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
摘要:信息技術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的諸多方面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模式更加多元化。將音樂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起來,能夠更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操,非常有利于學生音樂素養(yǎng)、綜合能力的雙重提高。
關鍵詞:小學音樂;信息技術;融合方法;作用與價值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采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音樂知識,欣賞音樂作品。在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學生學習的興趣無法被激活,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始終不夠理想。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改善和優(yōu)化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促使音樂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和生動,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音樂課堂融合的作用與價值
(一)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熟練運用信息技術,搜集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及特點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融入新的教學方法,增加教學的靈活性,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教師要了解和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創(chuàng)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情境,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例如,在上課前的五分鐘時間內,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不同表演形式的作品,如舞蹈、歌曲、演奏樂器等,與學生一起欣賞和評價,使學生能夠在網絡環(huán)境下發(fā)現(xiàn)、分析并解決問題,實現(xiàn)學習質量的提升。
(二)實現(xiàn)學習的可視化
音樂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借助信息技術能夠實現(xiàn)數(shù)據(jù)、思維及知識的可視化,使學生能夠在欣賞音樂時實現(xiàn)學習的可視化、聽覺的具象化。例如,在教學小學音樂人教版《小毛驢爬山坡》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小毛驢的視頻,讓學生能夠先對小毛驢有個直觀的認知和了解,然后再播放這首歌曲的Flash,帶領學生一起欣賞。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音樂。又如在教學《保護小羊》時,教師就可以先告訴學生如何去分析和找到音樂作品中的主旋律,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尋找主旋律。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教師從原本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推手和幫助者,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三)實現(xiàn)精準化學習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實現(xiàn)對學生的分類管理,更好地分析學習與教學效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將學生各種各樣的信息收集起來,如該學生這節(jié)課回答過幾次問題、該節(jié)課表現(xiàn)較為優(yōu)秀的小組是第幾組、學生回家后是否練習了樂器、練習了多久,等等。這些數(shù)據(jù)是預測、判斷學生當前學習狀況的重要依據(jù),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有利于教師調整和優(yōu)化教學策略。
(四)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通常都會在學習和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迸發(fā)出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作靈感,創(chuàng)作出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詞旋律、輕快動感的節(jié)奏等。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TT制譜”軟件平臺,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去編寫旋律,或者為旋律填寫歌詞。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會聲會影、PowerPoint、PremierePro等軟件,為學生剪輯帶有較強特色的視頻內容。學生要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自己掌握的音樂知識進行即興創(chuàng)作;教師要收集和整理學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借助各種軟件進行配器,并在上課時播放。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二、信息技術與音樂課堂教學的融合方法
(一)興趣引導方面的應用
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必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具備了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就能夠主動去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能夠利用課余時間去了解和掌握不同的音樂作品。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活和調動。教師在音樂課堂中應融合信息技術,全面展示不同類型的音樂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二)新歌學唱方面的應用
在小學音樂的日常教學中,新歌的學唱是非?;A的一項內容。學生通過學唱新歌,無論是音樂認知能力還是歌唱能力都會得到極大提升。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要帶給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使學生能夠迅速學會、掌握新歌的學唱。例如,在教學《躲貓貓》這首歌時,教師就可以先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這首歌的相關視頻或動畫,讓學生快速地進入教學情境,使其擁有一個更好的學習和情感體驗。同時,教師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進行歌曲的教唱,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去觀察和了解歌曲的學唱,實現(xiàn)學生掌握歌曲音準、節(jié)奏的能力。在學生能夠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后,教師就可以與學生一起學習這首歌的舞蹈,使學生既能夠掌握歌曲的演唱,還能夠實現(xiàn)舞蹈的學習,最終實現(xiàn)學生藝術素養(yǎng)、藝術水平的同步提升。歌曲與舞蹈之間能夠實現(xiàn)良好的互動,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學習和記憶,幫助教師更快、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三)作品欣賞方面的應用
音樂作品的欣賞與教學,能夠實現(xiàn)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搜集更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和資料,帶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去欣賞音樂作品,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知和理解音樂作品,為學生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踢毽子》欣賞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搜集有關踢毽子的資料,為學生展示踢毽子的不同方式,使學生能夠在欣賞這首歌曲的同時,感受到踢毽子的真正魅力,逐步提高和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有效激活學生學習和欣賞音樂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在心中種下藝術的種子。
三、音樂課堂與信息技術融合需要注意的問題
信息技術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性教學方法,且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能夠實現(xiàn)最佳的教學效果。但是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只能是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能夠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音樂學科屬于情感藝術教育,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情緒的互動和交流是無法通過信息技術實現(xiàn)的。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課件的設計和制作時,切勿過于講究技巧或者追求美觀。如果教師過度使用信息技術,帶給學生較多的感官刺激,那么將會導致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因此,教師需要遵循教學規(guī)律,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動靜結合、圖文并茂的價值和優(yōu)勢,將不同的藝術形式緊密融合起來,給學生創(chuàng)設出更合適、更生動、更形象的教學情境,加快音樂學科的改革速度,實現(xiàn)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最終實現(xiàn)音樂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素質音樂人才。
總而言之,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實現(xiàn)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雙重提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運用信息技術簡化教學內容中的難點和重點,幫助學生更好地去學唱歌曲,欣賞作品,提高教學效率。此外,教師還可以從網絡上搜集各種各樣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去學習和掌握音樂知識,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穩(wěn)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鄧慧婷.信息技術助力:促小學音樂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黃河之聲,2019(2).
[2]黃菁蕓.淺談小學音樂課中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7).
[3]劉堯麗.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J].北方音樂,2018,38(10).
[4]師慧.信息化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21).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