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富軍 浙江省溫嶺市新河中學
面對浩瀚的書海,面對極其龐大的人類知識體系,面對每天不斷增加的閱讀材料,讀書這件事不得不讓人發(fā)出“生有涯知無涯”的嘆息。如果試著坐飛機到書山頂上看看是怎樣的?我們也許會很滿足,因為我們終生都很難一步步爬上頂峰。一個人的閱讀過程是構(gòu)建精神天地的過程,是靈魂的成長。閱讀就是在書籍的指引下,讓靈魂在精神的景區(qū)旅游,走得遠攀得高,或長途跋涉,或峰回路轉(zhuǎn)。
藝術(shù)的、文學的、宗教的、哲學的、教育的,種種知識構(gòu)建而成的精神高度,讓我們攀爬,又讓我們繼續(xù)建構(gòu)。我們的建構(gòu)是一點一滴的,能對原有建構(gòu)作一點點補充、一點點矯正、一點點提高,那已經(jīng)很不錯了。而這一點點,也是要對整體有所涉獵并了解之后才能得到的。
龐大的知識體系怎樣表達?怎樣呈現(xiàn)在少年面前?一個人面對如此浩無邊際的知識系統(tǒng),面對自身發(fā)育成長帶來的迷茫與探索,該怎樣處理?一門學科,除了科學系統(tǒng)的論述外,文選是很好的載體,比如我以前所在的大學中文系,用朱東潤教授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來授課,此外,教材中還有《西方文學作品選》《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選》《文論選》《西方哲學原著選》等選本。我們讀書只能有所選擇,文選、文摘都是一種選擇閱讀。這世界有的是“兀兀窮年,皓首窮經(jīng)”的老夫子,但縱然皓首,在專業(yè)之外,也只能大量接觸文選文摘,通過介紹與片段粗略涉獵一番。
文摘、文選是學問的渡船,是登高的階梯。上承大師,下接我們普通讀書人。我們接觸一位大名人,通常站不到巨人的肩膀上,而只能通過語錄來聆聽他們的教誨,然后通過幾篇文章來認識他們,再后來才可能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讀書如交友,但這交的,不是酒肉朋友,而是心靈的朋友。心靈的層次、境界不是說上就能上的,語錄讓我們仿佛攀上了巨人的肩膀,讓我們在這一點上感覺與他們并肩。我們背語錄,我們“學而時習之”,我們堅持著向他們靠近,運用文摘理解語錄,把我們的心靈與之融為一體,好像水漲船高,又好像久入芝蘭之室熏染一身香味,不知不覺中我們渡向了學問的彼岸。這就是文摘的觸覺。
當年有好多老先生,分門別類地做了大量的卡片,他們用那種硬紙片工整地、一字一句地摘錄。當時,這無疑是嚴謹求學的象征,常讓我們嘖嘖贊嘆,佩服他們的閱讀精神。如果細細地翻閱,通過卡片可看到他們的視野廣闊,博大精深。而他們閱讀自己每一階段整理的卡片,都會有欣然之感。這種用自己的筆抄錄下來的親切感、獲得感,是用鼠標一點瞬間滑過十萬字的感覺所無法比擬的。越摘越愛,越愛越摘,加上書法特有的韻味,把求學、學問之美推向高度。就像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書法作品上墻一樣,人們喜歡將一些語句摘錄下來,請書法家書寫,裝裱好,掛于墻上,或置于案頭,每天誦讀,每天與之神通,滋補精神,獲得美與智慧的體驗。閱讀書法作品是最美的閱讀,本質(zhì)怕還是文摘閱讀。把自己的文摘卡片經(jīng)常翻翻,從一張兩張三張到一疊一抽屜一書柜,驀然回首,學識隨文摘疊高了,精神也隨著文摘成長了。
我們沒必要像老先生那樣一字一句地抄,因為現(xiàn)在有電腦了,我們?yōu)槭裁床挥孟冗M的東西呢?對我們來說,摘錄的數(shù)量不是問題了,質(zhì)量卻需要突出。在書山中閱讀就像旅游,而文摘是輾轉(zhuǎn)的驛站,是小屋,是港灣?!蹲x者文摘》《意林》《青春文摘》等文摘類期刊總是最暢銷的,說明這些文摘最能觸碰到人們的心靈?!缎氯A文摘》《書摘》,則是大量知識分子鐘愛的。
文摘最先是畫線,圈圈點點,進一步就是點評,就好像雁過留聲、人過留痕。再進一步應(yīng)該是讀后感了。文摘是復制,互聯(lián)網(wǎng)的本質(zhì)也是復制,超速度的、巨量的復制,帶給現(xiàn)在的人們以無限的知識空間,卻也因此帶來迷茫。文摘這種復制,是從迷茫的海量知識空間中建構(gòu)屬于自己的空間,個性的空間。文摘向個性化發(fā)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題。主題文摘應(yīng)當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我的建議是,建一個文件夾,建一個屬于自己的文庫,或打印成紙質(zhì)的,不斷地將自己的文摘分門別類,形成自己的大小主題群。
有了文摘,有了自己的歸類,平時大量的微信閱讀、碎片閱讀都可以納入自己的框架,逐漸形成體系。有了文摘,可拒絕對八卦的沉迷,有了文摘,就好像生活有了方向。文摘是最簡單的獲得感。編成文摘集子,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馬上豐富起來。“知識占有”與交流是很重要的,就像孩子喜歡與伙伴分享自己獨特的感受一樣。所以,還可以建立博客,或把自己的文摘編輯成閱讀資料,推廣出去,互相交流,形成同學間的讀書圈。圈子有社會助長效應(yīng)。
有了文摘,我們的讀書就不是智力游戲,而是求真知,知行合一。
最后,附上我做的一點文摘,來自《黑格爾傳》。
黑格爾是著名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一生研究精神,其哲學體系龐大,這要得益于他中學時代的廣泛閱讀。我們從美國作家特里·平卡德著的《黑格爾傳》(商務(wù)印書館,2015年7月第一次印刷)中可以知道,他中學時就養(yǎng)成了做文摘的習慣。
(P10上中)極其平常的是在日記里他總是對各種書籍做大量的摘錄。不過在日記中全把自己的感情深藏于心底,也沒有寫下(只有一次除外)青春期男孩對女孩的默默思念,以及人們可能期待的少男少女的所思所想之類的東西。黑格爾的日記清楚地表明他見書就讀如饑似渴。
(P12上)較之不管黑格爾在文學欣賞方面可能是多么成人化,更有趣的是日記中黑格爾對閱讀的不同書籍做的那些摘錄,因為它們不但透露了他正在閱讀的書籍,而且透露了他那時在思考的各種東西(或至少透露了他自己看來想要思考的內(nèi)容)。舉例來說,他對一本世界史著作廣做摘錄,他表明自己在解讀現(xiàn)代作者例如克洛普托克。他也對德國啟蒙運動中各種不同的人物做了摘錄。在所摘的很多段落中,他把屬于“啟蒙運動”作者的各種段落重新抄寫出來,寫下自己對以下問題的思考。
(P13下)十分有趣的是,黑格爾在斯圖加特時期(高級中學時期)也似乎至少朦朧地注意到了康德哲學,而考慮到康德哲學的難度和黑格爾還很年輕,他對康德哲學說不出所以然也是情有可原的,人們也完全不必質(zhì)問他是不是真懂康德哲學。他摘抄了一些論述康德哲學的作者的論文。
以上內(nèi)容都是對黑格爾在中學時期勤奮摘錄的記錄。對自己讀不懂的康德,黑格爾也做了摘錄。摘錄一些自己感覺似懂非懂的東西,反復琢磨,這是一種很高的閱讀品質(zhì)。黑格爾讀中學時借文摘站到了巨人康德的肩上,最后成為歷史上與康德齊名的哲學家。
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做文摘閱讀,資料的匯編、收集,目的也在此。將來你們在大學寫論文做選題,以及踏入社會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時候,會體會到現(xiàn)在的努力沒有白費。也許,良好的文摘習慣,在接下來的高考三位一體面試時就會發(fā)揮它的神奇作用。
如若不信,不妨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