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禮
不知何時起,教師被比喻為“蠟燭”。人們贊美教師像蠟燭一樣具有獻身精神,“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教師們也樂于用“蠟燭”來自喻,不過,又多了一絲悲情——“蠟炬成灰淚始干”。其實,認真想想,將教師比作“蠟燭”有諸多不妥。
將教師比作“蠟燭”,忽略了教師的終身學習。在舊的觀念里,教師只要從某一級學校畢業(yè),學習生活也就隨之結束,伴隨他的將是一生的教學生涯。在這種社會狀態(tài)下,教師就如同蠟燭一樣,走出校門,就是一個完整的產(chǎn)品。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一點地消耗自己,直到消失。當代社會倡導“終身教育”,每一個人都要根據(jù)社會和學科的發(fā)展,不斷充實自己。因此,教師不再是“蠟燭”,而應該是“油燈”或“電燈”,不斷充實與添加新燃料,不斷發(fā)射出更多更強烈的光來。
將教師比作“蠟燭”,忽略了教師的精神創(chuàng)造?!跋灎T”的特性是在燃燒中消失。這種照亮別人而犧牲自己的過程,作為一種獻身精神,固然可敬。但是,教師作為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在照亮別人的同時,還應該不斷地研究和創(chuàng)作,他們的經(jīng)驗、研究論文和著作,應該在他們的物質形體結束后,依然存在,并對后人產(chǎn)生影響??鬃右呀?jīng)去世2000多年了,《論語》依然是人們研習的精神財富;蘇霍姆林斯基英年早逝,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影響著世界不同地區(qū)的教育工作者等事例便是最好的說明。
將教師比作“蠟燭”,忽略了教師的教育理性?!跋灎T”的使命是照亮別人,但是,何時點燃?照亮何人?對于“蠟燭”來說,卻完全是被動的。作為教師,更應該理性地認識到,將有限的光亮照在什么地方最有價值,什么時候給別人以“照亮”最為科學和高效。科學地照亮別人,是教育特性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最后要說的是,教師是有著七情六欲的人,他們需要人之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我們不能只讓他們坐冷板凳,不尊重其勞動和人格,而一味地要求教師像蠟燭一樣的奉獻。好教育是尊重出來的,好教師更是尊重出來的。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