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紅
摘 要:新課改重點強調了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功能性,明確了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地位。在小學教育階段,這門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基礎課程,通過從社會生活中選取的實際案例作為教學材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本文通過對常態(tài)課堂進行分析,來論述如何開展《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常態(tài)課堂;有效教學
通過大量的調查發(fā)現(xiàn),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與新課程教學三維目標相去甚遠。不難看出,一大部分原因是受以往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教師沒有轉變教學觀念,對這門課程的教學不夠重視。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學時效性,提高小學生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品質,達到教學總目標。
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
由傳統(tǒng)教學理念轉變?yōu)樗刭|教育下的新教學理念
受以往的應試教育影響,學校和教師注重考試科目的教學,對《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缺乏正確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專業(yè)的教師,由其他科任教師或者學校行政人員兼任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授課方式大多是照本宣科的說教,導致教學缺乏有效性[1]。因此,想要轉變這種現(xiàn)狀,首先要求,學校和教師全面了解和貫徹素質教育,接受新課改帶來的全新的教學理念。
明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
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往往會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自身作為教學中心,把自己認為的“知識點”教授給學生,要求學生記牢。這樣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同時也忽視了小學生愛玩,愛鬧的年齡特點。因此,想要提高《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教學有效性,教師要明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充分的利用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結合教材展開教學[2]。例如: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所以比較活潑好動,在教學中可以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通過小活動,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授課。在學習“家庭,學校和社區(qū)”時,可以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請不同的同學分享自己的家庭和社區(qū)是什么樣的,有哪些特點;在學習“我和規(guī)則交朋友”時,則可以以分組游戲的形式展開教學,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設定小組內每一個學生要扮演的角色,由學生分別表演遵守規(guī)則和不遵守規(guī)則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通過表演觀察分析不同的結果,這樣的授課方式可以增加課堂的互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可以更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合理開發(fā)課程資源
運用多媒體導入,快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教學的硬件設施日益先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得“多媒體教學”成為了教師的常規(guī)教學手段。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的利用多媒體的視頻、音頻和圖片來進行課程的導入,快速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的時效性。
捕捉生活現(xiàn)象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息息相關的一門課程,主要是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家庭及社會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社會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搜集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現(xiàn)象作為實際教學案例進行分析,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同時,增強學科的親近感[3]。例如:在“環(huán)境保護”的授課中,教師可以引入在外面用餐時,一次性餐具和餐巾紙的使用,導致資源的浪費作為教學案例,由此導入森林資源的破壞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然后分組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小學生怎樣從我做起,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通過生活中學生經(jīng)常接觸到的案例進行講解,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的理解課程內容。
聯(lián)系時政
小學生有一個年齡特點就是極強的“好奇心”,而通常他們對與好奇的事物都有著極高的熱情和興趣。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獵奇”的這一年齡特點,聯(lián)系時政新聞,發(fā)起討論話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通過中央電視臺大火的節(jié)目《感動中國》當中的“一帶一路”——魏樂榮奮戰(zhàn)萬里之外,全心全意為當?shù)厝嗣翊蜷_通往世界的“道路”的事件,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當中的一份子,從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組織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實踐出真知”說得好不如做得好,照本宣科的空洞說教很難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實踐教學,結合教材內容,多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在社會實踐中理解課程內容,并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例如:在學習“環(huán)境保護”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舊物改造的實踐活動,通過廢舊物品再利用的形式,引導學生樹立節(jié)約和環(huán)保的意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想要提升《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學有效性,教師要勇于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充分了解學生和學科的特點,并加以利用,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積極主動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韓紹艷.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培訓,2015,08:138.
[2]王百玲.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J].甘肅教育,2015,09:67.
[3]王勝男.品德與社會課程有效教學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21:81.