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情感一直是初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容易忽略的部分。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涉及的情感因素很多,特別是開放的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更展現出極大的魅力。本文就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作探討和分析。通過闡述什么是情感教育,轉而分析其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提出幾點建議推動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作用的發(fā)揮。
語文課文則是語文教學中情感探尋的主要來源,因而,語文教師的重要責任就是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情感、換位思考品味情感,進而培養(yǎng)出學生健康、理智的情感之花。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是充滿情感的活動,情感貫穿了從創(chuàng)作到閱讀的整個過程。情感能激發(fā)讀者與作家的共鳴,情感能推動想象的展開。它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情感教育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和諧融洽的教學環(huán)境,妥善處理好教學過程中情感與認知的關系,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通過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學方法。
根據個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經驗和體會,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應注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利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秀文本,陶冶學生的情操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結合實際,巧妙地利用教材,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注重語文愛國主義教育,拓展愛國主義教育層面 。如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孫犁的小說《蘆花蕩》。深入閱讀文本,理解作品中的愛國情懷,如余光中的詩歌《鄉(xiāng)愁》、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蕭乾的優(yōu)美散文《棗核》等。語文學科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窗口”教師要善于挖掘其中蘊含的資源,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愛國主義教育與能力培養(yǎng)放在統一教學目標上,從而更好地實現新課程所提到的思想教育目標。
二、引導學生與作者通過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主導,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情感共鳴不是某種情感的擴散或植入,而是主體無意地不自覺地受到外部影響的結果。在學習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時,文中敘述了“我”雙腿殘疾后,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及母親默默承受并耐心安撫“我”心靈創(chuàng)傷的故事,表現了母親深沉無私的愛?!半p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收音機里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注意著我的動靜?!?/p>
學生用心體察自己雙腿殘疾后會有怎樣的心理落差;面對此時的生活會有怎樣的心態(tài)變化;當母親去世后文中怎樣表現作者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悔恨。
三、在文本中尋找?guī)熒撵`的契合點調動學生的情感
例如我在教學林徽因《城南舊事》的節(jié)選《爸爸的花兒落了》,講到英子小學畢業(yè)時的情境,就和學生一起哼唱文本中耳熟能詳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學生明晰了文本中的暗線是小學畢業(yè)典禮,同時大家在哼唱《送別》時更能把握全文的基調“哀而不傷,含而不露”。
在講到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給學生播放王菲的《明月幾時有》,鼓勵學生跟唱,體會詞的意境,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引導學生探尋詞句的深意,極大地提高了文本背誦的效率。
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專業(yè)的知識,還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學理論,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具備一定的親和力、責任心,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往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授課時應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思考方式,在選取教學方法時,盡量采用更易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進行情感表達。
四、采用生動形象的教育方式提升學生的情感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學應該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教學過程,鼓勵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實現教學目標,如果僅僅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課堂是模式化的僵硬呈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一落千丈。學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每個學生的情感都非常豐富,對于知識點有著不同的理解,如果教師正確有效地加以引導,加上豐富的想象力,學生的情感能夠一下子得到釋放。
我在設計《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的教學方法時,大膽地采用全班分為九個組,花了兩節(jié)語文課的寶貴時間組內分工排演“課本劇”,學生實時進行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編排課本劇,對文本中的角色進行表演,通過表演不僅可以表達他們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還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抒發(fā)自己的獨特的感悟。學生在表演中情緒是積極的、歡快的。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記憶,又鍛煉了學生的膽量;既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又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既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又在教學中提升了學生的情感。
五、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生的情感合拍
因材施教,俗話說“一把鑰匙打開一把鎖”。教育學生應該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維護學生自尊,了解學生心態(tài),和學生溝通以激勵為主。進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真情鼓勵增加學生的自信,作為一名學生,鼓勵和贊揚對于我們來說輕而易舉,卻能給予學生極大地肯定和自信,眾多學生在教師的贊美中頻顯完美。學生的進步,往往源自教師的贊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才會不斷地提醒所有教育者:“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師生之間的情感相通是師生之間的最佳境界。
綜上所述,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育探討情感教育的意義深遠,課改的推動,使情感教育重新被提上日程,情感教育不是一種教育方法,它滲透于教育、教學中,在教學中要重視強干的效能。新時代的情感教育更應該發(fā)揮其作用,幫助學生激發(fā)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水平,推動初中語文教育的發(fā)展。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