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新課標改革,提出了要推動活動型課程的運用的要求。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如何選擇活動型課程的內容,運用什么樣的形式,直接影響了活動型課程的效果。文章對活動型課程的內容和形式選擇提出了建議,根據(jù)課程內容和教學需求分為引入式和體驗式活動,并結合實際教學案例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政治;活動型課程;教學實踐;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2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8-0023-0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要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同時指出要實現(xiàn)“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高中學生仍然處于三觀構建的階段,一些爭議問題中各方都有合理性的情況,將會對學生造成一個較大的困擾。在傳統(tǒng)的政治教學中,教師會傾向于選擇爭議較少的主題,既能夠保證把握好政治課的思想方向,也節(jié)省時間,但是卻缺乏思考討論的空間,難以解答學生的困擾。
在內容方面,選取的材料或主題應當具有活動性,能夠保證學生可以作為主要角色參與其中。新課標中為此提供了多個議題。這些議題具有一些共同點:具有爭議性;值得進行討論,能夠引發(fā)思考和共鳴;與教材知識相關,提供應用教材內容的空間;具有一定的價值導向。
在形式方面,活動型課程并不專指以某種特定形式開展的課堂,所有能夠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活動都應當被列入其中,即包括以往教學中常常使用的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等。
在課程推進階段,可以多開展引出式活動,可以優(yōu)先選擇能夠推進知識教學的典型性案例或情景,采用時間短、學生較為熟悉的形式。比如同桌討論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由學生自己探討存在一定矛盾但相對來說價值取向比較明確的問題。
最新修改的2018年版的高中政治課本,對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也有比較明顯的傾向,很多探究活動調整為帶有議題性質的新素材。以必修一《經(jīng)濟生活》第11課“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探究活動為例,由不同立場的角色給出不同觀點,讓學生能在討論中獲得更理性的分析,認識到事物具有兩面性。再通過教材的正文表述“經(jīng)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前進中的問題,需要正視并設法解決”,給出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類似這樣的議題選擇,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更能使學生認同國家所倡導的價值取向。
在復習階段,若遇到具有爭議性并符合學科內容的社會事件時,可以更多地采用體驗式活動型課程,比如角色扮演、聽證會、實際操作等形式,在選題上更多地體現(xiàn)與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結合。
以必修一《經(jīng)濟生活》第9課“市場配置資源”的內容為例,可以選擇一個真實的市場情境。2018年5月,隨著電影《我不是藥神》的上映,白血病高價救命藥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隨之而來的是社會輿論關于不良藥企和無作為政府的指責,引起全社會包括學生的關注。它既是學生所關注的爭議性問題,又符合“市場配置資源”的知識,同時能夠用于培養(yǎng)學生從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對不同主體行為的理解和認同,因此是一個非常合適的議題。
在活動設計時,可以將“藥品研發(fā)及銷售市場分析”作為活動情境,學生通過扮演市場中的不同主體(如消費者、主要生產者及競爭者、監(jiān)管者等),彼此存在立場對立和利益沖突。通過模擬市場上“救命藥”的生產和銷售過程,從而更好地感知市場是如何配置資源的。
新課標提出了高中政治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用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分析問題和現(xiàn)象,增加公共參與,樹立政治認同。通過這樣的市場模擬活動,能夠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感興趣的、真實的、存在疑惑的情境中,營造出融入社會熱點的參與感。通過不同角色的體驗,分享感受,也更好地理解各種角色的博弈和無奈,感受到矛盾的兩面性,培養(yǎng)對該事件的理性思考,并形成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對社會各群體的理解態(tài)度和悲憫之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陳式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中學思想政治教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湯萍(1991—),女,云南玉溪人,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教育、高中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