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琳
摘要:自“陽光體育”運動開展以來,體育課程在小學教育中的地位顯著上升,體育教學的核心目標也從最初的“傳授學生運動技巧”轉(zhuǎn)向“培養(yǎng)學生運動習慣”,以帶動全民身體素質(zhì)的提高。本文針對小學體育教學質(zhì)量提升改進的方法進行探析,旨在為讀者提供思路。
關鍵詞:小學教育;體育教學;教學質(zhì)量
體育課程是小學教育中為數(shù)不多的室外課程之一,該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形式與文化類課程差別較大,不光注重體育運動知識的講解,同時也看重學生身體素質(zhì)方面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生活習慣與運動意識的重要途徑。小學生正處在啟智開蒙的關鍵階段,其行為意識將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形成雛形,因而小學生格外需要教師的悉心引導。因此,體育教師應不斷思索如何改進體育教學的質(zhì)量,讓小學生在扎實掌握體育運動技巧的情況下,對體育運動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繼而發(fā)展出體育運動愛好,養(yǎng)成體育運動習慣。
一、轉(zhuǎn)變教學理念,注重課前準備
在素質(zhì)教育改革之后,各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都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發(fā)生了調(diào)整,體育也不例外,現(xiàn)階段的體育課程標準已經(jīng)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以及年齡特點,為體育教師推薦了許多運動強度適中的教學內(nèi)容,供教師安排具體的課堂教學[1]。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小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興趣,體育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備課,并且在備課時不光要考慮到課程任務有哪些,還要知道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是什么樣的。因此,體育教師要充分把握住體育教學的未來方向,明確體育教學的實質(zhì)性目標,設計出趣味性與教學性得宜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準備《傳球運動》的教學設計時,體育教師應考慮到“球類運動深受小學生喜愛”與“傳球是一項簡單重復的運動”等正負兩方面的因素,并加以調(diào)節(jié),使課堂教學剛好契合學生的興趣點。備課時,教師一方面要為本次教學制定出詳細具體的規(guī)則,以免學生將“傳球”完全當作游戲,而不愿按照標準動作進行訓練,另一方面也要準備多種練習形式,如將雙人傳球、三人傳球、四人傳球等形式互相搭配,避免學生在單純的傳球練習中陷入枯燥情緒。當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并努力中和二者的矛盾時,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自然可以得到提升。
二、優(yōu)化師生關系,靈活駕馭課堂
由于體育課程帶給學生的學習壓力要比文化類課程小很多,因此體育教師在優(yōu)化師生關系方面具有天然優(yōu)勢,許多學生都愿意將體育教師看作自己的“盟友”。然而,這種現(xiàn)實因素帶來的卻不只有好處,還有可能導致“學生不接受教師指導”的情況發(fā)生,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教學技巧來提升自身對于課堂的駕馭能力,讓學生心甘情愿地對教師“言聽計從”,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進行體育訓練[2]。
例如,在《籃球運動》相關的教學中,喜愛籃球運動的學生都更愿意直接開始五對五的籃球游戲,不愿進行枯燥的技巧練習,一些平時與教師較為親近的學生還可能會纏著教師百般“撒嬌”,而另一部分不太喜歡籃球運動的學生就會期盼著快點開始“自由活動”,也會以自己的方式向教師表達“不愿訓練”的想法。這時,如果教師切換到強硬的態(tài)度不顧學生的想法勒令其立即訓練,只會讓學生的逆反心理更強,師生關系也會遭到破壞。因此,教師應該采用“軟硬兼施”的做法,將自己的安排毫無保留地告知學生,讓學生知道教師已經(jīng)為其預留了籃球游戲或自由活動的時間,并且只有高效完成訓練任務,才能開啟這部分內(nèi)容。這樣一來,學生在技巧訓練時就會帶著完全不同的積極心態(tài),其訓練的效率也就得到了提升。
三、開展小組合作,創(chuàng)新訓練方式
體育課程中有許多訓練項目是學生可以單人完成練習的,如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單雙杠運動等,體育教師在過去的教學中也確實傾向于讓學生在不接受外力幫助的情況下獨自訓練[3]。而然,體育教師若是在此類訓練中多觀察學生一些,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體育基礎并不是很好的學生,在訓練中通常會“渾水摸魚”,這部分不認真訓練的學生一方面是本身對體育運動懷有抗拒情緒,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獨自訓練缺乏及時的教師一對一指導,其做不到位的動作也只能等到教師巡視到自己這里才能被糾正,訓練的效率低,成果不顯著,因而很容易產(chǎn)生灰心喪氣的心理。因此,即使是在組織這類看似不需要學生合作的訓練時,體育教師也可以人為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合作機會,使小學生在互相鼓勵的過程中提高訓練效率。
例如,在組織學生進行“仰臥起坐”的訓練時,體育教師就可以使用分組教學法。首先,合理分組是學生小組合作取得成效的基礎;在平時的教學中,體育教師已大致把握班級學生各自的體育素養(yǎng),對學生的仰臥起坐水平基本能夠做到心中有數(shù),因此分組時就要注意盡量將能力水平不同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里,讓能力高、技巧強的學生帶動不熟悉仰臥起坐運動的學生。隨后,在仰臥起坐的練習中,體育教師還可以在小組間設置競爭機制,如按照“小組成員一分鐘內(nèi)仰臥起坐的平均次數(shù)”的標準,對各小組的成績進行排名,并給予名次靠前的小組一定的獎勵等。最后,在評價各小組的訓練效果時,體育教師也不能只關注學生最終的仰臥起坐成績,應該將評價的權利分一部分給學生,設立“友愛之星”等獎項,讓學生投票選出小組訓練中幫助他人最多、最熱心的學生,以此來激發(fā)學生互幫互助的團結(jié)精神,將“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奧林匹克體育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到了體育運動的知識與技巧,提高了身體素質(zhì),還能夠在精神層面上領悟體育運動的精髓,懂得運動競技的魅力。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參與度與配合度是關乎體育課堂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若想搭建高效的體育教學模式,體育教師必須要站在“生本”的角度設計創(chuàng)新型課堂。為顯著提高體育課堂的質(zhì)量,教師可從備課、師生相處、學生互動與評價幾方面入手,逐個擊破體育教學所面臨的困境,讓全體學生都熱情地參與到體育學習中,繼而完成體育教學的綜合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志勇.小學體育教學質(zhì)量提高的途徑與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7:212.
[2]李曉雨.小學體育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途徑與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
[3]宋景瑜.提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質(zhì)量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