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珊珊
【摘要】:“重技法指導,弱化語言實踐”,是小學習作教學中的普遍現(xiàn)象。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寫作時無話可寫。教師可以通過關注文本,讓學生領悟文本內(nèi)部的語用規(guī)律,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落實語言表達和強化語言拓展,運用“源頭活水”,讓學生不再“談文色變”,從而開啟習作大門。
【關鍵詞】:文本 語言 習作
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绻f習作是一棵樹的話,它肯定要向“書本”這源頭活水吸取營養(yǎng)。小語教材精選的各類課文語言優(yōu)美、規(guī)范,是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提高語文能力的典范。我們該怎么依據(jù)這些范文,引導學生推敲詞語,模仿句段,拓展練筆,領悟構(gòu)思,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呢?
一、推敲詞語,讓習作獨運匠心
吳忠豪教授說過,當下語文教師比較重視寫作方法規(guī)律的指導,記事寫人的方法,寫景狀物的方法,但是對小學生來說,如何用好詞語寫好句子,這些基本功的指導其實更加重要?!墩Z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币虼?,立足課文,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形式,把握語言規(guī)律,就能提升表達能力。
《推敲》這個典故告訴我們古人用詞字字斟酌,啟發(fā)我們揣摩作者的用詞之妙。若在習作時字字推敲,就能使習作獨運匠心。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桂花雨》一課中有一句“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漫在桂花香里的。”一個“浸”宇,形象地寫出了桂花的香氣濃郁,向四周彌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氣里似的,而非“籠罩、淹沒”所能及的效果。課文中有些重點詞語,是語言情感的聚焦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鉆研課文詞語,豐富學生語言內(nèi)涵。經(jīng)常進行這樣有意識的遣詞造句訓練,學生的習作便能妙語連珠!
二、模仿句式,為習作搭建階梯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段落的結(jié)構(gòu)都很鮮明,只要我們多關注段落中富有特色的語言,或是關注作者表達某一意思時所采用的表達方法,把規(guī)律性的語言找出來教給學生,學生就能從中學到規(guī)范的語言并逐漸學會正確運用語言。
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白楊》里一段父親對白楊的介紹:作者以“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樣的關聯(lián)詞語,一氣呵成地刻畫了戈壁上的白楊樹。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抓住關聯(lián)詞語,體會作者對白楊樹的贊美和邊疆建設者的豪情壯志,然后用這些詞寫幾句話,夸一夸像課文中的爸爸那樣的祖國建設者或保衛(wèi)者。有學生這樣寫道:“哪兒有危險,哪兒有火災,就有他們的身影;不管是嚴冬酷暑,不管是風吹雨打,他們總是默默無聞為我們的城市奉獻著……他們就是勇敢的消防隊員!”教材中有很多類似的訓練點,只要我們以文本為依據(jù),為習作提高有效的模仿句式,使學生的語言的學習有了有源之水。
三、拓展練筆,為習作廣開“寫”路
現(xiàn)行的教材以單元為主,一個單元一次作文訓練,間隔時間較長,容易使閱讀與習作相脫離。而隨文練筆正是閱讀和寫作的中介,讓學生模仿練筆,或仿寫遷移,或補白拓展,這些語言點的挖掘?qū)⑹菍W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增長點。找到好的語言文字激發(fā)點和切入點,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增長就會源源不斷地得到增長。
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課文主陣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練筆機會,既讓文本更豐滿,又能消除學生寫作畏懼感,為習作廣開寫路。
四、領悟構(gòu)思,讓習作蔚然成風
文章謀篇布局的好壞,直接影響表達效果。好的謀篇布局,會使主題鮮明凸現(xiàn),內(nèi)容層次井然,形成一個完美的和諧體。如果不講究謀篇布局,再鮮活的生活素材也會寫成一團亂麻,或文章跳躍幅度讓人無法理喻,篇章如斷垣殘壁。教師要跳出文本看文本,要善于從文本的整篇角度入手,高屋建瓴中引導學生認清文本行文的脈絡,洞察文本構(gòu)建的框架,讓學生在積極模仿、自主構(gòu)建中經(jīng)歷言語的有效實踐,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愛上習作。
如執(zhí)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跑進家來的松鼠》一課時,我們認識了一只活潑可愛的松鼠,感受到作者一家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后,我請大家回過頭來看看課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寫得如此引人入勝的?通過閱讀,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在寫文章時文章設置了三處懸念,吸引讀者一步步往下讀。如第一處:有一回,櫥柜里的方糖不見了。媽媽把我們幾個孩子叫去問,我們誰也不知道。第二處二:第二天早晨,我們驚奇的發(fā)現(xiàn)籃子空了。蘑菇到哪兒去了?第三處:有一天,它干脆失蹤了,哪兒也找不到。接著,我們再讀課文,研究作者到底是怎樣使用“懸念法”的。通過閱讀,我們梳理出情節(jié)圖:
事件一:懸念(方糖丟失)——發(fā)現(xiàn)(被松鼠藏在櫥柜的帽子里)——真相(貯存食物);
事件二:懸念(蘑菇消失)——發(fā)現(xiàn)(松鼠在家里晾曬蘑菇)——真相(貯存冬糧);
事件三:懸念(松鼠失蹤)——發(fā)現(xiàn)(松鼠躲在煙囪里)——真相(墊窩過冬);
之后,我出示隨文練筆作業(yè):小松鼠在“我們”家還會發(fā)生什么事?請仿照課文續(xù)寫一件。注意要按照情節(jié)發(fā)展圖來寫,先設置懸念,再推測故事是怎樣發(fā)展的,最后解釋這個懸念。學生興趣極高,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模仿寫好。
學生通過仿寫,拉近了與作家作品的心靈距離,甚至有一種“我也能寫得這樣棒”的心理,就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從“不會寫”到“我會寫”的狀態(tài)過渡。作為老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關注文本謀篇布局的特點,適時地啟發(fā)、點撥,讓學生在觸摸語言、整體感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文本的結(jié)構(gòu)之美和作者的謀篇之智。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學的范本,值得慢慢咀嚼,細細品嘗,好好吸收。教師只要運用好這“源頭活水”,充分挖掘文本中蘊含著的豐富語言資源,引導學生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豐富語言,發(fā)展語言,不斷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學生的習作能力定能詩意盈懷!
【參考文獻】:
【1】陳振勇 .基于語言實踐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A].超星期刊,2017(2).
【2】菊英.信手拈素材克服懼怕心—三年級作文起步策略 [J].文教學通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