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紅 周天宏
摘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其精髓在于人人落實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孝”道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核心思想。由于歷史原因,現(xiàn)今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誤解、曲解,導致國人丟失傳統(tǒng),傳統(tǒng)文化將面臨斷層的危險,我們從以身作則、狠抓落實,鄰里守望、一帶一組,課上課下、不舍一人,把握時機、寓理于事等方面將其寶貴的價值理念與道德規(guī)范應用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中華傳統(tǒng)文化;倫常道德;孝道;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43-0215-04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望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者一度燦爛輝煌,可惜已成過去。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是唯一一個在文化河流中沒有干涸、沒有斷流的文明。其精神支柱是什么呢?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提到,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新。[1]“孝”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根,《孝經》云:“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一個人能在家孝敬父母長輩,友愛兄弟姐妹,他到學校自然能恭敬老師,團結同學,到單位就能尊重領導,協(xié)助同事。故“百善孝為先”,孝心開,百善皆來。其他的德行是從孝道延伸出來的。故而“一花開,百花皆開”。
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構建及承傳
(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是家文化
我們縱觀歷史,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許多文明是建立在“宗教文化”、“圖騰文化”的基礎上,而我們華夏文明是建立在“家庭,家教,家規(guī),家風”的基礎上的家文化。“宗教文化”及“圖騰文化”的載體往往比較抽象、空洞,在承傳的過程中往往落不到實處,從而使人產生懷疑,久而久之人們就會失去對這種文化的信心。而我們的文明是建立在“家文化”的基礎上的,它的載體是家,既不空洞,也不玄妙,實實在在?!凹椅幕笔且源葠蹫樵c,“慈愛”里包含了用智慧來愛,不僅僅是物質的供養(yǎng),更重要的是精神與智慧上的引導與提升。在家庭內部主要有夫婦、父子、兄弟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主要是以血緣為紐帶的親情關系,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父子、夫婦、長幼是一種很自然的人倫關系。在這些倫理關系中展現(xiàn)出了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等家庭成員之間的道德,這些基本的道德熏陶正是“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一個人在家庭里具有了“孝悌”思想,那么進入社會也就會“忠信”不失。所以“倫理道德”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自然關系以及在這些關系中所應遵循的自然法則,即“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承傳要靠教育
1.家庭教育與分工?!巴绅B(yǎng)正,圣功也”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國古人歷來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以母教為主,母親懂得教學、懂得教育,要把小孩看護好,看護到三歲。滿三歲,一千天,叫扎根教育。讓他所看到、聽到、接觸到的全是正面的。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根扎下去了,終生都不會輕易變節(jié),受用終生。古代舜王,母親去世后,父親又為他找了一個繼母,舜的后母及家人串通一氣,都希望舜早點死,甚至陷害他;然而舜對家人的這種做法不僅沒有半點怨言,反而更加謹慎,總在反思是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如父母心意,對弟弟沒有友愛?舜多年如一日,當家人打他時,他就躲開;需要他時,他能及時出現(xiàn)在家人身邊。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處理好家庭關系,他的孝心孝行感動了家人、鄰里,他的這種行為被人稱頌。堯也肯定了舜的品行和能力,將王位傳給了舜。我想正是由于大舜處于那樣的惡劣的家庭,他能“以德報怨”,他的家庭是成就他成為一代帝王的助力。那么,回過頭來,舜王是否應當感謝他那些家人呢?從舜王的故事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故而“相由心生”。舜王的孝悌之德仍然是我們當今后世的楷模!
所以欲得賢子,先有良母。由此產生了“夫婦有別”,夫婦是一體的,但是對家庭任務的分工是有別的,中國家庭教育是圓融的,不僅要認識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一體的,還要在實際行動中去篤行,“男主外,女主內”,家庭經濟與子女德行教育落實到人,齊手共抓?!爸烈缃套印保吧俪扇籼煨?,習慣成自然”,家長的一言一行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行在日常生活里。推動世界的手是推動搖籃的手,母親的職責關系到社會穩(wěn)定、世界和平。中國人深明大義,尊稱女人為“太太”,并讓其專心教育下一代,所以我們歷史長河雖歷經滄桑,卻相續(xù)不斷,正是因為良好的家教形成了淳厚的社會風氣。
我們從歷史史料中可以看到家庭成員的分工及家庭教育是關系社稷長治久安的基石。
其一長孫皇后母儀天下,坤載萬物,借古喻今,輔助唐太宗李世民,并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長孫皇后不主動出面干涉朝政,但她在不斷地提醒著李世民要行仁政,多聽勸諫。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輔佐皇帝丈夫。君明后賢臣直,文治武功,春風和睦,親切包容。大唐初期迎來了它令后世魂縈夢繞的理想境界“貞觀之治”。[2]
其二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則天主政初期,由于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等,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撻,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3]“一將功成萬骨枯”,武則天在爭權奪位的過程中,有多少冤魂死不瞑目,有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同一個時代,同一樣身份,同一樣地位的兩位女性,向歷史證明了“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客觀性。所以,由此我們體悟到無論社會形態(tài)如何,如果人不盡本分,專心功利,利令智昏,必然會做出錯誤的事情。
2.經典的智慧。為什么傳統(tǒng)文化可承傳五千年,文言文這個工具功不可沒。因為談話用的言語是會隨時代變化而改變的,所以我們的先人就把寫文章跟說話分開,寫文章都用文言文,只要我們讀得懂文言文,打開文言經典,前人的智慧我們就可以借鑒。故我們深入經典,會發(fā)現(xiàn)經典里所講的道理都很在理,字字句句都是在教育后人。其一,漢字是智慧的符號,漢字很直觀,觀其形,便可知其義,如“孩”這個字,它是由左邊一個“子”和右邊一個“亥”合在一起組成的會意字,我們都知道“亥”在十二生肖中表示“豬”,那么“孩”這個字表示的意義就是——養(yǎng)孩子如果僅僅供其吃喝玩樂,而不教育其當人之道,督其應盡的責任,就如養(yǎng)一頭豬!又如“想”表示心上有相,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心上的相多了,人不得其平!要“恕”,心中恒常如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二,詞的構成往往是在表達前因后果,如“平安”表示人如果不安,則是因為不平,既易懂,而又發(fā)人深?。何夷男┓矫娌黄剑抗试釉唬骸拔崛杖∥嵘??!惫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三,文言文是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文言文所用字詞句都是比較考究的,言詞之美妙,意境之深邃,使人讀后回味無窮。隨著人的體悟加深,文言文所表達的意境也是沒有止境的,故而“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個個隨類解;又能現(xiàn)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使人欲罷不能,故有“至樂莫如讀書”。讀書不僅是一種享受,更能使人從書中明白道理,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從而達到了圣人的理想狀態(tài),此謂“思無邪”。
3.社會教育。我們的先人將教育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如風俗禮儀、詩歌藝術、建筑藝術等,其表現(xiàn)形式靈活多樣,舉辦的方式也是多元共建,避免了教育的單調化,教條化,讓人們在寓教于樂中既享受了生活又明白了道理。如:其一,在古禮的婚禮中,新娘在出門時有摔扇子的習俗,這一做法表示新娘從今以后要摔掉大小姐的脾氣,不能任性,要理智,顧全大局,上敬公婆,下慈兒女。而次年農歷五月娘家人還要再送扇子,而此處的“扇子”是諧音“善子”的意思,它的寓意就是想要有“善子”,需得有“良母”,此時,由娘家的母親(娘母)特意教導女兒要如何做一個“良母”,由此可知,一個母親對兒女的教育是終其一生,盡其所愛。有句俗話說: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此時我們深知父母恩,同時我們還要報答父母恩:一是孝養(yǎng)老人,二是將此恩傳遞下去,要慈愛我們的兒女。其孝悌之道也由此一代一代地承傳,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家教。其二,古代的建筑也是一種教育,比如北京故宮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每一個宮名中都有一個“和”字,禮之用在于“和”,這個“和”字就在提醒我們見人要禮敬。反之,如果不和了,那么我們就要反思我們是否沒有禮敬了。古代的寺院的建筑從外面看,是兩層,但是進到里面之后就是一層,表示學習的方法、方式有多種多樣,但是其精神實質是一樣的,教育人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而里面的設施也相當于我們學校里的教具,比如說供水,提醒自己心要凈,還要平;“香”代表戒定真香,提醒自己要遵守國家、社會以及團體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法律法規(guī),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供奉的佛菩薩像,也有其表法意義,看到他人有困難就要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力不足也要表示同情安慰;“佛”、“菩薩”正如我們大學里的博士、碩士學位,他們也是通過學習取得學位;而佛經正如我們學校各科系的教科書。所以供奉的圣賢像一是表示我們對先人的恭敬,二是提醒自己見賢思齊,通過讀誦經典,把經典的內容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不是有求于他們,他們不會給我們什么,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而是教育我們如何彰顯自己的德能,回歸“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它不是迷信,正是教人破迷,彰顯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智慧、德能與相好。[4]
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歷代仁人志士深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著仁義的精神,在心靈的深處凝結著忠孝的情感。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代相傳無始無終,多元包容廣大無邊。它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治國理政,實現(xiàn)中華民族多民族多信仰“和而不同,不同而一”的理念。
二、恢復傳統(tǒng)文化的迫切性
(一)誤之,棄之
由于歷史原因,在現(xiàn)今國人心目中,很多人誤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封建社會中的封建專治,是迂腐的,是過時的,不民主,不自由,束縛身心,應當拋棄。造成這種錯解、曲解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一是受我國特殊歷史時期的影響,不少人淡漠了崇高的理念,人的神圣感、尊嚴感消失殆盡。更有甚者,某些人對西方的后現(xiàn)代主義采取各取所需的功利態(tài)度,熱衷于反道德、反理性、反正統(tǒng)、反嚴肅,追求絕對的個人自由,把散漫當作自由,把輕浮當作活潑,認為節(jié)儉是窮酸等,丟失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二是我們對待所接觸的人、事、物不加甄別,抱有人云亦云的心態(tài)。所謂“法無定法,唯人所使”,比如說一把刀,如果使用者用他切菜,為家人烹調美味佳肴,刀就是必備之物;反之如果用它去行兇,它就是兇器。
(二)富之,教之
孔子指出要在“富之”的基礎上“教之”,孟子也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边@是富有遠見的。我們眼前的現(xiàn)狀正是“飽食暖衣逸居”,我們的教學僅側重于知識技能的培訓,而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寵物會出現(xiàn)在大學課堂上,正是“近于禽獸”。因為我們沒有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道德觀和價值觀,沒有統(tǒng)一的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價值標準。“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所以我們不能責怪我們的學生,當下應當廣為宣說,識其德本,將德本教育融入我們的課堂教學中。
三、傳統(tǒng)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以身作則,狠抓落實
現(xiàn)在的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夠,就想方設法地為兒女“效勞”,反而事與愿違,出現(xiàn)不孝子孫;我們的老師和父母一樣生怕學生學得不多,學得不全,出了校門找不到工作,也是多開課,多講課,學生還怨聲載道。俗話說“務廣而荒”,應該在課堂上少講,讓學生多練。少講:只講重點,難點。一般兩節(jié)課連堂上,時間為100分鐘,講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基礎知識通過課下預習做作業(yè)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留下一小時時間讓學生多練,練的過程一是由生疏到熟練的過程,二是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皩W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了就要及時地練習,趁熱打鐵,一氣呵成,不給學生養(yǎng)成拖拉、散漫、應付的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執(zhí)行力。
(二)鄰里守望,一帶一組
一個班上的學生正如一雙手,十個手指長短不一,發(fā)揮“悌道”作用,同學之間利用分組形式,組長對組員負責,同時利用“結對子”的方式,對每個組的極個別理解、動手能力差的學生分別安排一個同學單獨輔導。為了防止優(yōu)生的傲慢、學困生的自卑的心理,此時要讓他們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吧茷榇箧z,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可以渡水。”我們都知道范仲淹先生,可是對于他的范氏家族可能知道的就少了。在此,我們來看看范氏家族的兩則故事。一是范仲淹先生在母親去世后,風水先生認為她母親的墓地是“絕地”,不利于子孫昌盛,勸他重選??墒牵f既然是絕地,我寧愿自己受,不應讓別人去受;如果我該絕后,遷墳有什么用?結果沒有遷墳。范公不僅沒絕后,而且后世子孫人丁興旺。二是范仲淹做宰相時,有人勸他把風水寶地——南園買下來做住宅,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范仲淹說,一家人發(fā)達,富貴范圍太小,用它來辦一所學校,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國家興盛了,人民才會安居樂業(yè)。于是他買下南園,創(chuàng)辦了“蘇州書院”,培養(yǎng)出不少人才。范仲淹的善心善行直接影響了他的子子孫孫。他的兒子范純仁見到一位故友,因親人客死異鄉(xiāng),無錢運靈柩回鄉(xiāng),于是將賣一船麥的錢及運麥的船送給朋友處理后事。范仲淹死后,范純仁又做了宰相,而且后世代代出人才。范氏家族興盛將近千年,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最好證明。[5]我們用歷史故事來為同學們講述善心善行,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實際上是在為自己行善。我們現(xiàn)在利用所學主動幫助其他同學就是行善,教學相長,我們在教他人的同時,自己又溫習一次,溫故而知新。故何不于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合理的分工合作一來可以避免完成任務的同學無事可做,就理直氣壯地玩游戲,影響他人;二來同學之間討論學習可以互相勉勵,達到教學相長,各有所得;再者可以拉近同學們之間的友情,促進人際關系和諧。同時也免去老師顧此失彼的尷尬,此時老師可以整體把控,發(fā)現(xiàn)問題,處理問題,以確保課堂教學井然有序。
(三)課上課下,不舍一人
對于教學班級中還會存在極少數(shù)同學不能在課堂內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我們也不能坐視不管,我們利用業(yè)余時間給他們補習。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勤能補拙,不僅僅只是補自己的拙,同時也可補老師的漏。晚清名臣曾國藩先生就是一個典型。曾國藩小的時候比較笨,他學習很下苦功。一天晚上,夜已經很深了,他仍然在背一篇文章。此時他家屋檐下藏著一個賊,想進屋偷東西??墒强此谧x書,只好在屋外等,邊等邊聽他背書,可是賊都會背了,他還不會,賊實在等不下去了,就跳進屋子,指著他的鼻子說道:“就你這么笨還讀什么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于是賊將那篇文章從頭到尾地背誦了一遍,然后揚長而去。
“行百里者半九十”,告訴我們一件事能善始卻很難善終。一個人的一生有小堅持就有小成就,有大堅持就會有大成就,如果我們用一生來成就一件事,想不成就都難!“貴在堅持”,故有“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道理連小孩都能講,但往往
實踐中隨著自己不良習氣使然,為什么所學不能為我所用,這其中往往缺少了善緣,“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我們作為老師,就需要主動多鼓勵,多肯定這些學生,使他們突破自卑,擴大心量,主動與人交流。很明顯,這些孩子通過補習后,臉上的憂郁不見了,取而代之地現(xiàn)出了淺淺的微笑并且也歡喜和其他同學討論問題。很快他們能將這份愛傳遞出去,當他看到他人和他一樣的情形時,他有感同身受的認知,他也會很主動地去幫助他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何樂而不為呢?
(四)把握時機,寓理于事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在與同學們接觸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從相互認知、了解到信任的過程。在和同學們交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要善于寓理于事。比如現(xiàn)在的女生穿著暴露,其暴露點正是身體經絡穴位要害處,既傷害自身身體,又有礙于民風。因為她們沒有受過這方面的生命教育、倫理教育,懵懂無知,我們可以通過民諺俗語,先讓她們明白道理,再建議她們要如何保護自己,實際上是自愛。比如說“寒從腳下升”、“狗從嘴冷,人從腿冷”、“人老腿先老”等這些俗語,告訴我們要保護好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露膝、露肚臍,坦胸露背,肚臍是我們身體很重要的穴位所在,關元,關乎元氣,一元不生,便會與世長隔,所以現(xiàn)在很多病痛的產生和衣著不當有很大的關系。再就是飲食問題,我們都可以利用機會向學生講授,雖然她們現(xiàn)前可能受益不大,但是來日她確實感受到了,她就會告訴她們的下一代,下一代就受益匪淺了。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以用在課堂教學上,也可以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用“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來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善待我們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而“君親師”就是要把“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做出來?!熬钡谋疽馐穷I導人,要以身作則,“親”的本意是父母,要用一份親情來關愛;“師”是老師,表示處處引導學生,三者是一體,我們應該將“君、親、師”落到實處。[6]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它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抓住它的精髓,綱舉目張,抓住孝道思想,將其思想擴展應用。“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孝道”思想的延伸與發(fā)揚。每個學生都能將“孝道”思想落實在處世、待人、接物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在承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他們不僅能實現(xiàn)學業(yè)的進步,還能獲得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
參考文獻:
[1]1.習近平: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2]百度百科——長孫皇后[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BE%B7%E7%9A%87%E5%90%8E/10955864?fr=aladdin
[3]百度百科——武則天[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A6%E5%88%99%E5%A4%A9/61872?fr=aladdin
[4]劉余莉.心態(tài)即命運:正說傳統(tǒng)人生智慧[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5]百度百科——范仲淹[EB/OL].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35fbbd5343fc960ada7ea3d8&lemmaId=176112&lemmaId=176112&fr=qingtian
[6]蔡禮旭.大學演講錄[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