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珺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合一”思想對當下低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和興趣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會學就是給學生一把利器,遇到問題就能披荊斬棘;樂學就是給學生足夠的動力,讓學生愛上學習,體會學習之樂。? 陶行知先生在他“教學合一”的思想中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會學”,更要教學生“樂學”。這段話的意思,即我們不是僅僅教給學生知識就可以,更關(guān)鍵的,我們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后更進一步的是,讓學生樂意去學,把學習當成一種興趣。陶老這樣的思想,對我從事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尤其是識字教學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一、立足“會學”,掌握方法
陶老在“教學合一”思想中討論了什么樣的老師是真正的好老師,他說: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盡把天地間奧妙為學生一齊發(fā)明?既然為能與學生一齊發(fā)明,那他所能給學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還要學生自己去找出來的。況且事事要先生傳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學生呢?上面說的先生即教師,怎樣才算好教師?他認為真正的好老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
那怎樣真正教會學生會學呢?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開始慢慢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1.找不同,找關(guān)聯(lián)
剛開始,識字教學都是我念學生跟讀,時間不長他們就感到疲倦了,學習興趣不大,而且出錯率高。可是有天在學習“目”字的時候,有個小男孩突然大聲說道:“老師,這個字和‘日好像啊,就是多了一橫。”一語驚醒夢中人,學生這突然的一句,讓我意識到了這是個很好的識字的契機。為此,在識字教學中,我經(jīng)常在熟悉中找新字。我讓學生知道從字形和字義上來認識“人”“從”“眾”,知道一個人走路的樣子就像“人”,一個人走,一個人跟從就是“從”,學生就能由此知道眾。用這樣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學習之后的“木”“林”“森”,對學生來說就十分簡單了,這種從字形和字義上來教會學生明白字形、了解字義的方法其實就是適合一部分漢字,也就是會意字的識字方法,學生不需要明白什么是會意字,但他們已經(jīng)在用會意字這類字的構(gòu)字方法來識字了。
2.正著想,反著想
再比如講述課文大意時,我嘗試通過“解決問題法”,讓學生看課題提出一些問題,把這些問題的答案連起來就是課文大意;“詞語成句法”把本課的重要詞語連詞成句,最后成為一段話,就是復述了課文;還有“段落連續(xù)法”,把每段的大意概括出來,連起來就是整篇課文的大概意思。在分段時,一種方法是先分段,再講段落大意;一種是先給意思,再根據(jù)意思分段落。
3.師常“偷懶”,生愛提問
我聽過很多名師上課,我發(fā)現(xiàn)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課堂大都立足基礎,很會“偷懶”。比如易冬平語文錄像課《梅蘭芳學藝》,我看了之后,很有感觸。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非常好,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再通過自己的朗讀,找出問題的答案,在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老師沒有馬上說出問題的答案,而是再讓學生自己回到課文里去找答案,自己動腦筋去想答案,同時提高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二、立足“樂學”,創(chuàng)造興趣
陶老說過:“從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學生;凡是學生的才能興味,一概不顧,專門勉強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來先生收效很少,二來學生苦惱太多,這都是教學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jù)學的法子,那時先生就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一方面也就能夠樂學了。”在課堂上,該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呢?我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誘導學生。
1.以疑激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diào)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這兒真好》一文,讓學生根據(jù)題目來設疑:這兒是什么地方?這兒好在哪里?真好有多好?為什么會發(fā)出這樣的贊美?這兒發(fā)生過什么事?······這樣的興趣導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境引境
教師帶領(lǐng)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春到梅花山》《詠華山》《小池塘》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xiàn)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jié)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3.以讀生趣
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趣,使他們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教《奶奶的白發(fā)》和《鮮花和星星》一文,我采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fā)情思”“多讀激發(fā)情思”等方法,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結(jié)語
“教學合一”使學習不再是孤立獨自的學,而是將教學整合,在這種整合中,由以前的以教為主轉(zhuǎn)變成了以學為主,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會提高。陶老在后來不斷地完善這種理論,擴展成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興趣都有極大的可塑性,我們?nèi)绾伪Wo好這些稚嫩的幼苗,讓他們把學習這件事從“學會”變成“會學”,最終進化成“要學”,需要我們每位一線的教師本著教育之愛和責任之心,不斷探索和改進!
【作者單位:蘇州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