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乾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電子教學媒介不斷更新升級,電子白板或類似教學器材普及率不斷提高,已經成為很多學校開展教學工作的標配,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語文課堂上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要清醒地認識到:技術的發(fā)展,不但不意味著教學變得容易,反而還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精修內功,將多媒體之“技”真正融入教學之“道”,才能在課堂教學上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中學語文;教師成長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電子教學媒介不斷更新升級,電子白板或類似教學器材普及率不斷提高,已經成為很多學校開展教學工作的標配,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語文課堂上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通過計算機對文字、數據、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多方位的感官刺激。從多角度接收到的信息,有利于學生獲得更豐富立體的感知,有助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造更有效率的語文課堂。但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在實際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享受技術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技術濫用帶來的種種缺陷,尤其要看到其對中學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自身的發(fā)展和提高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一、參考多,內化少
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使大部分教學資源實現了廣泛的流動和共享。傳統(tǒng)教學時代,因為可供參考的資源相對較少,逼迫教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親自搜集或查閱原始資料。同時,缺少展示工具的現實,要求教師必須對查閱的資料進行篩選和重組,使其以更精練或更簡易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這一過程既是傳道授業(yè)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提升的重要過程。但在技術發(fā)展的當下,網絡上充斥著無數的教學參考資源,教師在搜索引擎中輸入課程關鍵詞,僅是課件一項就數以千計,更毋論其他。這些數量龐大的“第二手”資源,極大地降低了備課的難度。以課件制作為例,按傳統(tǒng)教學時代的思維,課件的制作應是課堂準備的最后一步,其功能是將經過內化后的資源和內容變成技術化的成果,毋論有無課件,對本課教學都已做到胸有成竹;然而在當下的教學過程中,課件制作反而“后來居上”,成為第一步,部分教師就是從網絡上下載一個或者數個課件,然后進行修改拼接,以此作為自己上課的最終版本,更有甚者,網上下載的版本,就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版本。備課從一個思考內化的過程,變成一個處理課件的過程。并且,由于多媒體技術所具有的強大的展示功能,不少教師就直接將相關教學內容輸入PPT,課堂上照本宣科即可。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眼睛離不開備課本往往要被人詬病,認為其教學功底或能力不足,然而在新技術時代,照著PPT念卻成為常態(tài),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退步。長此以往,教師不但難以在備課過程中獲得自我的顯著提升,還容易產生對教學的懈怠感和對PPT的依賴感,出現所謂“電子白板壞了就講不好課”的情況,這對教師個人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二、展示多,交流少
多媒體技術將多種媒介信息進行綜合,給課堂帶來更多的趣味,能極大地調動課堂氣氛。但我們始終要認識到,技術只是一種手段,而不能喧賓奪主地成為課堂的主體。語文課程自身的特性,使得多媒體技術的利用方式豐富多彩,但花團錦簇的展示并不能全然取代學生和教師的自主性。以詩歌的朗讀教學為例,不少老師選擇利用課本自帶的光盤或下載的名家朗讀音頻進行朗讀指導,這固然是一種很好的展示方式,但是當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選擇用這種方式示范朗讀時,我們也要看到這背后讓人憂慮的問題。課堂上教師主動的示范,不僅是引導學生的方式,也是展示教師魅力、促成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手段。就是通過一次次或成功或失敗的自我展示,語文教師不斷完成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構建。特別是在互聯網浪潮中長大的新一代學生,相對于多媒體展示,教師有個性特點的親身示范反而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教學的新媒體技術不斷向前發(fā)展,但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語文課堂上不僅是知識的教授,更應該有心靈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這些都不是技術手段可以取代的。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作用,越來越多地被技術手段取代,那么課堂上師生的情感交流又該從何談起呢?
三、使用多,原創(chuàng)少
隨著電子教具的普及,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中學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媒體課件已經從早期的新生事物變成現在的一種教學常態(tài)。而且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呈現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為教師打造更立體生動地課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我們也要警惕的是,便利的技術正在不知不覺地扼殺語文課堂上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于教師而言,教師習慣了參考或者下載網上的教學資源,最后修改形成的課件,看似是自己的勞動成果,但是包含在PPT背后的深層的教學過程其實是別人的思考,看似是自己精心的設計,實則是落入他人的窠臼,多媒體技術這一“新瓶”里,裝的卻是別人的“舊酒”。如果習慣了每遇一新篇目,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去網上下個課件看看”,那最終喪失的,是教師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在學生學習層面,中學語文課堂上,很多多媒體課件會選擇將文本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或虛構的人物以圖片或者音影像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固然能加深學生的理解。但是語文課堂上,對文本的理解并不是整齊劃一的,也并不要求整齊劃一?!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教師在課堂上要做的,是引導學生透過文字尋找和發(fā)現屬于自己的“哈姆萊特”,而不是給定一個樣本讓學生看見或者記住。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在技術快速發(fā)展的當下,作為教師,我們有時候面對的是一個尷尬的現狀——教師選擇用多媒體技術授課,但是授課理念卻沒有革新,課件傳遞了大量的知識,但是學生能吸收的卻少得可憐。教師經常使用多媒體技術,但是對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反而沒有太多幫助。
參考文獻:
[1]劉玉娜.淺談如何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效果[J].語文學刊, 2013(18).
[2]季昊.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究[J].成才之路, 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