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凡
摘要:中華民族文化悠久,特別是詩作浩如煙海。剛入學五年的孩子就要具備一定的詩歌素養(yǎng),顯然是要求過高。但我們可以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改善自己詩歌講授方法,使孩子在詩歌學習中不那么吃力。秉承著“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理念,使小學生能夠達到《新課程標準》對詩歌方面的要求。
關鍵詞:詩詞;鑒賞;探究;意境美;語言美;音樂美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王國,詩人燦若星河,詩作浩如煙海。古代詩詞,是我國民族語言文化的瑰寶,里面蘊涵著優(yōu)美的語言、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韻律、動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都值得后人繼承和發(fā)揚。由于詩詞產生的年代背景與今天有很大的差異,學生若要體會其深刻的內涵的確很難,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方式及巧妙指導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效,也是難上加難。但所幸的是,生活在這個網(wǎng)絡發(fā)達的社會,豐富的資源可以共享,讓我們得以輕松地站在巨人的肩上解讀曾經認為晦澀難懂的古詩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這樣評論前輩王維的詩:味摩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人教版小學階段所編排的詩歌內容借蘇老先生的評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再恰當不過,教材選取的詩詞大都通俗易懂、貼近學生思想,有的富有哲理,有的感情真摯,同時每篇詩歌都配有一副一目了然的圖畫,畫面感極強。這些詩歌從內容上符合小學生的理解與認知能力,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的欲望。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不學詩,無以言。踏入社會若不會借詩言志,連說話都沒有說服力,由此可見詩歌的重要性。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被越來越重視,引導學生學好詩歌,對語文教育工作者是不可忽視的責任。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注重詩詞的積累背誦,缺少興趣引導。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生對詩歌感興趣,首先作為傳道受業(yè)的老師自己就要對詩歌有濃厚的興趣,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從古至今未曾減弱過。教學中往往忽略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一味強調學生學習古詩詞機械記憶的能力。
二、教學中內容講解過于詳細,感性體會偏少。
在教學中對內容的講解過于詳細,而且偏口語化,缺少對詩詞意境的講解。每首詩詞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意境、心情、感悟、情懷或美好的圖畫。試想,當我們刻意把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用現(xiàn)代漢語譯出“一會兒抬頭看看月亮,一會兒低頭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時,這首千古流傳的名詩中那份淡雅而動人心弦的境界豈不毫無感覺?讀起來味同嚼蠟,還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三、教師引導太多,且主觀傾向性太明顯。
在教學詩詞時,常??吹竭@樣的情景,教師心中有答案,但學生的回答同老師的理解或答案不符,于是教師就開始千方百計的引導、想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答案強加給學生。語文課堂上本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天堂,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值得鼓勵,老師應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表揚。
根據(jù)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古詩詞的基本特點,我認為在詩歌鑒賞時可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創(chuàng)設情境,引學生入“境”。具體方法如:
1、介紹作者及背景,介紹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huán)境,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引導學生把自己擱進去,鼓勵他們此時此刻就是那位偉大的作者。
2、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把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使那高深莫測的意向變成喜聞樂見的玩物,搭起入境橋梁。
3、運用直觀法。在古詩詞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在網(wǎng)絡高速發(fā)展的當下,去網(wǎng)上搜羅資料,通過出示幻燈片、圖片和錄音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4、豐富想象,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jié)、場面。例如《江雪》這首詩,啟發(fā)學生的思索和聯(lián)想:“大雪漫天飛舞,北風呼嘯,天地間白茫茫一片的場面。”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文內容和意境。
二、一讀一問,循序漸進,讓學生品味語言美。
在教學中,個人喜歡采用讀思相結合的方法,采用一讀解決一問題的模式。例如,一讀詩詞,讀準音;二讀詩詞,讀出節(jié)奏;三讀詩詞,弄明詩詞意;四讀詩詞,抓住“詩眼”;五讀詩詞,體會意境;六讀詩詞,體會情感……這樣,能使教學顯得思路清晰,有條不紊,也較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設計的問題是逐步深入的,符合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所以收到了較理想的課堂效果。
三、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體會音樂美。
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以內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而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讀應該首當其沖,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培養(yǎng)學生感悟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課堂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多讀,通過讀去體味詩詞中的韻味。當然,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而指導朗讀時應注意強調以下幾點:一是要學生在朗讀時放得開,盡情投入;二是要讀出詩詞的節(jié)奏。如五言七言朗讀的一般規(guī)律等;三是要融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以讀代說,讓學生們自己感悟,把詩歌那種意境美、語言美、形象美、音樂美都讀出來。
課堂上我們所用的教學方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只是整個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法是通過學法才能發(fā)揮作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說教中有學,學中有教。因此學生在詩歌鑒賞方面也應掌握一定的方法:
一、提前預習占先機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更是如此。學生課前能做好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新知的時候往往能事倍功半。
1、排除“攔路虎”。語文教學不論是到哪一層次,不會讀或者讀不準的字必須養(yǎng)成詢問“啞巴老師”的好習慣。
2、讀題目,確定題材范圍,了解詩歌的大致內容。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鼓勵學生不厭其煩的讀題目,比如《秋思》,對高段的孩子而言,多讀幾遍基本就能確定題材范圍——思鄉(xiāng)詩。
3、看注釋,識背景,初步理解詩歌創(chuàng)作意圖和表達感情。
二、改變體裁,想象體會。
古詩詞的語言非常精煉,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孩子們迫切地想了解詩詞意,我會鼓勵他們發(fā)揮天馬行空的想象,根據(jù)他們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結合課文配備的背景圖寫一遍隨筆。在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中就有孩子這樣寫道:在遙遠的遼東,文武雙全的納蘭性德身披鎧甲,手揮大刀,指揮著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地向山海關進發(fā),到達常年積雪的山海關之后命令士兵安營扎寨,升灶做飯。夜深人靜之時......讓學生拾起學習古詩詞的那份自信心,打心底認識道晦澀難懂的古詩詞不過是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濃縮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古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和精華,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十分重要,可以說,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愛國情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古詩詞鑒賞》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