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皆
此前我對于劉榮書的創(chuàng)作并未特別關注,然而一旦開始關注,就發(fā)現(xiàn)他的存在非比尋常。僅自然抵達我的視野的閱讀而言,最近就有他的中篇小說《雪人》(《江南》2019年第4期)和《虛擬愛情》(《福建文學》2019年第7期),這算不算是一種當紅的佐證?當然,我重點關注的還是他這個中篇小說《扯票》。
扯票,在冀東方言里是撒謊的意思,文學化一點表達,也可以說是:虛構(gòu)。其實從廣義上來說,寫小說本身就是一種扯票。小說中這個頗具扯票才華的聰明的小丫頭,就基本具備了一個非專業(yè)的生活小說家的雛形。然而生活終究不是小說,小說可以任由小說家去創(chuàng)作,正如劉榮書在創(chuàng)作談《寫作曾讓我感到羞愧》中所言:“我自由地建構(gòu)我的世界,我的王國。修筑我的城堡,我的家園。我開疆拓土,攻城略地。我有改變他人命運的權(quán)力,也能讓一個人深陷絕望時,讓他看到前路的光明……”生活本身卻由不得人去創(chuàng)作,在現(xiàn)實既定的限制之中,人對生活自由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很小,而人終其一生頑強地活著,不過就是在爭取那一點點可能性。
雖然現(xiàn)在有一個說法:作家太多的才華用在了寫創(chuàng)作談上,但我還是要把劉榮書的這篇創(chuàng)作談《寫作曾讓我感到羞愧》所給予我的觸動,不折不扣地表達出來。因為它對于我理解《扯票》這篇小說很重要。我曾經(jīng)不明白,劉榮書為什么一定要用“扯票”這種有局限的方言?讀了這篇創(chuàng)作談,我明白了,因為他一直“蝸居在村子里”,做著一個從隱秘到無法隱秘的寫作者。“扯票”這一詞匯所傳達出來的,就是他的文學肌理本身,就是他的文學地氣,他很難把來自村里的小丫頭的“扯票”命名為“撒謊”,那會讓他感到陌生和異樣,會隔絕他與小丫頭之間的心氣相通。劉榮書甚至沒有給小丫頭一個名字,我想這是有意為之,她已經(jīng)不是哪一個具體的女孩,而是已然從那片土地上走出來,而又進入不了城市的所有女孩的縮影。
小女孩有點可笑又有點可愛的扯票,是為了滿足一個孩子“得到一顆糖吃”的愿望,這天真幼稚的試煉,如同她向生活的索取,之所以總能夠得到滿足,是因為有一個“爺爺”在托底。然而,“爺爺”并不總是存在的,并非“四海之內(nèi)皆爺爺”。其實,小姑娘和爺爺這樣的一對存在,本身就是令人揪心的,即便溫暖,也帶有脆弱的暫時性。如果說“爺爺”是一個古老的黃天厚土血肉親情的隱喻性存在,“父親”和“繼母”則是離開土地的農(nóng)民被城市沖刷洗牌后的隱喻性存在,“母親”則直接不存在了。爺爺逝去之后,接管小丫頭的是住在城中村的父親和繼母。城中村是一個具有多重象征意義的符號,它是一個既非城又非村的蝙蝠一樣的存在,是一個“奈何橋”般的無奈的過渡,向上向下皆難兼容,無法定義也無法定性,只能尷尬地存在于模糊地帶。
這個機靈的小丫頭既然已經(jīng)來到城中村,觸摸到“城”的邊界,就必然要把探索的觸須伸向“城”;她憑著自己良好的記憶和自學識得的幾個字,一點點走出城中村,走進“城”。小丫頭對于“城”的隱秘探索,讓我想到劉榮書的寫作行為本身。寫作既是他向外面的世界伸出的觸須,也是他與虛構(gòu)世界之間的一條暗道,他由此而確認自我的存在。打通了“彼岸”的“此在”,才是真正的存在。然而,他在村子里寫作的行為,如同路遙《人生》中的高加林在村子里刷牙,毫無疑問地遭到群嘲。任何超越村莊層面的追求,都會被視為村莊的異端,作為異端的個體的自尊,必然要受到集體無意識的圍剿。他的寫作成了一種“暗疾”,一種對自身的“間接的傷害”,只能為他帶來“隱秘的羞愧”。寫作本身就夠沉重的了,還要額外地去突圍那些裹挾著自身的庸常與狹隘,這樣的存在定然不會輕松。只有“泯然眾人矣”,才能活得輕松,為此,劉榮書一度放棄寫作,過上了一個正常的鄉(xiāng)下青年的生活,結(jié)婚、生子、喝酒、賭博、滋事,“活得比周圍任何一個人都要正?!?。然而,“時不時地,某種孤獨與頹廢的情緒會像幽靈一樣控制了我?!彼K究是要宿命一般地回到文學。如果脫卸壓力使人更加沉重,那就不如勇敢承受。劉榮書的寫作是可敬的。再次回到寫作的劉榮書,“始終處在一種封閉游離的狀態(tài)中”。作為一個唯恐被嘲弄的寫作者,在幽閉中穿行于小說世界的心態(tài)與狀態(tài),與小丫頭由城中村向外探索的身影是重合的,儼然往返于暗道的路徑也是一致的,小心翼翼又野心勃勃,好奇的試探與迷途的恐懼雜糅。劉榮書在書寫小丫頭的越走越遠時,有著極大的耐心與張力,既抑制又放任,那是他的某種生命體驗的間接代入。
哪怕是一棵野草,也有向著世界伸展的欲望,小丫頭那一點點延長的對“城”的探索,是再自然不過的共通人性,算不上貪婪。然而,一次被繼母責打的委屈,既偶然又必然地把她的欲望膨大起來,使她扯了大大的一票,使她的離家出走變成了變相的被拐。這一次,她不僅沒有逃離“城中村”而進入“城”,反而進入了連“城中村”都不如的垃圾村。這時候,小丫頭不光想起鄉(xiāng)下溫暖的爺爺如契訶夫筆下的凡卡對爺爺?shù)乃寄?,就連父親甚至繼母和弟弟,在她心里也是溫暖的了,但她的信息已經(jīng)無法抵達他們,如同凡卡的信無法寄達“鄉(xiāng)下爺爺”。
走出這個垃圾村,回到原來的城中村,她用了三年的時間,而這兩處的距離不過六公里。劉榮書的小說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一個猝不及防的逆轉(zhuǎn),往往令人瞠目結(jié)舌?;恼Q的背后,呈現(xiàn)的是深刻的本質(zhì)。小丫頭倏忽之間被好人帶走,這意味著什么?相信每個人讀到這里,都會為她命運的擢升過于容易而有所懷疑。此處,我們來自生活的經(jīng)驗論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命運的推進終將證明,小丫頭并沒有拔出自己的根。她不僅沒有追上城市,反而又落到了城中村的后面。
看起來,是小姑娘的扯票使她陷入了困境,然而,城市何嘗不是一個巨大的謊言!它誘惑你跳起來,以為會抓住它,結(jié)果卻使你跌到了更低處。它給你生活在它懷抱里的假象,然而,城中村的真相卻是:在城中,屬性依然是村;失去了村的自然屬性,又無能上升為城。城與村,近在咫尺,甚至看起來融為一體,卻有著不可逾越的距離,鴻溝遠比看上去巨大,大到令人絕望,而且,渴望越深,絕望越深。那貌似不存在而又有霄壤之別的落差,比顯而易見的落差給人更大的傷害和悲涼感。她在城市的迷宮里繞來繞去,始終沒有走出自己的歸屬。城與村之間,尚有可能構(gòu)成一個“圍城效應”: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小丫頭就是如此,渴望城市,但有一天來到城市,又懷念起村子的人情與美。但城與“城中村”之間,卻連“圍城效應”都不可能,她并未真正進入“城”(圍城),更談不到想出來了。她甚至未曾穿越城市,只是從邊緣墮入更邊緣,從底層墮入更底層。
走不出去的命運魔圈又把小丫頭送回了原地,人好像磨道里的驢,怎么走都是在原地打轉(zhuǎn)。安殿榮在《劉榮書的小說王國》(《時代文學》2017年第11期)一文中寫,劉榮書小說一個比較突出的敘事策略是原點式書寫,即在經(jīng)歷了波折的故事之后,主人公們重新回到生活出發(fā)的某個原點……確實,《扯票》就是劉榮書的又一次原點式書寫。不過,這一次,連原地都成了“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因為她的失蹤,繼母帶著弟弟離去了,家不存在了,父親也老了。此刻只感到團聚就好的父女二人,選擇了離開城中村。臺灣電影《魯冰花》中,一只小小的茶蟲,在茶農(nóng)的兒子古阿明眼里,卻是那么巨大!他畫出來的茶蟲,有著邪惡的眼神,惡魔一般的摧毀力躍然紙上。因為,茶蟲可以吃掉他家賴以為生的茶葉,那就意味著吃掉了他的書本、畫筆,乃至吞噬了他整個的生活。畫中的茶蟲,就是他內(nèi)心感受的放大性呈現(xiàn)。城中村與城之間,似乎無縫對接,然而那看不見的鴻溝之巨,在小丫頭這三年、六公里的感受中,想必亦如不寒而栗的深淵,所以,她和父親選擇離開??墒牵麄儗⑷ネ睦??何處是他們的家?小說沒有指明去路,只說可能回到了老家,但那“從此過上了幸福而穩(wěn)定的生活”的童話故事的反諷,顯然又是在否定“回到老家就找到幸福”的可能性。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小丫頭——作家也只能徒然一問。
小丫頭及其家庭的問題,在中國具有普遍性,城鄉(xiāng)之別,貧富之差,比族群與地域差別更加觸目驚心。階層固化的當下,底層如何突圍?這是一個用小說回答不了的問題。小說只是帶著悲憫去體察和揭示,尋求關切的目光,吁請?zhí)接懡鉀Q之道。與其用“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來虛假撫慰,不如像梁漱溟那樣去問:這個世界會好嗎?托爾斯泰那一代巨匠之批判現(xiàn)實主義,往往亦未指出方向,未解決往何處去的問題,他們有時將宗教奉為精神上的去路,那仍然不是現(xiàn)實去路。
小丫頭的謊言太小,世界的謊言太大,誰在對誰扯票?小丫頭的謊言是感性而柔軟的,世界的謊言卻是客觀而堅硬的。面對堅硬的現(xiàn)實,文學何為?閉上眼睛活著很容易,閉上眼睛寫作也很容易,閉上眼睛沉溺于歌舞升平更容易,然而,如果沒有摸黑前行的勇氣,作家何以稱為社會的良心?魯迅曾經(jīng)提出“‘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同樣,批判現(xiàn)實主義不能退出歷史舞臺。有人說,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是的,心靈雞湯灌溉不了現(xiàn)實的貧瘠,批判現(xiàn)實主義理應成為對“歲月靜好”型創(chuàng)作的合理補充。
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出發(fā)點是不同的,羅曼·羅蘭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是以理想為出發(fā)點,所以充滿激情。而魯迅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是肩著黑暗閘門的悲壯擔當,注定不可能飛揚。劉榮書屬于后者。經(jīng)不起世俗價值評判的寫作不能“給邊緣寫作者帶來尊嚴”,就連“作家”的稱謂都相當于一個笑柄和綽號,這種體驗使劉榮書“在生活中潛伏下來,以一種悲觀的、懷疑和逼視的態(tài)度,揣測并窺伺著我周遭的世界”,換言之,它在一定程度上把劉榮書導向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之途。對于自己文學尊嚴的衛(wèi)護,使劉榮書更在意人的尊嚴,人的尊嚴與文學的尊嚴在他是一體的,而批判正是為了使尊嚴成為可能。劉榮書的小說經(jīng)常滲透著一種壓抑感,那不是感同身受,而是直接源于自身的壓抑感。他是以一種防御性的自尊守衛(wèi)著自己的寫作,守衛(wèi)著文學的尊嚴,所以,他對文學沒有任何玩味之態(tài),也無意于炫技。
在壓抑與羞辱感之中對文學的堅守,“讓我與外部世界有了間接的溝通與聯(lián)系,從而具備了審視的目光,敵對的情緒,以及懷疑的能力”——這就是劉榮書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發(fā)生和內(nèi)核。宿命亦是使命,注定要走在文學的路上,劉榮書就無法放棄批判的使命?!皩懽鲹Q不來局外人對你的尊重”,然而,你還是要為那些“局外人”發(fā)聲,就是這樣悖謬。魯迅那些改造國民劣根性的啟蒙作品,絕大多數(shù)需要被啟蒙的“國民”恰恰是不會去看的。文學的處境從來如此。
小說不能代替生活,然而小說又確乎是生活。作家在現(xiàn)實面前沒有裝聾作啞的權(quán)利,文學必須擔起負重前行的責任。劉榮書批判的力度也是柔中帶剛的,那是一種謹慎綿柔、悲憫體恤的看似無力的貼地飛行。劉榮書的批判又是徹底的,《扯票》中,他寫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困窘的底層生存,并不試圖去打撈,而是任其沉淪到底,這是一種批判的完成。未必只有縱橫開闔大氣磅礴才是道義擔當,以作家的個體之力承擔起自己那一份,面對時代的龐大身軀,直視凋殘,不避卑微,這就是勇力。
把生命自由的空間拓寬一點點,都像蚍蜉撼樹一樣艱難,都需要付出被生活“扯票”的代價,但人終究還是要去嘗試,要往前走。我們還是愿意以慈悲,以愛意,去祝福那個愛扯票的小丫頭。
責任編輯 安殿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