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軍
最早讀到徐蕪城(徐滬生),是通過“副本制作”的小集子《一個青年的肖像》(編輯魯毅),大約只有五六十頁,立刻他就成了我心中當(dāng)代漢語詩歌十多位第一流詩人中的一員。后來,上海三聯(lián)推出了他十年自選集,書名還是《一個青年的肖像》,我也有機會更系統(tǒng)地閱讀他的詩。風(fēng)格仍然極為鮮明,卻和一開始那個小集子不太一樣了。對比兩者,能看出魯毅作為編輯真的很厲害,他敏銳抓住了徐蕪城詩中最具現(xiàn)實感、最客觀、最明晰的一批詩,雖然只有幾十首,卻一下呈現(xiàn)出一種非常有力的面貌。而徐蕪城自己編的這本詩集,更能體現(xiàn)他自己的真實形象——那種在他身上非常主觀、強烈有時甚至稍顯怪誕的東西愈加凸顯了出來——這對他來說是無法回避的。也正是在這些詩中,我看到了詩歌作為他精神生活的深深印記。
他的這個精神生活的“過程”,更側(cè)重問題,本身是邏輯謹嚴、內(nèi)容清晰完整的,是即時感受與嚴密思考的結(jié)合,兼具熾烈與冷靜
要說詩歌作為精神生活,本身并沒什么特別,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生活的方式。對徐蕪城這樣一位不事聲張的詩人,寫詩當(dāng)然是他生活中最好的那部分,是有力的精神生活。但在這里,我想強調(diào)的是另一重涵義:他把自己精神生活的內(nèi)容,即平日里的思考、想象甚至閃念等等都直接寫到了詩中,他對人世的觀察,即他寫現(xiàn)實的部分,也因為心靈的投注有著強烈的精神烙印??梢哉f,精神生活貫穿了他詩的始終。這很驚人,雖然自現(xiàn)代藝術(shù)勃興以來,自我和個性空前凸顯,個人意識早已成為了詩中主流,但他這樣大規(guī)模將自己嚴肅的精神生活最細微的“過程”呈現(xiàn)出來還是非常罕見。和許多人都寫的偏重感受和情緒的“自我”不同,也區(qū)別于即興的跟隨思維的寫作,他的這個精神生活的“過程”,更側(cè)重問題,本身是邏輯謹嚴、內(nèi)容清晰完整的,是即時感受與嚴密思考的結(jié)合,兼具熾烈與冷靜。我們都知道,過程本身會發(fā)展成形式——平常所思所想過于散亂,要想令其獲得詩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性,需要強大的形式凝聚力。因此對他來說,精神生活既是內(nèi)容,又是形式,他的句子和節(jié)奏常常直接就反映內(nèi)心的熱烈。這首《啟示》,記錄了他如何一步步把個人精神活動轉(zhuǎn)化成詩:
那是多年以前的一個中午,
我和一個朋友在咖啡館喝完茶,在街口分手,
突然間,我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時間的激流,
周圍人來人往,幻象一般,出現(xiàn),消失,
我沿著街道往前走,這座城市顯得如此神秘
……
開頭兩句是個非常普通的日常場景,一天中午,“我”和朋友小聚后分手。語調(diào)自然樸素,沒一點隔膜,讀者可輕松進入其中。第三句開始突然轉(zhuǎn)向,“我”置身的還是同一個世界,卻有一些奇異的變化開始發(fā)生。周圍人幻象一般出現(xiàn)、消失,城市顯得神秘,感到這神秘的人,正處在他生命意識的猛然覺醒:
人生不再是用上午、下午、白天、黑夜來計算,
而是由一個瞬間、又一個瞬間連接而成,
我的手指觸到自己的掌心,
幾乎像是將自己從夢中驚醒,
我感到我的十個腳趾踩著地面,
“內(nèi)在感官的火花”在我的鞋子里四濺,
我變成了一個擁有敏銳感官的幽靈……
詩人像漫威英雄浩克一樣,迎來了變身時刻。他的超能力便是非凡的感受力,讓他能看到現(xiàn)實深處。在新的感受力中,時間是變形的,這也是徐蕪城常用的一個手法,通過拉長縮短時間,及長與短的代換,造成奇異的陌生感。乍一看,這不符合常理啊,轉(zhuǎn)念一想,多真實!大使館門口的警衛(wèi),一個我們每天都能在身邊見到的角色,立刻被他活躍的思維辨認出了習(xí)以為常中的不合理:
一個英俊的青年怎能忍受這樣的生活?
一動不動地站著,時間在他周圍嘩嘩流逝,
一去不返——永遠!
每個人不都該有光彩的一生,做自己喜歡的事嗎?可一個英俊的青年,只是這么站著,日復(fù)一日任時間流逝。想一想,是不是“恐怖萬分”?前面的時間變形充分發(fā)揮了作用,讓其處境一下子顯出了荒誕——既然人生由一個瞬間和又一個瞬間連接而成,那這份無聊工作,也包含了這樣無數(shù)個瞬間,每個瞬間都是可以被感覺,又充滿感覺的,就這樣被毫無意義地空耗了。再順著他思路,把警衛(wèi)站立的時間拉長呢?站一會兒可以忍受,站十年呢?被縮短的時間反過來顯出了拉長的效果。
詳細分析這樣的細節(jié),就是試圖還原他在這樣的時刻,掃描儀一樣檢查著現(xiàn)實的感受力和探測儀般捕捉著生動細節(jié)的活躍頭腦。跟著這詩的推進,是不是明顯感到了詩人的意識在流動?他寫下了精神生活的此刻。接下來,他并沒有在街景啊警衛(wèi)啊這些上面過多拘泥,因為這些雖然包含感受,導(dǎo)出來的結(jié)論,卻傾向于前面談到的那種公共認識,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談?wù)摰拿嫦虼蟊姷囊娊?。停留在公共認識層面,對詩來說是不夠的,詩意來自于真正的情感傾注和最切身的經(jīng)驗。正是獨有的經(jīng)驗把藝術(shù)與大眾見解區(qū)別開來,它構(gòu)成一個藝術(shù)家藝術(shù)語言的獨特性,是藝術(shù)中最動人的那部分。這詩從一開始就是從“我”開始的,這時,“我回到我的房間,拿起筆”。回到房間即回到自身,拿筆意味著從日?,嵭蓟氐絺€人精神生活。他開始反省自己,有對過去的不滿意,也有對寫作的自我體認。他立志重新開始——這有點像日記中的自言自語,“我要像一個初學(xué)繪畫的小孩一樣,/從頭學(xué)習(xí)如何辨別色彩,如何勾勒線條”, “要重新開始,何其痛苦,何其艱難!”最后發(fā)展到這個氣勢昂揚的收尾:
這就是我的第一次覺悟,
從此,我沉浸于觀察和內(nèi)省,
學(xué)習(xí)歷代大師的不朽巨作,
我從未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始終煥發(fā)著年輕的 生命,
我從未發(fā)現(xiàn),在大師們的筆下活躍著的東西,
同樣活躍在我的心里!
詳細分析這樣的細節(jié),就是試圖還原他在這樣的時刻,掃描儀一樣檢查著現(xiàn)實的感受力和探測儀般捕捉著生動細節(jié)的活躍頭腦
第一部分就這樣在一個類似古典頌歌的氛圍中結(jié)束了。其中的雙重啟示非常震撼,其一是寫作信念的堅定,其二是寫作觀念的領(lǐng)悟。詩中呈現(xiàn)出來的過程,既有感受動作,也有感受內(nèi)容,都是非常明確的精神生活。一些細微的地方充滿了發(fā)現(xiàn)。
第二部分,這種精神感受繼續(xù)推進,他回到家鄉(xiāng),所見之“景”與內(nèi)心活動之“情”交融,他不厭其煩,寫到一百多行也沒有著急,而是耐心描繪著水杉的枝條、廢棄的石灰廠、小鎮(zhèn)的街道……如同說給自己聽,和自己對話。這樣,第二個啟示自然而然涌現(xiàn),就像是對其耐心的一個回報,在對家鄉(xiāng)的重新審視中,詩人獲得了一種新的視力——能重新看待現(xiàn)有一切的視力。伴隨而來是精神上的重生:
仿佛第一次看到了你本來的樣子
我長久地扶著橋頭的欄桿,
仿佛永遠也看不厭這開闊的河面,
世上再沒有第二個地方像你如此光彩熠熠。
普通的破敗鄉(xiāng)村景象,在他的純粹、誠摯而強烈的精神活動中,煥發(fā)出熠熠的光彩。啟示的獲得,是他精神蛻變的心路歷程,太強烈,太真實了。他讓我們置身于這樣的精神生活圖景中,靠具體、精微的過程,讓我們參與進去——抽象的精神活動具有了可感知的屬性,于是,他的精神活動同樣在我們身上發(fā)生了影響,詩歌就這樣實現(xiàn)了從詩人意識到讀者感受的轉(zhuǎn)化。被震動之余,我們甚至沒意識到,這一切怎么就不知不覺地發(fā)生了。
但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種力量。他真的是在瑣屑、卑微甚至厭惡中,寫出了一種崇高的感受。
才可以透過連成一片的綠色樹冠,
看見悠閑得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劃船者
出現(xiàn)于集市隔壁的湖面。
從一個站著的警衛(wèi)身上寫出最強烈的生存感受,從一處河面寫出世界的波瀾壯闊……在《啟示》中,最突出的就是伴隨他的精神生活,一些平常的時刻被抓住了,變成了特別的時刻。他的敏銳,來自我們在他筆下每件事物上都能感受到的對世界真正的驚奇。對詩人來說,驚奇意味著發(fā)現(xiàn)能力,以個人精神生活賦予事物以個性。寫作的過程,很多時候就是把這驚奇定格給我們看的過程。在《電影院》一詩中,他從一個不能再普通的場景中抓住了最突出的矛盾點:
從櫥窗里的大幅海報可以看出,
在這塵土飛揚的路邊,在這丑陋的電影院內(nèi)部,
此時此刻,正在放映著一部出色的電影。
在他平庸乏味的生活咫尺之外,
別人的頭頂,卻變幻著一些奇特的云。
仿佛馬路邊那個滿臉骯臟、笑嘻嘻的白癡,
大腦里藏著一個他所看不到的
燦爛的白日夢。
這種從高處、低處兩方面來的強烈對比,將其處境徹底凸顯出來了,他看著海報的這個時刻變成了特別的時刻。一旦上升到特別的時刻,那就被賦予了普遍性,不再只是這一個人的處境了,而是對所有人的一個喚醒。徐蕪城這種往深處看的視力,讓他詩中現(xiàn)實顯得既奇異又神秘。這首《俯瞰下的公園》,體現(xiàn)得特別充分,來看看他的所見,和我們所見有什么不同:
只有行走云上的漫游之神,
從劃船者那神秘的角度看到的一切,
俯瞰者下到湖中,也無法獲得:
日光已經(jīng)偏離,樹影已經(jīng)移動,
水下的魚群已改變了位置。
那個倒退著慢跑的人,
一個不肯把臉轉(zhuǎn)過來的夢游者,
那些長椅和石凳,和風(fēng)一起,
從他的背后跑到他的兩側(cè)。
至于生活的主題——那些仿佛從海底
傳上來的
嘈雜的聲音,關(guān)上窗戶就可以使之減弱
甚至消失,
就像前天夜里的人和事,已遠隔
一天,一夜,又一個上午。
拉上這下午的窗簾,它們就退到了背景
后面,
和綠色樹冠下的鳥鳴與竊竊私語,
以及他人——那神秘的目光——
所看到的東西,連成了一片。
只有那位無所不知的漫游者,
才可以感知到它們的存在,
就像只有他知道你如何站在窗邊,
長久而出神地俯瞰著這近乎虛幻的公園。
一幅日常場景,基本是一個人窗口所見:集市、公園、湖面、街道。但看看,在他這是不是顯出了某種奇異?一邊是公園里悠閑的劃船者,一邊是熙攘集市,中間只隔一道綠蔭,我們?nèi)粼趫鼍爸校敲粗灰娖湟?,若從高處同時看到二者,也不一定能意識到并清晰指出這強烈的對比:它提示我們生活中寧靜與喧囂同在,就看你所處位置。然后劃船者和倒著跑步的人,本應(yīng)是被看到的形象,窗口所見那幅平面圖中一個點,在這變成了觀看者:日光、樹影、魚群,兩旁掠過的樹和石凳,通過他們呈現(xiàn)出來。這些細節(jié)看似互不聯(lián)系,但其實都是詩人精心抓取的。對于詩來說單單抓住特點肯定還是不夠的,還要把它提升上去——前者是詩人的直覺,后者接近詩人的技藝。這首詩,最精彩的正是里面視角的轉(zhuǎn)換,太厲害了,云上的漫游之神的視角,劃船者的視角,倒退著慢跑者的視角,不僅串聯(lián)起了整幅場景,還讓畫面變立體了。接著,窗戶出現(xiàn),把這些單獨出現(xiàn)的東西框在了一個畫框里,給出了“我”的視角,這就把前面這些統(tǒng)一了起來。第四節(jié)后兩句時間的加入,讓畫面變成了動態(tài)的,每個事物都不再是靜止的,而是在時間中流動。窗簾是一個隔斷:隔開了里面這視角和外面那個神秘的視角。從世界回歸自我,和眾人分隔的獨處時刻。這時,很明顯了,一個上帝的視角,看著人類的一切,一個自我,在后面看著上帝看的這一切。自我是上帝眼中一個微小的存在,一個分子,但這個上帝視角,其實就是他自己的視角,是他的精神生活和所見的結(jié)合:他想象了劃船者的視線,漫游者的視線。最后一句點出了這一切,一個長久而出神地看著這一切的詩人,以近似于視覺的游思,把這一切既真實又奇妙地再現(xiàn)了出來。
看,不是場景有多特別多奇異,是詩人從中看到了奇異。要是沒有他的驚奇帶來的獨特發(fā)現(xiàn),這些普通場景是不大會引起太多反應(yīng)的。也正是因為這種驚奇,他的觀察體現(xiàn)為一種極大的專注?!兑恢焕ハx》中,他對書桌上爬來爬去的小蟲子做了細致描寫,之后思考加入進去,生出更深層次疑問和感嘆,這令觀察有了精神凝聚力,所見之物都有了精神生活的投影。同樣精彩的例子是《水杉》,“水杉的葉子緊緊地貼在夜空上面/怎樣才可以在一顆種子深處/放進根須、年輪,以及/這精美的對稱的花紋?”第一句還是對樹的一個觀察,第二句馬上就此開始了沉思。事物中的謎團,對應(yīng)了存在的神秘。不是說某物象征什么,而是事物存在本身是意義所在,詩人的任務(wù)就是帶大家發(fā)現(xiàn)它。精神活動的加入,讓看似平常的事物和時刻,被聚焦、放大了,顯出奇特細節(jié),彼此間假設(shè)的關(guān)系也造成了戲劇效果。當(dāng)他描寫事物時,思維隨時進行著藝術(shù)的夸張和變形,《新》中,“一座新屋子頃刻間在廢墟上建成/新的地基,新的墻壁,新的屋頂和窗子,/夾竹桃一眨眼就長得又高又密,/葉子和花朵之間相互還很陌生”。普通場景被加速,快到什么程度呢?快到了葉子和花朵還相互陌生。太傳神了,本來只是一個常見現(xiàn)象,卻讓我們感到了新奇。下面這首寫于2008年的《暴雨》,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在其中精神活動比較隱秘、甘居幕后,被聚焦的事物更為客觀化,反而寫出了不動聲色又驚心動魄的感覺:
對面小飯店的女招待站在臨街的桌子前面長久地發(fā)呆,
好像這突如其來的暴雨讓她擺脫了抹布 和盤子,
大白天,一動不動地站著,仿佛一個女演員愣在舞臺邊,獨自想起自己的心事。
賣水果的圓臉小販坐在屋檐下翻看著偵探 故事,
腳邊的籮筐里還剩下十幾個艷紅的桃子,這一刻,它們不再是被廉價地買來賣去的東西。
一對瘦小的農(nóng)民夫婦,也許是不敢從旁邊的人群里
擠出一個更能避雨的位置,于是就一點點蹲到地上,
互相扶著,挨著,蜷縮到那把花傘里面,我看到那把小傘奇跡般地把他們從頭到腳全部蓋住。
比立體派畫家筆下的馬戲團還要迷幻,
那個夸夸其談的小丑簡直令人為之著迷,
要想看見他眼中的這扇彩窗,
我們需要具備通靈的發(fā)力,
我們需要征服他所看見的
窗外的整個世界。
十一行,三個句子,雨中所見,每一處都寫出了觸目驚心的東西。這是被定格的時刻,所有事物都在回到自我、自身,暴雨是這個回歸的激發(fā)力量。女招待(女演員)、桃子和那對夫妻在自我時刻的突兀,正是存在的突兀。詩人從沒個性的場景沒表情的形象中呼喚出了個性,特別是最后一把傘蓋住那對夫妻的場景,所有的殘酷、卑微、憐憫都寫了出來。
雖然他的詩風(fēng)格非常統(tǒng)一,還是有比較明顯的發(fā)展脈絡(luò)。我覺得2008年之后,他詩中的現(xiàn)實感是有所加強的。具體來說,是從個人的處境向所有人處境的提升。對寫作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即從自我向世界的擴展。在《CXL之死》中,他寫出現(xiàn)實的平庸一面。普遍的平庸是令人絕望的存在,人一旦沒有中和力量,就真的徹底絕望了?!犊衽娜恕肥菚r代典型病癥的寫照,冷漠偏執(zhí),暴怒瘋狂……還有一些詩中,比如那些和醫(yī)院有關(guān)的詩,他不惜借死亡和疾病,對渾渾噩噩無知無覺進行嘲諷。他對真相的追求讓他顯得有些過于嚴厲,在《晚餐》這樣的詩中,他的戲謔和嘲弄入木三分:
四個人就足以使得這狹小的房間
七行就寫出了一個浮夸的人,一個難以忍受的小聚場面??淇淦湔劦男〕螅环N不值得的虛假生活。這是個舞臺角色,講了生活如戲的本質(zhì)。對于這些可惡的平庸,他擺明了要做一個尖銳的批評者。他對美丑這樣的根本性價值取舍,有著非常耿直的態(tài)度。并且,盡管他的精神生活很強烈,卻不喜歡流露太多個人情感,不管寫人狀物,都有種高高在上的超脫和冷靜,前面我們也看到了,憐憫啊鄙夷啊這些都被他隱蔽起來了。他對詩意的過度引申、演繹,肯定是有保留的,他在乎的還是真實,靠真實來抵達意義。正是這一點,讓他把對世相的觀察,寫成了我們時代的畫像?!兑粋€青年的肖像》這首兩次出版詩集都用作書名的詩,最能說明這一點。
一個飽含熱情的青年,感受生命,感受世界,像詩人一樣敏感而熱烈?!霸谶@個生活美學(xué)家面前,/世界變成了一座無盡的畫廊,/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偶然,/都是一幅偉大的杰作,有著清晰可辨的獨特筆觸……”這算是一種美好的品質(zhì)吧,不管是不是有些不切實際??珊髞砟??在酒桌上見過他一次,“簡直無法理解神明的意志/在那個審美家的身體里,/居然冒出了一個輕浮而放蕩的靈魂,/當(dāng)年那個羞澀寡言的青年,/現(xiàn)在居然滿嘴猥褻的言辭。/我看到,當(dāng)年對平凡之物的贊美/變成了對崇高之物的嘲笑”,從最開始的感性激情,到后來墜入虛無,被生活吞噬,寫出了一個青年的成長與幻滅。青春的感性,需要理性和成熟心智的發(fā)展,不然就是一股純真卻沒有是非觀的力量,太過感傷自然脆弱。而心智的發(fā)展是充滿偶然和曲折的,持守極為艱難。美與丑,善與惡,正與負,在同一個人的成長中死死糾纏。詩人沒告訴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他通過真相來讓我們反省。人在世界上的觀念,決定他的生活。
細想一想,這寫的哪兒是一個人。身邊這樣人太多了,一個青年的肖像,有許多青年中年的影子。寫好一個人,也就寫出了一群人,如果真寫一群人,那些鮮明的東西反而可能出不來。他詩里這些形象,有點像契訶夫筆下的人物,寫活他們,就給整個時代中人畫了像。
要能記起他詩集開篇那首《迎賓曲》,會想起那有些陰郁、像個悲憤的先知的調(diào)子。他選這詩起首不是沒有理由的,它讓我想起了《惡之花》的開場詩,其中一些詞,“厭惡”、“厭世”、“死寂”等等,基本上預(yù)示了他在后面要做的,那就是指出生活中的惡、滑稽和平庸。為趨近真相,他毫不猶豫站在庸惡的對立面,這加重了他的批判氣質(zhì)。
詩人沒告訴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他通過真相來讓我們反省。人在世界上的觀念,決定他的生活
這種洞察力,還體現(xiàn)在他的心靈視覺。想象在他詩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僅作為題材,也作為發(fā)現(xiàn)手段。
我們知道,從某種程度上說,所有偉大的藝術(shù),都來自閃念。??思{動筆寫他最好的小說之一《八月之光》的時候,對具體故事情節(jié)沒任何概念,只是看到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懷孕的年輕女子,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閃念是創(chuàng)造力的開端。起始于閃念,發(fā)展成作品,這個過程,正是寫作的艱辛和樂趣。徐蕪城的一些詩,讓我想到博爾赫斯的幻想小說,來自頭腦中的閃念,而后將其精確地勾勒、建造出來。許多詩,都始于他某個奇異念頭:
現(xiàn)在,他可以進入人類、走獸和鳥類的靈魂,
進入那些四處飄蕩的游鬼的內(nèi)心。
——《靈魂洞察術(shù)》
我是一只輕于塵埃的蜉蝣,
全部的生活不過是
在湖面上勾出一個個轉(zhuǎn)瞬即逝的水點。
——《蜉蝣》
類似例子很多。非常直接,這些詩從第一句就扎入奇想之中,有點像被這念頭迷住了,迫不及待想深入進去看一看,到底能到什么地方。小丑、國王、蚯蚓、蜉蝣、魂靈,詩中遍布這些他想象出來的角色,有時是他自己參與其中,在《靈魂出竅》中:
一陣微風(fēng)先是弄亂了整個河面,
又使一排柳樹為之搖晃,
接著我發(fā)現(xiàn)自己飄到了空中,
稻田上方。
我留在原地的身體仿佛失去了重量,
斜躺在空氣里,仿佛被一只手輕輕托起,
又像是一位夏迦爾,在自畫像中,
掠過地面,快樂得無可言喻。
一只好心的布谷鳥幫了大忙,
借給我尖尖的嘴巴和有力的翅膀,
讓我飛到自己的身體旁邊,
把它叼到背風(fēng)的地方。
布谷鳥又施展法術(shù),
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咕,
讓我重新回到自己體內(nèi),
這虛弱的暈眩,多么幸福。
前兩句還在現(xiàn)實世界,第三句就切入到他的想象了。這個開頭,仍是一個閃念。這樣的閃念帶來什么呢?全新的視角。事物顯出和平時不一樣的奇異之處,像《兩只小豬》中,以豬的視角看世界,藍天上的白云是“飄著的大糞”,這樣的視角轉(zhuǎn)換中,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被重置了,這和時間變形一樣,關(guān)系的重置意味著在這世界上位置的調(diào)整,固定觀感就被打破了,新的理解生發(fā)出來??窟@些假想的視角,他可以任意切入他想寫的問題。走在路上那些奇異的念頭,睡前或者出神時的幻想,發(fā)生在他人或自己身上本來永遠不會發(fā)生的事——他把這些寫出來時,庸?,嵭嫉膶哟我幌伦泳捅煌黄屏恕M入到了生活隱蔽的深處,也就說出了我們身上某種從未說出的隱秘的真實。
在他這些神思,一種更為明顯的精神生活中,我們同樣看到,他的詩是明確跟隨著精神活動推進的。有人會說,不都是這樣嗎?想到什么,發(fā)展出一首詩。不,那很容易就把詩變簡單了。首先,閃念僅僅是個起點,它到藝術(shù)作品的距離,跟想在山上壘一道墻與真正把長城一磚一磚修筑起來的差別一樣大。《八月之光》開頭那個懷孕的女子,在鄉(xiāng)間小路上往前走,所要去的,是到陌生之地一次完全沒把握的尋找之旅,她知道的是一個假名字,打聽到的是個跟這假名發(fā)音接近的人……這過程要持續(xù)幾百頁,才達到最后的高潮。伊格爾頓在談想象時就說:閃念,和嚴肅的精神生活是不一樣的。他要說的恰恰是閃念事實上相對貧乏的問題。其次,想象如果沒有制約,會像急流一樣泛濫。想象當(dāng)然是每個人的天性,出神的時刻,白日夢,甚至真實的夢,它們絢爛卻隨意。從想象變?yōu)樵姼?,需要強有力的制約。而觀念,一個詩人對寫作的認識理解和寫作技藝才能帶來這樣的規(guī)制。在徐蕪城這,最扎實的就是想象展開的過程,不是通常在某些“現(xiàn)代詩”中見到的那樣,靠一個閃念帶動意象跳躍,發(fā)展出一首詩,而是把縝密的思維和嚴謹?shù)男问浇Y(jié)合了起來,專注、完整地再現(xiàn)整個過程,寫出想象的細節(jié),以思想駕馭脫韁野馬般的想象,看似任意馳騁,其實在探索、尋求,整個都指向一個明確的問題。這種思想凝聚讓他的想象發(fā)展成了伊格爾頓說的那種嚴肅的精神生活。
回到《靈魂出竅》,飄起來后,他并沒天馬行空,而是經(jīng)歷了一次短暫卻完整的歷險,在布谷鳥幫助下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體。最后:
這種思想凝聚讓他的想象發(fā)展成了伊格爾頓說的那種嚴肅的精神生活
復(fù)活的眼淚從眼底涌出,
又被眼珠的旋轉(zhuǎn)帶到眼眶邊緣,
然后,一排睫毛撲下來,
將它挑到上面。
不管單個作品,還是整體寫作,他的想象和現(xiàn)實是交融的。寫現(xiàn)實時因為有明顯的精神印記,具有想象的奇異和陌生,而寫想象的時候,因為他對細節(jié)的偏愛,又有現(xiàn)實的具體和清晰??催@幾行,多具體、生動的細節(jié)。結(jié)尾非常精彩:“現(xiàn)在,微風(fēng)再次吹過,/但已不能破壞這神圣的完整。”出竅的這一刻,讓他感受到神秘,這神秘讓他意識到生命的完整性。雖然只是一個短暫奇異的想象,卻已經(jīng)把我們從微風(fēng)吹亂的河面帶到了存在深處的領(lǐng)悟。
對當(dāng)代詩來說,好的細節(jié)永遠是最好的品質(zhì),因為它指向明晰?!豆卵唷分校谔焐巷w的燕子看到大熊星座狀的云,感到氣流掀起頸毛,這就像他潛入了描寫對象,借它在感受這一切,然后讓我們通過這樣的感受來接近他真正關(guān)注的問題。詩歌的體裁決定了它需要意猶未盡和隱含之意來擴展容量,直接談?wù)搯栴}缺少了詩的意蘊,也減少了詩的容量,就讓詩向散文跌落了。詩中有效的細節(jié)其實就是代替觀點的,細節(jié)越具體生動,觀點表達就越充分有效,也就不需要再直接說出來。事實寫好了,往往就有了最大的蘊含。在徐蕪城這,是把想象當(dāng)做事實來寫,有現(xiàn)實的根基,也有豐富的細節(jié),因而他的想象具有了事實的部分力量。
為更有效地進行精神探索,他還常把想象作為一種思想戲劇來考察,安排角色、劇情,推動發(fā)展,導(dǎo)向心中盤桓的疑問。不是想象的人物需要故事情節(jié),而是對問題的著迷讓他借這些角色推演結(jié)局。在《天使》系列組詩中,這種思想戲劇反復(fù)上演。一個天使,詩人設(shè)計出來的對話者,在想象的場景中與“我”交鋒。比如,《時間》中對易朽的凡胎和不朽的天使做了對比?!拔覀兪窃诠餐冗^一個星光閃閃的漫漫長夜,/或者,一個朝霞噴薄的燦爛黎明。/對他不起作用的時間,/卻使我走向衰老。”這比直接談?wù)摃r間和生命易朽來得巧妙。這種思想戲劇中,角色都是為思想服務(wù)的,想象的好處在于他擁有絕對的控制力和支配力,可以任意設(shè)置,有時設(shè)想不同角色,比如《和解》,有時是事物間彼此的交談,比如《放大》,還有非常精彩的組詩《對沉默者的十一種勸諭》,充滿了辯解和探討。現(xiàn)世與遁世、享樂與節(jié)制、喧囂與平靜、驕傲與謙卑、言說與沉默……對立之物內(nèi)在的辯證法,提煉出了生活的真理:
你難道沒有看到,現(xiàn)在,
你的沉默已發(fā)出了太大的響聲?
你已經(jīng)成為無聊之徒閑談的話題。
只有保留適當(dāng)?shù)难赞o,
才能做到絕對靜寂。
這就像他潛入了描寫對象,借它在感受這一切,然后讓我們通過這樣的感受來接近他真正關(guān)注的問題
強有力的精神注目,像章魚觸角一樣,一旦觸碰到就能緊緊抓住。每一節(jié)都是言之有物的,有隱含的明確主題。到最后一節(jié)中,他探討了空虛,生命中最沉重的主題。角色的設(shè)立把詩人疏離出來,思想戲劇的獨白,讓人更專注于這些現(xiàn)象,看清處境,思考自身。想象中的思辨,談?wù)摿烁邔用娴默F(xiàn)實。
我相信以他的素養(yǎng),不太會贊成即興詩的觀點。但考慮到他詩中想象如此高強度的運用,可以將他的詩稱為深思熟慮的即興詩。我懷疑,連他甚至都沒有覺察,他的詩和自己的精神生活結(jié)合有多緊密。這屬于詩人必有的克制無能為力那部分,是生命本身的沖動。詩人獨有的氣質(zhì),讓這些自然交織在一起。在《一首沒有被寫出的詩》中,他甚至直接點破了精神生活如何變成詩的過程:“臨睡前,一首詩涌現(xiàn)在我頭腦深處,/一句一句……我回過神來,/繼續(xù)閱讀手中那本散文,/如果明天我還能記得起來……”。當(dāng)?shù)诙烨逦赜浵逻@些句子,發(fā)現(xiàn)它們并沒有那么完美,他感到厭倦,想把它們忘掉。這是精神生活具體過程直接變成詩的一個佐證,他詳細記錄了閃念如何嘗試寫成詩,坦露了構(gòu)思過程。很明顯,他許多詩就是起源于這樣臨睡時刻的頭腦深處。最后,他寫出了它何以不足以成為詩。
同樣情況發(fā)生在《一天》中,他記日記一樣,探討著一天的事是否可以寫成一首詩。“很多次,我想寫一寫剛結(jié)束的一天,/尤其是在臨睡前,尤其是在失眠之夜,/不加修飾,一件事接一件事。”從騎車上班,到小花店,到一整天的瑣屑場景如給親戚打電話回到家小貓竄上來等等,整整三十三行流水賬羅列,然后就到了這首詩開始的地方,即我開始想是否可以這樣做的那個節(jié)點,它不僅是一個倒敘,還是一個隱秘的循環(huán),這時出現(xiàn)的“我”才是思考者,開頭那個“我”是此刻的“我”的思考對象。這樣的詩,能夠成立嗎?
這多么困難:那些表面的、隱秘的念頭,
光是想一想,似乎就足以令自己感到震撼,
那不僅是我們一己的感受,
其中還有難解的奧秘和啟示。
它不再僅僅是一首關(guān)于睡前游思的詩,還是一首關(guān)于寫作的詩,探討生活如何成為詩的詩。這兩首詩都說明,他知道自己這樣強烈精神活動帶來的詩,還是有隨意性,很容易流于瑣屑。很多人寫的類型和他的一些詩差不太多,卻真的顯得瑣屑、乏味,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對這一問題,除了他思想上的凝聚力,就是和他精神強度對等的克制發(fā)揮著作用。他對形式有著高度的自覺,對整體的控制、精巧的設(shè)計和講究的語言,構(gòu)成了他詩中精神生活的有效平衡,那種自發(fā)的強烈的精神生活被技藝所錘煉,才最終成為了詩。
還是要特別注意一點,當(dāng)他強力想象以果斷和直截發(fā)揮力量,這樣探討寫作的思考過程反而陷入糾結(jié)。這其中隱含的,可能正好是他的詩中一個主要矛盾。
徐蕪城的詩是打破虛假外殼、摧毀庸俗的詩,不以建設(shè)為根本追求。在這些想象主導(dǎo)的詩中,有明晰,但發(fā)揮主導(dǎo)力量的,是思想情感熾烈火苗一樣的強度。太熾烈了,那個自我,他不想去說服別人,就是堅信自己所說趨近真相,太強烈了有灼燒的力量。同時這種強烈會顯得唯我,不管有多強大的控制力,這種唯我都是有虛弱因素的。有些讀者對這種語調(diào)并不適應(yīng),它們顯得像一個高處批判的聲音,卻有著一個與世界格格不入的青年般憤世的腔調(diào)——強烈的精神生活,都有其姿態(tài)感。
這也正是我要說的,徐蕪城特別難能可貴之處:他化解了這種姿態(tài)感,建立了真實感。他的精神生活太過于強烈而真實,他的詩只是記錄下來,這讓他的情感自發(fā)自足。這些難以擺脫的想象,源自內(nèi)在的生命沖動,在他的語氣中,我們也常常能感到那種緊迫的節(jié)奏。《我的感受》說出了這個秘密:
我有一些感受,我相信是我們這種人所特有,
我在一些書里,在一些人的眼中讀到它們,
對于大多數(shù)人,它們是夢囈和想象,
寫在詩里,現(xiàn)在臉上,他們以為我們在撒謊,
在夸張。
他知道自己這樣強烈精神活動帶來的詩,還是有隨意性,很容易流于瑣屑
他是通過詩歌尋求表達出口,而不是為了寫詩在拚命想象。這幾乎是決定一個藝術(shù)家水準的根本性問題。我還記得他在豆郵中跟我說,詩人現(xiàn)在似乎全然地趨向于“善”,但對他來說,《惡之花》仍然是現(xiàn)代詩的最高經(jīng)典。當(dāng)我深入閱讀他時,我明白了他從波德萊爾那得到的是什么。嚴厲的批判氣質(zhì),對真的極度渴求,以及對強力的追求。在大家追求善的時候,他察覺到了它并不總是那么強大,而是常常面臨著滑入甜膩的危險以及在嚴峻現(xiàn)實前的無力和虛弱,他期待一種更為有力的風(fēng)格。我們常說,什么樣的氣質(zhì)寫什么樣的詩,他從骨子里是一個寧可不坦露善,卻必須直面惡的詩人,所以這種強力對他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他想象了很多奇異場景,關(guān)注的還是真實世界平庸的惡。而這些,都讓詩歌背后那個詩人形象清晰地浮現(xiàn)了出來:對成見抱有懷疑,想打破看似穩(wěn)固的現(xiàn)狀,從裂口尋找真相——對真實的追求化解了喪失真實的危險。
借助對現(xiàn)實的強大觀察能力和奇異的內(nèi)心想象,徐蕪城寫出了他清晰、有力的精神生活,充滿發(fā)現(xiàn),激動人心。一個詩人如果能寫到這個層次,我覺得就非常了不起了。但要真正理解他的詩,還有個更重要的層次。
他的詩,既是精神生活之詩,也是哲學(xué)之詩。
很多時候,連他的推進方式,都是哲學(xué)思考的方式。在《追思會》的黑色幽默中,就隱藏著蘇格拉底式的追問。我們都了解蘇格拉底的經(jīng)典談話方式,就是不斷追問,逐步接近真相。在這詩中,“我”參加某人的追思會,結(jié)果被追悼對象來到了身邊?!包c心的味道如何?”“不錯,死亡的味道怎么樣?”互致問候的開場之后,對話逐步從拉家常過渡到“我”對“他”(死者鬼魂)的追問。從聽說之前有幻聽的現(xiàn)實世界,到“你以后將如何生活?”的死后世界,把自殺的理由,對生活的態(tài)度,死后世界是否存在等話題引出來,一步步靠近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是生與死。自殺本身是個選擇,但詩人不想讓這選擇武斷地給出終極答案,即生活是不值得的。實際上,關(guān)于生與死,也不可能如此簡單。詩往下推進,當(dāng)死者喪失了他的時間感和疼痛,并未因此徹底解脫,意識的存在(雖然是想象出來的)令第一次死亡變成了失效的選擇,這時我們看到,存在的眷戀是所有生命的本能,在“他”說到也許并沒有死亡的世界,“用不了多久我就會漸漸解體、消散,徹底化為烏有”的時候,“眼中閃過一絲不安的神色?!边@樣,通過追問進入了這一命題更深的層次。死亡也許并不是終點,但生的意志、享有的一切情感,以及存在本身的堅實感,都具有完善、豐富的可能,這便是生命的意義。
不僅追問,還有《天使》系列中的辯論,《徘徊》中的悖論,隨處可見的反證,都是典型的哲學(xué)思辨套路。他從經(jīng)典哲學(xué)家那里繼承了很多東西,也通過對現(xiàn)代派的借鑒大大更新他的方式。當(dāng)代特性中,這些樸素的問題,的確已經(jīng)變得很不普通了,大概是因為我們離根部太遠的緣故,最根本的問題如今顯得怪異。他就是要從根部直接談起,他關(guān)注最深的,始終是“存在”這樣的核心問題。
來看這首《湖》,一首真正扎根于生命意識的詩。
夜色中的湖,黑色的湖水,
像一個不安穩(wěn)的夢,拍打著熟睡者的意識之岸;
意識深處,地下水連成一片,永久地熟睡著,
無知無覺地承受著各處傳來的細小波動。
(這熟睡者的靈魂,會不會被一朵出現(xiàn)于隔世天空的云彩牽引著,
一點一點卷走?)
夜色中黑色的湖水,如同不安穩(wěn)的夢,而地下水是意識深處。不僅比喻傳神,還建立了聯(lián)系。不安穩(wěn)的夢和無知無覺承受著各處傳來的細小的波動,直接把沉睡這樣一個很難描述的狀態(tài)寫得準確又生動。接著熟睡者的靈魂被另一世界的云彩牽引,有些突然,也有些模糊的聯(lián)系,制造了懸念,我們能隱約感覺到它和水的循環(huán)有關(guān),但要到下面的呼應(yīng)中才能確定它內(nèi)在的玄機:
公園的草地上,一座噴泉。
所有的水珠都仿佛一個不死的精靈,
從另一頭,從烏有之鄉(xiāng)而來,
在這個夜晚,在噴水池邊遇見了我們
——急轉(zhuǎn)直下的一瞬,
這樣的共處何其偶然,何其短暫。
終于有一天,我們也將進入這無盡的循環(huán),
我們也會變成這樣的一個精靈,
億萬年中的某一天,
夾在噴泉的弧線里,
躍身而上,瞥見自己在前世見過的
夜色中的湖。
這時候,生與死的循環(huán),和水、云彩這樣的自然循環(huán)融合在一起了,寫出了生命的神秘感。不是在講往生輪回的佛家思想,而是以這種方式說生命的神秘超出了所謂常識的簡單界定。倔強地在數(shù)重循環(huán)中保存心靈,是一種生命渴望。最后,導(dǎo)向了這個結(jié)尾:
然后,繼續(xù),不為自己而存在:
像一朵小小的烏云,
寄身于一個有著無數(shù)重天空的
無邊的幻夢。
這和開頭完全呼應(yīng)了。那個深睡的人,在他湖水一樣的夢中,被天邊的云牽引。而此刻他就是那片云,置身于別人的(也許也是自己的)幻夢中。真的寫出了非常神秘、純粹的生命感受。在廣闊世界中的輪回,將生命的體驗強化了——只有在世界之中,生命意識和存在感受才最強烈。另一首《奧秘》只有五行,尺度拿捏得恰到好處,探究存在之困惑,又在該止步的時候滿足于生命的微不足道。結(jié)尾從世界向自我返回,眼球上交織的血絲,正好是從我們觀看世界的眼睛上來體驗世界的奧秘,而從一面鏡子自我觀察,兩個“我”的對視,又引出那個最經(jīng)典的看法:認識自我是認識世界的開端,認識世界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我。
詩人如此關(guān)注存在,時間是繞不開的話題。只有在時間中,存在才能彰顯出來,就像西西福斯的苦難,如果沒有永無止境的時間作懲罰,那便顯不出處境的荒誕和絕望。人生的不完美和缺憾,正是因為隱含著時間與生命的關(guān)系。同時,時間還是抽絲剝繭、層層接近真相的進化過程。在《復(fù)活》中:“短暫的生命也可以很漫長:/存活于晨昏之間的蜉蝣,/擁有無始無終的一天?!睍r間和存在最大的交叉點,就是感知,對世界的感受,甚至對時間流逝的感受,這讓我想起他在《我的感受》的中那句結(jié)尾,“一旦我從世上消失,/再也不會有第二個人這樣感受?!比绻宜廊チ?,這些感受就不再有了,這些是個體生命最根本的存在意識。還有一首《天橋》,他以最細膩的觸覺注目存在,先將自我擴大到世界之中,再將全部收入自我這小小的空洞:
有時候,比如,在下雨天穿過天橋,
恍惚之間,他覺得自己并不是
一個真實的活的靈魂,
而是某個飄忽不定的影子。
他知道,這不過是一種
最常見的心理幻覺,
沒有前世也沒有來生。
不知道這輕盈的下墜的雨珠,
這堅固的漆成藍灰色的鐵橋,
是否也會陷入重影疊幻的時刻?
一座每時每刻都在慢慢損耗的橋,
一滴迅速蒸發(fā)的雨珠,
和自己,似乎也沒有什么不同:
一座橋在迅速蒸發(fā),
一滴雨在慢慢損耗,
當(dāng)你走下天橋,
走上天橋的那個人已經(jīng)消失。
過天橋需要幾分鐘呢?這首詩發(fā)生的過程,可能還不及過天橋的時間。正是一個又一個這樣充滿神秘意識的瞬間,累積成人的一生。時間和生命的交叉點不斷延伸,發(fā)展成的生命之線,那就是命運。它是無窮無盡種可能性中的偶然性和唯一性,讓人接受自己限度之內(nèi)的歡欣,正確看待自我和他者的關(guān)系。相比于設(shè)想的可能性,人的實踐非常單調(diào),但探討那無數(shù)種可能性,是為了修正、完善這唯一性。
在徐蕪城這里,他對存在的注目有這種時代考量。他探討生命存在,是結(jié)合著我們的處境進行的。他在正反兩方面的探究讓他抵達了存在的兩個極點:神性和虛無。在他詩的升華時刻,想象力的頂點,寫出了生命的神性。他的最強烈的詩意來自個人生命意識的覺醒和向高貴神性的追攀。生命不同于物質(zhì),不同于蜉蝣的那樣無意識的生物,他的自主思維,對世界的感知能力,是如此奇異的事實。如何不辜負造物主的饋贈,追求生命完滿的純粹,正是人類神性的凸顯。這些是他詩中最正面的因素。
然而我們也知道,神性,對今天的詩歌來說是不夠的。像加繆說的,“希臘人把神性考慮進來了,但神性并非一切?!比瞬荒芸傋龅阶詈?,失敗的現(xiàn)實和可能性導(dǎo)致的不安,也在他的詩中時時露出。既有無法達到神性的幻滅,也有對空虛世界的厭倦?!拔以谔嬲l感受著一切?”詩人也有這樣的疲勞,這些現(xiàn)實不能改變。他的詩從本質(zhì)上來說,打破虛假的沖動大于建立秩序的渴望。這些問題深深纏繞著他,只有探討這些問題才能給他快樂,他相信真實才是最根本的力量。于是當(dāng)他明白空虛也是生命中無法回避的一部分的時候,他比別人往這深淵中扎得更深?!冻霈F(xiàn)在迷宮中的線球》一詩就探討了生命的失敗,它是一個思考過程,當(dāng)以為抓住線索的時候,卻再次變成一個謎團。這太讓人喪氣了。而《如果》中,他寫出了荒謬是苦澀的真相,是存在突兀的事實性陰面。對這些問題的不斷揭示,特別是《早衰癥患者》之中,那種深深的絕望,讓他有時甚至像一個帶有虛無傾向的懷疑主義者。
當(dāng)他以五倍的速度走向死亡,
如同風(fēng)在靜止的空氣里刮過,
在我們的心頭,卷起恐懼的枯葉。
他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了自己的未來:
即使以正常的速度,即使再放慢五倍,
一切也終將變成這樣。
樸素的格言式句子把思想表現(xiàn)得特別有力。詩人特別冷靜,就像置身于人世之外。如何能夠如此心安理得地殘忍呢?這是因為他認可了,人在具有神性的同時,不得不背負空虛這樣的石頭。他愛用的夸張手法放大了虛無感,也讓虛無最迷人那部分放大了。了解自己的局限,才能更真實地認識自己,進而在這個局限的位置上面對世界。苦樂都是存在的生命意識,即使絕望,也仍是生命的一個屬性。由于他喜歡思考根本性的問題,所以大多時候不是對現(xiàn)實的批判,而是對人應(yīng)該如何生活的反思。這時他又觸及了存在之外那些關(guān)于生活、美丑、善惡等等,具有哲學(xué)意味的問題。
這樣嚴肅的探求,在當(dāng)代詩歌中是有些突兀的。當(dāng)代詩歌,或者說當(dāng)代文學(xué),在精神生活的層面,太多時候體現(xiàn)出了一些很虛弱的東西。精神氣候中籠罩的還是太多自以為是的精英式中庸、格局逼仄的偽智、流行卻可疑的姿態(tài)感,以及讓人不解的對空虛的沉溺。也許因為強有力的作家總是極少數(shù),大部分作家可能只能到這個層次吧——我不愿意這么想。但不得不承認,一切創(chuàng)作都是觀念史發(fā)展的結(jié)果。貢布里希在《偏愛原始性》中的梳理,給了我最大的啟示。生機勃勃的力量,來自健康強壯的風(fēng)格,一旦藝術(shù)家解決了完美的形式,便容易陷入疲弱。我們看到許多人沒有掌握完整的觀念史,只是靠著一些觀念的碎片在寫作,或者說,其自發(fā)的觀念還沒有納入到真正的觀念發(fā)展體系之中。整個文學(xué)圖景并不是某個天才的想象,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發(fā)展、更新的結(jié)果,蘊含著整個人類獨立思維以來精神上的巨大的專注。個體創(chuàng)作中強大的觀念,都是置于這樣的觀念發(fā)展潮流之中的,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鑒別力和矯正能力,創(chuàng)新也來自這潮流自身向前的發(fā)展。徐蕪城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他真的通過學(xué)習(xí),把自己的本能置于這樣從古至今來的觀念發(fā)展史中,他的強大,一方面體現(xiàn)在他勇敢立足于最根本的問題,說出了這些問題在我們時代的真實狀況,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他思想傳承和技術(shù)訓(xùn)練上的古典素養(yǎng)。強有力的思想提升了他的語言,讓他的詩在激烈,雄辯,玄奧的同時,又有同等力度的克制、樸素和清澈。那種自信、果斷、堅實的句子,契訶夫一般枝蔓減到最少的簡潔明晰,真的特別有力。有許多人在他詩中辨認出了卡瓦菲斯的調(diào)子,我的感覺,可能真的波德萊爾的影響更大一些。好在如布魯姆所說,跨語種的詩人之間不存在影響的焦慮,對漢語來說,不管怎么說,他都寫出了一種奇異的文體。
到最后,他為我們提供的實際上是一個詩人自我精神生活的樣板,純粹而熱烈,從自我生命生發(fā)出詩。??思{說:“寫作的人,內(nèi)心必須深植著最重要的基本真理,而他寫作即是為了探討這些真理的其一或全部。那些作品里沒有驕傲、榮耀或痛苦的作家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徐蕪城就是一個這樣內(nèi)心深植著這些最重要的基本真理的詩人,他時時做著最嚴厲的自省,以最嚴肅莊重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以最誠懇的方式將他最真實、最突兀,也最有力那部分寫了出來,最終寫出了一個強大的精神自我。這個強大的自我,啟示錄一般在它顧自歡樂或悲痛閃耀的時刻喚醒我們。從一個人的詩變?yōu)槿祟愔?,正是這樣的品質(zhì)讓文學(xué)史上那些作品成為經(jīng)典。他的詩,是真正的精神生活的頌歌,而這必將匯入我們共同的精神生活。雅斯貝爾斯說,哲學(xué)與人類共存,人類支撐著哲學(xué)。同樣,詩歌與人類共存,人類支撐著詩歌。
而詩歌安慰著人類。
當(dāng)代詩歌,或者說當(dāng)代文學(xué),在精神生活的層面,太多時候體現(xiàn)出了一些很虛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