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 要】民俗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非主流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對語文教學產(chǎn)生不可替代的影響。本文簡單地闡述了民俗文化和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粗淺地討論民俗文化對語文的教與學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并探究利用民俗文化的有利因素促進語文教學的幾種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民俗;民俗文化;主流文化;語文教學;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204-01
眾所周知,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運用語文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成為思想敏捷、心胸開闊,具有主體意識、民主思想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而民俗文化作為一種非主流文化所體現(xiàn)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卻恰恰是語文的教和學所需要的。此外,民俗文化成分在語文教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他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再加上各地方政府和人民對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視和保護,以及國家在對待民俗文化的發(fā)展等方方面出臺的一系列積極政策措施,因此,民俗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其存在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民俗文化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并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影響來推進語文教學的改革,提高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
由于民俗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就不可避免對民俗文化的學習,郭瑞林在其編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學語文》一書中說道:“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而民俗文化又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成分,對語文教學的影響不可替代。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結(jié)合貫穿進行民俗文化的教育,把民俗文化的教育擺在應有的位置。民俗文化對老師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掌握語文知識、提高道德修養(yǎng)素質(zhì)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民俗文化能幫助學生積累知識,提高閱讀能力,擴充認知結(jié)構。語文課本中有不少篇目涉及到民俗的描寫,學生學習過程中用民俗文化知識的角度去理解,不僅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擴充自身認知結(jié)構。此外,民俗文化的豐富人文精神能夠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道德素養(yǎng)。曹明海教授在談論語文學習的本質(zhì)時說:“從本質(zhì)上說,語文學習是一種與文化對話的活動,即與語文所負載的思想與情感、心靈與生命、精神與靈魂—它內(nèi)在的文化意涵進行交流與溝通?!睂W生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語文知識文化,更重要的是學習人文素養(yǎng),構造人類精神家園,培養(yǎng)人性和情操。由此可知,民俗文化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利用民俗文化的有利因素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我認為可采取如下幾種途徑和方法。
一、多角度挖掘教材
小學語文課程中的許多精品篇目其實就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畫,借助民風民俗,能讓學生走近民間生活,體驗民俗風情,感受民俗文化,從而更好地親近文本,理解文章內(nèi)容,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對于有豐富民俗文化內(nèi)涵的篇目,我們語文教師要做個有心人,不僅要善于發(fā)現(xiàn),更要充分挖掘,讓學生真正借助這一資源,領略民俗文化的魅力。如小學語文《端午棕》中,作家向讀者展現(xiàn)了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民俗。吃粽子,這一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正表現(xiàn)了人民積極向上、祈福美好生活的意愿。教師可以巧借此文化內(nèi)容,既可以展開節(jié)日慶典活動的寫作口語訓練,也可以就端午節(jié)習俗為話題進行綜合性實踐訓練。由此可見,對于教學中多角度挖掘教材可以更好地利用民俗文化有利因素,促進語文教學。
二、整合資源
在用好文本資源的基礎上,教師應努力開發(fā)與語文教學有關的鄉(xiāng)土資源作為拓展,學生進一步認識家鄉(xiāng),親近家鄉(xiāng),培養(yǎng)深厚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開發(fā)鄉(xiāng)土資源,當以活動為載體。在明確活動目的、活動要求的基礎上,教師要放手由學生具體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jié)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敝袊且粋€世界文明古國,民俗文化資源博大精深,是我們語文教育當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是大勢所趨,弘揚民俗文化是時代的強烈呼喚,也是語文教育的迫切需要。為此,我們應該謹記魯迅先生所說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應該在語文教育中開展民俗文化教育,努力將民俗文化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讓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進生活,走進語文世界,走進語文課堂,讓每位學生都擁有一個開滿民俗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園。
三、開展民俗文化活動課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要想讓學生不斷受到民俗文化的熏染,就不能滿足于語文課堂這個狹小的空間。我們應放眼于學生的課外生活,多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民俗文化意識的目的。例如,我們學習了“民俗風情”單元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品民俗文化”綜合實踐活動。例如,廣西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的歌圩節(jié),是廣西壯族族的盛大節(jié)日,作為家喻戶曉的民俗活動,老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歌圩節(jié)的歷史資料、到民間走訪調(diào)查,并要求學生寫出對三月三的各種慶?;顒拥暮喍淘u價,也可以組織開展有關“三月三”民風民族的語文綜合性實踐。這樣,老師在閱讀、作文和口語交際教學等教學就有了角度和方向。
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國豐富的地域民俗及文化的傳承,正日益面臨著急劇變遷、轉(zhuǎn)型、重構和文化融合,甚至有的直接面臨著流失、破壞和亟待搶救、保護的情況下,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fā)、保護和利用,已經(jīng)是語文課程建設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民俗文化資源博大精深,這也是語文課程建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語文課程,必須讓優(yōu)良的民俗文化走進語文教學中去。
參考文獻
[1]郭瑞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學語文[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曹明海.語文教育文化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蕭放.中國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J].載《中國民族報》,2006年3月第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