緊密聯(lián)系的。故此,為了保障信托的利益,通過義務來對受托人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是尤為重要的。
1.忠實義務
忠實義務是受托人的最基礎性的義務,也是受托人其他權利義務產生的基石。在英國,信托行為出現(xiàn)的早期,大多數(shù)都是個人信托,委托人是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而立下遺囑規(guī)定受托人能夠發(fā)揮自己在經營管理方面的能力來管理信托財產。
我國《信托法》中第26條、第28條規(guī)定了受托人的忠實義務①我國《信托法》第26條規(guī)定,受托人除依照本法規(guī)定取得報酬外,不得利用信托財產為自己謀取利益。受托人違反前款規(guī)定,利用信托財產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所得利益歸入信托財產。第28條規(guī)定,受托人不得將其固有財產與信托財產進行交易或者將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財產進行相互交易,但信托文件另有規(guī)定或者經委托人或者受益人同意,并以公平的市場價格進行交易的除外。受托人違反前款規(guī)定,造成信托財產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25條第2款規(guī)定:“受托人管理信托財產,必須恪盡職守,履行誠實、信用、謹慎、有效管理的義務?!边@里所稱的“誠實、信用”就是要求受托人在處理信托事務時所應盡到忠實義務。
2.謹慎義務
遺囑信托中,謹慎義務多指受托人在處理信托相關事務時,在根據信托文件的基礎上,做到兢兢業(yè)業(yè)、嚴格管控,竭盡所能地保障委托人的利益。
在英美法系國家中,謹慎義務又稱注意義務,要求受托人必須在處理信托事務過程中采取合理的謹慎。受托人行為是否符合謹慎的標準,是確定其責任的依據。對于普通受托人,英國法院一般認為受托人的謹慎標準是,他應當像一個謹慎的普通的商人處理自身事物一樣處理信托的各項事務。19世紀末期的一系列判例制定了衡量受托人經營管理能力的標準,即“普通的謹慎商人”。這里的參照人物是一個謹慎的商人而非一個謹慎的農夫,并且這種標準一般適用無償信托,也就是受托人不收取報酬的非專業(yè)人員。到了20世紀,英國實際上發(fā)展存在了三種受托人:(1)非專業(yè)人員,不收費的“世交”型受托人;(2)收費的、通常具有專業(yè)資格的受托人,如會計師、律師等;(3)法人受托人,如銀行信托部或保險公司等。對于后兩類專業(yè)受托人,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他們的謹慎標準應當是其所處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應當具備的業(yè)務素質和謹慎要求②張璐.英國遺囑信托制度法律問題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依照文件處理信托事務義務
在信托關系中,受托人接受信托后應對信托事務進行處理,要實現(xiàn)委托人的信托目的,保障收益人的信托利益,就必要通過信托事務處理這一手段。處理信托事務是受托人基本義務之一,但受托人處理事務時必須依照信托文件進行,不得超越文件所允許的限度。
4.分別管理義務
分別管理義務,是指受托人應當把個人固有財產與信托財產有區(qū)別并且相互獨立地處理。信托財產是具有獨立性的,受托人只是財產的管理人,對信托財產并沒有所有權,所以信托財產與受托人財產有著本質區(qū)別,應予分別管理。如果把兩種財產混同,則會影響信托財產獨立性,進而影響受益人利益。
在此,引入美國華盛頓州最高法院1983年的判例加以說明:
Allard v.Pacific National Bank
99 Wash.2d 394,663P.2d 104(1983)——Supreme Court of Washington
Description:
Plaintiffs Freeman Allard and Evelyn Orkney are beneficiaries of trusts established by their parents,J.T.and Georgiana Stone.Defendant Pacific National Bank (Pacific Bank)is the trustee of the Stone trusts.Plaintiffs appeala King County Superior Court decision dismissing theiraction against Pacific Bank for breach of its fiduciary duties as trustee of the Stone trusts.Plaintiffs also appeal the decision of the court denying their demand for a jury trial,refusing to allow their expert testimony regarding ordinary standards of trust administration,and awarding attorney fees and costs to Pacific Bank.
事實概要:
原告A和B的父母設定了把被告C銀行作為受托人的信托,將其財產交由C銀行代管,A和B為這一信托的終身權益受益者(life interestbeneficiaries)。信托內容約定受托者在A和B任何一方死亡的情況下,把已故受益者的權益支付給其孩子,當死亡受益者的孩子全部都到21歲的時候將信托的本錢平均分給孩子們。信托中同時寫明,受托者對于信托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管理、改良、出售、租賃、設定轉讓抵押、設定抵押權、設定負擔或者是進行交換的完全的權限。
本案中的信托財產是在1978年時某地僅具有單純不動產權的一塊土地,但該土地在1952年和D銀行締結的租賃契約被設定有99年的租借權,租借人還被賦予了有租借權的優(yōu)先購買權(right of first refusal to purchase)。1977年,D銀行將權利轉讓給S消費者信用公會,該工會向受托人C銀行提出以14萬美元買下租借權。對此,受托銀行在沒有提前告知受益者A和B的情況下,表示20萬美元以下不賣,于是該公會重新報出20萬買價,致雙方買賣成立。本案就受托銀行出售信托財產時沒有提前告知受益人,以及受托人在出售信托財產前沒有讓第三者對財產進行估價的情形是否違反了忠實義務展開爭論。原告認為此情形有違受托人忠實義務,遂提起損害賠償請求,但一審法院駁回其請求,原告進行了上訴。
華盛頓最高法院對本案爭論點,作出如下說理和判決:
法官對該案中情形是否違反忠實義務,首先從受托者注意義務的程度進行說明,即“注意”應達到何種程度。法官認為,本案信托證書中使用了與RCW30.24.020規(guī)定的“慎重投資者的注意標準”(prudent investor standard of care)幾近同一的語言規(guī)定了受托者的注意義務的程度,該法律中也規(guī)定了受托者被要求的注意義務,應根據各信托證書中的條款,所以受托銀行應被賦予高度注意義務。
其次,對C銀行在信托財產出售時是否負有提前通知受益者的義務,法官并不認可銀行所主張的觀點,即因其負有對公會出售信托財產的義務(公會由于權利移轉具有優(yōu)先購買權),并且根據信托證書的約定,受托者對信托財產的出售有完全權限,所以無需提前告知受益者。但在法院以往的判決中,曾有關于受托者的忠實義務包括“把所有對受益者保護自己權利有用的事實傳達給受益者的責任”①藤倉皓一郎,等.英美判例百選[M].段匡,楊永莊,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92.的表述。這意味著受托者通常需要向受益者提出定期報告書,向其報告信托財產的交易情況,并且在面對有重大影響的特別交易時,必須向受益者報告。本案中,唯一信托財產的交易,可視為對受益者具有重大影響,而C銀行未予及時告知,可謂是對忠實義務的違反。
最后,法官在判決中認為,比照其他州法院有關判例,受托者被要求盡量以最高價格出售受托財產。而本案中受托銀行既沒有找第三方對財產進行估價,也沒有進行市場調查以了解買方接受價,這樣在對信托財產沒有努力提出最高價格的情況下,銀行違反了“作為賢明管理者的忠實義務”①藤倉皓一郎,等.英美判例百選[M].段匡,楊永莊,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93.。
綜上不難看出,本案主要圍繞受托人對受益人負有的必須處于信任關系、完全為了其利益采取行動的忠實義務(duty of loyalty)。而受托人在實行信托時,負有衡平法院發(fā)展起來的各項義務,包括自己實行義務、分別管理義務、注意義務、提供信息的義務等。
受益者有要求時,受托人有義務對信托財產的現(xiàn)狀提供完整正確的信息。對于一般信息而言,受益人沒有提出要求的,受托人可以不主動提供。但是,有關受益人重大權益,對受益權有重大影響的事實、受益者為了保障自身利益有必要知道的事實,即使受益人沒有提出,受托人也要負擔通知義務。本案中,信息的提供也被視為忠實義務之一。而對于專一地考慮受益者利益的程度問題,本判例中認為,專業(yè)信托機構根據部門內部估價得出的售價,不足以達到擔負忠實義務的程度,而必須委托外部估計,或是進行市場調查。僅憑部門內部估計即得出售價,不免有低價出售,至少沒有為爭取受益人最大權益付出足夠努力之嫌。
美國的信托制度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更具有商事信托特質的制度,隨著經濟迅速發(fā)展,政府政策及判例法對受托人的權利從限制到逐漸放寬,對信托財產也更偏重增值和收益。在遺囑信托中,委托人通過設立遺囑的方式將財產交由信托受托人代為管理,既實現(xiàn)了財產管理、增值,也為規(guī)避高額繁復的各類遺產稅提供了合法有效的途徑,還在特定種類的遺囑信托中能夠安排、保障受益人的基本生活開支。
我國遺囑信托在立法上雖略有涉及,但相關規(guī)定不夠詳盡,相應司法實踐和信托制度、機構、人員也不夠規(guī)整。加之我國歷史上沒有像英國的雙重性司法系統(tǒng),以往經濟不夠繁榮,社會成員個人財產不富余,觀念上對遺產的傳承沒有代管、投資的傳統(tǒng),繼受國外遺囑信托的基礎略有不同。盡管如此,隨著中國經濟發(fā)展,社會多數(shù)成員個人財富盈余逐年增加,投資觀念逐步強化,現(xiàn)有信托和繼承的有關立法不能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及早完善相關制度已有必要。
結合信托制度在英國的產生、發(fā)展和在美國的繼受、多樣態(tài)發(fā)展歷程來看,我國設立信托制度的各方面基礎逐步形成:經濟發(fā)展日漸加速,社會財富盈余,理財觀念轉化等都為信托制度在我國的繼受提供了基礎條件。同時,信托制度在我國的設立傳統(tǒng)雖然與英美等國有所差異,但除去傳統(tǒng)的差異,也在近些年有了現(xiàn)實的社會性需求,遺囑信托在我國為實現(xiàn)規(guī)避遺產稅的功能也不無可能。當前我國《信托法》和《繼承法》中關于遺囑信托制度的規(guī)定還十分抽象,規(guī)定本身有沖突點尚未解決,更不必說實踐中難以適用情況。因而,比照美國19世紀以來信托法發(fā)展過程,我國當前的法律規(guī)定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實際需要。沒有配套的具體制度或配套制度相對滯后的情況下,需要完善當前的法律法規(guī)甚至設立新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以滿足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需。
關于遺囑信托制度的歷史淵源雖有不同觀點,但本質上而言,都是與現(xiàn)代遺囑信托具有一定關聯(lián)性又有所區(qū)別的制度。遺囑信托從產生之初所具有的規(guī)避功能,至今仍有現(xiàn)實價值,并在制度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信托財產增值的金融理財?shù)榷鄻踊δ堋?/p>
在遺囑信托法律關系中,受托人掌握著信托財產,關涉委托人意志的達成和受托人利益的實現(xiàn),因而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同時也因其核心地位和實際掌控信托財產的事實,決定了受托人應具有各項事務性、管理性等義務,其中包括最為根本的忠實義務,也包括了主要的謹慎義務。
于我國當前現(xiàn)狀而言,遺囑信托具有現(xiàn)實社會需要及未來發(fā)展的潛勢,但當前立法較為簡單、抽象,不夠具體且難以適用,不利于信托制度的發(fā)展,相關配套制度及實際適用時的具體政策、救濟措施都有待針對性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