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師
摘 要:偶然的機會,聆聽了管建剛老師執(zhí)教的《螳螂捕蟬》一課,現(xiàn)場寬松民主的氛圍,扎實高效的訓練,感嘆名師課堂駕馭藝術高超的同時,更驚嘆他精雕細琢卻又隱于無痕的細節(jié)打造。
關鍵詞:教育細節(jié);核心素養(yǎng);螳螂捕蟬
一、機智導入,助推孩子移步課堂中央
課堂伊始,教師用調侃方式暖場:“同學們好!”許是緊張,孩子們面面相覷,無人回應,于是追問:“同學們更好!”依舊無人響應。教師迅速作出調整,“你們來自哪個班?”“六1班”“六2班”“六3班”……熟悉的話題,孩子們張口即答。“哦,雜牌軍!”現(xiàn)場笑聲一片,老師機智逆轉,緊張氣氛立即緩解。緊接著,在簡單的數字游戲“年齡巧算”后,以年齡12歲(兒童與少年的分界點)為劃分標準,重新調整座位。待學生落座完畢,班上“兒童”與“少年”一目了然。簡單的小互動,讓孩子準確把握了“少年”稱謂之所指。
整個導入,話題天南地北,操作簡單易行,但能做到讓每一位孩子均移步課堂中央,于切身體驗中感悟提升,有所收獲,執(zhí)教者可謂下足了工夫,設計匠心獨運。
二、化繁為簡,讓孩子于探究中習得技巧
學生的概括能力是語文課堂需著重培養(yǎng)的能力。對本課主要內容的概括,教師的指導提綱挈領,脈絡清晰。主要借助三個問句,即“文本的主要人物是誰?”“主要人物想干什么?”“結局是什么?”跟隨教師指引,學生快速提煉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并習得“找主要人物、抓故事情節(jié)、明故事結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技巧,化繁為簡,指向明確。
朗讀,是理解文本的基礎,如何讓學生進入朗讀佳境,管老師三招制“勝”:一是通過角色大反串,教師親自出演“少年”、學生多人輪番上演“吳王”,于反復練習中,讓學生感知少年的處境,體味“君”命難違、勸誡之險;二是傳授緊張氣氛的朗讀技巧——靈活處理標點,即情勢緊要關頭,要“吃”掉(不讀)標點,情勢舒緩時,要“添加”標點(停頓);三是巧妙運用態(tài)勢語輔助朗讀,引領學生在朗讀“卻不知道”“卻不知道”“卻不知道”“卻沒顧到”幾處轉折時,恰當地添加表情、動作,如皺眉、握拳、點頭、跺腳等,將“螳螂捕蟬”的故事演繹得聲情并茂、生動傳神而富有感染力。
整個課堂,無論是概括技巧的點撥,還是朗讀技巧的指導,都沒有刻意的做作和空洞的說教,僅有教師適時穿針引線,引導孩子一步一步自主探究,多元感悟,扎扎實實習得語文學習技巧。
三、指向寫作,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在少年向吳王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時,文本是分兩節(jié)寫的:
少年說:“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p>
吳王夸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教學中,老師對教材進行了一番巧妙處理。他引導學生將少年的話單獨挑出來,合并為一段,即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臼堑摹浚S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孩子們細細研讀后發(fā)現(xiàn),文段中“是的”一詞轉折不當,老師順勢提出將其替換為合適的詞語。“這個”“那個”“然后”“那”……孩子們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跟隨著老師指引再讀文本,他們發(fā)現(xiàn),上文前一句為“那螳螂拱著身子……”,從邏輯上講,承接上句,那么此句換成“那黃雀伸長脖子……”更顯句式整齊,更為文從字順。所以,此處選用“那”字更貼切。教師相機指導作結:文章寫作,求“通”看一句話,求“通順”地看兩句話、三句話,乃至放眼全篇。
此外,課文版與改篇版對比版本的引入,也為寫作指導提供了范例。出示的改篇版,詳盡展示了少年策劃勸阻吳王前后的各項心理活動,描寫細膩,層層深入;而課文版,則忽略心理描寫,重細節(jié)描寫,懸念重重,引人入勝。通過對比,孩子們達成默契,從創(chuàng)作角度而言,課文版相對技高一籌,破解寫作技巧水到渠成:即創(chuàng)作前需琢磨好何時該有心理描寫,何時不必寫,時機把握很重要。
四、情感滲透,樸素中升華主題
如何感受和理解少年之“智”,是本課重點,也是難點。教師畫龍點睛,一筆突破:引導孩子聯(lián)系生活,分析“聰明”與“智慧”之異同,并談談何為“大智”。交流與碰撞中,孩子們各抒己見,慢慢懂得,聰明不等同于智慧,像少年一樣,有勇有謀,臨危不懼,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著想,叫“大智”,是真智慧;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出驚天動地的壯舉是“大智”;從生活小細節(jié)入手,多為他人著想,急人所急,也是“大智”。沒有刻意去講大道理,拔高到孩子難以理解的抽象層面,平凡樸素狀態(tài)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順利達成。
教育,始于細節(jié),精于藝術??v觀整課,聚焦核心素養(yǎng)提升,執(zhí)教者通過精心開鑿細節(jié),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文本的教學價值,拓展了孩子有效思維的長度,情感體驗的深度,讀寫實踐的效度,全面發(fā)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語文教學推開了一扇窗,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視野。
參考文獻:
[1]范哲瓊.回歸語文本真提升核心素養(yǎng)[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
[2]伍斌.核心素養(yǎng)下語文課前演講的實效性淺談[J].課外語文,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