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昭寶 張旭
摘 要:貴州土家族經濟社會發(fā)展快于其他少數民族,原因可追溯至明代這一區(qū)域的土家族土司以及儒學教育。明王朝在西南土司階層推行的文治教化,以及黔東北土家族土司掌控地方政治、經濟帶來的民族交融,構成了儒學教育的語境。通過學校教育、祀儀影響及賢達引導三種主要途徑,儒學教育培養(yǎng)出大量各級人才,促進民族文化融合,催生出鄉(xiāng)紳階層,為土家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土家族土司;儒學教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19)03-0043-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07
Abstract:The reason why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the Tujia Minority in Guizhou is faster than other minoriti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Chieftain and the Confucianism education of the Tujia minority area.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measure carried out by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southwest Chieftain class and the ethnic mingle brought about by the local politics and economics controlled by the Chieftain of Tujia minority in northeast of Guizhou constituted? the context of Confucianism education.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sacrificial rites and the guidance of sages, the Confucianism education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minority cultures and gave birth to the squirearchy, thus providing cultural soft power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ujia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Chieftain of the Tujia minority; Confucianism education; influence
古代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儒學教育及影響是學界長期關注的一個熱點,形成了許多研究成果,多維度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的各民族文化交融。不同歷史時期儒學對少數民族的影響不盡相同,較早接受儒學教育之民族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較快。貴州為苗、布依、侗、彝、土家、水、仡佬等多民族聚居地,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東北部,經濟社會發(fā)展快于其他少數民族,原因可以追溯到明代這一區(qū)域的土家族土司以及明廷推行的儒學教育。明代前期黔東北為思南宣慰司轄地,中期之后為思南府管轄,至萬歷年間下設務川、印江二縣和水德江、蠻夷、沿河祐溪、朗溪四土司,進入土流并治時期。儒學教育在黔東北是如何實施的?土家族著名學者段超先生在著作《土家族文化史》中深入探討了土家族地區(qū)土司時期、改土歸流之后儒學教育的實施狀況以及對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的促進作用[1],但未涉及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敖以深對明代黔東北的儒學傳播及原因進行了初步分析,認為原因在于明朝統(tǒng)治者的提倡和家鄉(xiāng)士子對桑梓教育的支持和幫助[2],但未涉及歷史背景、路徑及影響。其他一些學者對土家族的歷史文化進行了多角度探討,但很少關注到明代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的教育狀況?;诖?,本文結合明代土家族土司政治的歷史語境,探討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儒學教育的多樣化途徑以及產生的影響,以期拓寬土家族歷史研究領域,并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明代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儒學教育的語境
元代初、中期,生活于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土家族土著大姓為元廷分別授予土司職銜,土家族土司由此興起[3]1。黔東北為思州宣慰司轄地之一,而此土司是元代初、中期在土家族眾所設級別最高、轄地最廣的大土司[3]44。思州宣慰司在元代至元年間一分為二成思南宣慰司及思州安撫司(明初升為宣慰司),其中黔東北為思南宣慰司轄地,下轄有沿河、祐溪、龍泉坪、水特姜、思印江等長官司,而這些官銜較低的土司族屬應主要是土家族[3]45。永樂十一年明廷利用思州、思南二宣慰司爭搶砂坑相互仇殺之際將其廢除,在其轄地分設思南、思州、石阡、銅仁、烏羅、鎮(zhèn)遠、新化、黎平8府,委派流官治理,但府之副職沿用土官,府下轄的各小土司得以保留,形成土流并治的局面。為加強對土司的管控,明廷一方面要求土司按期朝貢以表忠誠,另一方面在土司階層施以儒學教育進行思想控制,移風易俗。據《太祖洪武實錄》載,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3)十一月要求即將辭歸的普定軍民府知府者額“當諭諸酋長,凡有子弟皆令入國學受業(yè),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禮樂教化之事,他日學成而歸,可以變其土俗同于中國”[4]36,于二十八年(1395)六月諭示禮部說在云南、四川邊夷土官設立儒學,“選其子孫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義,而無悖禮爭斗之爭,亦安邊之道也”[4]94-95。朱元璋的此種文化策略為儒學教育在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的實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黔東北的土家族土司掌握著地方經濟命脈,尤其是對烏江水道、朱砂礦產以及土地資源的掌控。流經黔東北的烏江在明代成了一條重要的經濟通道,鹽巴、布匹等貨物藉此多次轉運后可入貴州腹地,而貴州的桐油、木材、藥材等物資亦藉此得以遠銷,帶來了商業(yè)之繁華和市鎮(zhèn)之興起。嘉靖《思南府志》對烏江通道的商業(yè)情景描述到:“上接烏江,下通蜀楚,舟楫往來,商賈鱗集?!盵5]5除此之外,黔東北的礦產及土地資源都得以大量開發(fā)。礦產有鐵礦、汞礦,尤以汞礦開發(fā)為著,乃至成為貢品和民間用于交易的貨幣替代物?!皠沾h境,有板場、本悠、巖前等坑,產朱砂,其深十五六里。土人以皮為帽,懸燈于額,入坑采砂,經宿方出。其良者如芙蓉箭簇;生白石上者為砂床;碎小者末之,以燒水銀為銀硃,土人依為生計。歲額水銀百六十斤入貢,而民間貿易皆用之,如錢鈔焉?!盵6]73-74土地資源方面,弘治之后四川兵亂使得大量流民進入黔東北租種土司的空閑山地,“或以一家跨有百里之地者”的現象說明土司占有大量的土地,這也給更多的移民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傲髅裰?,親戚相招,韁屬而至,日積月累,有來無去”。移民的涌入帶來的不僅是豐富的勞動力,還有新的經濟作物——棉花?!耙虻禺a棉花,種之獲利,土人且效其所為,棄菽、粟而藝棉?!媳нB云之材,盡山伐而焚之,播種其中,謂之‘煙田’,而地力窮矣?!盵5]65-66航運帶來的商業(yè)興盛、礦產及土地的開發(fā)為儒學教育在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黔東北土家族土司的社會治理為民族交融提供了契機。黔東北世居的少數民族以土家族為主體,還有苗族、侗族、仡佬族等,風俗各異。土家族土司作為地方的中級治理階層,對漢民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起到了促進作用。宋元以降,漢人逐漸遷入黔東北,與土著雜居于一起,并對后者產生文化影響。宋《太平寰宇記》載到:“居郡東南者,若印江、若朗溪,號曰南客,有客語,多艱鳥夬不可曉??の鞅?,若水德蠻夷、若婺川、若沿河,號曰土人,有土蠻,稍平易近俗,而彼此亦不相同。惟在官應役者,為漢語。今人交接之間,言語俱類中州,素服所習垂髫之俗、悍勁之性,靡然變易矣?!盵5]8當田氏土司在黔東北成為統(tǒng)治階層之后,治所中心及經濟發(fā)達之區(qū)皆成了漢人聚居點,周邊則為少數民族,如思南府:“府舊為苗夷所居,自祐恭克服之后,芟夷殆盡,至今居民,皆流寓者,而陜西、江西為多。陜西皆宣慰氏之羽翼,各司正副官與里長是也。多巨族,負地望,頗以富足夸詐相高。江西皆商賈宦游之裔,多讀書,樂仕進,亦漸趨于浮薄。婺川有砂坑之利,商賈輻輳,人多殷富,善告訐難治,長吏多不能久,必以罪罷去。印江朗溪多土人,勤生嗇用,亦險健,善持長吏長短。沿河與酉陽鄰,而去府遠,多被侵削,官不得舉其職,人不得聊其生,蓋六邑之最困者也。”[5]9對土司階層而言,世襲土司之職須學習儒學;對商業(yè)階層而言,接受儒學是仕進做官的唯一途徑;對國家層面而言,利用儒學對少數民族進行教化是統(tǒng)治手段之一。此三個方面的訴求成了儒學教育在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實施的文化語境。
二、明代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儒學教育的途徑
為加強統(tǒng)治,明朝在建立政權之初就把儒學教育作為一種思想控制的工具,形成于宋的程朱理學在明太祖朱元璋時代就受到推崇,在明成祖朱棣敕修《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永樂十三年成書)之后成為了統(tǒng)治思想[7]19。針對不同的對象,明代教育分成三個層次:一是以國學和地方儒學為核心的儒學教育系統(tǒng);二是以社學為核心的小學教育系統(tǒng);三是以鄉(xiāng)約、旌表等構成的社會教育網絡[7]2。從歷時性來看,明代不同層次的教育在黔東北土的推行隨著貴州作為一個行政區(qū)的建立而逐漸得以完成。
1.學校教育
學校是通過講學的方式施以儒學教育的重要場所。明朝初期就在全國各地建立學校府學、縣學、社學等,但對當時的貴州而言,土司林立,因此朝廷關于辦學的政令并沒有得到落實。鑒于此種情況,明太祖朱元璋諭令土司子弟進入國子監(jiān)學習。據《太祖洪武實錄》載,貴州土司遣子入朝學習的時間為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己酉(1390年6月30日),“播州(時屬四川行?。?、貴州宣慰使司并所屬宣撫司官各遣其子來朝,請入太學”,朱元璋要求國子監(jiān)官認真教學,“俾有成就,庶不負遠人慕遠之心?!盵4]70-71當然,在統(tǒng)治階層看來,土司派遣子弟入國子監(jiān)學習未能改變地方習俗,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甲辰(1395年9月27日)監(jiān)察御史裴承祖說道:“四川貴、播二州,湖廣思南、(疑漏“思”)州宣慰使司及所屬安撫司、州、縣,貴州都指揮使司、平越、龍里、新添、都勻等衛(wèi),平浪等長官司諸種苗蠻,不知王化,宜設儒學使知詩書之教,立山川社稷諸壇場,歲時祭祀,使知報本之道。”[4]96在此背景下,朝廷開始在土司轄區(qū)開辦儒學,據《太宗永樂實錄》載,湖廣思南、思州二宣慰使司儒學建于永樂五年五月丁巳(1407年6月9日)[4]131。儒學在土司階層的傳播為朝廷在土家族地區(qū)進一步實施儒學教育提供了思想準備,永樂十一年(1413)明朝建立貴州行省之后的第二年便把思南宣慰司儒學改造成了思南府學,思南府下轄的水德江、蠻夷、沿河祐溪、朗溪及婺川、印江兩縣也都先后建起了社學[8]。終明一世,思南府學及社學都得以延續(xù),水德江長官司被改土歸流設安化縣后,其社學變成了縣學,而原來沒有儒學的縣級行政區(qū)也開設學校,如婺川縣儒學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印江縣儒學建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9]。除了府學、縣學、社學之外,書院也是傳播儒學的重要場所,明代思南府修建的書院有中和書院、為仁書院、文明會館、斗坤書院、鸞塘勝院、竹溪勝院[5]225。
2.祀儀影響
按照明制,官辦學校都要設有祭祀孔子的場所,可謂“學廟合一”,此種建制在思南府的府學及縣學布局上也有體現,藉此來加強儒學教化作用。祠廟是供奉儒家先賢的一個重要場所,通過祭祀儀式,儒學逐漸向社會底層傳播,對廣大民眾產生影響。在思南府,祠廟除了文廟(祭祀孔子)之外,還有啟圣祠、名宦鄉(xiāng)賢祠、文昌祠、馬援祠、漢壽亭侯祠、少師廟等。各種祠廟供奉的對象有所區(qū)別,啟圣祠為春、秋兩季祭祀孔子的場所,文昌閣供奉文昌君,馬援祠、漢壽亭侯祠、少師廟分別祭祀馬援、關羽和田氏土司始祖田祐恭。和其他各類祠廟比較起來,名宦鄉(xiāng)賢祠祭祀的對象主要是客籍官員以及地方鄉(xiāng)賢,據嘉靖《思南府志》載,此祠始建于嘉靖十年(1531),建筑規(guī)制為三間,拜亭一間,為巡按御史郭弘化為紀念鄉(xiāng)賢御史申祐義死之事而建,嘉靖十五年(1536)知府洪價增建二間,“復舉名宦鄉(xiāng)賢共十二人,呈允上司,禮請入祠。春秋享祀,以敦風化”[5]45。入祠受供的對象須勤政愛民,得到百姓一致擁護:如名宦官金爵,四川綿竹人,由進士弘治年間任思南知府,“宅心仁厚,敷政近民,因觀襲弊,革除橫征;立‘五年四空’之法,以便編徭,民懷其惠”[5]50;又如鄉(xiāng)賢安康,蠻夷司人,景泰四年(1453)以《禮記》中式,任澂江府知府時“勤廉公慎,興學愛民。六月祈禱,以致飛霜,是歲豐稔,人稱異之”[5]59。總言之,前述祠廟既有官立,又有民立,凡能進入祠廟成為祭祀對象的前賢,雖然政績有所不同,但都是儒家思想的踐行者,以榜樣的形式日漸影響著基層民眾的言行。如果說官立的祠廟呈現出十分明顯的主導意識,那么民立的祠廟說明儒學教化已沉降到社會底層。
3.賢達引導
如果說儒學通過學校和祠廟持續(xù)向土家族民間傳播的話,那么對儒學的踐行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來完成。從口誦經典到內化于行,對儒學的接受和踐行需要經過社會精英的引導,承擔這一重任的是賢達,尤以土司和生員為中堅力量。土司是代替國家治理地方社會的中級階層,較早地接受儒家文化,在治理地方社會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踐行儒家所倡導的主張,雖然目的上是為了獲得朝廷的認同以保證土司權力的世襲,但也影響到了民間的生活習俗,例如婚俗,傳統(tǒng)習俗是“同姓為婚,嫁娶背負。男女溷雜,乃其俗之陋者?!盵10]對此,一些土司認為不符合儒家禮儀,正統(tǒng)十一年五月戊寅(1446年6月5日),貴州思南府蠻夷長官司奏:“土官衙門男女婚姻皆從土俗,乞頒恩命?!鄙显唬骸百F州土官衙門或有循襲舊俗因親結婚者,既累經赦宥不究其罪,亦不許人因事訐告,繼今悉令依朝廷禮法,如違不宥?!盵4]303-304在朝廷的主導下,經土司階層,漢族婚俗也就在民間得以流布。生員因接受過儒學教育而成為地方知識精英,另一優(yōu)勢是熟悉民間各種習尚。和普通人不一樣的是,生員以儒學作為自己的言行準則,與此同時又以“文化人”的身份在不同習俗生活中發(fā)揮引導作用,使得儒學在民間產生積極影響,甚能感化盜賊。如嘉靖《思南府志》載有隱逸11人,其中蠻夷司人李明榮,“性質樸,好讀書,居司治之地名東節(jié)溪,年九十余,足不及城市,為鄉(xiāng)閭楷式,尤淳友愛。教五子及玄孫,凡四世不分居,正德年間,流賊方四等過其處,大恣剽掠,村落俱蒙難,獨明榮以忠厚尚義免焉?!盵5]63-64通過社會賢達的引導,儒學逐漸在底層社會發(fā)生教化作用。
三、明代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儒學教育的影響
明代是一個文化高度專制的王朝,為了加強統(tǒng)治,統(tǒng)治階層通過各種途徑來傳播程朱理學施以教化,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治理也概莫能外。明朝在黔東北實施的儒學教育早期是從土司階層開始,中期隨著府及縣級行政區(qū)建立之后不斷向底層社會滲透和向邊遠鄉(xiāng)村擴展。在地方官員以及鄉(xiāng)紳的共同努力下,明代黔東北的儒學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文化交融、社會分層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作用。
1.培養(yǎng)大量各類人才
延續(xù)前朝的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是明朝建立政權之后強化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和內地比較而言,明初國家在黔東北實施的儒學教化旨在“變其土俗”和作為“安邊之道”。然而,隨著這一區(qū)域漢族移民的不斷增加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人才培養(yǎng)也被提上日程,因此,永樂十一年(1413)明朝在黔東北設立思南府之后即建起府學,土司轄區(qū)則建社學,務川縣、印江縣也都建有社學、縣學。各類學校的置辦也為人才的逐漸興起提供了條件,據《太宗永樂實錄》載,永樂十八年(1421)思南地區(qū)向國子監(jiān)輸送貢生,“命貴州思南等八府所選貢生李正等,送國子監(jiān)進學,賜賚如云南生例”[4]157。因儒學教育起步較晚,貴州并沒有單獨鄉(xiāng)試的權利,儒生只能先后附試湖廣、云南二省,路途遙遠及名額有限等因素都束縛了貴州學子的積極性。經思南水德司人、時任給事中的田秋的諫言以及時任貴州巡按御史的王杏的調查,嘉靖十四年(1535)朝廷終于批準貴州可以單獨開闈取士,名額25人。貴州可以單獨開科取士以及后世錄取數額的不斷增加極大激發(fā)了基層社會讀書應試的熱情,碩儒聯袂而起,終明一季思南府有進士10名、舉人106名、副榜1人、拔貢8人、歲貢215名[5]238-257。這些飽讀詩書的儒士或任御史、或任知府、或任知州、或任知縣、或任教授,在各自的崗位上踐行著儒家學說,在促進地方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文教昌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隨著陽明心學在貴州的傳播,思南出現了理學大師李渭,他晚年致力于心學的研究和傳播,使得思南成為王學重鎮(zhèn)之一。
2.促進民族文化融合
黔東北世居的少數民族以土家族為主體,另有苗、侗、仡佬等其他民族,其生產生活習俗迥異于中土,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引《元志》云:“蠻有佯僙、仡佬、木瑤、貓犭質數種。疾病則信巫,屏醫(yī),專事祭鬼??椭?,則擊鼓以迎。處山箐者,則芟林布種。處平隰者,則駕車引水,以藝粳秫?!庇忠杜f志》云:“夷人山居野處,衡門蓽戶,不知扃鎖,出則以泥涂之,他人不敢輒啟?!薄熬由揭罢撸^之苗民,其性兇狠,不憚深淵,不畏猛獸,出入持刀負弩,及魚筌木叉,以漁獵為樂。得錢則祭鬼而后食?!盵6]73明廷將黔東北納入疆土之后,利用儒學對少數民族施以教化,移風易俗,使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得以逐漸交融。學校是施以儒學教化的主要場所,相對建于城鎮(zhèn)且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府學、縣學而言,建于鄉(xiāng)村的社學改造民風的意圖更加明顯,洪武八年(1375)明太祖朱元璋詔令建立社學時就強調要“導民善俗”[11]2。黔東北土家族地區(qū)的社學興建始于永樂年間之后,共8所,分置思南府轄管的水德江、蠻夷、沿河祐溪、朗溪四長官司轄區(qū)及務川、印江兩縣?!吧鐚W為鄉(xiāng)村唯一的國家機構,其職責是啟童蒙、正人心、扶世教,其中國家誥律、御制書籍(《孝順事實》《為善陰騭》等)是所有鄉(xiāng)村子弟的必學內容,除學習‘六藝’外,像《孝經》《四書》《文家公禮》等也是社學的常規(guī)科目。正是以這些內容為載體,社學把儒學道德倫理傳播于鄉(xiāng)里村落,從而使儒學的官學化形態(tài)轉化為民間形態(tài)。”[12]65基于此,隨著儒學教育的日漸深入,仁、義、禮、智、信、孝等價值觀為人們所接受和踐行,黔東北各民族的生活習俗相互融合,強悍民風發(fā)生改變,“思南之地,漸被華風。飲食言語,素所服習,椎髻之俗,悍勁之性,縻然變異矣?!盵6]73
3.催生出鄉(xiāng)紳階層
黔東北在明代永樂十一年建立府級行政區(qū)之前屬于思南宣慰司(官銜從三品)轄地,而思南宣慰司下轄的次一級土司有水德江、蠻夷、沿河祐溪、朗溪四長官司(官銜長官正六品、副長官從七品),而朝廷廢除思南宣慰司建立思南府之后,采取的政策是以土人輔之,而次一級的土司仍得以保留,因此社會構成分為統(tǒng)治階層和平民階層。然而,隨著儒學在黔東北的不斷傳播,鄉(xiāng)紳階層也就在民族地區(qū)應運而生,社會多元化發(fā)展。鄉(xiāng)紳階層由致仕官員以及儒生、捐監(jiān)生等構成,他們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都擁有一定的特權,承擔著統(tǒng)治階層與平民階層的橋梁功能:一是表率鄉(xiāng)里,調解鄰里糾紛;二是協(xié)調官民關系;三是施以文教,積極參與鄉(xiāng)里各類公益事業(yè)。因接受過較好的儒學教育,鄉(xiāng)紳階層也較能自覺地踐行儒學核心價值觀。清道光《思南府續(xù)志》載有《孝義》一節(jié),記有明代履行孝義17人,撰者之目的在于“用以風世勵俗,揚盛朝漸仁摩義之鴻,庥鄉(xiāng)三物之賓”。概觀這17人之品行,大部分以孝行載入方志,如婺川縣貢生徐文林“少時割股救母,事兄恭”而被縣令表彰為“孝友之門”;有的則以義舉載入方志,如蠻夷司人安濂遇“年荒旱,出米一百石賑饑,民賴以活”,曾任河南滍水驛丞的印江縣人陳友儒居家之后積谷百石賑荒,又組織人力、募集資金整治河道,修渠灌田,“民食德焉”[5]288-290。概言之,因儒學教化而形成的鄉(xiāng)紳階層對土家族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明代黔東北土大規(guī)模的儒學教育是從土家族土司階層開始的。中央政府推行的文治教化,烏江航運、礦產開發(fā)、土地佃種帶來的經濟繁榮以及土司治理社會帶來的民族交融為儒學傳播提供了較好的人文環(huán)境。通過學校教育、祀儀影響以及賢達引導三種主要途徑,儒學日漸在黔東北產生影響,培養(yǎng)了大量各類人才,促使民族文化不斷融合,催生出了鄉(xiāng)紳階層,為土家族地區(qū)的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持久的文化軟實力。因此,土家族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快于貴州其他少數民族。
參考文獻:
[1] 段超.土家族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 敖以深.明代黔東北地域儒學傳播及原因[J].貴州社會科學,2011(2):133-136.
[3] 田敏.土家族土司興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4] 貴州民族研究所.明實錄:貴州資料輯錄[Z].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
[5] 思南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嘉靖 道光 民國 思南府縣志[Z].點校本.黔刊資字S0087號,銅仁地區(qū)人民印刷廠印裝,1991.
[6] 沈庠刪正,趙瓚、張祥光點校.(弘治)貴州圖經新志[M].點校本.貴陽: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2015.
[7] 吳宣德.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明代(1368—1644年)[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8] 思南府志卷之二:學校[M].
[9] 郭子章.黔記卷十七[M].
[10]永順縣卷四:風土志[M].
[11]趙子富.明代學科與科舉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12]劉靜.走向民間生活的明代儒學教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楊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