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fā)展為目的,將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是表現性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形成性應用。通過明晰連接教學與評估的表現任務的基本特征,設計包含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價的“教案”。在“教案”課堂運作過程中,學生完成基于目標或標準的表現任務,持續(xù)展示學習結果,教師給予多樣化的教學支持,師生共同使用評分規(guī)則來評估學習表現,在互動反饋中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表現任務;教學評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14-0022-05
【作者簡介】佟檸,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無錫,214174)科研部副主任,正高級教師。
對于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能判斷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不必等到外部評價以標準化考試來揭曉學習結果,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實現這一點,需要讓教學和評估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表現性評價正是能發(fā)揮此效能的新型評價方式。盡管,教學與評估的聯(lián)系需要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讓評價目標與教學目標或學習目標保持一致,而表現任務則更有助于把教學和評估連接起來,實現教學實踐和評估活動之間的深度融合。
表現任務旨在讓學生在盡可能真實的、復雜的情境中,運用高階思維來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從而展現其所知所能。這既與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結果追求相一致,也與探究學習、問題解決等主動學習策略相匹配。而且,表現任務能適應比標準化測試更廣泛的學習風格。
設計和實施能夠連接教學與評估的表現任務,對教師傳統(tǒng)的備課流程和教學方式將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但是,若能明晰表現任務的基本特征,將表現任務納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案設計中,并以促進學習為中心實施教、學、評融合的運作過程,那么發(fā)揮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的效能是可以期待的。
一、連接教學與評估的表現任務的基本特征
連接教學與評估的表現任務,不是讓學生從已經列好的選項中選擇一個答案。而是展現學生在一些有價值的認知任務上的表現。因此,表現任務需要具備以下一些特征:
1.盡可能真實的、復雜的情境。
接近真實情境,把習得能力遷移或轉換至真實生活,所評價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相接近,完成任務具有高度“保真性”,這是表現任務的重要特征。真實情境反映了類似于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模糊性,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可能是不明顯或不明確的,學生將經歷一個類似于如果真正面對這種情況時會做什么的過程,而且并不一定有準確的標準答案。
2.高階思維下的真實表現。
表現任務往往要求學生采取批判性思維,在認知沖突中,分析、綜合和應用證據進行推理,從而做出判斷或解決問題。表現任務中所強調的“表現”,是學生一種積極主動的生成性學習活動(productiveactivity),例如:開展辯論、表演戲劇、公開場合演講;回答簡單或復雜開放性問題、寫文章、做實驗;進行專題性學習、研究或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展示作品,如調研報告、繪畫、設計作品等。學生創(chuàng)造的“產品”反映了其承擔角色會產生的東西,是真實表現。
3.透明的評估標準。
表現任務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刻度尺”——評分規(guī)則。在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的過程中,評分規(guī)則對于學生來說是明確的、透明的,學生可以依據評分規(guī)則來評估自己的學習和進展,并得到關于他們優(yōu)缺點的反饋。反映學生在某段時間改善情況的評分規(guī)則也能夠讓教師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教學中存在的盲區(qū)、疏漏和優(yōu)勢。
4.體現學科典型認知過程或學習方式。
表現任務應體現學科典型的認知過程或學習方式。某一具體學科或跨學科的表現任務,需要考慮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特征、任務特征和認知過程三者之間的一致性關系。因為,表現任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認知過程,更需要注意認知過程與具體學科領域知識結構的互動。只有充分考慮學科典型認知過程或學習方式的表現任務,才能成為高質量的學習活動,成為有信度和效度的評價工具。
二、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的設計方案
課程標準、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是教師以課時為單位的教案的主要結構,也體現著教學設計的一般流程。讓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首先需要把表現任務納入教案的基本結構中,并采用結果導向的逆向教學設計。筆者通過系統(tǒng)梳理我國以及美、英等國課堂中應用表現任務的經驗,深入分析表現性評價的國際權威機構——斯坦福評價、學習和公平中心(Stanford Center for Assessment,Learningand Equity,SCALE)的表現性評價案例,歸納出把表現任務嵌入教學的教案結構,以此來呈現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的設計方案。
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的設計方案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任務概要和教學過程。第一個部分主要是全面呈現表現任務究竟是什么,既包括任務本身的說明,也包括與任務關系密切的課程標準、表現目標和評分規(guī)則等內容。第二個部分則說明表現任務究竟怎樣連接教、學、評。以教學時間為順序,以小任務為基本教學環(huán)節(jié),逐次設計并詳細展開每個小任務所需要的關鍵技能、作品說明、評分指南和教學策略,是教學評相互融合的具體過程。
1.第一部分:包含課程標準、任務說明和評分規(guī)則等在內的任務概要。
任務概要作為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方案的第一部分,旨在回答表現任務究竟為達成什么標準或目標而設計,學生究竟要做什么,完成任務需要的課時是多少,與任務匹配的評分規(guī)則是什么等問題。針對這一系列問題的逐步回答過程,也是表現性評價的逆向設計過程。因此,任務概要包括以下內容:1.單元學習目標;2.年級、學科、課時說明;3.課程標準;4.任務說明;5.評分規(guī)則;6.完成任務的背景知識。下面以SCALE的一個表現任務說明為例,分析任務說明需要具備的特征。
城市化影響:正面或負面的?
任務背景:作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之間的橋梁,本模塊嵌入高中地理課程中城市化單元,要求學生研究城市化對人和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們考慮城市化影響的多樣性和范圍,權衡他們收集到的證據,最終討論這些影響總體上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學生將透過多元化的印刷品及多媒體資源,探討都市化的影響,探討都市化的一般情況,以及都市熱島和貧民窟這兩個子主題。
任務說明:在閱讀有關城市化的文章、研究地理工具和觀看有關城市化的視頻之后,寫一篇博客文章,討論城市化對人和環(huán)境的影響總體上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用課文中的證據支持你的觀點。
課程標準:
共同核心州立標準:大學和職業(yè)準備的閱讀和寫作標準。
科羅拉多州標準:地理課程標準地理等級期望3,“世界、人、地方的相互聯(lián)系的本質”;科羅拉多州社會研究學術標準;語言運用藝術課程標準(談話標準):如何有效地發(fā)起討論;語言運用藝術課程標準(語言標準):使用語言內容的能力;大學和職業(yè)準備的閱讀標準:歷史與社會領域的閱讀標準。
上述案例說明,任務設計與課程標準的關系密切,是真實情境、知識、任務三者的有機整合,任務要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能夠區(qū)分出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
任務概要設計的基本流程是:基于課程標準和學情確定任務內容和類型,估算任務完成需要的時間,撰寫任務說明,基于學生的學情來分解總任務為子任務,對任務進行研討和論證,設計與任務和目標相匹配的評分規(guī)則。
2.第二部分:包含技能要求、子任務環(huán)節(jié)和評分指南在內的教學評過程。
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其實質就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把學習、教學和評價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任務一般具有一個大任務中嵌套小任務的結構,因此一系列的小任務完成了,整個大任務就完成了。由此可見,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以小任務為基本單位來劃分的。
為了能夠確保學生完成小任務,需要對每一個教學步驟進行詳細說明,如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所應發(fā)展的技能及其評估、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應完成的作品及其說明、對學生每個環(huán)節(jié)完成作品的評分指導、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策略、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情境等。同時,教學活動的形式應豐富多樣,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鍛煉學生的能力并幫助其完成任務。
與此同時,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任務,也需要進行充分的準備。對如何參與、分析、解釋、理解任務做出詳細說明,并分析和學習評分規(guī)則以幫助學生理解評分規(guī)則,讓學生明確做到什么才是達標。
在方案的最后,根據需要可以呈現符合標準的學生作業(yè)樣本,或者是提供目標達成不同階段學生的作業(yè)樣本;也可以提供一些供學生完成任務的拓展性資料等。
三、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的運作過程
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在課堂中的運作過程,是以促進學習為中心,在師生互動中展開。以目標為導向,圍繞著基于目標或標準的表現任務,學生參與任務的實施并持續(xù)展示學習結果,教師給予學生完成任務的各種支持,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共同使用評分規(guī)則來評估學習表現。通過各種方式的反饋,學生調整自己的學習進程,改進自己的學習,確定自己與學習結果的距離遠近。
1.學生活動:參與評估+改進學習。
學生可以通過積極參與表現任務,展示自己對概念的理解,展示自己對技能的掌握,以及對任務的態(tài)度、興趣等多方面的信息,以便教師和評價者能夠采集到相關信息,為下一步的評價奠定基礎。
學生可以利用評分規(guī)則,進行自我評估,對照評分規(guī)則的具體內容和等級說明,判斷自己在思維方式、技能發(fā)展等多方面的實際情況,并且,學生需要建立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只有通過自己才能更加真實地判斷自己,因為教師通過觀察所獲得的證據還是比較有限的,也容易出現誤判,因此在這個方面,學生是對自己學習負責任的人,而不是對自己的表現不聞不問,或者是習慣于教師給一個判斷。有研究表明,學生使用評估數據或信息來調整自己的學習時,才能夠有效增加自己的學習效果。
學生還應該積極參與對同伴的評分。通過對同伴的觀察,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領會到,內在的思維狀態(tài)等如何能夠通過任務而被外顯表達出來,被“可視化”,而可視化之后則是更加嚴格的挑戰(zhàn),那就是能否運用評分規(guī)則做出精準的判斷,學生也會因此了解到自己在學習方面與同伴之間的差異,從而有效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思考方式等。
學生要能積極參與反饋,在教師通過觀察獲得學生的學習證據時,必然會反饋給學生,而學生需要積極參與到反饋中,接納有關的建議信息,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研究表明,通過讓學生參與良好的反饋過程,學生能成為批判思考者和獨立學習者。
2.教師活動:支持學習+提供反饋+改進教學。
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的運作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師需要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來支持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順利進入任務、積極開展任務和持續(xù)評估任務;另一方面,教師還是提供反饋的重要角色,教師在評估自己開展的活動時,對學生進行觀察,獲得信息,這些活動提供的信息作為修改教和學的反饋信息。
由此可見,教師能否提供高質量的反饋,是讓表現任務發(fā)揮連接教學與評估效能的關鍵之所在,因此,教師需要注意一些反饋。
從學生的優(yōu)勢開始反饋,這應該是既符合“人情”,又符合心理學依據,學生會從正向的反饋中獲得肯定,從而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反饋應該直接包括與學生的作業(yè)、作品和表現相關的例子,而不是過于抽象的說教,這樣的反饋才能克服語言溝通上的障礙,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學生獲得反饋的最佳時間是他們仍然在使用它的時候,這樣才能改進他們的工作,例如,在一份重要報告的截止日期之前。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反饋也可以是即時的,師生通過問答來展開反饋,這也是高質量反饋的重要體現。
使用合適的反饋工具。為了能夠管理好各種評估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評估清單,用以整合評價目標、表現任務和評分規(guī)則,同時也在教學和評價真正實施的時候使用這份清單,記錄自己的收獲,記錄教師的評語等,從而讓反饋獲得工具的支持,從零散走向整合,并能在一定的時間內保留記錄下來,從而讓反饋發(fā)揮的作用時間更加持久一些。
發(fā)生反饋的地點可以是公開的,也可以是私下的。例如,教師在班級里以公開的方式面對面進行反饋,也可以通過作業(yè)評語進行反饋。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場合反饋,對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對學習動機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在公開場合進行口頭表揚時,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增強??梢姡答伒目梢姸群头答伒男苤g是有相互關系的。
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是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fā)展為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將表現性評價應用于形成性評價的重要嘗試。斯坦福大學學習、評價與公平中心的表現性評價團隊認為,表現性評價的打分、反饋和結果等伴隨著教學發(fā)生,其本身就是學生所經歷的一次為自己負責的動手學習活動。對于教師來說,表現性評價把注意力聚焦在尋找正確答案而不是提供標準答案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獲得了學生學習進步的證據。在國外有關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的實證研究顯示,加強形成性評估實踐在內的創(chuàng)新產生了實質性的學習收益。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變化,認為學生也花了不少時間搜集、閱讀信息,思考他們將要完成的任務,從而使教學實踐和評估方法之間的典型裂痕被最小化:任務彌合了差距。學生們學習并完成表現任務,一舉將所有這些東西都集中在一起。學生普遍喜歡表現任務,“我比正常的活動更努力地完成表現任務,但我喜歡這個挑戰(zhàn)”!
在落實2017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建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評價體系,是廣大教師需要面對的實踐問題。表現性評價作為新型的評價方式,在一些學科的課程標準中被作為重要的評價建議提了出來。在把表現性評價應用于學科教學與評價的過程中,讓表現任務連接教學與評估將成為重要的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1]比爾·約翰遜.學生表現評定手冊[M].李雁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
[2]楊向東.核心素養(yǎng)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系[J].人民教育,2016(19):19-22.
[3]丹奈爾·D·史蒂文斯,安東尼婭·J·利維.評價量表:快捷有效的教學評價工具(第2版)[M].陳定剛,譯.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18.
[4]楊向東.理論驅動的心理與教育測量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35.
[5]佟檸.如何開展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表現性評價[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9):49-52.
[6]周文葉,陳銘洲.指向深度學習的表現性評價——訪斯坦福大學評價、學習與公平中心主任Ray Pecheone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7(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