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在教育和高考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環(huán)境下,高三復習過程中適時補充相關背景材料,擴大學習視角,引領學生多角度剖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努力建構更科學、完整、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體系,提高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深化教材;學科素養(yǎng)
高考試題的啟示(2017全國文綜Ⅰ卷第25題):
皇帝紀年 ? ?公元紀年 郡級政區(qū)
漢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漢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
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國
上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可知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 ?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 ? 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
西漢朝廷郡級政區(qū)題,答案C,是2017年全國1卷得分率最低的題目,難度系數(shù)只有0.11。題目要求考生在整合材料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獲取信息進行準確、合理的解讀,突出了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的素養(yǎng)考查。本題造成考生丟分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考生有關秦漢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歷史的知識是零散、孤立的,對“推恩令”的內容及其作用存在機械性的淺層記憶,加上漢朝邊患問題即漢匈關系又是現(xiàn)行高中教材未涉及、考生感覺陌生的知識點,遇到試題新情境的時候,相關知識聯(lián)系與構建不足,難以將所學知識遷移運用。
核心素養(yǎng)指導下的全國卷高考對考生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與思考,以復習“中央集權”專題下的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措施例談在高三復習中如何對學科主干知識進行補充、拓展和深化,以幫助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課程知識,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多元思維,提高學科素養(yǎng)。
岳麓版《政治文明歷程》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第4課“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以中央集權為主線將中央對地方的治理和皇權的不斷加強結合在一起。第一子目“漢唐時期的地方割據(jù)和集權措施”主要講述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變遷,變遷促使統(tǒng)治者不斷調整政策,確保國家統(tǒng)一穩(wěn)定和社會發(fā)展。教材高度概括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演變,從西漢初期的郡國并行制、唐朝藩鎮(zhèn)制度到宋朝從“兵”、“權”、“錢”三方面入手解決唐末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這樣粗線條的歷史闡述不利于學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變。基于此,在高三一輪通史復習時,我以材料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
導入:材料一 ? 兩位皇帝的生卒年份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一前210年
漢高祖:公元前256年一前195年
兩位皇帝的生卒年份激發(fā)學習的好奇心,秦始皇和漢高祖幾乎生活在同一歷史時空,引發(fā)學生思維沖突,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劉邦實行郡國并行制的背景。時空觀念是本課教學需要重點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
材料二 ? 秦始皇三十六年,有墜星下東郡,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天地分”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問題: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深層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延續(xù)千年的分封制存在著歷史慣性,“始皇死而天地分”正是慣性的表現(xiàn)。當時東方六國普遍存在著要求分封的社會勢力,并不能接受秦始皇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度。這是漢初地方治理必須面對的歷史要求,一方面必須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須尊重東方社會習俗,這是推行郡國并行制的深層原因。
材料三 “西漢前期形勢”圖(略)①
問題:郡國并行制面臨的現(xiàn)實因素是什么?
空間和時間是學習歷史重要的維度,“西漢前期形勢”圖2既反映空間的政治(行政區(qū)劃)又反映政治的空間(地方管理體制)。經過秦末農民戰(zhàn)爭和楚漢之爭,許多功臣大將已占據(jù)一方,自立為王。諸侯王占據(jù)的地盤從總面積來看比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面積還大,且占據(jù)的地理位置多在相對富庶的東方,這是漢高祖必須直面的現(xiàn)實原因。
材料四:古者諸候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候或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遂京師。今以法割之,則逆節(jié)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候子弟或十數(shù),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問題:在主父偃看來漢朝廷面臨的主要危機是什么?針對危機,主父偃提出什么解決辦法?
歷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時空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歷史學習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情境,材料四選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屬一手史料,意在提供學習思考的情境,是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閱讀后就理解了諸侯王國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實行“推恩”允許諸侯王把土地分封給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子弟,這樣朝廷并不沒收王國封地而巧妙地把王國的力量分散了。
在此基礎上繼續(xù)追問:漢武帝一面頒布“推恩令”,另一方面,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分別封皇子劉閎、劉旦、劉骨為齊王、燕王、廣陵王,天漢四年(公元前97)封皇子劉髆為昌邑王,而四位皇子終武帝一朝,均不曾實行“推恩令”。這又是為什么?
有些學生想當然地認為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是全盤否定分封制。非此即彼,這是學習歷史常犯的錯誤。拋出這么一沖突問題,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推恩令”,漢武帝分封皇子的目的意在保存實力,威懾諸王,拱衛(wèi)中央?!巴贫髁睢辈⒎侨P否定分封制,而是改革分封制,適應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需要。
對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從秦漢到明清關于分封制與郡縣制優(yōu)劣的爭辯經久不息。秦朝的封建與郡縣的爭辯。唐朝柳宗元《封建論》中指出,秦朝的短命在于“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漢采用郡國并行制“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都。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明清之際顧炎武認為:“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所謂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二千年以來之敝可以復振?!鳖櫻孜鋸倪M化論的觀點看待分封制地方分權與郡縣制中央集權的興替變更,這些評論都給學習提供了多元的視角。
在教育和高考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環(huán)境下,高三復習過程中適時補充相關背景材料,擴大學習視角,引領學生多角度剖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努力建構更科學、完整、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體系,提高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①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上冊 ? 星求地圖出版社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