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之川
摘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銳意改革。在價值追求上展現新?lián)敚簣猿至⒌聵淙?,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遵循語文教育規(guī)律;貼近時代需要,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堅持文質兼美,強調典范性和高品位。在語文品格上實現新作為:強化語言文字運用意識,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突出自主探究的讀寫體驗,注重培養(yǎng)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積極倡導少做題、多讀書。
關鍵詞:語文統(tǒng)編教材 價值追求 語文品格
統(tǒng)編語文教材按照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在教育部的直接組織領導下,2012年啟動編寫;經過多次審查、修改和試教,2016年秋季起,在使用人教版小學、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地區(qū)開始使用。因為當時其他版本的同類教材仍在使用,為了區(qū)別于原來的“人教版”,這套教材被稱作“部編版”(“部編本”)。2017年秋季起,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意見》精神,道德與法冶、語文、歷史三科教材,根據國家教材委員會的審查意見修改后,在全國所有地區(qū)小學、初中起始年級使用,逐冊替換原來的各版本同類教材。也就是說,統(tǒng)編語文教材既不同于原來的“人教版”.也不同于“部編版”(“部編本”)。從2019年秋季起,小學、初中將全部使用統(tǒng)編語文教材。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經過多方面專家嚴格審查,而且初步建立起以審助編、以審促編、編審融合的教材編寫審查機制。從審查程序來說,有學科審查、綜合審查、專題審查和終審。學科審查重在審查教材內容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準確性和適宜性,綜合審查重在審查跨學科橫向配合和各學段縱向有機銜接情況,專題審查重在審查涉及我國主權、邊疆海域、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等內容,終審重在全面審查教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方面的情況,確保教材整體質量和水平。教材在政治上,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思想性,舉旗幟,明方向,正導向,學語文,育新人;在編寫理念上,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在科學性上,堅持科學嚴謹,既尊重語文學科規(guī)律,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凸顯時代性,增強適宜性;在內容編排上,容量適當,難度適宜,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銳意改革,在價值追求上展現新?lián)?,在語文品格上實現新作為。
價值追求
1.堅持立德樹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努力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扎根中國大地進行語文教育,深化語文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揮語文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獨特優(yōu)勢。通過精心編選課文,把中華母語教育和對古今中外優(yōu)秀作品的學習結合起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思想道德等人文素養(yǎng)教育內容融入教材之中。統(tǒng)籌規(guī)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使其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為,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fā)他們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堅定文化自信,培養(yǎng)自尊自信、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與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教材按照“整體規(guī)劃,有機滲透、自然融合”的基本思路,不搞穿靴戴帽,更不是硬貼標簽,而是自然、浸潤式、沉沒式地安排相關內容,采取集中編排與分散滲透相結合的方式,以選文為載體,輔以精心設計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在語文教材的“一綱多本”時代,一些曾經被刪除的經典課文,又重新選人小學語文教材,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小英雄雨來》等。教材中有反映老一輩革命家英雄事跡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鄧小平爺爺植樹》《軍神》《清貧》《七律·長征》等;有反映革命英雄人物精神風貌的《手術臺就是陣地》《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延安,我把你追尋》《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等;有反映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小英雄雨來》《記張自忠將軍》《狼牙山五壯士》;有魯迅作品《少年閏土》《好的故事》和反映魯迅精神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等。小學語文教材還有意識地編入一些價值觀教育的課文,如《我是中國人》《升國旗》《祖國好》《開國大典》《我不能失信》《將相和》《圓明園的毀滅》以及專題活動《圖書館公約》《制定班級公約》《我們與環(huán)境》等,也有反映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海濱小城》《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有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口語交際《我愛做手工》等。這些選文,或謳歌革命領袖的豐功偉績,或贊頌革命英雄人物事跡,或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弘揚革命文化,根植紅色基因,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激發(fā)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
2.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遵循語文教育規(guī)律
教材依據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②,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繼承我國語文教育(包括教材編寫)優(yōu)良傳統(tǒng),遵循語文教育基本規(guī)律,同時注意借鑒國外母語教育教學經驗,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精選篇目,構建體系,創(chuàng)新設計,科學編排,合理有序地安排相關學習內容。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一改過去先學漢語拼音、再認漢字的方法,而是先認漢字,再學拼音。在一年級上冊先安排識字單元,讓學生先認識最簡單的“天地人”“你我他”等。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云對雨,雪對風”等,既符合中華文化傳統(tǒng),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起來又很生動有趣。這樣安排,有利于小學與幼兒園的銜接,實現平穩(wěn)過渡,幫助小學生適應學校生活,通過識字熟悉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使學生更有興趣和信心,能使他們在語文學習上更有成就感。
教材注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引導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多積累,勤思考,勤練筆,讓學生在閱讀寫作過程中,在參與語言文字綜合運用實踐中,體會中華母語的悠久歷史與豐富內涵,體驗漢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積累漢語文學文化等知識,發(fā)現漢語文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閱讀理解、表達交流、梳理探究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自學語文的良好習慣,著眼于學生終身發(fā)展和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使學生具有必備的聽說讀寫等語文關鍵能力和豐厚堅實的人文底蘊。
3.貼近時代需要,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我國新世紀以來的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先進教育教學思念,如“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學為本”,重視學生整體素質提高,關注學生身心健全發(fā)展,以學生為主體,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注重基本能力培養(yǎng),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等。尤其是修訂后的課程標準,進一步強化了這些先進理念。教材貼近時代變化和社會需要,堅持課程改革的正確方向,注意吸收課改的成功經驗,并努力將這些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加以提煉吸收,沉淀為語文教材的有機元素。教材致力于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與效率。注重語文知識積累和語感培養(yǎng),鼓勵自主閱讀、比較閱讀,增加閱讀量。寫作教材注意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小學語文教材在“一綱多本”時期,在選文上有一種明顯的偏頗,就是“去中國化”的傾向,加入了許多西方文化元素,選了不少反映西方題材的課文,中國古代經典詩文作品的比例相對偏少。其實,優(yōu)秀古詩文經典早已融人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一代代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我們現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語文課無疑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經典,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傳承下去。因此,統(tǒng)編語文教材增加了古詩文作品在教材中的比例。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選有古詩文,而且作品的時代、題材、體裁也更加豐富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作品,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從古代寓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到《三字經》《百家姓》《干字文》《笠翁對韻》等傳統(tǒng)蒙學讀物。除課程標準要求背誦的75篇古詩文外,教材還補選了一些優(yōu)秀文言作品,而且是原汁原味的文言,如《司馬光》《守株待兔》《精衛(wèi)填海》《囊螢夜讀》《鐵杵成針》《少年中國說》《自相矛盾》《伯牙鼓琴》《書戴松畫?!贰秾W弈》《兩小兒辯日》等。這些文言文篇幅短小,文字簡練,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能夠有效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教材在結構體系設計上,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同時也借鑒以往教材的做法,采用“語文素養(yǎng)”與“人文主題”雙線組元的結構方式。每冊六個單元,包括閱讀、寫作兩大板塊,兼顧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七年級為了與小學相銜接,古代詩文作品與現代詩文混合編排在一起,即每個單元后編入一課古詩文作品。八至九年級教材各安排一個“活動·探究”單元,即五個以閱讀、寫作為主的單元和一個活動探究單元,同時穿插安排“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課外古詩詞誦讀”等內容,并新增“口語交際”專題。各板塊既各自有序,又相互配合,總體推進。這種結構方式,線索分明,序列清晰,梯度明顯。既保證了語文學習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然滲透,增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同時又保證了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基本訓練。
4.堅持文質兼美,強調選文的典范性和高品位
選文堅持文質兼美,強調典范性和高品位,尤其注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教材力求通過學習古今中外富有定評、影響深遠的文學文化經典作品,讓學生與思想大師、科學精英和文學巨匠進行生命對話與心靈溝通,吸收前圣先賢的智慧結晶與思想成果,從而占據人類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制高點。
小學教材共選人古詩文129篇,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80%左右。其中,古詩詞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部。初中教材共選人古詩文作品124篇,平均每學期20多篇,約占全部選文一半以上。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八大家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除古詩文作品外,小學教材還選了不少反映中華傳統(tǒng)文化題材的課文,如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的《紙的發(fā)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夢》《遨游漢字王國》《故宮博物院》《京劇趣談》等,反映中國民族偉大奮斗精神的《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盤古開天地》等,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團結精神的《難忘的潑水節(jié)》《藏戲》《獵人海力布》等,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精神的《精衛(wèi)填?!贰杜畫z補天》《少年中國說》《清貧》等,反映中國人聰明才智的《曹沖稱象》《司馬光》《田忌賽馬》等,反映傳統(tǒng)民風民俗的《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等,綜合性學習有《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作《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等。
初中教材在追求選文深厚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時代性,努力體現時代精神與社會改革發(fā)展成果,開發(fā)出一批富于時代氣息的高質量選文。如讓·喬諾的《植樹的牧羊人》,楊利偉的《太空一日》,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他的眼睛》,蔡年遲、蒲海洋的《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zhàn)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毛寧的《夢回繁華》,阿來的《一滴水經過麗江》,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等,新開發(fā)的課文占全部選文的30%以上,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各種類別配置得當,難易適度,貼近學生實際,適合語文學習,有利于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審美情趣。
語文品格
語文品格是語文教育的基本遵循,是語文工具性的具體體現,體現著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價值,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語文教材的鮮明特征。教材認真總結梳理新課改以來的經驗教訓,既借鑒吸收以往教材的成功經驗,同時又力求改革創(chuàng)新,補齊短板,凸顯語文品格,使語文基礎知識、語文關鍵能力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夠比較自然、均衡地融合在一起,使語文教材進一步貼近時代特點,滿足社會現實要求,符合語文教育規(guī)律。
1.強化語言文字運用意識
以往的語文教材為了突出課程標準的人文性導向,多數都是按照人文主題組織單元的。近20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組元方式具有較大弊端:一是容易對語文教學產生誤導,往往只強調入文性,弱化工具性,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得不到加強,甚至有所削弱;二是人文主題設計往往顧此失彼,各單元之間又缺乏明確的邏輯聯(lián)系,在編排上缺乏科學性;三是或以內容組織單元,或以文體甚至以寫作技法組織單元,難以體現教學的層次和梯度。為此,初中教材摒棄了單純的“人文主題”或“人文與文體”,而采用虛(明)、實(暗)兩條線索組織單元的編排方式,即虛(明)線是人文主題,實(暗)線是語文素養(yǎng)。前者表現在單元組合上,按照課文內容以類相從,如“修身正己”“摯愛親情”“科學探索”“文明的印跡”“人生之舟”等,使教材具有明顯的人文價值導向,既呼應課程標準的人文性目標,又與上一輪初中語文課標教材相銜接。后者表現在語文素養(yǎng)的安排上,包括語文基礎知識、語文關鍵能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文學習的策略方法以及聽說讀寫基本訓練項目等,由淺入深地分散編排到教材之中,落實課程標準的“工具性”目標,同時也照應語文學科具有的綜合性、實踐性特點,樹立學生規(guī)范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培養(yǎng)他們綜合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
2.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語文與社會現實生活聯(lián)系非常密切,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學必須關注社會,關注現實,著眼于人們的社會語文實踐,主動適應當代社會發(fā)展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需要,增加語文的實用性。隨著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讀寫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語文學習資源更加豐富,語文實踐機會也更加多樣,尤其需要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意識和能力。七年級教材在人文主題的選擇上,涵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板塊,所選主題都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密切相關,既親切有趣,又有思考深度,有利于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讀書思考欲望,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八年級教材以新聞、傳記、演講等實用性文本教學為主,交叉安排說明性文章和以散文為主的文學作品。九年級以詩歌、小說和論述類文本為主。古詩文集中編排在每冊第三和第六單元,以文本內容主題歸類,兼顧文體,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和欣賞古詩詞的能力,引導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了順應現代科技對人們日常生活帶來的變化,引導他們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八年級第四單元設計了綜合性學習《我們的互聯(lián)網時代》,聚焦現代科技對語文的作用影響,通過“網絡詞語研討”“電子閱讀面面觀”“用互聯(lián)網學語文”等專題活動,讓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增強媒介素養(yǎng),體驗互聯(lián)網信息豐富、搜索快捷的優(yōu)勢,有效利用互聯(lián)網擴大視野,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3.突出自主探究的讀寫體驗
以往的語文教學,不少教師比較多地陷入課文分析、知識講解與題海戰(zhàn)術之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不夠,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其實,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表達交流、梳理探究等綜合運用能力,需要教材為學生提供運用所學語文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特定情景和實踐機會,在特定應用情景中,運用所學語文知識,完成特定任務,解決特定問題。為了克服弊端,補齊短板,突出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特點,教材在八年級上冊至九年級下冊,每冊各安排一個“活動·探究”單元,以任務形式呈現(如下表所示)。
顯然,“活動·探究”單元以任務為軸心,把閱讀理解、表達交流、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要求學生實際體驗活動策劃、資料搜集、實地考察,形成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讀寫互動,聽說融合,由課內到課外,突出活動體驗和自主探究,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4.注重培養(yǎng)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
語文學習離不開閱讀,又不可能每篇課文都要求精讀。如果說精讀是深入細致地研讀,略讀就是快速閱讀以了解內容大意。學生通過精讀了解某一本書籍或某一類文章的特點后,就可以推而廣之,去略讀其他同類的書籍或文章。古人是深諳略讀之法的。所謂“《文選》爛,秀才半”,朱熹“熟讀精思子自知”是精讀;諸葛亮“獨觀其大略”,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就是略讀。抗戰(zhàn)期間,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與朱自清先生在大后方的四川成都,合編了《精讀指導舉隅》和《略讀指導舉隅》,其中《略讀指導舉隅·前吉》談到精讀與略讀的關系時說:
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學生在校的時候,為了需要與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閱讀旁的書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為了需要與興趣,一輩子須閱讀各種書籍文章;這種閱讀都是所謂應用,使學生在這方面打定根基,養(yǎng)成習慣,全在國文課的略讀。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㈢
教材非常注意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單元導語”有如下一段話:
本單元重點學習略讀。通過精讀了解某一類文章的特點后,就可以推而廣之,去略讀許多同類的文章。略讀側重觀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略讀時可以根據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確定閱讀重點,其他部分的文字則可以快速閱讀。另外,還要注意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對內容的表達有自己的心得。
這就簡明扼要地揭示了本單元在語文素養(yǎng)方面的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略讀的方法。尤其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今天,略讀更是一種常見實用的閱讀能力,不僅要加快閱讀速度,還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本單元教讀課文“預習…‘研討與練習”以及自讀課文“旁批…‘閱讀提示”中,都注意引導學生確定閱讀重點,進行瀏覽或跳讀,不必咬文嚼字,字斟句酌,也不追求對所有細節(jié)都深入理解,利用課文的若干細節(jié),如題目、預習、注釋、標點符號以及排版格式等,了解文章思路、內容大意和文體特點,讓學生掌握略讀方法,養(yǎng)成略讀興趣與習慣。
5.積極倡導少做題、多讀書
小學語文教材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一年級倡導親子共讀,在“語文園地”設置“和大人一起讀”,每冊都設置“快樂讀書吧”,從而構建1+X的閱讀系統(tǒng)。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自己還不會讀書,所以需要父母、老師或其他親友和他們一起讀。編者設計這個欄目,用意很明顯,就是要激發(fā)小學生對閱讀和語文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剛開始上學就喜歡上語文,喜歡上讀書,體現了小學與幼兒園的銜接與過渡。小學生開始接觸紙質閱讀材料,先和大人一起讀,再慢慢過渡到自己獨立閱讀,這一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這一設計引導向課堂外延伸,延伸到學生的家庭生活,引導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書,多與孩子交流,有助于創(chuàng)造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
“快樂讀書吧”每冊安排1次,每次安排一種文本類型,分別介紹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如三年級上冊“在那奇妙的王國里”,就介紹了童話,以《安徒生童話》《稻草人》《格林童話》為例,告訴學生:“童話王國里,一切都有可能發(fā)生,一切都妙不可言?!薄巴捠澜鐭o奇不有。閱讀時,只有發(fā)揮想象,才能真正領略童話的魅力?!薄拔覀兛梢园炎约合胂蟪赏捴械闹魅斯退麄円黄饸g笑,一起悲傷。”“童話王國中充滿了愛與美,等待著你去漫游,去發(fā)現?!憋@然,就是讓學生接觸童話的基本知識,激發(fā)他們閱讀童話的興趣,掌握閱讀童話的方法?!翱鞓纷x書吧”在第一學段主要推薦童謠、兒歌及情節(jié)簡單、有趣的兒童故事等,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書的認識,如引導學生關注書名、作者、封面、目錄等,同時注意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愛護圖書。這種設計,有利于教師舉一反三,也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自己找書來讀。
為了克服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講解操練太多、學生讀書太少的弊端,初中教材在課時總數不變的情況下,有意識地壓縮了課文篇數,由原來每學期30課減少為24課,增加了“名著導讀”。④表面上看,課文減少了,實際上學生閱讀量卻增加了。因為“名著導讀”每學期安排兩次,為了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性閱讀,又區(qū)分為主推薦和自主閱讀推薦(見上表所示)。
主推薦名著每一部重點介紹一種閱讀方法,自主閱讀推薦名著由學生參照主推薦名著介紹的閱讀方法,自主選擇閱讀。教材這樣編排,既落實了課程標準倡導的“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也把名著閱讀真正納入到語文課程體系,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把語文課向課外延伸,向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擴大了閱讀量,使他們盡可能多地接觸古今中外優(yōu)秀作品。應該說,這種設計頗富匠意,也是很值得稱道的。圉
①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課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II期。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
③葉圣陶:《略讀的指導——<略讀指導舉隅)》前言》,《葉圣陶教育文集》(3),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頁。
④溫儒敏:《培養(yǎng)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從“呂叔湘之問”說起》,《課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