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紅
摘??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完成“教書”任務的同時,必須做好“育人”工作,我們只有進一步轉(zhuǎn)變教育思想和人才觀念,自覺地在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強化學生的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使每位學生都有具備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才能為我們國家培養(yǎng)出真正的、合格的高質(zhì)量人才。
關(guān)鍵詞:歷史教學;德育教育;滲透;培養(yǎng)
歷史學科是基礎(chǔ)工具學科,歷史學科的思想性、文學性、知識性,意味著它不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呢?本人在日常實際工作教學,主要有以下幾種做法。
一、利用歷史課堂上的提問、討論等,適時進行德育教育
我在日常歷史教學中注重把握好德育教育時機,即在進行正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不脫離書本、脫離課堂的直白式、說教式,恰當?shù)?、適時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我在教八年級歷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shè)》這課過程中,當講到我國執(zhí)法原則(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時候,原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杰和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等,均因貪污受賄受到法律的嚴懲時,啟發(fā)學生思考并提問、討論:“我國是怎樣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你能用身邊的事情加以說明嗎?如果現(xiàn)在某人做了壞事,有個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將那人暴打致死行不行?”通過激烈的討論后,使學生充分認識我們要時刻警鐘長鳴,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國家是民主法制社會,凡事我們都應該運用法律的武器,通過合法的途徑來維護正當?shù)臋?quán)益。對違法者無論是官是民,也無論職位高低,一律繩之以法。
二、注重歷史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
歷史課堂上,縱情山水的詩文、四書五經(jīng)、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歷代名家的作品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啟迪了學生的心靈,雖然都有其閃光的思想和精神,但側(cè)重各有不同,有的是愛國主義,有的是集體觀念,有的是自強不息,有的是舍己為公……,輝煌璀璨的文明開啟了智慧,陶冶了情操。增長知識的同時,崇高的思想在心中潛移默化的滋生,愛國、愛民、愛集體,對新生活的熱烈向往和追求,與閱讀同在,與思考同生。因此每當授完課時,我就把這課中高尚情操和閃光思想聯(lián)系起來、綜合在一起,然后組織學生們進行一些熱烈的討論,甚至是爭議,最后讓他們作出選擇。盡管選擇各有不同,但無意中卻讓學生們進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長補短。這種方式有機地統(tǒng)一了歷史課的文學性和思想性,最終達到作品與學生心靈產(chǎn)生共鳴的效果。
三、注重在教學中的全面地、客觀公正地評述歷史
歷史與文學不同,文學可以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構(gòu)思情節(jié),而歷史則視塑造、想象為忌,必須說真話、講真史。更要全面地看問題,公正地評述歷史。例如:我在講近代史上的李鴻章,他一面鎮(zhèn)壓太平天國,勾結(jié)洋人,喪權(quán)辱國,具有地主階級的殘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師夷長技,引進西方先進生產(chǎn)技術(shù)辦洋務,是洋務派中辦洋務最多的人,是中國近代工業(yè)之父。這樣可以使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問題和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拋棄“所謂壞,就是絕對壞;所謂好,就是絕對好”的片面觀點,要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以時代的眼光公正、客觀、全面地評述歷史。所以,全面、客觀公正地看問題不僅是德育的一種最佳途徑,同時也是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四、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是愛國主義的源泉,歷史本身就充滿愛國主義的內(nèi)容,燦爛的文化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如:商朝的青銅器和天文歷法、秦朝的兵馬俑和萬里長城、漢朝的造紙術(shù)和地動儀、隋唐時期的趙州橋、宋元時期的活字印刷術(shù)和指南針,無一不是中華民族勤勞和智慧的結(jié)晶。英雄的事跡激發(fā)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光復臺灣、林則徐虎門銷煙、太平軍勇破洋槍隊、鄧世昌勇撞日軍旗艦、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黃繼光、邱少云抗美援朝……通過這些戰(zhàn)斗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向世人昭示了中華民族反抗侵略、捍衛(wèi)祖國領(lǐng)土主權(quán)的斗爭精神。使學生們倍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培養(yǎng)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因此,我認為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們心中的思想得到升華,點燃了他們的愛國之火。
五、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借助教科書中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進行教育
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歷史知識有關(guān)的電影、電視、小說等文藝作品對培養(yǎng)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一部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塑造的道德形象,可以強烈地震撼人的心靈,喚醒人的良知,陶冶人的情操,有可能成為一個人終生追求真理、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動力源泉。在觀看電影《焦裕祿》時,不知多少人流下激動的淚水。本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文學作品如《青春之歌》、《可愛的中國》、《高玉寶的故事》;蘇聯(lián)的文學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等對中國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成長,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完這些作品后我讓學生寫觀后感和讀后感,讓他們實實在在的從歷史人物身上學到了他們的高貴的品質(zhì)、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如何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經(jīng)受艱苦環(huán)境的種種考驗等等。通過這些有生的教材我充分的認識到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道德教育,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推薦或組織學生閱讀、觀看有代表性的文藝作品,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還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總之,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是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而通過歷史教學所進行的德育教育僅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在今后歷史教學實踐中,我將積極進取不斷努力,充分利用歷史學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讓德育教育因歷史教學而升華,讓歷史教學因德育教育而精彩,為未來的中國培育出德育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寶龍.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黑龍江科學,2018,9(3):80-81.
[2]??余洪滿;.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C]//2018年“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高峰論壇.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