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鳳
內容提要:在新媒體語境下,“微信詩熱”成為近年來詩歌場域中新出現(xiàn)且一直熱度未減的一個獨特詩歌景觀,體現(xiàn)出藝術與生活的復雜關系,是對當下盛行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趨向的契合與回應。但微信詩是一柄雙刃劍,在促進日常生活審美化、審美大眾化的同時,亦將詩歌推入娛樂化、商品化的陷阱,需要以“價值理性”規(guī)避與矯正其弊病。
在新媒體語境下,網站、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戶外移動媒體都成為詩的載體,而新媒體對人們日常生活深而廣的嵌入使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從而建構起一種“詩生活”方式,關涉“詩”與“生活”兩個完全不同的層面,前者屬于超驗層面的審美活動,后者則屬于經驗層面的實踐活動,因而“詩生活”將審美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達成了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審美的日?;⒋蟊娀?。而“微信詩熱”無疑是新媒體語境下詩歌場域中新出現(xiàn)的一個獨特詩歌奇觀,亦是當下詩歌界依然在如火如荼生長的一個詩歌現(xiàn)象。自2011 年微信誕生至今的八年多時間里,“微信詩熱”一直熱度不減,甚至以“裂變”的速度迅速擴延,席卷整個詩歌界。作為一種深入大眾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甚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新媒體,微信對于新詩的意義不僅在于為之提供一個嶄新的傳播平臺,更在于拓展了詩歌的審美內容與審美時空,使詩歌審美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消解了詩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為大眾帶來審美愉悅,呈現(xiàn)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審美形態(tài)。
所謂“日常生活審美化”,是中國文藝理論與美學研究領域在當下的一個熱點話題?!叭粘I睢卑ㄈ粘R率匙⌒?、消費、交往等滿足社會個體存在與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各種生活樣式、活動,本屬于人類社會最基礎的層次,只存在于人們的經驗世界。而“日常生活審美化”則指日常生活與審美兩個不同的范疇進行融合、消弭界限而形成的一種生活形態(tài)與審美形態(tài),這一理論話語最先由英國學者費瑟斯通在演講“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xiàn)”中提出,隨后其專著《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三個層次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分析:第一層次指的是那些藝術的亞文化,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及本世紀二十年代期間出現(xiàn)的達達主義、歷史先鋒派以及超現(xiàn)實主義運動。在這些流派的作品、著作以及其活生生的事件中,他們所追求的就是消解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第二層次指“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xiàn)是將生活轉化成為藝術作品的謀劃”。第三層則是指“充斥于當代社會日常生活的迅捷的符號與影像之流”。可見,“日常生活審美化”主要指藝術審美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消費主義邏輯基礎上的一種生活形態(tài)與審美形態(tài),其實是“審美大眾化”的一種美學表達與理論提升。對此不同學者抱有不同話語立場,肯定者主張日常生活與審美進行融合,讓審美融入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否定者主張保持審美的自律性和無功利性,倡導審美超越于世俗生活,否定日常生活審美化、審美大眾化。而馬克思主義美學則中和了二者觀點,雖然其形成時期尚無“日常生活審美化”之概念,卻早已在對“審美大眾化”的闡釋中呈現(xiàn)出其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態(tài)度。馬克思主義美學一方面對審美大眾化進行肯定,認為真正的審美主體是在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歷史和審美的人民群眾,同時審美可以幫助大眾改變異化現(xiàn)實,提高大眾生活水平,因而主張審美走下藝術神壇而趨向大眾化。但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否定審美的泛化,而將審美上升到人類學層面,認為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對美的創(chuàng)造與需求:“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瘪R克思主義充分肯定了人對審美的創(chuàng)造性,將人類對美的創(chuàng)造與需求作為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是從人類學角度對審美進行的肯定和闡釋,其實強調了審美對于日常生活的超越性。由此不難窺知,馬克思主義對于審美大眾化或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態(tài)度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交融結合。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美學對于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態(tài)度正如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所意識到的:“藝術和生活既不是完全一致的,也不是完全相分離的。藝術和生活的區(qū)別必須保留,同時又必須超越。經濟與科學的后現(xiàn)代發(fā)展導致藝術脈搏與生活現(xiàn)實性的強烈一致。任何人在他的生活與工作的現(xiàn)實中,都直接體現(xiàn)著某種藝術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后現(xiàn)代社會是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是創(chuàng)造文化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成為創(chuàng)造性、藝術性地從事自己職業(yè)活動的人?!边@正符合馬克思主義美學所強調與主張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融合,是一種客觀對待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審美的超越性、非功利性的話語姿態(tài)。當下的微信詩歌正體現(xiàn)了藝術與生活的復雜關系:在微信平臺上,詩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被消解,微信詩歌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深嵌入大眾日常生活之中,是對當下日常生活審美化趨向的契合與回應,符合馬克思主義美學對日常生活審美化和審美大眾化的理性要求與期待。但同時,微信詩是一柄雙刃劍,在促進日常生活審美化、審美大眾化的同時,亦將詩歌推入娛樂化、商品化的陷阱,因而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美學視域審視“微信詩熱”,用馬克思主義美學強調的“價值理性”規(guī)避與矯正其弊病。
自2011 年1 月21 日騰訊公司推出微信之始,詩歌便與微信結下不解之緣。微信是一款集結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表情等多種媒介為一體的即時通訊工具,支持多人語音聊天,是一種“多模態(tài)”的新媒體。一經推出,微信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整個社交網絡,正如有人指出的:“微信是很可怕的,微信是很兇猛的,它開辟了新的溝通模式,一種前所未有的溝通方式?!贝_實,微信已迅速被大眾接受,據統(tǒng)計,目前使用微信的人已突破6 億。微信成為人們日常交流與溝通的常用工具,深深地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流程中,無論睡覺前最后一件事還是起床后第一件事,無論排隊等候還是坐地鐵、乘公交、吃飯、喝咖啡、上廁所等,刷微信已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一個日常環(huán)節(jié)??梢哉f,微信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詩歌與微信聯(lián)姻,必然為詩歌的傳播與發(fā)展帶來巨大沖擊?!对娍繁阍凇拔⑿旁姼璐笳拐鞲濉敝行Q:“隨著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眾平臺風靡一時,當代詩歌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薄安簧偃梭@呼,詩歌的春天又來了!”這無疑是向全國高聲宣告微信為詩歌的發(fā)展帶來了春天,詩歌發(fā)展已進入新階段。不少學者、詩人則認為詩歌借助微信等超級新媒體的力量進入了“詩歌全民化”時代,如學者焦仕剛認為:“多年來新詩追求的平民化、大眾化終于隨著超級新媒介的出現(xiàn)而實現(xiàn)了,詩歌‘全民化’的時代到來了”,李少君則指出:“自新世紀以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當代詩歌借助網絡及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力量,進入了一個全民寫作的‘草根’時代。”當下詩歌的發(fā)展是否進入“全民化”時代、詩歌的春天是否到來,或許值得商榷,但微信的流行為詩歌的傳播找到了最契合的平臺卻是毋庸置疑的現(xiàn)實景象。
微信與詩歌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因為微信具有碎片化、即時性、移動式等特點,這些特點對于短小、精煉的詩歌(長詩除外)來說,簡直是量身定做。而微信的平民化、個性化、自由化等特點則與新詩的自由精神相契合,尤其是微信平臺提供的圖片、聲音和視頻等元素的參與促進了詩歌的傳播,微信可以將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整合在一個文件里進行推送,突破了紙媒傳播的單調樣式,讓讀者“既能在與詩歌內容相得益彰的圖片中直觀地體會詩歌所傳達的意境,又能在讀詩者配合背景音樂的中外文朗讀中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美絕倫”。有些微信平臺還配發(fā)詩評或詩歌感受,更拉近了詩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正因如此,微信誕生伊始,詩歌便與之聯(lián)姻,催生了“微信詩熱”。一時之間,微信上聚集的詩人數量驚人,傳播的詩歌也數量驚人,各種微信詩歌公眾號、微信群、朋友圈都紛紛成立,處處可見詩歌。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各種微信平臺迅速裂變,如“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讀詩”“我們讀詩”“每日詩歌”“詩歌是一束光”等微信公眾號紛紛設立,各個微信平臺都擁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粉絲——“為你讀詩”迄今已擁有逾兩百萬的粉絲。與此同時,不少詩人不僅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發(fā)表詩歌,供路過的朋友賞讀,還建立微信詩歌公眾號,推出自己和朋友的詩歌,如愛斐兒的“王的花園”、徐南鵬的“南鵬抄詩”、馬永波的“中西現(xiàn)當代詩學”、周慶榮的“有理想的人”等,集結了一大批詩歌創(chuàng)作者和愛好者。一些民間詩歌群體也紛紛設立微信公眾號,如“明天詩歌現(xiàn)場”“第一朗讀者”“我們散文詩群”等。這些微信群每天都貼出詩歌進行交流,“明天詩歌現(xiàn)場”還不定期地舉行某個詩人的詩歌研討會,各家爭鳴,異常激烈;“我們散文詩群”則是一個以散文詩為紐帶進行“純粹詩歌交流”的微信群,集結了一大批成熟的詩人和評論家,目前有251 位詩人,詩人們在此即時交流原創(chuàng)詩歌,并成為《散文詩選粹》《大詩歌》等詩歌選集的重要選稿基地。此外,傳統(tǒng)的紙質詩歌刊物,無論是《詩刊》《詩選刊》《詩歌月刊》《詩潮》等官方刊物,還是《大別山詩刊》《純詩詩刊》《卡丘》《大象詩志》等民間刊物,都設立了微信平臺;不少地方則建立各種以地域命名的微信詩群,如“湘西南詩群”“邵陽詩人群”“詩意嶺南”等。面對名目繁多的微信公眾號、微信詩群所傳播的數量驚人的微信詩歌,霍俊明指出:“詩歌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入‘微民寫作’和‘二維碼時代’”,孫紹振則感嘆:“沒有一個時代,詩的產量(或者說新詩的GDP)加上新詩的理論研究,達到這樣天花亂墜的程度,相對于詩歌在西方世界、西方大學里備受冷落的狀況,中國新詩人的數量完全可以說是世界第一?!笨梢?,“微信詩熱”已成為新世紀詩歌版圖上不可忽視的一個客觀存在。
微信詩歌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成為“日常生活審美化”在當下歷史階段與新媒體語境下的一種具體呈現(xiàn)形態(tài),因為微信詩歌的全面鋪開正如費瑟斯通說的,不僅將藝術審美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進行了消解,亦謀劃著將日常生活轉化為藝術作品,而且已使微信成為充斥于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迅捷的符號與影像。因此,微信詩歌是對當下社會中“日常生活審美化”趨向的現(xiàn)時回應,正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審美化需求相契合。
詩歌一經與微信聯(lián)盟搭檔便催生“微信詩熱”,關鍵原因在于微信詩的出現(xiàn)正好契合了大眾的審美需求。
首先是微信詩以其短小精練的形式特征適應了大眾的生存現(xiàn)狀。當下社會中,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處于快節(jié)奏之中,忙碌、奔波與疲憊成為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關鍵詞,大多數人的時間都“破碎化”“片斷化”,無法集中時間、精力和耐心閱讀篇幅長容量大的書本,但他們又不甘于被瑣碎的日常生活徹底異化而成為“單向度的人”或徹底的庸俗之輩,因而尋找一種簡單快捷的文學形式滿足其審美需要成為當務之急。但小說與散文大都篇幅較長,不適合他們在被工作、生活打散的時間里進行閱讀,而微信詩歌的短小精練特點正好可以整合利用人們在公交、地鐵以及其他任何場所的碎片時間。
其次,微信詩的即時性滿足了大眾對“新”的需求。當下是一個信息化時代,信息的更迭日新月異,大眾對“新”的需求隨之水漲船高。微信詩歌由于借助微信平臺而具有即時性、更新快的特點,發(fā)送一秒之后便可以被迅速看到,完全超越了傳統(tǒng)紙質刊物的時空限制,滿足了大眾的審美心理,讓大眾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閱讀到新的詩歌,契合了大眾的審美心理。根據審美心理學中認知神經學科的發(fā)現(xiàn),新異刺激更容易引起神經細胞的興奮,信息的更新變化可以激發(fā)有機體的興趣,避免知覺因習慣化而喪失靈敏性。微信平臺分分秒秒都在更新的詩歌信息無疑會給大眾新穎之感,滿足了他們對“新”的需求。
此外,微信詩歌具有自由、自主的特點,滿足了大眾對“自由”的渴望。當下時代,由于各方面的競爭都相當激烈,工作、生活的節(jié)奏都超乎尋常地快速,大眾的身心壓力都極其沉重,往往倍覺壓抑,人們都渴望自由地宣泄個人情感,但每個人需要宣泄、釋放的情感、壓力都是不同的,因而他們需要一個自由、自主的平臺。微信詩歌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恰當的出口和自由空間,正如“為你讀詩”的公眾平臺入口處標明的宗旨:“給靈魂片刻自由?!睙o論高低貴賤,無論天南地北,無論男女老少,大家都可以隨時隨地在微信上暢所欲言,通過寫詩、讀詩、評詩、留言,與詩友對話、共鳴,宣泄內心壓力,這都是傳統(tǒng)的紙質傳媒無法比擬的。
當下社會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日新月異的時代,在新異信息的不斷刺激下,人們對各種審美對象、信息已失去興趣,缺少新鮮感,因而使繁多混雜的審美對象產生“審美剩余”現(xiàn)象,正如霍克海默曾指出的,在當下后現(xiàn)代景觀中,“一邊是富裕、豪華、充滿著五光十色商品的世界,另一邊是倒置的欲望和蒼白的靈魂”。可見,物質豐富與審美剩余已經形成鮮明對照,在此情形下,沒有更新鮮更強勁的刺激則無法激發(fā)大眾的好奇心與審美興趣。顯然,從接受美學角度而言,這是一種典型的審美疲憊現(xiàn)象。在接受美學范疇中,閱讀是一個審美接受與審美再生產的過程,而在接受美學家姚斯看來,受眾在閱讀行為發(fā)生前一般都持有一個“期待視野”,如果所閱讀的作品與期待視野相一致,受眾便會感覺作品缺少吸引力,而如果作品出其不意,完全超出受眾的期待視野,便對受眾具有吸引力而激發(fā)其閱讀興趣。而當下詩壇中每天都涌現(xiàn)出數量可觀的所謂新詩人和新詩作,卻難以見到讓人眼前一亮的優(yōu)秀詩人與作品,讀者的審美疲憊由此被催生而出。
而微信詩的出現(xiàn)卻挑戰(zhàn)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大眾的審美疲憊,“標題黨”、新聞點和爆發(fā)力等媒體策略滿足了大眾的獵奇心理。典型例證是所謂的“腦癱詩人”余秀華,將之稱為微信捧出的“奇跡”與“神話”毫不夸張。余秀華于2009 年開始在紙刊上發(fā)表作品,還是一些詩歌論壇的??蜕踔翐芜^版主,2014 年9 月曾在《詩刊》發(fā)表過詩歌,卻一直默默無聞未能出名。但經《詩刊》微信平臺以“腦癱詩人”“農婦”“女詩人”等吸引大眾眼球、具有新聞沖擊力的名號冠名并發(fā)布其組詩后,余秀華迅速躥紅。探其原因,主要在于余秀華的身份信息與詩人形象的反差點燃了大眾的獵奇心理,突破了大眾的閱讀慣性,引得大眾紛紛“圍觀”,因此,余秀華雖本為一個極其普通的農婦卻在微信平臺一露面便走紅,這是微信平臺的運營策略突破了大眾的審美疲憊使然。無可否認,余秀華的爆紅與其詩作《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不無關系,這首詩以驚世駭俗的標題強勁地刺激了大眾神經,全面調動起大眾興奮點,摧垮了大眾的審美疲憊,在詩壇引發(fā)熱烈的爭議并持久未歇。
此外,微信平臺將視頻、音頻和文字進行結合,不僅在傳情達意上更直觀、更充分,也給予大眾的麻木神經強勁刺激。無論是傳統(tǒng)紙媒還是博客、微博、QQ 空間等新媒體平臺上的詩歌,都無法三者合一,這已經讓大眾形成審美疲憊。但微信平臺上的詩歌卻將三者結合起來,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大眾的審美疲憊。如一個名為“為你讀詩”的微信公眾號在每晚10 點推送一首詩,這個微信公眾號會為每首詩配上一幅插圖、一段“圖享”“詩享”和“樂享”(或“圖說”“詩說”和“樂說”)以及特邀嘉賓的詩朗誦音頻,插圖精美,圖享充滿詩意,詩享、樂享詳盡貼切,特邀嘉賓的詩朗誦聲音動人,給人以美妙絕倫的全方位感受,因此,該賬號自2013 年6 月創(chuàng)設至今已吸引到200 余萬粉絲,而且一直以每晚10 萬以上的閱讀量創(chuàng)造了多年來詩歌傳播的奇跡,可見其對審美疲憊的突破力度。這個公眾號曾于2016 年播送過《阻礙》一詩,各方面的搭配都頗為巧妙細致,此詩創(chuàng)作者為著名詩人黃燦然,朗誦者為著名演員湯唯,“圖說”展現(xiàn)的是美國著名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作品Living Room,而所配的“詩享”則是一段出自《查令十字街84 號》的故事,故事與詩末尾的那句“你將驚覺發(fā)生過的事情好象沒有發(fā)生過,詫異于/你曾經憂煩并且已忘記那憂煩”相映成趣。同樣,另一微信平臺“讀首詩再睡覺”亦在推出詩歌時配有各種美妙的圖片、優(yōu)美的賞析文字與動人的真人朗誦音頻,突破了單純文字瀏覽給人的審美疲憊,并超越文字與圖像的簡單疊加,讓受眾獲得多重審美震撼與審美愉悅。
周憲曾指出:“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代消費社會與傳統(tǒng)社會的消費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它越發(fā)地傾向于消費性的愉悅‘體驗’。說到‘體驗’這個概念,它與審美聯(lián)系非常密切。毫無疑問,體驗是一種主體的感性活動,它不是抽象思辨的玄想和演繹,而是直接訴諸感官的過程,是經由感官而獲得某種愉悅。顯然,體驗是一個主觀范疇,它關乎主體對外部實在世界的某種感覺。”微信詩歌頗為注重大眾在審美過程中的愉悅體驗。如“為你讀詩”和“讀首詩再睡覺”等微信平臺上的詩歌都從視、聽等各種感覺方面給人以審美體驗,重新打開大眾的多種感官,豐富了大眾對詩歌的體認和想象,讓大眾從詩歌的視、聽中獲得全新的感官體驗。尤其是詩歌通過微信平臺的有聲傳播,讓人們在疲憊時可以閉上眼,躺下身,在動聽的朗誦和典雅的配樂中順暢地進入詩的境界,放松身心,感受詩歌的韻律、情感和意境,體驗詩歌的美;也可以在洗臉、刷牙、走路、散步、鍛煉等日常生活的同時體驗美,獲得審美愉悅。而且,微信詩歌不僅從視聽上給人以審美愉悅,還試圖引導人們建立一種詩意的生活方式。而“詩意”,本身就是一種給人愉悅的審美體驗。“為你讀詩”微信平臺的宗旨便是“希冀以讀詩的方式,為現(xiàn)代社會中奔忙的人們,探尋一片可以讓靈魂棲息的詩意”,希望引領人們“回歸柔軟與真摯的詩意生活方式”,“與其說是讀詩,不如說在這功利的、浮躁的社會中,以‘詩歌’為切入點,倡導詩意的生活”,直接將“詩意”、愉悅作為終極目標。“讀首詩再睡覺”在自己的豆瓣小站上也宣稱:“希望大家能養(yǎng)成起床刷牙、便后洗手、睡前讀詩的習慣”,因為“其實詩歌距離你很近,只有一個枕頭的距離”,因而“讀首詩再睡覺”在每晚10 點準時向讀者進行詩意的邀約,讓讀者從白日的喧囂、世俗的紛擾中安靜下來,通過享受詩美的盛宴,放松身心,超脫世俗,獲得審美愉悅。這些詩歌微信平臺倡導的是一種現(xiàn)代人的新型生活方式。確實,“詩”是與世俗相對的,人們每天摸爬滾打于世俗與喧囂中,大都如《一地雞毛》中的小林被磨蝕詩意,日漸淪為俗不可耐的小市民,成為一地雞毛,成為行尸走肉。但詩在微信中的傳播卻讓更多的人接觸詩歌,持存詩意,獲得審美愉悅。
或許正是由于微信詩歌帶給人們的審美震撼與審美愉悅,微信詩才與微信一樣已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流程中,在各種微信迷、低頭族、屏幕人、手機控人群中,存在許多微信詩歌的創(chuàng)作者、讀者和粉絲。正如“2015《詩刊》微信詩歌大展征稿”啟事中指出的:“閱讀微信詩歌,已成為很多人的日常生活?!贝_實,微信時代,詩歌已經成為一種流行、一種時尚、一種鑲嵌在大眾生活中的必需品,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日常詩意,使人們真正實現(xiàn)了詩意地棲居,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審美愉悅。因此,可以說,在微信詩歌里,超驗層面的“審美”與經驗層面的“日常生活”已經融為一體,詩與生活、審美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日漸消解,趨向模糊,實現(xiàn)了“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和審美的大眾化。
毋庸置疑,“日常生活審美化”是后現(xiàn)代社會的典型特點與趨向。在消費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盛行的背景下,日常生活審美化常趨向于審美娛樂化,甚至陷入感官至上、感性淪落的泥淖,導致人的嚴重“異化”。對此,馬克思主義強調“價值理性”的重建,顯然是在“工具理性”強調的功利性、有用性之外對審美價值、美學意義的強調。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看來,藝術和審美不是僅供大眾消遣與娛樂的時尚點綴,而是人的感性與理性完整存在本身。只有實現(xiàn)感性與理性的真正結合,在美學領域大力呼吁一種審美理性,才有助于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因此,馬克思主義反對審美泛化,主張人類按照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世界,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惡,主張在現(xiàn)實感性的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的物質因素,發(fā)掘美的潛在功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人文品位和人生境界,同時抑制丑的因素的滋長蔓延,重建價值理性,從而避免人的感性與理性雙重“異化”,促進人類的全面自由發(fā)展。
微信詩歌作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一種具體審美形態(tài),其實是一柄雙刃劍,其作為媒體和大眾文化產品的本然屬性暗藏詩歌發(fā)展的陷阱,它在向大眾呈獻審美愉悅的同時,也將大眾推下“娛樂至死”的陷阱,缺少馬克思主義美學所強調的“價值理性”,因而需要警惕并及時疏導和矯正。雖然微信詩歌借助微信平臺的傳播效力,讓人們時時處處都能讀到或聽到詩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審美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呈現(xiàn)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景觀,建構了新世紀詩歌發(fā)展的新生態(tài),但微信畢竟是一款以高科技電子傳媒為載體的大眾文化產品,以時尚化、大眾化為基本運作方式和價值訴求,帶有濃重的商品色彩,而基于微信平臺的詩歌公眾號大都遵循新聞邏輯和市場邏輯,其考量標準主要是微信的點擊量、點贊數和轉發(fā)率,而非詩歌本身的質量,因而,微信詩歌帶來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背后,其實隱藏著值得冷靜反思的陷阱。
微信詩歌由于倚助微信平臺,所以不得不遵循微信作為媒體的各種運行策略。微信作為媒體,具有“預謀的炒作性”,大都有目的、有計劃地按照媒體運行邏輯,運用標題黨、新聞點和爆發(fā)力策略,制造足夠吸引眼球、足夠點燃大眾的興奮點。微信在推出詩歌時亦不例外,常常利用具有震撼力的標題吸引大眾,利用新、奇、怪的炒作點激發(fā)大眾的興奮點,從而不知不覺地陷入媒體自身無法規(guī)避的陷阱。
首先是標題黨策略的運用。微信詩歌的策劃運營者總是試圖使用足夠爆炸性的標題吸引眾人。在“余秀華事件”中,如果微信不采取“標題黨”策略和新聞性炒作,余秀華就不可能一夜爆紅。正如沈睿陳述的:“昨晚睡前看了一眼微信,一個朋友轉了《詩刊》推薦的一個詩人,題目是《搖搖晃晃的人間——一位腦癱患者的詩》,題目刺眼,讓人不舒服,不知道寫詩與腦癱有什么關系?!闭怯捎凇对娍肺⑿牌脚_推出余秀華時采用了“腦癱詩人”等刺激大眾以往審美神經的標簽,讓沈睿產生了好奇,進而做了余秀華的推手。其他許多讀者、粉絲大抵也是如此,“農民”“腦癱”“女詩人”“睡”等非詩的敏感詞語吸引了他們的眼球,這就是“標題黨”策略的效力。
其次是選取具有新聞點和爆發(fā)力的詩人、詩歌。鄭正西認為劉年炒作余秀華主要考慮的是“新聞點”:“她是殘疾人,是底層‘草根’,容易激起社會同情。你看,劉年拋出的第一炮標題就醒目寫上‘腦癱詩人余秀華’,就是證明。但是問題來了,光由劉年說余秀華的詩怎么好,懂詩的詩界人士不會信服,社會更不欣賞余秀華那些《打谷場看雞》。最有新聞點和爆發(fā)力的是能迎合當前社會俗性和娛樂至死的那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贝_實,余秀華被關注的很大成分所憑借的首先決非她的詩歌文本,而是“殘疾”“腦癱”“農婦”“草根”等新聞點。而最具爆發(fā)力的則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這首具有爭議的詩。余秀華在這首詩中發(fā)出了“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這樣驚世駭俗的宣告,而詩中“我是穿過槍林彈雨去睡你/我是把無數的黑夜摁進一個黎明去睡你/我是無數個我奔跑成一個我去睡你”的熾烈表達也挑戰(zhàn)了大眾的閱讀期待,產生了“震驚”效果,吸引了大眾關注。對此,封壽炎分析道:“然而,熱鬧喧嘩的公眾,沒有多少人愿意傾聽她的歌聲。在‘顏值當道’的膚淺年代,有誰關心靈魂的事情呢。她殘疾的身體、艱難的言語和表情、大膽的詩句以及偶爾出格的言論,就像一串風格鮮明的符號和標簽,拼接成一幅罕見的奇觀,引發(fā)人們圍觀獵奇的興趣。這些比她的詩歌和創(chuàng)作,甚至比她的人生和命運本身,更具有新聞爆點,更能形成廣泛傳播的話題。輿論場上余秀華引發(fā)的熱鬧,詩歌從頭到尾都是個話題由頭,是個引子?!边@便是新聞熱點制造與傳播的典型路徑。
另外是媒體策劃的預謀性。許多轟動一時的媒體事件,大都是在功利性目的催發(fā)下經過精心策劃、編排而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的。對于余秀華的爆紅,焱冰揭開了刊物、評論家、出版商等各種媒介“共謀”的功利目的:“透過聒噪表象應該看得清楚,實質上是功利心促使眾人自愿來為余秀華這把‘火’添柴??锝璐嗽黾影l(fā)行量,評論家借此表達話語權,出版商則瘋搶第一單,好好賺上一筆。”此語道破了媒體炒作的預謀性、目的性、功利性,炒作者和被炒作者都是各取所需,互惠共贏。鄭正西對此進行了更細致的分析,他認為部分讀者對詩歌的隱喻、留白不感興趣,而是把詩歌當新聞、故事、舉報材料進行閱讀,而《詩刊》炒作余秀華的原因其實是為了炒作劉年,是商震為了在下臺之后在《詩刊》留下他的一個權力代理人,“于是策劃一次由劉年當‘伯樂’的超大型的炒作活動,光在詩歌圈內炒沒多大效果,要炒到央視,炒到人民日報,炒到香港。國家媒體發(fā)表了,不愁那些芝麻綠豆媒體來跟風,要搞成一個‘社會熱點’”。他戳穿了炒作余秀華的目的,并指出炒作余秀華的策略是選取最有新聞點和爆發(fā)力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但這首詩過于低俗、涉黃,《詩刊》“也怕犯錯誤”,不敢直接炒,“但炒余秀華別的詩歌,怎么可能刺激起社會的荷爾蒙呢?于是找個替身,讓那個沈女人出面炒。終于一炮打響”。于是,“余秀華出大名了,作為‘伯樂’的劉年也隨著上了人民日報,上了央視。真是‘立竿見影’??!商震有了理由把2015 年全國‘優(yōu)秀編輯’評給了劉年,還裝腔作勢地演了一場‘商震采訪劉年’鬧劇。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給劉年制造‘業(yè)績’,讓他盡快轉正?!痹卩嵳骺磥?,余秀華事件是一場“有預謀,有策劃,而且違背詩歌精神的史無前例的炒作活動”。鄭正西對于《詩刊》炒作余秀華的策略性、計劃性、目的性的分析,或許有些揣測、猜疑的因素攙雜其中,甚至有夸大其辭的成分,卻大體上呈露了媒體炒作過程中人人心領神會卻難以言明的功利目的,反映出微信作為媒體的運行策略。
微信的標題黨策略、新聞點、爆發(fā)力和有目的、有計劃的預謀性,使微信詩歌無可避免地打上了媒體的印記,被吸引匯聚的大多數讀者并非真心讀詩,而是被詩歌里面或相關的敏感詞語吸引,真正“閱讀”詩歌者寥寥可數,更多的是詩歌事件的“看客”和圍觀者。吸引他們的不是詩歌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價值,而是營銷策略的謀劃與運營所制造的興奮點和刺激。因而,微信詩歌無可避免地陷入娛樂化的陷阱。
學者劉悅笛曾指出:“大眾文化以其商業(yè)性和娛樂性消解了‘審美非功利性’的訴求,文化工業(yè)則利用其‘有目的的無目的性’驅逐了康德美學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這樣,康德以來的歐洲美學傳統(tǒng)就受到了作為‘自在的美學’的大眾美學的質疑,‘將審美消費置于日常消費領域的不規(guī)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來一直是高深美學基礎的對立,即感官鑒賞與反思鑒賞的對立’(布爾迪厄)。”詩本是“審美非功利性”的純精神活動,但在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背景下的微信詩歌,已經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詩歌的精英氣質,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而大眾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商業(yè)性和娛樂性,因而娛樂性、消費性成為微信詩歌傳播過程中大多數人追求的效果。正如有人指出的:“說到底,現(xiàn)在的人們其實不是在用心讀詩,而是用心在利用網媒制造文化‘沙塵暴’,那些網媒上的點擊者真心想看的可能不是詩歌,而是詩歌里提到的敏感詞匯。如今的網媒已經成為一架有效的‘造星機’?!背亓柙埔嗝翡J地意識到:“一些與詩人真正的寫作無關的東西,受到人們的關注,一些不閱讀詩歌的人以為那就是詩人,以為詩人就是做出令人驚訝的行為的人,是那種可供圍觀和哄笑的一類人。”確實,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關心的不是詩歌本身,而是詩歌事件。尤其對于非專業(yè)的詩人、評論家或讀者來說,微信詩歌主要是人們在休閑、消遣或打發(fā)無聊時的“輕閱讀”產品,所謂的“關注”“粉絲”都不過是人們對微信詩歌的一種消費和獲取娛樂的方式而已。
對詩歌事件進行戲劇化、反諷性呈現(xiàn),是娛樂化的一種形態(tài)。網絡小說《詩人國》顯然是對詩歌娛樂化現(xiàn)狀的絕妙諷刺,作者李休休以小說家之言對詩歌界的含沙射影可謂入木三分。小說以戲劇化情節(jié)串聯(lián)起新詩百年來的各種鬧劇,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的廢話詩、梨花體、烏青體、干部體、嘯天體、蕩婦體等各種體式,并通過徐秦如的口追溯了從胡適開始的新詩發(fā)展歷史。廢話詩、梨花體、烏青體都是在趙麗“比武招親”這樣的戲劇化場景中予以呈現(xiàn)。小說標題是“詩人國”,但趙麗招親卻并非通過詩歌招親,而是通過比武;作者強調是“詩人國”,而非“詩國”,原因在于詩人多如牛毛,而真正的好詩卻少得可憐,這些無疑都是對詩歌處境的極大諷刺。確實,當下詩歌界像一個“江湖”,正如貝克特曾指出的“誰在說話有什么關系”,完全忽略了創(chuàng)作者的身份、年齡和地位。映射在微信平臺上,詩歌創(chuàng)作者是誰已經不重要,不再限定為專業(yè)的詩人,而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詩人,甚至由于人脈、運作能力等關系,不少人稍微運作一下便躍升為著名詩人。微信的運營者中有詩人,也有非詩人,有詩人中的優(yōu)秀者,也有水平一般一直沒什么影響力、但借助微信平臺大肆吹噓和炒作自己的偽詩人。微信平臺的門檻低,不設任何障礙,致使詩歌的“江湖氣”日益濃重,因為誰都可以憑借微信公眾號自立山頭,誰都可以建立一個微信群,劃定自己的圈子和勢力范圍。對此,霍俊明指出:“微信這一‘寫作民主’的交互性平臺已經催生了‘微信寫作虛榮心’,很多人認為只要擁有了微信就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甚至滋生出了偏執(zhí)、狹隘、自大的心理?!焙芏嗲闆r下,最受大眾歡迎的詩人并非質量一流者,而詩歌質量優(yōu)秀者可能由于不會或不屑于鼓吹,一直默默寫詩,卻被無情淹沒。因此,微信詩歌成為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一個娛樂化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大眾在集體消費詩歌和詩人,集體宣泄自己的欲望?!坝嘈闳A詩歌事件”體現(xiàn)的便是大眾欲望的宣泄,是大眾集體娛樂化、狂歡化的表現(xiàn)。“余秀華事件”爆發(fā)后,詩歌界沸騰了,詩歌界外也沸騰了,全民集體狂歡,集體消費余秀華,恨不得把余秀華的隱私全部扒拉出來烘炒?!澳X癱詩人”已經成為當下大眾取笑詩人的一個通用符號,余秀華就像另一個“芙蓉姐姐”“鳳姐”,反映的是大眾的“審丑”心理。人們關心的不是余秀華的詩歌和創(chuàng)作,而是“腦癱、農民身份、一夜成名、稿費收入、加官晉爵,以及她的情愛婚姻、私人生活等”,這些都成為大眾津津樂道、爭相品評的關鍵詞。小說《詩人國》也刻畫了余秀華的形象,她被塑造成田野中一個穿著粗布衣裳的老嫗,“正在追趕一只大公雞。老嫗氣喘吁吁地好不容易追上,剛彎下腰要抓它,大公雞則趁老嫗彎腰的工夫又跑到前面去了”?!袄蠇災茏飞洗蠊u卻抓不住它,非常憤怒,所謂憤怒出詩人,她立住身,手指前面的大公雞,恨聲誦出一首聲討之詩:‘穿過大半個田野去捉你/其實,捉你和被你捉是差不多的,無非是/爪子與手碰撞的力,無非是這力是手施加的/無非是這手抓住了你的爪子讓你誤以為生命將被很快剝奪/大半個田野,什么都在發(fā)生:微風在吹,歸鳥在飛/一些不被關心的螢火蟲和蚯蚓/一路在奔跑的母牛和小牛犢/我是穿過藹藹暮色去捉你/我是把無數的黑夜摁進一個黎明去捉你/我是無數個我奔跑成一個我去捉你/當然我也會被一些蝴蝶帶入歧途/把一夜風流當成深情/把一個搭伙吃飯的老孱頭當成情人/而它們/都是我去捉你必不可少的理由?!弊髡吒膶懥擞嘈闳A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以“大公雞”隱喻余秀華追過的男詩人,戲劇化地將余秀華到處追男人的細節(jié)含沙射影地呈現(xiàn)出來。這種寫法或許有故意扭曲變形的嫌疑,但另一位評論家焱冰曾將余秀華的“爆紅”定性為“一場與詩歌本體關系不大、并帶有一定炒作性、功利性的‘詩歌村頭戲’”,無疑與小說中的敘述異口同聲、異曲同工地呈露了余秀華事件的娛樂性、消費性。確實,雖然余秀華“受邀參加講座、上電視節(jié)目、舉行讀者見面會,有人找她替自己宣傳,有愛好詩歌的官員拿著自己的作品上門請教,有18 歲的少年向她示愛”,仿佛是余秀華獲得了大眾的認可、肯定,但這其實都是大眾在消費、娛樂余秀華,是大眾借機集體狂歡、集體表演,集體宣泄壓抑已久的情緒。在這場“詩歌村頭戲”里,每個人都是觀眾,也都是演員。可以說,“余秀華事件”典型地暴露了新媒體語境下詩歌的娛樂化、消費性,暴露了審美娛樂化與價值理性的缺失趨向。
微信與詩歌的相遇及互相捆綁,并帶給日常生活以審美化景觀,是新世紀詩歌發(fā)展生態(tài)中值得探究的詩歌現(xiàn)象。當下正處于微信炙手可熱的階段,不少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依然在不斷誕生、生長,為微信詩歌的發(fā)展提供更寬廣的發(fā)展空間,“微信詩熱”依然在升溫。但需要謹慎的是,微信并不就是詩歌的“救星”,微信不過是傳播詩歌的話語引擎與媒介,不過是新媒體語境下詩歌傳播與發(fā)展的平臺之一,與網絡論壇、博客、微博等網絡平臺一樣,或許不久后就將被其他新媒體形態(tài)替代。因此,如何從微信詩歌中發(fā)現(xiàn)詩歌繼續(xù)發(fā)展的契機,反思存在的問題與陷阱,尋求詩歌發(fā)展的自身邏輯,成為當下詩歌研究的重要課題與難題。顯然,重建“價值理性”,在審美大眾化、日常生活化的同時警惕與矯正審美泛化、娛樂化等各種不利趨向,才能真正實現(xiàn)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審美理想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