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健 北京師范大學貴陽附屬中學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忠告:“一個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時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應該進行寫作?!贝嗽掚m略顯極端,但是就高考作文而言,考生還真是非得用心血去澆鑄語言不可。因為如若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語言,就很難于第一時間獲得閱卷者的認可。2019年高考《考試大綱》對發(fā)展等級作文“有文采”擬定四個采分點: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xiàn)力?!坝迷~貼切”,包含行文用詞的生動、準確、鮮明、恰當,乃至語言表達的簡明、連貫、得體;“句式靈活”,指考生在寫作時,根據語言環(huán)境的特點和表達的需要,在不改變意思的情況下,恰當地選用句式,靈活地變換句式,使句式呈現(xiàn)多樣性;“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指為了準確、鮮明、生動地寫景、狀物、表情、達意,對語言文字所進行的斟酌、調整、加工和修飾潤色等活動;“文句有表現(xiàn)力”,就是文章的語句通過借助一定的表達技巧,準確鮮明、形象生動、有力精辟地表現(xiàn)事物的特征、社會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人性中的深層奧秘、文化現(xiàn)象的深厚意蘊等。那么,從可操作的維度上來審視,怎樣才能讓高考作文“有文采”呢?這里分享十種方法(此篇列出五種,另五種詳見下月刊)以供參考。
何謂“比”?就是比喻,指考生有話要說,卻不是單調直接地說,而是借助于聯(lián)想和想象,以相似、相類或相關甚至相反的事物、情景作比來進行描述,使道理與形象相得益彰,從而讓語言變得有趣、易懂、形象,也就是變直說為喻說。我們知道,比喻的運用規(guī)則是將抽象的概念或者事物予以形象化描述,這就要求本體和喻體之間要有一定的相似性,正如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所言:“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睆倪@個切入點來看,我們需要找到本體和喻體的共同點,發(fā)現(xiàn)本體暗含在喻體身上的不為人所熟知的那些特征,進而讓人對本體進行重新認識。
例如高考優(yōu)秀作文《誠信是什么》選段:
誠信是什么?活潑好動的孩子說誠信是兩根纖小的手指,拉過鉤兒就永不反悔;風華正茂的小伙子說誠信是一張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諾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說誠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是一張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約。
考生以設問句形式來建構語段,首先提出問題“誠信是什么”,然后分別以孩子、小伙子和老人這三種具有不同年齡特征、不同人生閱歷的人來進行回答,孩子將“誠信”比喻成“兩根纖小的手指”,認為“誠信”就是“拉過鉤兒就永不反悔”;小伙子將“誠信”比喻成“一張精致的信用卡”,認為“誠信”就是“不能透支的諾言”;老人則將“誠信”比喻成“一本厚厚的日記”,認為“誠信”是“一張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約”。到此“誠信是什么”這個問題就在三個比喻性回答中得到了解決,語言形象別致,富于文采;說理令人信服,感人至深。
再如高考優(yōu)秀作文《我愛書香》選段:
書有香味嗎?有,當然有。書的香味與其他味道不同,只有透著書卷氣的人才能嗅得到它。最宜月夜,秉燭窗前,手持書卷,自會有淡淡的馨香飄入你的鼻孔,讓你的神經為之一振,頭腦因之而清醒:似荷香,似菊香;似秦漢兵劍,魏武長纓;似太白的瀟灑,易安的發(fā)香。
考生段前設問“書有香味嗎”,然后肯定地回答“有,當然有”,之后卻宕開一筆,并未順著文脈回答“書”有哪些“香味”,而是從容分析,設置情境,最后才回到問題的根本,將書香比喻成“荷香”“菊香”“秦漢兵劍”“魏武長纓”“太白的瀟灑”“易安的發(fā)香”,作比虛實相間,個別比喻看似有悖常理,卻極具陌生化地闡釋了書香的魅力,引人入勝。
何謂“移”?就是移用,指某些詞語中的語言有固定的意義和用法,具有一定的詞性,利用這些詞語的這些特點臨時改變它的用法和詞性,從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在高考作文的語言運用中,移用包含兩個維度。一是“臨時改變用法和詞性”,例如“生命的芬芳”中的“芬芳”一詞,本指味道清新宜人,讓人聞起來感到很舒服,于花朵或水果上發(fā)出為最多,但是此處運用移用手法,賦予生命以品格芬芳的馨香,創(chuàng)造了美好而高遠的境界;又如“讓善在全社會流淌”中的“流淌”一詞,本指液體流動,此處運用移用手法,賦予善以水的特質,細小的善行匯成愛的洪流,在全社會流淌,浩浩湯湯,創(chuàng)造了闊大美好而高遠的境界;再如“這方場中的建筑節(jié)奏其實是和諧不過的”一句中的“節(jié)奏”與“建筑也是新式,簡潔而不啰唆,痛快之至”一句中的“簡潔而不啰嗦”,前者本來是音樂術語,是指音樂中交替出現(xiàn)的有規(guī)律的強弱長短現(xiàn)象,文句卻用它來形容建筑物色彩的濃淡明暗和位置的高低錯落的情況,后者本來是用來形容或評論說話、寫文章直截了當、爽快直率的,這里卻用來形容建筑物造型的簡潔、外部裝飾少的特點,可謂韻味獨具。二是“換一個說法”,也即同樣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考生運用超常規(guī)的組合詞語,意思沒有變,卻可以傳達出一種新的情趣。特別是寫第一人稱的作文,很多同學總是習慣于將作文中的“我”等同于生活中的“我”,于是寫出的文章很難有出彩之處,如果我們讓思維變通一下,學會換一換,比如采取自述的方式,這樣“我”就可以替換為“西施”“范蠡”“屈原”“局長家的狗”“老鼠”等,寫出的文章就會角度新奇,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了。
例如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選段:
這年我十八歲,我下巴上那幾根黃色的胡須迎風飄飄,那是第一批來這里定居的胡須,所以我格外珍重它們?!揖瓦@樣從早晨里穿過,現(xiàn)在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到了黃昏的頭發(fā)。但是我還沒走進一家旅店。
文段中的“幾根黃色的胡須”不但“迎風飄飄”,而且還來“定居”;“我”不但從“早晨里穿過”“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見了“黃昏的頭發(fā)”。這一系列充滿了詩意與空靈的句子,化實為虛,亦化虛為實,充滿了魔幻色彩,這里除了文字所承載的生命意識而外,還有就是被移用和替換后所產生的獨特的藝術效果。
何謂“添”?就是增加修飾語,也即給陳述的主體對象添加相關信息或材料,從而使陳述對象具有豐富飽滿的細節(jié),以使其更顯具體,來傳達某種特別情味的語言技巧。如果將句子的主體對象視為樹的主干,那么修飾語就是枝葉,唯有枝葉的繁復茂盛,才能顯出樹的生機盎然??忌鷮Ω呖加洈⑽闹械娜恕⑹?、景、物的刻畫,最好使用工筆技法,精雕細琢,使其具體可感。換個角度說,語言具體、內容詳盡,所描述的情境才可能具有唯一性。而只有情境是唯一的,閱卷者才可能再現(xiàn)并理解考生試圖描述的情境。這種閱卷者再現(xiàn)與考生描述的契合,便是語言具體化的終極目的。
例如下面兩個句子:
①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開始有些想家了。
②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歡一個人爬上頂樓,面對家的方向,去讀雁陣、夕陽。
兩個句子雖然都表達“女孩想家了”的意思,但是前一句只是概述性的交代,“想家”是個抽象的、模糊的、干癟且缺乏想象空間的概念;而后一句則通過女孩“一個人爬上頂樓,面對家的方向,去讀雁陣、夕陽”的具體可感的畫面,頗具情境地勾勒出了女孩的孤獨、凄涼與想家的形象。特別是“雁陣”這一意象,頗具古典的“思鄉(xiāng)”意味,并與“一個人”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凸顯了女孩的孤獨處境與想家情懷。
再如下面兩個句子:
①院落的月光,和著柳絮清風,流入我的心中,撥動我的心弦,奏出的清音……這清音,穿過了唐朝的煙塵和宋朝的天宇,來到這庭院……這清音,飛越時空隧道,飄過大西洋,落入這庭院。
②梨花院落融融的月光,和著柳絮池塘淡淡的清風,流入我的心中,輕輕地撥動那根塵封在歲月的心弦,奏出曲曲遠古的清音……這清音,穿過了唐朝橘紅的煙塵和宋朝暗黃的天宇,來到這月光如水的庭院……這清音,飛越時空隧道,飄過無垠的大西洋,落入這梨香滿園的庭院。
兩個句子所涵蓋的意象相差無幾,但是意境的美度卻相去甚遠,韻味也迥然不同。比較兩個句子,可以看出第二個句子加入了一系列的修飾語,使景物更顯具體,更富詩意?!袄婊ā辨i定了院落景物的唯一性,“融融”可見月光是“暖到溫和舒適程度”的月光,“淡淡”寫出了清風的舒爽,“輕輕”表明“撥動心弦”程度之輕,“歲月”“遠古”則納入了時間的維度,有一種深邃之感,“橘紅”與“暗黃”在色澤上構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月光如水”呈現(xiàn)了院落之安寧靜謐,“無垠”凸顯大西洋之遼闊,“梨香滿園的庭院”回扣前文,使整個文段前呼后應,渾然一體,結構縝密。由此可見,因修飾語的嵌入,使得文句有了更多的細節(jié)化的具體呈現(xiàn),于是,人、景、物等意象建構的情境就逼真可感了。
何謂“動”?就是在文句中運用具有動態(tài)性質的詞句,或者已被活用為動詞的其他詞句,使文句具有了一字傳神、內涵無盡的意趣。著名作家阿·托爾斯泰曾說:“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這是很明白的。因為全部生活都是運動。要是你找到了準確的動詞,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繼續(xù)寫你的句子?!毖韵轮?,就是動詞在所有詞匯中最具有主動性與活潑性,能最為直接地將人物、事物、情境的本質特征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而使文章煥發(fā)出文采斐然、意趣橫生、感染力強的獨特魅力。著名作家老舍也曾說過:“描寫人物最難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來。”那么如何使“人物能立得起來”呢?我認為充分運用好動詞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為動詞著力于描寫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可以很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品質、身份、地位、處境、狀態(tài)等,使人物立得起來。比如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由于形容詞活用為了動詞,就將江南岸變綠的動態(tài)過程惟妙惟肖地展現(xiàn)出來,有了美不勝收、難以言說的意趣。
例如高考優(yōu)秀作文《好奇心》選段:
清晨的時候,當你穿梭在綢般霧氣里的時候,這好奇心便開始了。露水潤著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輕微的聲響,是什么在萌動?泡桐花紫色的蕊無聲地落下來,綿軟得仿佛一捏就會碎,輕柔得一吹便飛散,是怎樣的嬌羞躲在了里面?搖櫓聲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霧,又無聲地消失于耳側,是誰在哼唱?待到薄霧消散,這一切又似乎從夢境中抽離,它們又到哪兒去了呢?
語段描繪的是一派清雅美麗又古韻悠然的城市景致,考生對細節(jié)的刻畫詩意而逼真,凸顯出了其深厚的“煉詞”功力,不論是動詞“穿梭”“潤 ”“踩”“萌動 ”“躲”“穿透 ”,還是修飾語“綢 ”“輕微”“紫色”“綿軟”“輕柔”等,都運用得十分準確生動,頗具意趣?!奥端薄皾櫋敝嗍宓穆方o人潤物細無聲之感;布鞋踩出的輕微聲響像什么在“萌動”,引人想象卻又得不到一個確切的答案,只能充滿“好奇心”;泡桐花“綿軟”得仿佛一“捏”就會“碎”,并“嬌羞”地“躲”在里面,凸顯出了泡桐花的嬌嫩與羞怯……考生借助于這一系列的動詞,十分準確而富有想象力地刻畫了一幅唯美的晨景圖。由此可見,考生一旦感覺到自己的筆下語言干癟蒼白、缺乏表現(xiàn)力時,不妨認真地琢磨怎樣運用好動詞,因為動詞能夠讓人的形象立起來,也能夠讓物活起來,具有生命的質地與張力。
何謂“排”?就是排比,也即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近、語氣連貫的幾個句子連起來,搭建成結構并列、語意關聯(lián)的語段。排比可由詞組構成,也可由句子構成;可以是句與句之間構成的排比,也可以是段與段之間構成的排比。排比既可以用來議論,也可以用來抒情、描寫。排比的作用是可以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以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則可以把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讀起來酣暢淋漓。就當下的高考作文而言,幾乎是無排比不成文,因為排比是破解文本平淡與素材單一的最佳法寶。
例如高考優(yōu)秀作文《把握機遇,直面挑戰(zhàn)》選段:
2008年,奧運的火炬在北京鳥巢熊熊燃起,照亮了運動員們朝氣蓬勃的臉龐,點燃了泱泱中華的體育精神;2013年,“天宮一號”首次授課,知識在星際間傳遞,五星紅旗在無垠宇宙中閃亮;2016年,水鄉(xiāng)烏鎮(zhèn)舉辦世界互聯(lián)網會議,科技與傳統(tǒng)的融合,彰顯互聯(lián)網時代的中華風采。駝鈴悠悠,萬里絲綢之路橫亙亞歐;鐵路長長,千里高鐵支援異邦弟兄……
文段以“2008年”“2013年”“2016年”三個年份作為縱向鏈接點,將“北京奧運會”“天宮一號”“世界互聯(lián)網會議”三個點例式熱點事件勾連在一起,構成了事例型的排比語段,不但豐富了文章內容,增強了說服力,而且還讓文章頗具語勢,給人以排山倒海之感。之后考生再用一個整齊劃一的對偶句,從空間的維度上論證主旨,顯得長短交錯,整飭有序。整個文段時空交錯,確實呈現(xiàn)了排比句的雄渾氣勢。
再如高考優(yōu)秀作文《西安的無奈》選段:
巍巍的城墻是你千年不變的滄桑容顏,淙淙的護城河是你歷經千辛卻依然盈盈的眼波,蔥蔥的驪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絲。周朝古拙的銅鼎是你堅硬的骨骼,秦朝磅礴的兵馬俑是你卓爾不群的身姿,唐朝宏大的石經是你閃爍的思想。
選文作為文章首段,開篇就是兩組比擬式排比句,可謂有“開窗放入大江”之氣勢,充分展示了考生豐富的閱讀積淀與過人的語言才華。兩組排比句式神采飛揚,內涵豐沛充盈,依次將“城墻”喻為“滄桑容顏”,“護城河”喻為“眼波”,“驪山”喻為“青絲”,“銅鼎”喻為“骨骼”,“兵馬俑”喻為“身姿”,“石經”喻為“思想”,最終組合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格化了的“西安”,表明了考生對西安的歷史了然于心,對往昔西安的風貌滿懷深情。由此可見,對排比的恰當運用,不但可增添語言的氣勢美,構建形式的整齊美,還可打造文章的層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