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人
如果可以從“ 彼此的感受”這個角度去談,而非不斷要求青春期的孩子學習體諒,那么孩子或許能夠把父母的話聽得入耳些。
“老師每次都說,哪有爸爸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我就覺得我爸爸媽媽不愛我,或者比較不愛我,因為我的成績比較不好,那怎么辦?”14歲的劉敏試探性地問我,言語間好像藏著一些隱而未見的不滿。
“怎么辦?”我對劉敏的措辭,有點不解,“你是覺
得,你爸媽不愛你,這跟老師講得不一樣,是這樣嗎?”
“嗯……”劉敏輕描淡寫地正面回應,不知道是不是講到“愛”這個字,劉敏有些不好意思?!叭绻惆职謰寢寪勰悖F(xiàn)在不一樣,那會是怎么樣?”太過籠統(tǒng)的語句,如果不搞清楚,沒有具體化,就像是向空中打高射炮,亂打一通,找不到重點。有時候,從行為層次去談,會比較清楚。
“就是不會給我這么大的壓力,不會一直念叨我,也不會拿我跟姐姐比較。最好是可以有多一點時間讓我上網(wǎng),跟同學一起打游戲,零用錢也可以多給一點……”講到最后,劉敏自己笑了出來,我猜,他是覺察到自己貪心了!
“你覺得有可能嗎?”
“當然不可能!所以他們根本就不在乎我!”青少年的心性,常常是一種情緒生長,就全盤否定了家長的付出。即便知道家長部分的要求有道理,也要在表面上講成無理。這時候如果跟他們“曉以大義”,那就會落入一般性的說教了。當大人開始說教時,他們無從反駁,便會形成“你說你的,我做我的”的局面。
有時候,打破慣性的思考,是一種選擇。逆向思考,就是跳脫慣性的方式之一。
“你很愛你的爸媽嗎?”“沒有啊!我現(xiàn)在看到他們就覺得很煩!”
“你沒那么愛你的爸媽,為什么你的爸媽要愛你呢?你看到他們就覺得煩,難道他們看到你就不覺得煩嗎?”劉敏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停頓片刻,嘴硬地說:“誰叫他們什么事都要管我!”
快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就準備進入人生第二個重要的自我中心階段。這時候年輕人會把自己的感覺放大,常常只想到自己,容易忽略他人或是父母的感受。所以他感覺不被了解,感覺自己被限制了自由,想享受權利,卻不愿意盡相關的義務。
這時候,如果剛好碰到以自我為中心的大人,那就免不了在心理上會出現(xiàn)一番你爭我奪,雙方都想要盡可能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立場與說法。旁邊的人會被拉進“同盟”,而缺乏“盟友”的弱勢方,就可能常以發(fā)脾氣為手段,企圖爭取更多的自主權。
如果可以從“彼此的感受”的角度去談,而非不斷要求青春期的孩子學習體諒,那么孩子或許能夠把父母的話聽得入耳些。這時最忌諱一直要求孩子“感恩”,甚至斥責孩子不成熟、自私,那只會加深雙方關系的裂縫,更加引發(fā)孩子的叛逆心理。
“那這樣一直下去,你們不是都很不好過嗎?”我做了個總結,劉敏不說話,我繼續(xù)說,“如果可以商量,讓彼此都好過一點,可以怎么做?”
“不知道?!贝蟛糠智闆r下,青春期孩子想都不想,就會這樣回答,尤其是男生。所以我們需要慢慢引導,要靜下心來,讓負面情緒淡一點,有些事情實在沒有剛開始想得那么難。
“爸爸媽媽對你的要求,哪一項你最容易做到?你對爸爸媽媽的期待,哪一項他們最容易做到?”“我跟他們講過,不要一直拿我跟姐姐比較,這個應該閉嘴就可以。我本來回家就會先寫功課,只是偶爾幾次休息時先打游戲,他們就一直說我……”
“你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回家能先寫功課,他們就不能一直拿你跟姐姐比較,是這樣嗎?”
“是啊!可是,他們哪有那么容易做到,我已經(jīng)跟他們講過很多次了。姐姐是姐姐,我是我?!?/p>
大人常會覺得,只有孩子需要被要求,但忘了自己。如果視孩子的“要求”為兒戲,那么親子之間的互動就會呈現(xiàn)僵局;大人如果能用“身教”示范,那“言教”才會比較容易發(fā)揮作用。
“好??!我去請你爸媽進來,我希望你先試著跟他們溝通,如果有困難我再幫忙。”
雙方都愿意改變,這叫“溝通”。有一方不想改變,只想要求另一方改變,這比較接近“命令”。有時候,問題確實比較容易出在父母身上,父母發(fā)布“命令”,孩子通常會想要抗爭,或者逃避,然后累積下許多對父母的不滿。
愛,沒傳達到,壓力,倒是傳遞了不少。難怪不少人在青春期這段時期,跟父母的關系開始有了負向的轉折。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