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博
沙龍這個詞最早起源于法國,指的是貴族們聚在一起,就感興趣的話題抱膝長談。目前,沙龍早已不是“貴族的游戲”,這種形式廣泛流行于各行各業(yè)的人群中。
隨著閱讀在語文學科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組織閱讀沙龍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根據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的“學習金字塔”模型,傳統的“聽講”,學生只能記住5%的內容;通過“閱讀”學習,可以記住10%的內容;通過“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通過“在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記住75%的內容;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內容。由此可見,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式或主動參與式的學習。
“閱讀沙龍”正是建立在討論組這一形式之上,它包含了實踐、向他人教授、對所學內容進行運用等方式,這種做法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僅如此,在參與過程中找到志趣相同的伙伴、彼此產生共鳴以及觀點被認可等經歷,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在閱讀沙龍中,師生可以以一本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書作為話題,教師作為成熟的閱讀者用自己的閱讀經驗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這種形式,可以讓師生對一本書有更深入、更多元的解讀,同時產生更多的讀書策略,最終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愛上閱讀,讓讀書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基于以上思考,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成熟的閱讀者,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對閱讀有自己的思考與感悟。以此為基礎,教師和學生進行探討,幫助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高自己。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終極目標,一個好的閱讀沙龍應該是這樣的過程(見下圖):
1.找到一本書的看點
“找看點”就是尋找一本書的價值。我們通??梢詮奈膶W性、科學性、人文性、審美性等角度,從自身經歷、閱讀經驗、查閱資料等途徑發(fā)現一本書的價值。比如《海底兩萬里》作為一本經典的科幻小說,既可以從人物形象、情節(jié)設計的角度探究尼摩船長的復雜性格,也可以從科技的角度探究鸚鵡螺號潛艇的先進性,還可以從地理的角度探究他們的探險路線,更可以從生物的角度探究小說中提到的豐富多樣的物種……學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然后在沙龍中彼此交流見解,進而匯集成一個完整的認知體系,體會文本豐富的樣貌。
充足的準備能讓教師更好地回應學生提出的那些腦洞大開的問題。作為教師,千萬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英國圖書館協會主席、安徒生獎得主艾登·錢伯斯說“每個孩子是天生的評論家”。因此在組織沙龍之前,教師應多下功夫去尋找文本的精髓,這樣在討論時才能有話可說。
2.設計交流活動
找到一本書的看點后,我們就可以設計沙龍的形式了。我認為閱讀沙龍一般有兩種形式:主話題串聯式和主活動串聯式。
(1)主話題串聯式沙龍
主話題串聯式沙龍通常以書中的一個話題展開活動。師生可以從各方面來談自己對這本書的喜愛或者困惑,比如語言的使用、情節(jié)的安排、事件的組合、角色的設計、象征意義以及與另一本書的異同,等等。這種形式不僅能完善或整合我們的想法,更能從同伴的交流中獲得啟發(fā),將每個人的觀點轉化成共有的知識,進而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這本書。
以《流浪地球》為例,這本書作為中國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說,它集邏輯自洽的科學性、人文思考的深刻性以及文字情節(jié)的特性于一身。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話題:聊聊《流浪地球》中最令你感動的地方,可以從文字的優(yōu)美、場景的壯觀、人物的變化、小說的主題、科幻的色彩等角度進行論述和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當初不曾發(fā)現的精彩。
(2)主活動串聯式沙龍
除了話題式的交流外,還可以組織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比如針對《流浪地球》,可以設計“聲臨其境”活動,讓學生為自己喜歡的片段配音。又如針對《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可以設計“棉花糖的誘惑”活動,借棉花糖實驗來探究查理身上的美德。再如讀《三國演義》時,可以組織學生設計“三國殺”。
當然,上述兩種形式可以在一次沙龍活動中穿插進行,使學生能有更大的熱情參與到活動中來。
設計閱讀沙龍時,我們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可操作性。想要設計一次操作性強的沙龍活動,就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活動目標、活動形式、活動環(huán)節(jié)、討論話題以及需要給學生準備哪些資料。其次,活動的設計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形式要盡量活潑有趣。第三,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活動設計要有層次,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做到有話可說,有所收獲。
比如在設計《流浪地球》活動時,既可以設計配音或聊一聊自己喜歡的情節(jié)等簡單活動,還可以設計你如何看待電影《流浪地球》的主題以及研究“木地距離”等有深度的問題。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相互借鑒和交流,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3.組織沙龍活動
當教師已經十分清晰地了解了一本書的看點,又選擇好了沙龍的形式后,就可以組織一場沙龍活動了。我們要相信一本書的意義不止一個,不同的讀者所討論的話題和讀后的感想也不會相同。在沙龍活動中,彼此相互啟發(fā),我們會吃驚地發(fā)現別人關注到了許多我們不曾關注的方面,而這些新的發(fā)現會促使學生一次次地翻開書來印證,從而越來越深入地走進一本書。在這看似沒有目的的交流中,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習得更多的閱讀思路,豐富知識和思想,同時也能促使他們學會傾聽和表達。此外,學生還會將這次沙龍的收獲帶到下本書的閱讀中,豐富閱讀經驗,向著一名成熟的閱讀者邁進。對教師而言,可以從學生身上獲得更多經驗,以便今后更好地研究如何教學生閱讀一本書。
至此,我們再回到最開始的流程圖上。
組織一次閱讀沙龍要經歷三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找看點,明確交流的目標、角度、內容;接著選擇合適的交流形式,設計交流活動;最后和學生進行現場交流,并帶著彼此的收獲再回到這本書或轉到下一本書中,尋找更多元的看點。
英國小說家毛姆曾說:“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就是給自己建造一個庇護所,這樣可以避開生活中幾乎所有的苦痛。”因此,不妨讓師生在共讀中度過有意義的每一天,讓教室成為學生的讀書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