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室的“門”將學校分成一個個空間,關上門的教師其角色意識被喚醒,獲得懲治的權力。但隨之而來的是教師之間交流的缺乏,學校的合作型組織難以建立,教育反思效果不佳,教育科研走上“偽學術”的道路。學校教育應敞開教室之“門”,向同行開放,向學校管理者開放,向家長開放,建設開放的課程。
關鍵詞:教室之“門” 開放課堂 反思
教學工作者在社會上有其存在的不可或缺性,但此種特性不能保證教學成為一門專業(yè)。眾多研究者從專業(yè)特質的角度判斷教學工作的專業(yè)性,盡管存在弊端,但在比較分析中,教學工作的問題仍浮現(xiàn)出來,與高度專業(yè)化的醫(yī)生和律師職業(yè)相比,教學工作不能積累和傳遞專業(yè)技能和實踐經驗,“這主要是由于教學工作本身的隔離性,即每位教師是各自在教室內進行教學,教師與教師之間很少有機會相互觀摩?!盵1]教師通常是關起門來教學,關上門,教師就是教室的主宰,教師與同事以及教研工作者的聯(lián)系無形中被阻斷了。筆者將從教室之門的開放與否探討開放課堂的建立,通過打破封閉教室內的權力關系,建設新型的開放課堂。
一、教室之“門”的解讀
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我們在建筑空間內作為出入的建筑,它充當著內外界的隔離工具,以保護內部的環(huán)境。門在古代的甲骨文符號原型為母親的子宮,有庇護、保護的寓意。門把學校劃分為一間間教室,一棟棟教學樓,把這些有序空間連接起來,如此建構的學校被有些學者稱為“蛋箱式學?!?,而教室的門是劃分學校內部空間的最基礎的部分。教室內部整齊劃一地排列著課桌,學生被固定地安排在座位上,講臺上站著教師,室內攝像頭高高掛起,無時無刻不監(jiān)督著學生;教室外部則是學生自由活動的場所。如此,教室不僅劃分了兩個空間,還將兩個空間的規(guī)劃與約束區(qū)別開來,在這兩個空間里,教師和學生也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
二、教室之“門”里的教師
(一)角色意識的喚醒
奚從清在《角色論:個人與社會的互動》一書中使用了“角色觀念”的概念,他認為,“角色觀念亦稱角色意識,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關系、地位、作用、規(guī)范、權利、義務、形象和行為等方面的知識、態(tài)度、情感的綜合反映?!盵2]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是教師角色意識,概念更為具體。近期網絡上流行的一個視頻,是教師走進教室前后的行為變化,最明顯的變化是無論教師面帶笑容或是面無表情,當他走進教室的那一刻,表情會立刻嚴肅起來,行為也變得約束,這是教師進入教室之后其角色意識被喚醒所帶來的行為變化。教師一旦進入教室,便會有意識地約束自己,角色意識的喚醒使得教師認為自己要樹立權威,注意在學生面前的言行,這也是教師所要具備的師德規(guī)范之一——以身作則。教師角色意識各有不同,并伴隨著不同的角色體驗。一些教師可能會有“高高在上”的體驗,是因為他視學生為被接受者、被管理者,而有些教師則以親和的姿態(tài)與學生共處。以上兩種角色體驗反映了不同的師生關系,在這里不做擴展研究。
(二)懲治權力的獲得
踏入教室之“門”,教師的角色意識被喚醒,在這封閉的教室空間里,教師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會建立適用于學生的規(guī)矩,即“門”內的規(guī)矩。當學生的行為沖擊到“門”內的規(guī)矩,或者說擾亂了正常的課堂秩序時,教師便會行使懲治的權力。在教師的懲治權力上建立起來的則是教師的權威意識。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曾說過:“教師習慣關上門來授課,此時的教室和學生變成了教師個人的私有財產,教師隨之也成了門內這塊封閉疆土的‘主宰者,發(fā)號施令、擁有無上權威。”[3]教師的權威意識蘊含于教師權力運行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說教師的整個教學工作都可以被視為權力運行機制。教師在門內除了教學工作,還包括對學生的“監(jiān)視”行為,而門里的空間布局則為教師提供了此權力的便捷——門內位于講臺上的教師可以站在高處觀察學生,一列列整齊的課桌中間留有巡視的通道;門外,教師也可以通過窗戶、攝像頭“監(jiān)視”學生的行為。
(三)交流的阻斷
在由墻壁、門和窗圍起來的教室空間里,只要關上了門和窗,教室便被完全封閉起來了,教師的課堂行為也受到保護,帶來的也有教師角色體驗的變化。一些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組織活動具有私密性,不能接受外人的打擾和窺視,教師在這個空間里擁有的角色意識是“我是這個城堡的主人”。門、窗和墻壁圍成的教室成為教師主宰的私人空間,教師希望自己的隱私不被打擾,關起門來上課。教師可能自封為教室的主人,控制學生的活動,剝奪學生的自由,以“你聽我講,我問你答”的方式與學生形成了知識的授受關系。
“當我們走入這個被稱為教室的工作場所時,我們把同事關在門外。離開以后,我們很少去談論發(fā)生過什么或接著會發(fā)生什么,這是由于我們并不習慣討論共同的經驗。還有,我們不僅不稱其為孤立主義并努力克服之,反而美其名曰‘學術自由:我的教室就是我的城堡,其他封地的君王一概不受歡迎。” [4]如果教師本能地把自己與其他教師區(qū)別開,不愿與其他教師交流自己的經驗,就更不用說共同解決實際教學問題了。在這種關系中,門便成了阻斷教師之間交流的屏障。
三、教室之“門”帶來的危機
在當代教育民主、教育大眾化和終身教育的思想指導下,必然要求教育的開放?!叭魏蜗到y(tǒng)只有開放、有漲落、遠離平衡態(tài),才可能走向有序。”[5]
(一)教學交流的缺失
教師關起門來教學,一間間教室成為其私人場所,教師之間有了無形的阻礙。很多教師也心照不宣地完成自己的教學,真實的想法、能力和知識的差距都被隱藏了起來。另外,教師之間存在的無形且激烈的競爭更是讓教師有意識地掩飾自己真實的一面。重視競爭的教師則會轉移教學的重心,偏離教學目標,即培養(yǎng)正確的人。一些過分強調競爭的教師不愿意與同行之間進行教學經驗的交流,不愿意共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集體解決問題的智慧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而這所有的一切,導致了交流的缺失,更深度的危機是學校難以建立起合作型的組織。雖然當代學校開展了教研組研討,但效果并不好。許多教師封閉式教學理念根深蒂固,不愿敞開教室之“門”,導致教學交流的缺失。
(二)教學反思的缺失
缺乏教學反思是缺乏教學交流的弊端所在,因為教學反思需要“有一個活動共同體,在其中教師們共同反思”,[6]強調教學反思的集體基礎。很多教師每日的教學只是重復著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樣的重復會導致教師習慣于自己的經驗,不能意識到檢查和反省自己經驗的科學性。教學反思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教師從新手走向專家的必經之路。同事之間的評價與建議則有利于喚醒教師的工作熱情、創(chuàng)作靈感,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工作的新方向。如果教師不打開教室的“門”,不能從不同的位置得到批評和建議,其發(fā)展是不可能的。
(三)教育科研的失真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教師成為研究者?!敖處熂囱芯空摺边@一理念是教育領域研究者對教師的共同希望。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學校成了研究的中心,教室則成了研究室,而教師作為研究者進行教育科研工作。那么教師要研究的是什么呢?劉秀江、寧虹在研究中是這樣說的:“當一位教師走進教室,他將要教授的知識是他早已熟知的,但是他的學生將怎樣理解卻是每個人、每個時刻、每種情境中不同的。”[7]可以看出,教師要研究的是學生,是教室里的每一個人。教師忽視解決實際問題和改善教學行為,而希望實現(xiàn)教學真理的獲得,這是一條失真的教育科研道路。
四、敞開教室之“門”,建設開放課堂
基于前文的討論,關起門來上課是不利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教學研究的,要使教室成為研究室,使學校成為研究中心,就要敞開教室“門”,開放課堂教學。
(一)向同事開放
同事間的交流能有效提升專業(yè)能力。然而很多教師對同事間交流的途徑知之甚微,筆者提出了以下可行的方法:教師可以主動邀請同事觀看自己的課堂教學,并在課后讓同事對自己的教學做出評價,共同討論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如果時間允許,教師也可以允許同事觀看自己的教學視頻。通常教師由于主觀原因不會對自身的教學產生懷疑,但旁觀者清,處于旁觀者位置的同事可以從客觀的立場對教師的教學做出公正合理的評價,而且這樣的專業(yè)指導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也有很大影響。
(二)向學校管理者開放
如果說教師是一所學校變革的主力,那么學校管理者就是這所學校實施變革的關鍵所在。教室之“門”應該向學校管理者開放,讓他們進行現(xiàn)場、客觀和具體的研究。一方面,教師可以消除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之間的冷漠、疏遠或敵意,與學校管理人員談論教學中真正的困難和麻煩,贏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同時也展示自身的教學藝術,贏得他們的肯定和鼓勵。另一方面,學校管理者能夠通過觀察每一間教室中每一位教師的教學,真正了解自己管理的學校,同教師一起為學校更好地發(fā)展不懈努力。
(三)向家長開放
學校的內部改革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首先是家長的支持。目前,有兩種主要類型的教室向家長開放:一種是邀請家長參觀課堂教學,另一種是讓家長參與課堂教學。這是一個更加開放和先進的教育改革理念,使家長從被動的旁觀者成了積極的參與者,并從教學中的局外人轉變?yōu)閷W習型組織的成員。家長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參與課堂,比如他們可以作為教學和學習的助手,可以就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等,但這一切都要基于一個前提:家長是自愿的。
參考文獻:
[1]曾榮光.教學專業(yè)與教師專業(yè)化:一個社會學的闡釋[J].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1984(01).
[2]奚從清.角色論:個人與社會的互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3][日]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
[4][美]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吳國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36.
[5]孫麗華.開放的課堂[J].山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4).
[6]饒從滿,王春光.反思型教師與教師教育運動初探[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0(05).
[7] 寧虹,劉秀江.教師發(fā)展學校的理念與探索[J].人民教育,2003(23).
(作者簡介:張靚,女,河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小學教育)(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