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旗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社會進入了科學化的時代??茖W教育作為培養(yǎng)科技人才和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ǎng)的手段,也日益為人們所重視。早期教育是教育系統(tǒng)工程的“基礎工程”,開展早期兒童的科學啟蒙教育,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興趣,發(fā)現他們的科學潛能,以及對于他們將來學習科學、掌握科學技術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教育;生活經驗;科學教育
目前我國幼兒科學教育,大都是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通過每周兩次常識活動,以演示、講解、回答、記憶的方式來學習知識,范圍狹窄、觀念陳舊、內容零散,教學效率不高。要提高幼兒科學教育,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教育內容選擇上要注重生活化,寓科學教育于幼兒生活中的各環(huán)節(jié),體現出廣泛性和新穎性。
科學源于生活,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樣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于幼兒生活,因此在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時,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物和事來組織活動。如幼兒園、社區(qū)、小超市、學校、工廠等等,這些社會自然環(huán)境都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極好場所,秋天老師可和孩子一起觀察樹葉的變化,看落葉飛舞,看小草枯黃,看菊花開放;可以讓孩子觀察自行車的修理、牛奶的加工、商品的運輸等等,孩子在觀察、探索、討論、交流和操作的過程中發(fā)展多種能力?;顒邮业沫h(huán)境也是科學教育的資源,門上的鎖、墻壁上的涂料、窗戶上的紗窗、室內的空調、電扇,甚至活動場地上的塑膠跑道等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教學的素材,這些來自幼兒生活的活動,都會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因為它們親切自然,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吸引著幼兒的參與。
記得有一次,我?guī)ьI幼兒散步時,來到一片舊樓改造的工地,有許多拆下來的廢舊鋼筋擺得到處都是。我們班的幼兒來參觀時,對地上拆下來的彎彎曲曲的鋼筋很感興趣,有些幼兒就問我:“老師,這是什么呀?”我便將這個問題問旁邊的小朋友,滔滔小朋友說:“是繩子吧。佳佳小朋友忙說:“不是繩子,是棍子。”我說:“小朋友們摸摸看,看看到底是什么?”“咦,怎么這么硬!”“還有花紋!”“這是鐵吧!”幼兒議論不休。我說:“小朋友們真聰明,你們觀察得很仔細,你們平時見過它嗎?”“見過?!庇變阂积R說?!澳銈冊谀膬阂娺^它呢?”齊齊小朋友說:“我們樓下的窗戶上就有它?!蔽艺f:“小朋友們今天回家問問自己的爸爸媽媽,看看這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一早,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地告訴我:“老師,我爸爸說了,那是鋼筋,蓋房子時要用它?!彼麄兓ハ鄠鬟f著自己的信息,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知道了答案。
凡是幼兒感興趣、想了解、能感知、無危險的,都可以引導幼兒去接觸,不能固守于教育綱要的范圍。例如,通過照鏡子、動手畫一畫、比一比、數一數、來觀察自身的眼睛和牙齒的構造,從而了解其功用。用人體模型通過幼兒看、摸等觀察活動,了解人的肚子內有肺、心、肝、胃、腸等臟器,講解如果內臟出問題人就會生病,從而提高幼兒自我健康保護意識。
二是活動導入生活化,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科學教學活動的導入仿佛是優(yōu)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和安排得富有藝術性,必能吸引幼兒,引發(fā)興趣,燃起智慧火花,開啟思維閘門,受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找準活動內容與幼兒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創(chuàng)設兩者相結合的情境導入活動,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和幼兒認識《左右》的時候,課一開始就直接地問:“小朋友,你們喜歡和老師做游戲嗎?請舉起你的小手?!保ㄐ∨笥押軋远ǖ呐e起了自己的小手),此時,教師不動聲色,馬上直奔主題,問:“你知道你舉起的是左手還是右手嗎?”幼兒興趣盎然,很自然地集中了注意力。然后引導小朋友今天我們就要來做左右的游戲,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你能從自己身上找出像這樣的好朋友嗎?(左耳、右耳,左眼、右眼……)這樣的引入,貼近幼兒的生活,溝通了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環(huán)境因素的刺激下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拓展了幼兒的思路,使幼兒較快地進入游戲狀態(tài)。
在科學教育活動時,我們還應該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個別等形式,保證每個幼兒都有學科學的機會,培養(yǎng)幼兒學科學興趣和愛好的情感。同時要通過幼兒自身的聽、看、嗅、摸、嘗多種器官參與的體驗與感受去獲取知識。例如認識蘋果這一活動,我利用課間餐,分發(fā)給每個幼兒一只蘋果,先讓幼兒看一看,再讓他們動手摸一摸,最后品嘗個中滋味。幼兒在看、摸、嘗中發(fā)現蘋果有顏色的不同,形狀的不同,味道的不同,表皮粗糙與光滑不同,肉質軟硬度不同等等。還提出了許多問題,如為什么蘋果會顏色不同、形狀不同、為什么有的蘋果上有麻點,有的卻沒有。老師在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歸結出在物質世界里同一物質在不同的條件、環(huán)境下,會產生出不同的結果。
三是要正確把握教師主導與幼兒主體的關系,使過程組織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幼兒是自由的,不受各種常規(guī)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地說、隨心所欲地做、隨心所欲地想。過程組織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兒生活,以觸動幼兒的內心體驗為核心,從創(chuàng)設情景中入手,根據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搭建幼兒內心體驗的新平臺,以深刻體驗為基礎,豐富幼兒的經驗。一次戶外活動中,我有意讓幼兒玩得很痛快,回到活動室的第一需要便是洗手、喝水,可是打開水龍頭卻一滴水也沒有(教師事先關了總閘)。這引起了孩子們的焦慮和思考:“水怎么會沒有了?是不是給我們用完了?他們互相猜測著。過了好一會兒,我才打開總閘,讓孩子洗了手,喝了水。之后提出了討論問題:沒有水會怎么樣?讓孩子們熱烈地交流并暗示節(jié)約用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為了讓孩子進一步了解缺水的危害,我請孩子們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沒有水會怎么樣,第二天,孩子們便把和爸爸媽媽一起畫的畫兒、剪的畫報拿來講給大家聽,這次活動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日活動的組織過程中,科學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師組織的正規(guī)活動,應貫穿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例如:在孩子們用點心時,發(fā)給每個幼兒一塊正方形的面包,用來制作三明治娃娃,教師請幼兒說一說面包是用什么做成的?想一想:三明治是什么形狀的?怎么樣把正方形的面包變成三角形的呢?在進行“糖果”的專題活動時,請幼兒收集糖果,然后把收集來的糖果進行分類游戲,孩子們有的按軟硬分,有的按顏色分,有的按大小分,還有的按味道分,然后老師又帶著孩子進行點數,請孩子尋找剝糖紙的最佳方法,品嘗糖果的各種味道,用剝下的糖紙進行手工制作,把幼兒的作品按幼兒的提議粘貼在活動室的墻壁上,一系列的過程自然而和諧。
老師在指導幼兒開展科學活動時,應允許幼兒盡情地操作、觀察、分類,使幼兒在教學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如當幼兒說“磁鐵可以把釘子一個個地吸住”時,老師要在這里為他提供材料,讓其操作給伙伴看,證實自己的發(fā)現,滿足幼兒表現成功的要求,此時老師成了幼兒科學的指導者、幫助者、材料提供者、科學經驗組織交流者,有利于幼兒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
教育原本就在兒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幼兒教育的內容也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生活不僅是幼兒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認識周圍世界、獲得真正內化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從而培養(yǎng)幼兒真正的內在探索動機,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實際背景。
參考文獻:
[1] 姚小瑩.快樂在學前教育發(fā)展階段中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4年28期
[2] 趙春蘭.幼兒學習、生活習慣養(yǎng)成策略談[J].四川教育,2011年Z2期
(作者單位:咸陽華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