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志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基本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承載的任務最重。如何上好閱讀課,是我們語文老師共同的難題。在閱讀教學中,我覺得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如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如我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前,翻閱了大量資料,寫了一篇充分體現(xiàn)總理一生鞠躬盡瘁、大公無私精神的短文。當我聲情并茂地讀完時,自己都感動得流淚了,學生也受到了老師的感染,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刻地體會總理精神的偉大,他們體會詞句的那種精細程度是以前沒有過的??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nèi)驅力被極大地激發(fā)起來,產(chǎn)生極強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xiàn)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
但是,學生的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還需要教師注意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tài),不愿意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fā)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就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
在小學階段,就要下氣力培養(yǎng)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獲。
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是學生對周總理不太熟悉;二是人們自發(fā)地聚集到長安街送別總理的感人場面學生沒有親自經(jīng)歷,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一定難度。我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課上得非常成功。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三、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邊讀邊想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閱讀的一種好方法。
如何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第一,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變無疑為有疑。剛開始,學生常常讀后無疑,教師可在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有選擇地讓學生的思維在某句上定格,發(fā)現(xiàn)問題。如“讀了鯨的樣子象魚,但不是魚類?!币痪浜?,問: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疑問嗎?第二老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一位教師在講《蝙蝠和雷達》一課時,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課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沒有用,它還長眼睛干什么呢”等問題。
學生提出了問題,哪誰來解疑呢?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要注意發(fā)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加強課外閱讀的組織與指導。
由于家庭環(huán)境不同、經(jīng)歷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在認知、情感、思維等方面存在差異。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學目標要適度靈活,課堂提問要分出層次,練習設計要難易有別,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反饋評價等等。
課外閱讀有著多方面的價值,它既是增長、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語感的基本途徑,也是鞏固識字、擴展知識、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梢哉f,課外閱讀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是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小學生思維不發(fā)達,放學回家做完作業(yè)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游戲,用來讀書的時間很少。針對這一情況,老師應加強課外閱讀的組織,可以為學生推薦兒童讀物,推薦的讀物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也可以組織學生拿出自己喜歡的讀物和同伴交流等。
教師可以在語文課時內(nèi),每個學期拿出幾課時,作為課外指導課;也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選擇和課文有某些聯(lián)系(如作者或者節(jié)選),采用“捆綁”的方式上課外閱讀指導課。比如,學了《丑小鴨》組織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選》;學了《草船借箭》,組織學生閱讀《三國演義》。
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互相討論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
教師在教學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意見,使學生在課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地參與。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在對話中出現(xiàn)了一些“突發(fā)奇想”、“奇談怪論”的情況,老師要善于從正面引導,不要簡單否定甚至隨意批評學生。
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fā)揮出來,閱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