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琴
【摘要】低年級學生限于識字量和理解能力,在讀題理解時會遇到困難,尤其是面對新題型的時候,學生的讀題審題能力尤為重要,在實際教學中,低年級教師要從引導學生讀題開始,讓他們掌握讀題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在經歷和嘗試過程中逐步積累讀題審題的方法策略,推動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思考問題,這樣會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有效。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讀題;審題策略
低年級學生因為識字量有限,加上理解能力還有所欠缺,所以在學習中經常要依靠家長和教師來讀題,甚至是給出方向上的暗示,但長此以往,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會因為自主讀題的淡化而削弱,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自主讀題和審題的機會,讓學生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逐步累積必要的經驗,掌握讀題審題的技巧和方法,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走向獨立,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是有幫助的。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結合圖示,強化猜想和聯系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雖然低年級的數學題文字也比較簡單,但是孩子還是會遇到不認識的字。在遭遇這種情況時,學生不能僅僅依靠他人來理解問題,因為過度的依賴會讓學生依賴他人,會讓學生習慣于在別人的暗示中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從培養(yǎng)學生的角度來看,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獨立自主的空間,給學生成長的機會。在具體學習中,我們發(fā)現低年級學生的問題呈現離不開圖,所以當學生在讀題時出現障礙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圖、揣摩圖,從而將文字和圖示聯系起來,猜測問題的意思和指向。
例如在一年級“10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如下圖)。
我首先引導學生自己讀題,第一遍讀完之后我問哪些學生讀懂了,在讀題中遇到了什么困難,一些學生表示其中有一個不認識的字——集,于是我組織學生交流這個問題,一個孩子站起來回答:“我在觀察題目中的圖時發(fā)現這是一張郵票,所以我猜想這個詞是收集(ji)的意思。”還有孩子表示即便不認識這個字也可以理解題目的意思,因為題目中告訴我們兩次一共收集了50張,這個50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和,而后面一句話告訴我們,第一次收集的是30張郵票,所以要求第二次收集的郵票,只要用一共收集的減去第一次收集的就可以了。
其實低年級教材中圖文并茂的形式是最常見的,有的孩子在讀題的時候不注重觀察圖,只盯著文字,那么在文字中出現生僻的字時,學生容易一籌莫展,在引導學生讀題,教會學生讀題技巧的時候,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結合圖來理解題意,來猜測題目的意圖,這樣即便在題目中出現一些生僻的字,學生也大概能猜測出題意,同時在抓住了圖與文之間的聯系之后,學生結合圖來理解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會變得輕松許多。
二、減少依賴,適時給予學生幫助
低年級孩子的讀題和審題訓練是一個重要的工作,缺失了這個步驟,學生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強,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掌控到位,既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又能適時給學生以點撥和幫助,幫助學生最高效地累積經驗,讓學生加強讀題能力和審題能力。
低年級孩子在讀題中有很大可能遭遇困難,在讀題的時候,學生需要在自主讀題的時候讀懂題目的意思,盡可能地收集數學信息。在學生讀題的時候,可能會出現讀得比較慢的現象,對此教師要保持耐心,因為學生的讀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在學生讀題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多讀幾遍,第一遍讀題的時候可以先認字,盡量讀正確,不讀破句,不添字漏字。第二遍讀題的時候孩子就應該在腦海中理解文字的含義,從中收集相關的數學信息了,對于學生讀不懂的地方,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可以先引導孩子猜一猜這里的意思,然后再讀一遍,讓學生印證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確。到了第三遍讀題的時候,教師就要要求學生尋找題中的數量關系,以此來嘗試分析問題了。這樣經歷多次讀題過程,學生在每一遍中都有哪些收獲,這對提升他們讀題審題的信心也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教學“求減數的簡單實際問題”中,教師出示情境圖和問題之后,引導學生先自由讀題,把不認識的字畫出來,告訴同桌,教師則注重傾聽,收集學生不認識的字,然后在第二遍讀題前,教師只讀了題中的生僻字,就引導學生嘗試流利地讀題,并讓學生與同桌和前后同學比一比誰讀題讀得更好,一些學生在第二遍讀題的時候已經能抓住重點,將重要的信息重讀了。到了讀第三遍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在讀題的時候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猴爸爸帶給我們幾個信息?具體是什么?2.要解決什么問題?學生在讀題的時候很容易找到題中的兩個信息:摘了28個桃子,還剩7個。至于要求的問題則更加明顯:小猴子吃了幾個桃子?在三次讀題之后,教師指名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時,學生已經很好地建立了問題的模型,找到了題中的數量關系,順利地用減法解決了問題。
聚焦這個問題的教學過程,讀題也是一個重點。在案例中,光是學生讀題就重復了三遍,但是每一遍讀題的時候,重點不同,要求也不同。顯然,學生經歷了三次讀題過程,對于怎樣讀題,讀題的時候要做什么,要重視些什么都有了足夠的認識。在初讀問題時,學生沒有理解通透,對問題和條件還存在疑問,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有了經驗之后,學生會在讀不明白的時候自覺多讀幾遍,而不是等待教師或者家長的幫助,在他們讀懂了題目的意思之后,學生關注的焦點就是怎樣來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問題本身了。所以從這個案例中可見,教師的退一步會給學生以成長的空間,會讓學生在讀題能力上前進一步,能讓他們逐漸減少依賴,促進他們讀題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授之以漁,推動學生技巧提升
學生讀題的能力與是否有好的方法相關,在引導學生自主讀題的時候,教師要注重通過各種手段授之以漁,讓學生真正掌握讀題的方法和技巧,為學生審題打好鋪墊,比如在學生讀題之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讀題過程中的體驗,發(fā)現了什么,積累了哪些讀題的經驗,或者說一說讀題的困難,自己解決這些困難的經驗有哪些,這些對學生而言都是寶貴的財富。
例如教學“100以內的加法”時,我有意改編了教材中的情境圖(如上圖),先要求學生獨立讀題,然后組織了學生的交流。我先提問學生要求什么問題,學生很快說出“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子”的問題,然后我追問學生已經知道了哪些條件,有的學生只發(fā)現了小猴子告訴大家的“已經摘了23個桃子”的條件,所以他們覺得這個問題不好解決,還有的學生結合問題想到要求“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子”的問題,就要知道樹上現在有多少個桃子,所以學生到圖中找一找、數一數,發(fā)現其實還有一個條件隱藏在圖中。在交流過程中,原先沒有讀懂題目的孩子是有很大收獲的,起碼他們知道了讀題的時候不是只讀題中的文字,也要去關注圖片中的信息。其實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審題的過程,因為要知道原來樹上有多少個桃子,就應當知道現在的桃子數,已經摘掉的桃子數,即減少的數量,學生通過問題來回溯題中的條件其實也是一個審題的過程。
在這個案例中,教者是改編了例圖的,因為教材呈現的例圖中有樹上還剩下5個桃子的信息,但是考慮到學生練習和測試卷中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教者就從幫助學生讀題的角度出發(fā),將這個文字信息隱藏了,正是因為這樣,學生有了一個發(fā)展讀題能力、提升讀題經驗的機會,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仔細觀察圖、收集相關信息的重要性。對學生而言,這些經驗都是提升他們讀題能力的關鍵所在。
四、突出實效,推動學生比較和交流
讀題方法和審題過程的交流也是推動學生讀題、審題能力提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突出實效,讓學生在交流中掌握更先進的讀題方法,在比較中發(fā)現自己和別人在讀題審題時的細微差別,在這樣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成長。
其一,在讀題的時候,學生因為缺乏整體意識,習慣于看到什么就讀什么,所以在組織學生交流從題目中讀懂了什么以及怎樣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推動學生重現讀題過程,比較不同的讀法和不同的理解對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作用是不是有差別,例如有的題中出現的信息是幾個不同的角色提出的,在讀題的時候應該按一定的順序來讀,否則學生在讀題后還要對信息加以整合。在交流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一旦在審題的時候出現理解不清的問題,就可以反復讀題,或者將題中信息的順序換一換,這樣學生就能在比較中體會到這種讀題的技巧。其二,在比較中學生可以發(fā)現一些同學的好的方法,比如在讀題的時候畫出關鍵的字、詞、句,這樣可以推動讀懂、讀通題意,比如“一個書包比一本書貴多少元”,有學生不認識這個“貴”字,那可以先將這個字畫出來,然后結合題中書包和書的單價,學生大概率可以體會到貴的含義就相當于“多”。
總之,低年級學生的讀題和審題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成長的過程,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讀題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科學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真正推動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為他們更好地學習數學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生容.淺談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7(05):71.
[2]張國忠. 怎樣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 第十一卷[C].中國教育教學叢書編委會,2016:2.
[3]吉婷.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讀題和審題能力例談——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5(2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