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戰(zhàn)國秦漢間人,立功的愿望就是受封,小者侯,大者王。秦代雖然封侯,但是不立封邑,不建侯國,換句話說,就是不行封建。侯者只能衣食賦稅,而且即使封侯也控制得緊,像蒙恬那樣的大將,盡管為秦始皇立下許多汗馬功勞,也不得封侯之賞,意常恨恨,所以秦亡之后,項羽即而恢復封建制,以滿足眾望。
【關鍵詞】漢初;分封制;原因
“分封制”即“封建制”。是封邦建國的意思。分封制最早源于西周武王滅商之后大封王族、功臣、上古帝王后裔,建立諸侯國。一方面是對功臣以及追隨武王的人的獎勵,另一方面則是達到“眾建諸侯,以藩屏周”的目的。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來安定四方,拱衛(wèi)王室。漢朝實行分封制同樣也有著這樣一層意思,用眾多的小宗來拱衛(wèi)王室這個大宗。對于漢朝為何實行分封制的原因有很多,但常見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當時統(tǒng)治階層的認識與要求。漢朝的統(tǒng)治階層是由那些追隨劉邦的文臣武將,以及當時社會殘余的一些舊貴族組成。也就是所謂的地主階級。雖說成份復雜但認識有著共同之處。其一,就是認為行“封建”乃天經地義之事。實際這是他們封建意識的滿足。戰(zhàn)國秦漢間人,立功的愿望就是受封,小者侯,大者王。秦代雖然封侯,但是不立封邑,不建侯國,換句話說,就是不行封建。侯者只能衣食賦稅,而且即使封侯也控制得緊,像蒙恬那樣的大將,盡管為秦始皇立下許多汗馬功勞,也不得封侯之賞,意常恨恨,所以秦亡之后,項羽即而恢復封建制,以滿足眾望?!妒酚洝分杏羞@樣一段描述項羽分封情況,分別介紹了封地、都城等?!绊椡跄肆⒄潞獮橛和酰跸剃栆晕?,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于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而劉邦在滅項羽的過程中也不得不對韓信、彭越進行許諾賞地封王。“(漢高祖)五年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固陵,與齊王信、魏相越期會擊楚。信越不至,楚擊漢軍大破之……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至也……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榖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傳海與齊王信?!瓭h王從之。于是韓信、彭越皆引兵來”“韓信以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睗h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蹦饲矎埩疾儆【R立韓信為齊王”這是《史記》中韓信、彭越要求獲得土地為王的事件。在他們眼中,有功要賞很正常,為王侯才是最好的獎勵。這是軍功地主階級的認識,同時遺存下來的舊貴族舊勢力,他們意識中稱王也是天經地義之事。陳涉之陳,陳父老對陳涉說“軍身被堅執(zhí)銳,率士卒以誅暴秦,復立楚社稷,存亡繼絕,功德宜為王。且夫監(jiān)臨天下諸將,不為王不可,原將軍立為楚王也。”當時的陳中父老都認為有功稱王很正常,而張耳、陳余卻不這么說,他們認為應先立六國后人為王一起滅秦??梢哉f這些舊貴族,舊勢力認為稱王,或立六國之后是應該之事。而跟隨劉邦的一些謀臣也有著這樣的認識,也包括劉邦本人只是后來因為張良的‘八不可而并沒有真正這么做?!拔魷ヨ?,封其于杞,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六國后,畢己受命,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xiāng)風慕義愿為臣妾”不僅如此,其實已有六國之后開始恢復六國,如田氏田榮立齊,韓廣立燕,韓王信立韓等。只是后來結果不同罷了。
其二,就是統(tǒng)治階層對郡縣制的認識有誤??たh制實行的時間畢竟太短,它的優(yōu)越性沒有被多數(shù)政治家所認識。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但是秦始皇利用中央集權制度所進行的殘暴統(tǒng)治,使得郡縣制代其受過,不少人認為實行郡縣制導致了“暴秦”的出現(xiàn)。還有人即認同郡縣制的優(yōu)越性也不否認分封制的存在。這就造成了漢初的郡縣與封國并存的局面。在秦始皇時就有李斯與王綰、淳于越等人的郡縣之爭,但是最后秦始皇聽從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僅僅在大一統(tǒng)的朝代實行了十幾年的郡縣制后人對其認識不然不會全部相同。也是僅僅過了十幾年對于分封制的認識也不會改變。
其三,則是當時社會的客觀形式所要求。漢初所分封的七個異姓王是劉邦所不愿意的,他不得不如此。因為當時這些功臣通過楚漢戰(zhàn)爭已經手握重兵,占據要地,與劉邦名為君臣實為敵國,劉邦不得不以封建的手段來換取臣下的效忠。其實還在楚漢逐鹿中原的時候韓信已經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雖極不愿意但卻不得不封其為真齊王,漢初的分封其實是楚漢之際封建諸侯的繼續(xù)?!埃h高祖)四年冬十月,韓信襲齊,,已定臨淄,遂東追齊王?!n信使人言漢王曰:“偽詐多變,反復之國也,南邊楚。請為假王以鎮(zhèn)之。”……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乎,何為假王!”春二月,遣張良操印立韓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這是在楚漢相爭之際。而在滅楚后劉邦即分封了七個異姓王“皇帝曰義帝無后,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番君之將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番君?;茨贤醪?、燕王臧荼皆如故。劉邦為削弱韓信的實力將其徙楚王,而彭越早在楚漢相爭之際已名為魏相國,魏王豹死后他已經占據梁地,封王只是形式上的讓其名副其實而已。而吳芮本來就是長沙的小官,起義后追隨劉邦被封為長沙王。而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以及趙王張敖等是項羽所分封有的也是六國后裔,本就占有地盤。劉邦分封只是順水推舟而已。這七個異姓王共領支郡二十二,而劉邦自領二十四郡之地,異姓王占有半個漢室江山。是不得不分封,正如當時蒯徹勸韓信那樣,如果與項羽合作也可以三分天下的,其結果猶未可知也!
最后,總的來說原因肯定不止這一些還有很多方面,如文化上,當時所盛行的游俠精神,劉邦從一個基層的亭長到最后的擁有天下,沒有足夠的人才來幫他肯定是不行的。而幫他的人最多的還是當時一起起義的沛縣子弟。如和他一起開國的以及一直幫他的蕭何、樊噲、曹參等。還有的如張良、王陵、陳平、酈食其等。這些人都注重信義,張良一直說“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痹谟蝹b精神的大背景下,劉邦要對這幫共同取得勝利果實的盟友及將領講究信義,為鞏固自己的平民皇帝身份,他必須順應這個客觀事實分封異姓王。總的來說原因很多但是不同的人對于異姓王的分封也有不同的認識。對于同姓王的認識也一樣。不管怎樣在當時的情況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長遠上其不符合大一統(tǒng)的歷史軌跡。不符合中央集權的要求,最后肯定會有不利的影響,作為中央的統(tǒng)治者也肯定會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維護統(tǒng)治的。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7.228
[2] 袁樞. 通鑒紀事本末.高帝滅楚[M].北京:中華書局.1964.91
[3]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7.252
[4] 司馬遷.史記·張耳陳余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1774
[5] 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M].北京:中華書局.2007.1198
[6 ]袁樞. 通鑒紀事本末.諸將之叛[M].北京:中華書局.196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