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詩如鼓琴,聲聲見心,易唱易吟,悅耳動聽。唐詩宋詞乃中國文化史上一朵美麗的奇葩,潛心品味詩詞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魚游于江河之中,其樂無窮。古詩文教學重在品與賞,思與悟,而這皆以讀為基礎(chǔ),引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讀出情緒,讀出意境,讓讀內(nèi)化于心,達到養(yǎng)心、開悟、生慧之境界,以期能自由幸福地徜徉于詩性文化的殿堂。
一、品讀詩法,感悟詩境
讀詩者不論孩童抑或是成人,必要坐端正,心氣順?!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分赋觯骸疤竦摕o,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讀詩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朗讀,讀時音似斷非斷,氣斷意連,滿懷激情,感情飽滿,把句子讀到心坎里,自會有恍然大悟。讀古詩或快或慢,齊讀,帶讀,接龍,默讀,吟唱,當場詩背,提問征答,孩童的感官最靈敏,時日累積,學生的精氣神就會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讀亦在感悟詩境。
1.平長仄短法
古人云:“平聲悠揚尾音長,如擊鐘鼓;仄聲短實重疾,如擊木石。”我們指導古詩誦讀不妨先從“平長仄短”、“尾韻拖長”、“依字行腔”的最基本的讀法要求做起。在平長仄短之間,在曼聲唱和之時,在尾音的顫動、修飾、延綿之中,感受到了詩人的心境,通靈了與詩人的情感。
2.節(jié)奏劃分法
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收入古詩30多首,大多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五言詩是二三或二一二或二二一式詞組結(jié)構(gòu),七言詩基本上是二二三或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式詞組結(jié)構(gòu)。
二、善讀詩眼,巧入詩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肮旁姴粎挵俦樽x。”古詩詞不僅是一種語言的藝術(shù),還包容了音樂、繪畫等在內(nèi)的綜合藝術(shù)。每一首作品語言簡練,韻律優(yōu)美,而且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后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這些意蘊悠遠、營養(yǎng)豐富的古詩大餐常常被翻譯成一疊索然無味的小菜,這不僅扼殺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古詩詞隱藏的美感也蕩然無存,因此,以讀促悟,以悟促讀,通過品讀、體悟“詩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另一個心靈世界,質(zhì)疑隱藏在詩詞中的空白,感悟其獨特的涵義。
1.抓住詩眼,滋養(yǎng)詩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著一字則境界全出”。詩眼是點睛傳神之筆,是詩中最精練最傳神的詞語,你發(fā)現(xiàn)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詩的中心。教師要善于抓住詩眼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推敲,由點及面、層層深入地領(lǐng)會詩的意蘊。
2.比較誦讀,體情悟情
“有比較才有鑒別”,利用比較閱讀進行古詩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活躍思維,學會思考。同一個詩人寫的詩要比較,不同詩人寫的同一題材的詩要比較,通過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詩的特點,進入詩的境界。
送別詩是古詩中別具特色的形式,孫雙金老師就曾巧妙地設(shè)計了“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遷移轉(zhuǎn)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不僅讀懂了一組送別詩,而且初步領(lǐng)略了這一類詩歌的表達方式,收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學生通過對比誦讀很快弄清楚了《贈汪倫》一詩汪倫用歌相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李白用目光相送別孟浩然,《別董大》一詩高適用語言送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王維是用酒送別元二,通過反復吟誦孩子們也領(lǐng)悟了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研讀詩意,靜悟詩魂
“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弊x古詩文需要平和安靜的心境,讓詩的情景如涓涓細流融入學生的心里,體會詩人美妙的詩筆所帶來的詩中畫,使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1.清靜嫻和,讀能啟智
兒童的心靈世界具有豐富的感性,旺盛的想象力和誠摯的情感,帶有天然的藝術(shù)化傾向。兒童新鮮、柔軟的心靈,到處是感知生活的觸角,一首詩就是一段事,一段情,一幅景……教師要善于將學生帶入其中,吟詩作畫,以畫講詩。教學呂巖的《牧童》,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悠揚的牧笛聲中抓住“弄”“臥”,想象所見、所聽、所感,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清風明月相伴,時斷時續(xù)的短笛聲由遠及近……老牛聽著笛聲,“哞哞”地和著;微風攜著笛聲,悠悠地在空中飄飛,花兒聽著低聲,安然入睡……小牧童時而趴著、時而側(cè)著、時而翹起腿兒撲騰幾下……好一副悠然自樂的牧童休憩圖。
再如于永正老師的課堂妙筆生“草”,趣味盎然。他在教學白居易的《草》時,邊對學生進行觀察、說話訓練,邊用圖畫畫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長變化的過程,形象鮮明地描繪了“一歲一枯榮”的情境,把含義深奧的“枯”“榮”變得淺顯易懂了。教學“春風吹又生”時,讓學生自己畫出對這句話的理解,把對小草生命力的評價蘊含在學生對自己圖畫的解說中,將語文教學與思想教育巧妙結(jié)合。
雨果說:“想象就是深度?!?靜靜地讀,悠悠地品,學生通過詩文有限的文字生發(fā)出無限的想象,啟迪智慧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
2.入情盛德,深讀明道
在教學詩文之余給學生講述詩人的人生故事。如“寄情田園、尋求歸隱的孟浩然”、“懷才不遇、向往自由的李白”、“憂國憂民、同情百姓的杜甫”、“報國無門、至死不渝的愛國詩人陸游”、“長于說理、精于修辭”的王安石等。故事的感染熏陶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學生跨越幾千年的時空界限領(lǐng)略了詩文。
詩文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學生在誦讀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后,其思想情感便能與詩人的喜怒悲憤、愛憎喜好達成共鳴。如讀了蘇軾的《題西林壁》,讓學生即興交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我見……;讀了孟郊的《慈母吟》,安排“和詩人一起談?wù)勈篱g永恒的主題——母愛”。學生在相互交流和暢談中產(chǎn)生了對社會的思考,對人生的啟示,對情感的體驗,這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詩如鼓琴聲見心”好詩就像音樂一樣流淌,多讀多思就會走進內(nèi)心,成為心靈的一部分;“好得辛勤漫讀書”紛雜的大千世界唯有讀書才能求得一隅偏安,也唯有詩書才能領(lǐng)悟人生的真諦。在古詩文教學的長河中,不離根本,不斷創(chuàng)新,執(zhí)著追求,唯有如是,中華文化的血脈才能長長久久,永世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